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湘中明珠Zxp

    為什麼諸葛亮不取代劉禪呢?——我也納悶過。

    在我們所有人的心中,諸葛亮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能治國興邦,武能行軍打仗,一生充滿傳奇,給我們留下很多燴熾人口的故事,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千古疑問,就是他為什麼不南面稱王,而心甘情願輔佐扶不起的阿斗?

    對此,我們一貫的看法是他忠於漢室,忠於劉備,受封建社會忠君思想的影響不願甚至說不屑取劉禪而代之,以全自身萬世清名。我不否認有這些因素的影響,但我不認為這些因素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不管我們大家願不願意相信,我個人認為應該是諸葛丞相本人尚不具備相應的實力和影響力,劉禪並沒有讓他真正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而(蜀國)朝野上下似乎也沒有人做好接受諸葛代劉的準備,所以,他做國君的話題也只有我們後世之人才當回事說說而已!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反覆強調著劉禪的無能和懦弱,說著說著似乎就成了真的。其實根本就不可能是這麼回事,大家想想,一個能執掌蜀政幾十年之久的人能沒有些真本事嗎?在外有強魏,內有權臣(姑且委屈一下丞相)的複雜局面下應對自如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我相信從他一即位開始,就已經提防著這位託孤大臣了,如果不是諸葛亮的權利來自於先主,如果不是他覺得自己尚有能力把控,肯怕未必會讓丞相大人挺到五丈原!

    如果仔細把把諸葛亮的人生脈絡,我們就會發現他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淡泊名利,從他在荊州的一系政治聯姻,再到他精心籌劃的三顧茅廬(也是事先放了長線的),力勸劉備稱帝等等故事,我們應該可以看出,如果歷史真給了他一個天與人歸的機會,他肯定不會遲疑,甚至都不會像曹操一樣留給後人做決斷。

    還有就是,根據歷史上幾個例項來看,如果諸葛亮真的具備了取代劉禪稱帝的實力,不管他自己有沒有這個想法,到最後都會黃袍加身。因為一方面劉禪及忠於劉禪的勢力不會甘心失敗,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奪回權利,那麼諸葛亮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九五至尊,要麼身敗名裂。對此我想他會做出正確的選擇。另一方面,只要丞相真的有了更進一步的實力,就算他本人沒有野心,他身邊的從龍之士也決不會安份,他們會想盡辦法或威脅或誘騙甚至用武力逼迫劉禪禪位的,想必到時候深諳封建禮儀的的諸葛先生也會演出一出三讓皇位的大戲來!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之所以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只是因為實力的原因——非不想也,是不能也!

  • 2 # 栺媈婼萣妷簘蓸

    諸葛亮不適合做皇帝,因為諸葛亮事事親為自己最後也是累死的。做為一個皇帝不需要自己有多大能耐而是能夠平衡各方勢力分工明確。其次劉禪並不是不能輔助之人事實證明劉禪是比較聰明的,而且能夠在諸葛亮死後維持蜀國二三十,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最後諸葛亮不貪權,不像曹操一樣。如果他攤權完全可以像曹操一樣讓自己的孩子繼承他的丞相之位而不是推薦蔣碗繼承他的位置。再者口口聲聲說曹操是漢賊,如果這樣做了跟曹操有什麼區別。有如何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呢?

  • 3 # 勇在心田

    謝邀!諸葛亮為什麼不取劉禪成為蜀國國君呢?其一,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忠是一個做人的準則,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就已經是把諸葛亮擺在了檯面上,諸葛亮是一個謀略,政治,都有極高天賦的人,他一生忠於劉備,甚至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二,他也不能取代劉禪,不然,他與曹操,孫權何異,豈不成了一個不忠不義之徒,這是他自己決對不能忍受的。因為他是一個忠臣,更是一個智者,所以,他決對不會取代劉禪的,只會加倍扶持劉禪,希望蜀國能更強大而已!他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國留盡了最後的一點元氣,姜維,可惜,最後還是滅亡了!

  • 4 # 歷史天天談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因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而被後人所熟知、稱頌。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可謂是‘竭智盡忠’之典範。從他個人的角度而言,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欲圖謀逆的跡象。其所不欲,自然也就不會有相應行為。

    另,蜀漢陣營內,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陣營。

    一是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功勳老臣,如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簡雍、孫乾等。他們與劉備相交甚親,且深受劉備之倚重。糜竺

    二是荊襄才俊,如伊籍、馬良、向寵、楊儀、蔣琬、黃忠、魏延等。此中多為諸葛亮之親故,如馬、向、蔣、楊等;亦有少數與劉備交厚,如伊籍。馬良

    三是入主益州之後的巴蜀名仕和降臣,如許靖、法正、李嚴、黃權、劉巴、吳懿、馬超等。此中多親劉備,如許、法、李、劉、吳等;少數兩不相親,如黃、馬等。法正

    此三大陣營,多數都忠、親於劉備,少數親近諸葛。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就算有心,實際上也是無能為力的。

  • 5 # 守衛俠

    不是每個有能力的人都有篡位的野心,也不是每個有能力的人都適合做君王,諸葛亮能不能篡位稱帝,是由他自己、對手劉嬋和那個時代決定的。

    首先,諸葛亮最有名的文章是《隆中對》,《出師表》和《誡子書》,《隆中對》證明他是一個有大局觀的政治家,而《出師表》也說明他是一個沒有野心,願為自己主公鞠躬盡瘁的謀士,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沒有稱帝的野心。

    第二,再看看劉嬋。提出這個問題,恐怕對三國時期的人物認識是基於《三國演義》的,《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不是歷史吧。小說裡把劉嬋定義為扶不起的阿斗,但事實是這樣嗎?劉嬋在位四十一年,如果我沒記錯,他是當時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諸葛亮死後,他在位二十九年,這樣一個君主,如果沒有一點能力,能夠在位時間這麼長嗎?所以了,阿斗不是沒有兩把刷子,也不是扶不起來。

    再次,中國的大多數謀士還是有忠君思想的,當時三國時期最有能力稱帝的應屬曹操,但曹操一生沒有稱帝,忌諱自己被後人罵成亂臣賊子,估計有這個原因吧。所以在當時那個環境裡,如果沒有絕對實力,是不會輕易篡位稱帝的。

    基於以上幾點,諸葛亮沒有稱帝的野心,也沒有那個條件,所以他也不會稱帝。

  • 6 # 亭殿閣

    相信有不少人都非常崇拜諸葛亮,因為他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首先他在才華方面就足以撐起一片江山,其次,他的謀略與忠誠也讓很多人折服。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一生之中只忠於一個人,那就是劉備,雖然曹操也非常欣賞諸葛亮的才華,但是他卻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而且為了劉備付出不少努力。

    關於曹操,雖然不少人對他都有一些不好的看法,但是曹操也有自己的優點,比如愛惜人才。當然,曹操也做了一件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正確的事情,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的確很有能力,所以他認為自己這樣做也是正確的。那麼諸葛亮呢?諸葛亮的能力本來就很強,那他為什麼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沒有取而代之?

    如果說他不想背叛劉備,那也就算了,可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完全是個二傻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諸葛亮還心甘情願的輔佐於他,他為什麼沒有在那個時候選擇取而代之呢?其實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原因,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因為劉備曾經為了請出諸葛亮而三顧茅廬,大家要知道那可不是一般的待遇,他為了能夠讓諸葛亮出山,而三次光顧,由此可見他相當誠心,也正是因為感動於他的誠心,諸葛亮才決定從此以後都要輔佐他,而且絕無二心,諸葛亮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因為在以後的時間裡面,諸葛亮對劉備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也不會獲得那麼大的成就。

    雖然諸葛亮功不可沒,不過在諸葛亮的心目當中這些都是他應該做的。因為劉備對他有知遇之恩,這對於一個人才而言或許就是最重要的吧。所以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他都絕對不會背叛劉備的,包括劉備的兒子。

    第二個原因,在諸葛亮的心目當中,只有漢室才是正統。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才會一直輔佐劉備。而在劉備離世之後,又為他留下了一個幼主,雖然劉禪非常荒唐,但是諸葛亮依然認他這個正主,所以即便是正主非常無能,他也願意拼儘自己的全力為他守住家業。

    第三個原因,諸葛亮是一個非常注重綱常的人,在他的心目當中,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而且這一點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如果改變了一切也就亂套了,所以,他既然已經認下了劉備這個主,就不會輕易生出叛亂之心。而且他自己也明白,這對於他而言,是一件讓人很不恥的事情,所以他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劉備在臨死之前曾經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而且他還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劉禪不行,那麼諸葛亮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其實劉備說了這句話之後,諸葛亮就更加忠心了,而且他是絕對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的,由此可見劉備也是一個心思縝密的人。從摔阿斗收買人心,到臨終囑咐諸葛亮,都能夠看出他的心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雨後霧繞山,河面上起霧。如何形容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