《中庸》說: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孔子應該是在《禮記》裡說過一個儒生的標準: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衣冠中,動作慎,言必先信,行必中正;毋不敬,儼若思。這兩段的意思說,君子夙夜強學以等待利益社會的機會,所以君子在未功成名就的時候“居易”,也就在力所能及的環境中安居,他不會去強求出人頭地的機會,“俟”就是等待的意思。他不去求,但是卻是時刻努力學習,以做好被需要的準備。這也是佛教中常用詞彙“隨緣”的真正含意。隨緣,不是放棄自己,不是不做努力,而是在自己格外用心,格外努力,格外精進地修行的基礎上去等待事情的發生,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也不會錯過,這其實也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真正含意——即不會主動去引發一件事,不主動去做什麼,去改變什麼,去控制什麼,而是等待時機的出現,一舉定江山。而小人則不同,小人會去強求慾望的實現,所以“行險”,總是在不該做的時候去做,在該做的時候沒有力量或根本看不到時機的出現和消失,冒著風險,努力去強為之,最後的結果總又是不確定,人生福禍相依,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而在他努力、掙扎的過程中他錯失了自我沉澱的機會,心靈流於浮躁,也無法觀察到機會的出現與消失,因此無法獲得解決問題的智慧,也總是錯過機會,甚至是製造混亂,這就是“不仁者以身發財”。這是與君子完全不同的,君子在“俟命”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學習了技能,更多的是訓練了心靈的柔韌與敏銳。所以不被慾望所擾,是君子之行,一個人能夠不被別人操控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能夠不被自己的慾望所操控,就意味著心靈完全的自由,這個是要經歷過長時間的努力和訓練才能夠實現的,而且必須是在生活中不斷的精進地訓練才能夠實現的。當心靈完全自由的時候,你不再需要有什麼追求,只是應因緣的合和而去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社會,不會強求,也不會被因為強求導致的失望和痛苦所累,沒有期望也沒有失望,人生總是在喜樂之中,並且敏銳地洞察著生活中的一切,此時,別人所欲求的名聞利養就會砸到你的頭上,雖不欲而自得,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心靈敏銳的人會非常敏感地看到名聞利養背後的危機,此時便是“仁者以財發身”,而凡俗之人則會認為這是君子求得的,永遠無法明白不求而得,永遠不會體會到不求而得的境界,也永遠不會明白仁者是如此以財來發身的,不明白仁者是如何藉助這世間的因緣和合來修煉自己不為煩惱所困擾的心。特別宣告:有不同意見煩請保留,“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所以我也不會回覆,不會解釋,如果你理解不了,就慢慢理解,如果不接受,可以不看,多說無益……所以,你也別費勁,想要表達你的意見,想要攻擊我的,可以另外開帖,痛快地罵,痛快地反擊和控訴,反正即便是你放在我的回答下面,我也會直接刪除,懶得解釋,懶得回覆,千萬別跟我廢話,省著累著。
《中庸》說: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孔子應該是在《禮記》裡說過一個儒生的標準: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衣冠中,動作慎,言必先信,行必中正;毋不敬,儼若思。這兩段的意思說,君子夙夜強學以等待利益社會的機會,所以君子在未功成名就的時候“居易”,也就在力所能及的環境中安居,他不會去強求出人頭地的機會,“俟”就是等待的意思。他不去求,但是卻是時刻努力學習,以做好被需要的準備。這也是佛教中常用詞彙“隨緣”的真正含意。隨緣,不是放棄自己,不是不做努力,而是在自己格外用心,格外努力,格外精進地修行的基礎上去等待事情的發生,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也不會錯過,這其實也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真正含意——即不會主動去引發一件事,不主動去做什麼,去改變什麼,去控制什麼,而是等待時機的出現,一舉定江山。而小人則不同,小人會去強求慾望的實現,所以“行險”,總是在不該做的時候去做,在該做的時候沒有力量或根本看不到時機的出現和消失,冒著風險,努力去強為之,最後的結果總又是不確定,人生福禍相依,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而在他努力、掙扎的過程中他錯失了自我沉澱的機會,心靈流於浮躁,也無法觀察到機會的出現與消失,因此無法獲得解決問題的智慧,也總是錯過機會,甚至是製造混亂,這就是“不仁者以身發財”。這是與君子完全不同的,君子在“俟命”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學習了技能,更多的是訓練了心靈的柔韌與敏銳。所以不被慾望所擾,是君子之行,一個人能夠不被別人操控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能夠不被自己的慾望所操控,就意味著心靈完全的自由,這個是要經歷過長時間的努力和訓練才能夠實現的,而且必須是在生活中不斷的精進地訓練才能夠實現的。當心靈完全自由的時候,你不再需要有什麼追求,只是應因緣的合和而去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社會,不會強求,也不會被因為強求導致的失望和痛苦所累,沒有期望也沒有失望,人生總是在喜樂之中,並且敏銳地洞察著生活中的一切,此時,別人所欲求的名聞利養就會砸到你的頭上,雖不欲而自得,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心靈敏銳的人會非常敏感地看到名聞利養背後的危機,此時便是“仁者以財發身”,而凡俗之人則會認為這是君子求得的,永遠無法明白不求而得,永遠不會體會到不求而得的境界,也永遠不會明白仁者是如此以財來發身的,不明白仁者是如何藉助這世間的因緣和合來修煉自己不為煩惱所困擾的心。特別宣告:有不同意見煩請保留,“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所以我也不會回覆,不會解釋,如果你理解不了,就慢慢理解,如果不接受,可以不看,多說無益……所以,你也別費勁,想要表達你的意見,想要攻擊我的,可以另外開帖,痛快地罵,痛快地反擊和控訴,反正即便是你放在我的回答下面,我也會直接刪除,懶得解釋,懶得回覆,千萬別跟我廢話,省著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