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他開創了詞的豪放一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不出所料,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像這樣千年難遇的奇世怪才,二十一歲赴京參加科舉考試,便中了進士,聲名大噪,卻只拿了第二名,榜眼。蘇軾為何沒中狀元,成了大家心中長久的疑惑。那就讓我來談談這歷史趣聞。有人說,正是因為蘇軾文章寫得太出色,因此才丟了狀元。聽來覺得矛盾,不錯,蘇軾與狀元擦肩而過,其實是一個歷史誤會。話說北宋仁宗嘉佑二年,蘇洵攜蘇軾和蘇轍入京一起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很特殊,群英薈萃,不但有三蘇,還有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王安石變法中的二號人物呂惠卿、理學思想家程顥。而主持科考的主考官,正是我們熟知的,著有《醉翁亭記》的歐陽修先生。點檢試卷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作為副宰相參知政事的歐陽修,為國選材,策論命題為《行賞忠厚之至論》。此題出自《尚書·大禹謨》孔安國的註文“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蘇軾才華橫溢,文章簡短精煉,讀起來擲地有聲,精悍有力。文章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讚歎了先王的仁政愛民。蘇軾寫道:“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他以忠厚立論,扣緊主題,從賞善懲惡兩個方面加以說明。又引經據典,層層遞進,闡述儒家的慎刑思想。蘇軾此文語言平實,卻是旁徵博引,波瀾橫生。歐,梅二人被其清新灑脫的文風,酣暢淋漓的論辯所吸引。梅堯臣說此文可評第一,歐陽修認為此文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之風,與其提倡的平實文風如出一轍,不禁擊掌讚歎。但即使如此,最終蘇軾被撥後一個名次,點為第二名。回顧歷史,原因有二。第一,歐陽修治學嚴謹,博覽群書,為當時文壇領袖,驚喜之餘,對其中“殺之三,宥之三”的出處有點拿不準,便謹慎地將蘇軾撥後一個名次。第二,案卷都是密封的,無人知道答題人是誰。歐陽修當時作為文壇宗主,為人自信,這第一名狀元,不自覺的就想到自己的得意弟子曾鞏,又覺這份答案的文風與曾鞏很像,為了避嫌,只好將案卷排為第二名。事後歐陽修得知此人為初出茅廬的蘇軾時,概嘆道:三十年後,世人就只知有蘇軾,而沒有人知道有我歐陽修了!歐陽修問到蘇軾典故的出處時,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為此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所以,不管蘇軾是不是狀元,蘇軾令人驚歎的才華已為千古佳談,一個狀元又算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商品命名和商標是否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