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揮家是詮釋者,他必須是一個完美的音樂家,對於總譜的每一個細節有深入的理解,並具有把這種理解傳達給他人的能力。從而把樂曲塑造成一個統一的、令人信服的整體,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
指揮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指揮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同一個樂隊或合唱隊,在不同的指揮率領下,其表演風格往往有顯著變化。即使同一首樂曲,經不同指揮家的精心處理,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在近代世界樂壇上,有許多傑出的指揮家,如卡拉揚、奧曼第、小澤征爾、伯姆等,都是譽滿全球,他們的地位甚至超過現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這是什麼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欽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獨奏、獨唱時,常受到聽眾的讚揚和感謝,但是他們“指揮”的只是自己的樂器和歌喉。
而指揮家指揮的是一個龐大的樂隊,甚至加上合唱隊,這裡有各種不同的樂器,每個演員的表演個性和水平也各自相異,指揮家要把他們統一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進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音樂來,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前期準備:對指揮家來說,音樂會上僅僅是他工作的彙報,大量的艱苦勞動都是在臺下。
首先是讀譜、“聽譜”。這是指揮的特殊本領,即從總譜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聽”出十幾種樂器組合的音響效果來。這種本領聽來玄乎,但卻是真的。同時,指揮還必須具備廣博的音樂史知識,樂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領悟作品的創作背景,區別各個時代、各個作曲家藝術風格的異別,併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以內心的聽覺,去體會樂曲的各種感情和內容,使作曲家的樂譜創作首先在自己腦子中變成活的形象。因而會出現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揮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這以後就要從排練的角度再研究總譜:找出各個聲部旋律線條的進行方向,分析各個段落的和聲氣氛和配器色彩,確定樂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還要以通貫全域性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結構,設計音樂的基本情緒,哪裡應該緊張,哪裡需要鬆弛,哪裡層層鋪墊,達到高潮。指揮家還必須對各種樂器的效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要儘可能地發揮樂隊和演員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響效果。一個經驗豐富的指揮家,還具有一種先見之明,他能事先考慮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聲部蓋沒,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時會出現困難,哪些樂句在表現理解上可能發生差錯等等,這樣可以在排練時作為訓練重點。僅上訴各項準備工作,幾乎包括了音樂學院全部學科知識,而要達到運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練階段:在排練廳裡,指揮的工作遠遠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對樂曲的內心感受傳達給每一個演奏者,不僅用語言,更是透過手臂、手指、眼睛、臉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現的指揮技術,與每個演奏員保持一種感情的交流。指揮的動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內容,又要起著引導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導樂隊準確地演奏,還要激起他們音樂表現的激情,使他們始終處於一種渴望演奏的興奮狀態。指揮本生,卻既要激情的,又必須保持理智的,他憑藉非凡的音樂記憶力,準確的指示各個聲部的來龍去脈;他要有控制樂隊的能力,使每個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職責;不僅要明確地告訴演奏員現在該做什麼,還要預示他們將要做什麼,使每個樂句的快慢和輕響、進入和消失都能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演出階段:經過反反覆覆的排練,指揮者確信已達到預期的效果時,這才能進入音樂會的演奏。人們在音樂會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揮家精神振作地率領樂隊全身心地投入於音樂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揮,作為一門藝術,是近一百七十多年發展起來的,它的歷史不長,但迄今一直被公認為是一門最全面的音樂表演藝術。"
" 指揮家是詮釋者,他必須是一個完美的音樂家,對於總譜的每一個細節有深入的理解,並具有把這種理解傳達給他人的能力。從而把樂曲塑造成一個統一的、令人信服的整體,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
指揮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指揮家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同一個樂隊或合唱隊,在不同的指揮率領下,其表演風格往往有顯著變化。即使同一首樂曲,經不同指揮家的精心處理,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在近代世界樂壇上,有許多傑出的指揮家,如卡拉揚、奧曼第、小澤征爾、伯姆等,都是譽滿全球,他們的地位甚至超過現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這是什麼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欽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獨奏、獨唱時,常受到聽眾的讚揚和感謝,但是他們“指揮”的只是自己的樂器和歌喉。
而指揮家指揮的是一個龐大的樂隊,甚至加上合唱隊,這裡有各種不同的樂器,每個演員的表演個性和水平也各自相異,指揮家要把他們統一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進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音樂來,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前期準備:對指揮家來說,音樂會上僅僅是他工作的彙報,大量的艱苦勞動都是在臺下。
首先是讀譜、“聽譜”。這是指揮的特殊本領,即從總譜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聽”出十幾種樂器組合的音響效果來。這種本領聽來玄乎,但卻是真的。同時,指揮還必須具備廣博的音樂史知識,樂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領悟作品的創作背景,區別各個時代、各個作曲家藝術風格的異別,併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以內心的聽覺,去體會樂曲的各種感情和內容,使作曲家的樂譜創作首先在自己腦子中變成活的形象。因而會出現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揮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這以後就要從排練的角度再研究總譜:找出各個聲部旋律線條的進行方向,分析各個段落的和聲氣氛和配器色彩,確定樂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還要以通貫全域性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結構,設計音樂的基本情緒,哪裡應該緊張,哪裡需要鬆弛,哪裡層層鋪墊,達到高潮。指揮家還必須對各種樂器的效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要儘可能地發揮樂隊和演員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響效果。一個經驗豐富的指揮家,還具有一種先見之明,他能事先考慮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聲部蓋沒,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時會出現困難,哪些樂句在表現理解上可能發生差錯等等,這樣可以在排練時作為訓練重點。僅上訴各項準備工作,幾乎包括了音樂學院全部學科知識,而要達到運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練階段:在排練廳裡,指揮的工作遠遠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對樂曲的內心感受傳達給每一個演奏者,不僅用語言,更是透過手臂、手指、眼睛、臉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現的指揮技術,與每個演奏員保持一種感情的交流。指揮的動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內容,又要起著引導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導樂隊準確地演奏,還要激起他們音樂表現的激情,使他們始終處於一種渴望演奏的興奮狀態。指揮本生,卻既要激情的,又必須保持理智的,他憑藉非凡的音樂記憶力,準確的指示各個聲部的來龍去脈;他要有控制樂隊的能力,使每個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職責;不僅要明確地告訴演奏員現在該做什麼,還要預示他們將要做什麼,使每個樂句的快慢和輕響、進入和消失都能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演出階段:經過反反覆覆的排練,指揮者確信已達到預期的效果時,這才能進入音樂會的演奏。人們在音樂會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揮家精神振作地率領樂隊全身心地投入於音樂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揮,作為一門藝術,是近一百七十多年發展起來的,它的歷史不長,但迄今一直被公認為是一門最全面的音樂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