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你好281994769

    錯。北伐耗盡蜀國國庫,六出祁山都沒成功,死了多少士兵,自己也病死了。

    應該休養生息,內修政理,發展農業,增殖人口,操練軍隊,用計剷除皇帝身邊小人,調理自己身體,延長自己壽命。十幾年後,勁敵司馬懿不死也年邁退休了吧。那時再北伐,必可成功。

  • 2 # Mogul丶Asura

    沒有對錯,是相對的,不北伐一味地防守也是失敗。選擇了一條路就不要在乎對錯儘可能在這條路上收穫的越多就是對的

  • 3 # Jack兒童成長中心

    北伐 不是諸葛亮哪天在朝閒著沒事幹,哎,不如寫份《出師表》給皇帝,自己好帶一幫人出去遊山玩水,公費旅遊。

    北伐是孔明在皇叔三顧茅廬之際,便定下的興漢大計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從公元207年孔明出山到214年底劉備自領益州牧,孔明用了七年時間輔佐劉備實現了第一個戰略目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可惜,風雲突變,正當荊、益兩地互為掎角之勢剛剛有點成果,剛被曹操捅一刀的孫權卻轉身捅了劉備一刀,荊州被襲,關羽被殺。劉備傾全國之兵報仇,可惜夷陵一戰精銳損耗殆盡,自己也病逝於白帝城。

    就是這樣,孔明仍然智破曹丕的五路伐蜀大軍,於225年親率大軍深入蠻荒之地(當時),七擒孟獲,平定蜀國大後方。實現了當年戰略計劃的第二步: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227年孔明上書北伐(這本奏摺很有名,就是大家背誦的《出師表》),並於次年即公元228年開始了第一次北伐,用行動去實現先帝遺願。可惜六次北伐均未成功,直至234年病逝於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

    忠君報國、安漢興劉,是那個時代普通士人的主流價值觀,縱觀孔明一生,有哪一日不是向此目標而前行,有哪一件事情不是為此目標努力?端算得上是幾十年如一日,無愧於後人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順便說一下:這種價值觀也是後人編出罵王朗的基礎論據,世為漢臣,食漢祿,舉孝廉入仕,怎可助曹為逆,行竊國之事?)

    有人說孔明為一己之私勞民傷財,北伐苦的是老百姓。來來來,我們看看當時真實情況:史書記載: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三國志》記載蜀漢在諸葛武侯治理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士不懷奸,民安居樂業,這可是對於中國古代最理想政府的評價啊!蜀漢連年北伐,但不窮兵黷武,陣亡將士撫卹優厚。蜀漢法律很嚴厲,但被懲辦的官員百姓,都心服口服,沒有什麼怨言,因為武侯“罰二十以上皆親覽”,打二十棍子以上的都要親自複查。這不僅符合中國古代的“大道之行也”,某種程度上已經符合西方《理想國》中描繪的理想國度了!

    三國統一後,晉朝大官桓溫到過四川,問四川百姓對諸葛武侯的看法,百姓回答:諸葛丞相在的時候感覺沒什麼特別,自丞相去世後,不見有人能比得上他!要知道這可是晉朝歷史的記載啊!

    孔明去世後,理想國國度又持續了二十年,因為找好了合適的接班人董允、費禕(熟悉吧?《出師表》裡面有。),他們忠實地執行武侯的既定政策,使蜀漢人民又過了二十年的好日子。這兩位去世後,朝中宦官弄權,百姓的好日子也一去不復返。等到晉朝,又開始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四川百姓應該無比懷念那個”勞民傷財”時期的蜀漢吧!

    還有人說北伐策略不對,要是用魏延之計,取子午谷小道直取長安,那北伐早就結束了。嗯,是早就結束了,就不知道誰先結束的誰。你手裡有十萬塊,你想再賺100萬,你是選擇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去努力的賺錢呢還是選擇買張去澳門的機票試試運氣去呢?正常人一般第一種,孔明顯然也是正常人。

    綜上,北伐無論從道德法理、對百姓的影響還是討伐策略沒看出來孔明有何錯誤的地方。答案顯然是:對!可惜的是: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之前看到網上一篇大聖的對話,現學現賣,改編一個丞相版的:

    丞相此去何為?

    安漢興劉,輔國安邦。

    何時歸還?

    待漢室復興,百姓安居,黎民樂業。

    若一去不回?

    那便一去不回!

    最後對那些嘰嘰歪歪孔明其實是個奸臣、諸葛亮虛有其名、諸葛亮能力其實一般般的那些新歷史揭秘者們奉上自編打油詩一首:

    遺愛巴蜀世代孝,惜哉天數定難逃;

    從來英雄多相敬,誰料王者在今朝;

    蒼天不過數方寸,井蛙池中笑大鳥;

    小子無狀度君子,籍籍厚顏逞英豪!

    持蠡豈能測江海,管中焉得窺全豹;

    等閒不識東風面,庸人何必自擾擾!

  • 4 # hyacinth2019

    蜀漢表面亡於劉禪昏庸。其實,在我看來蜀漢之亡,亡於諸葛。蜀漢之亡,亡於北伐。

    由這句話,再去判斷這個問題,結論也就清楚了吧。僕這句話,估計會招來無數板磚。

    首先,我們看下諸葛亮北伐的原因。章武六年春,諸葛亮上《出師表》北伐。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劉備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諸葛亮與劉備獻計隆中對,從此劉備有了自己的戰略規劃。那就是,跨有荊、益,北伐中原。南和孫權,北拒曹操。諸葛亮是理想主義者,興復漢室是他的終生理想(荀彧也是),也是他出茅廬輔佐劉備的理由。

    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又太骨感。自從關羽襄樊之戰,失掉荊州之後。蜀漢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完全喪失了,隆中對也就沒有了付諸實施的可能性。對天下大勢,有足夠清醒認識的就是江東的魯肅。據三國志魯肅傳,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意思是,據有江東,以觀天下之變。這就是與隆中對齊名天下的江東對,二者均為天下奇計。也就是,蜀漢只有北伐一條路,以求一統天下。結果蜀道艱險,空勞民力。諸葛亮北伐,積年無成。隨後的幾次北伐,什麼也沒有得到。其隨後的繼任者,蔣琬、姜維等在北伐的路上,將蜀漢帶上了亡國之路。

    蜀漢內部的政治結構極其不穩定。關羽失荊州,劉備敗猇亭,使得蜀漢精銳完全喪失殆盡。諸葛亮受劉備託孤執牛耳之後,一改劉備用人結構,用人幾乎全部是荊州集團。這一點,從出師表也可以看出。也就是荊州集團位於蜀漢的統治地位。一夥外來的荊州人員,跑到了益州,當起了皇帝,本土的益州土著當然不願意。從周群、杜瓊的傳記可以看出,代漢者當塗高,他們解釋成,當塗高,魏也。意思就是曹魏終將統一天下。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對蜀漢沒有認同感。諸葛亮為了扭轉蜀漢頹勢,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北伐曹魏,其實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與注意力,使得蜀漢上下一心,獲得生存。

    蜀漢之亡,亡於北伐。人民甚苦。鍾會伐蜀,與姜維相持於劍閣,曾釋出檄文,悼彼巴蜀,獨為匪民,愍此百姓,勞役未已。意思是,巴蜀人民,匪患成災,勞役不斷,生活困苦。吳國使臣薛珝,對蜀國有十四字考語,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皆菜色。正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也。蜀漢在諸葛亮之後,再也沒有了問鼎天下的雄心,朝堂裡面,沒有一句正經話。民眾全都面黃肌瘦。廟堂之高,江湖之遠,全都混吃等死。

    如果說,這種言論,全是在汙衊蜀漢的話。而三國志蜀書呂乂傳可窺一斑,乂遷綿竹令,乃心隱恤,百姓稱之,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乂募兵五千人詣亮,無逃竄者。蜀郡戶口眾多,亮卒之後,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呂乂傳的記載可是赤裸裸啊。諸葛亮連年北伐,連士兵都調不出來了!蜀郡的情況,士兵逃竄,也非常糟糕。這可是蜀郡呀。

    而蜀漢終於,在鄧艾、鍾會的夾擊之下,最終走向滅亡。蜀漢表面上蜀是被鄧艾所滅,實際上是自己北伐作死,末路狂奔……滅六國者六國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5 # 歷史總探長

    近年來,其實很多的人一直在質疑諸葛亮北伐之舉是否正確。

    他們對於諸葛亮北伐爭論的核心就在於“五次北伐無功而返”,只要咬住了這一點,諸葛亮曾經辛辛苦苦的北伐就被這些人全盤否定。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似乎越來越多人的人因此被這種關心思維所荼毒。

    我相信這種慣性思維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頑固。

    否定諸葛亮北伐行為的這些人,大多都有一種“讀書有什麼用的?”這種畸形感覺。當越來越多的沒有讀書或者早早輟學的人,看著曾經自己的同學一路過關斬將,上了所謂的大學,找了一個所謂的工作,一問他的工資,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鄙夷一句:

    “你說說你,讀那麼多書為了什麼?工資還不是一樣低的可憐!”

    這個問題,我迄今為止都無法反駁那些言之鑿鑿的謬論。可是我知道,讀過書的人他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和早早輟學的人相比,一定是不一樣。也許更能包容人,更能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友善。

    也許是你看到了世界的不公平的時候,你會莞爾一笑,默默離開。而不是狂噴一句:

    “這個世界真操蛋!”

    雖然這種方式所得到的結果幾乎都一樣,但是我們所處的世界難道不是因為少了一些汙穢、腌臢之氣才變得更加友善、更加和諧了嗎?如果人人整天爆粗口,世界能和諧?還是能夠更加的友善?

    而今天看到的這個問題同樣也一樣,更多的人看到北伐無果,索性就全盤否定蜀漢丞相所做的一切努力。北伐雖然是失敗了,可是諸葛亮為蜀漢政權所做的犧牲有沒有人注意到?為了能夠讓先主劉備泉下有知,諸葛亮所作出的努力就這樣被人拋棄和鄙夷?

    為了夢想、為了操守所做的努力就被你們這樣無情的否決?無情的踐踏?

    蜀漢政權在三國之中所處的地位本來就比較尷尬,國力最弱、人口最少。而且在三國之中雖然川蜀大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戰火的波及,可是對於處於中原大地上的曹魏、處於魚米之鄉的東吳,他們的實力只會越來越強。

    即便中原大地、江東地區所受戰火的波及最為慘烈,可是他們所在的農耕地區卻有著大量的人口,有了人口恢復戰後的秩序根本就不成問題。蜀漢和這兩個勢力相比,那簡直就是吃老本,時間越長,則國力越弱、經濟越疲軟。

    這種情況下,是困守一方好?還是主動進攻好?

    舉一個最為恰當的例子。你被一條狼追到了追到了一個山洞裡面,剛剛跑到山洞裡面的時候,裡面有很多的食物,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山洞裡面的食物越來越少,可是外面的那頭狼還在死死的盯著你,你是選擇餓死還是主動出擊和那頭狼拼死一搏,求得一線生機?

    可能那些全盤否定諸葛亮北伐的人,他們不明白有理想、有追求是什麼感覺。可能在他們的眼中,我們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必須有實打實的結果,沒有結果都是妄談。

    沒有取得良好的結果,你就只能被人鄙夷。

    他們不會明白諸葛亮所做的努力的意義有多大,所做的這一切是為了什麼?人家諸葛亮是為了劉備曾經一統江山的那個夢?追夢的人即便是失敗了,可是那又如何?

    堂堂的蜀漢丞相用得著你們來嘲笑嗎?

  • 6 # 馬赫影視

    魏蜀吳鼎立後,在蜀漢政權的後期,諸葛亮堅持六出祁山,向北攻打魏國,最後不幸病死在五丈原的軍中。諸葛亮作為那個時代的精英代表,為什麼在知道蜀國國力不如魏國的情況下,卻堅持攻打強大魏國,勞而無功,導致蜀國國力大幅下降。

    後人對諸葛亮的北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蜀國國力比較弱小,巴蜀地區又易守難攻。楚國攻打魏國,是以弱擊強,以小擊大。也有人認為說過了,諸葛亮之所以北伐,是為了完成先帝之遺願,光復漢室。

    那麼諸葛丞相堅持北伐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首先,三國之所以能夠形成,蜀漢政權能夠在西南地區存在下來,並割據一方,和中原長期的戰亂,人口大量流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原地區相繼經歷了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官渡大戰。後來魏國有大臣曾上書說,我們魏國的總人口不如漢朝鼎盛時期一個郡的人多。雖然有一些誇張,但這也足夠能說明當時的中原地區經濟和社會,都被破壞得很厲害。當時的西川地區也就是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使得大量來自北方的流民能夠在當地安居下來,讓蜀漢政權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年代,劉璋之所以能夠能夠佔領益州,很大原因上是依靠依靠了東州兵這股軍事力量。它是由來自於戰亂地區的流民組成的。但是北方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和平,尤其魏國到了曹丕時代,經濟也得到了逐步的恢復。樣的情況下,即使整個南方一起聯合起來,也沒有辦法對抗北方。簡單的說,對於黨史的楚漢政權,之所以能夠割據,但也只是暫時的。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要堅持北上攻打魏國的經濟原因。

    其次,諸葛亮有著再次振興漢朝,將蜀漢政機遷都長安宏偉理想。

    公元223年的春天,大敗於東吳的劉備,病死於白帝城,死前託孤諸葛亮。在那以後,諸葛亮帶著心中的那份匡扶漢室理想,便著手開始北伐的事宜。首先平定了南方的孟獲之亂,七擒孟獲讓蜀國有了一個安穩的後方。等平定孟獲之亂時,諸葛亮也著手準備了一支強悍的蜀漢軍隊。當這一切準備就緒後,於建興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春,諸葛亮開始了北伐。首次北找的目的地就是長安。

    第三,當時的西川地區發展空間十分有限。

    劉備的蜀漢政權位於西川地區的益州,但是經歷過劉備父子集訓,以及諸葛亮的長期經營後,也難得取得進一步的發展。而且隆中對諸葛亮三分天下時,強調西川地區也只是作為蜀漢的基礎。如果要想獲得進一步發展是很難的。  再次西川地區地處漢朝版圖的西南部位,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人口數量上也無法與曹魏政權相抗衡,無法支援蜀漢政權後期的戰略構想。

    所以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優秀的政治家,根據以上的形式分析後作出判斷,曹魏政權,曹睿繼位後,試圖利用新主還未掌控全域性的情況下,讓他們不斷進攻,以攻為守,爭取在中原地區引發新的戰亂,遲緩或者阻擋曹魏政權統治下的地區經濟恢復與發展,被偏安西南的蜀漢政權,爭取進一步的戰略發展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昔日網紅“小馬雲”如今被辭退,折射當今社會哪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