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擼貓或者被貓擼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三觀”這個詞彙開始氾濫。 三觀是什麼?簡單的三個詞彙?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那麼什麼是價值觀?什麼是人生觀?什麼是世界觀?對事物、人生、世界的觀念的嗎? 我翻閱很多的文章去尋找答案,似乎這個答案是很抽象的。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定義問題。 以前對其定義是,能否吃到一塊,玩到一塊,聊到一塊。後來發現說這些都是可以去遷就的。那是否說遷就的一方三觀不夠堅定? 這是一個對內在、對外在思考的問題。能具體到買一瓶水,吃一頓飯。也能抽想到無法描述的精神靈魂層面。 這不是一個吃飽了撐的問題,絕對是有意義的。當然對於那些只停留在物質層面的人來說,就當我是在放屁好了。 類似趕凌晨始發的公交,坐深夜的末班車。被排擠,當面被嘲笑的經歷是很多人都是體驗過的。那麼從你對這些事情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你自己對三觀了。積極的或者是消極的。 說到三觀,不可避免的就延伸出了婚姻問題,也可以說現今很多情感類軟文都是圍繞三觀來寫的。不得不吐槽大多文章就會用些容易產生共鳴的事件來加強其說服力,而本質問題卻避而不談。這也是現今很多媒體人的做法。若有人想去深思,往往在開頭就已經被帶歪。人云亦云的例子太多了。 今天我納悶的聽聞有人說我像個痞子流氓。我很好奇?而後得知是因為我有紋身和留著長髮,就被下了流氓的定義。不得不感慨這人的真是有著樸素直白的觀念。 我們常有這樣的經歷,明明知曉很多道理,但還是不願去做。這裡牽扯到內心牴觸等等問題,暫且不談,最為本質的是覺悟的問題。覺悟是什麼?又會和哲學、宗教等等關聯。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說到這不免要說說信仰。什麼是信仰?大多數人一說信仰就會聯想到宗教。信仰的特點就是不講道理,不能講道理,認為真理不需要邏輯證明,千言萬語只能說明信仰。重要的不是理論而是實踐行動即修行。信仰又是為“命”這個命題服務的。命指不受人支配的客觀規律。這些信也好不信也罷,都只能歸結到個人,無法言說。 如若有人能看完且有所思考,也不負我這滿篇的牢騷廢話了。“獨學而無友,則孤陋且寡聞。”這也是我碼這些字的原因。當然這些思考對你的事業、愛情等等都是沒有多大的用處的。也絕對會給自己添堵。但我始終堅信不抱功利是非去思考,才是最有意義的思考。當然,你若評論這是幼稚、理想化的,我也不做反駁。

  • 2 # 童喜喜TongXixi

    謝謝邀請。這是因為呢:評判者的水平確定了評判標準——如同比賽的裁判可以左右結果一樣。旁觀吃瓜的水平,只夠感受到節奏等外在,不能(迅速)把握理解三觀、邏輯等內在,當然會裁判帶節奏的爭論方勝利。所以呢,終身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是正確吃瓜的前提保障呀。

  • 3 # 紫菜頭560

    這個《烏合之眾》裡有講過,群體裡喊口號的往往比講道理管用。具體原因記不住了,大概是聽眾或者觀眾處於群體當中時,智商都不線上,或者有隨大流的意思。

  • 4 # 大智慧講堂

    問這問題的人肯定是傻子!有智慧的人哪有這麼容易被問倒的。被問倒的,鬥不過人的都是裝懂,裝聰明,裝文化的人。

  • 5 # 布衣吳新建

    這個好理解。

    “帶節奏”就是激情演說,用自認為的道理自圓其說,抓住了現場氣氛,聽眾心理,讓聽眾跟著他的思維跑,簡言之,說話有鼓動性。

    舉幾個例子。

    方舟子與老中醫辯論中醫是不是科學,方的論證基本嚴密,但前提不正確,即,中醫理論科學性目前無法證明不等於今後不能證明,用今天不能證明就全盤否定過去的中醫,否定本身也不科學,違背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這個論斷。而中醫自己對專業非常瞭解,他能幫人用中醫看病,研製的藥獲得國家獎,但不能用這些來解釋中醫科學性,只能證明中醫有用,有用的機理沒闡述清,看了讓人著急。

    崔永元與農業專家討論轉基因,作為一個外行,本來處於劣勢,由於會說話,很快抓住了現場觀眾一知半解心理,其實,專家只要說清上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有嚴密的科學依據、政府政策依據就可以,不必做其他解釋,最後是跟著崔的節奏,結果令人啞然失笑,外行贏了。

    辯論是需要技巧的。自報家門贏得自信,自圓其說自成一家,自吹自擂帶動氣場,抓住對方弱點使其不攻自破自救不暇。一般說,三觀正確,條理清晰,邏輯通順,論點明確的人說不過“自帶節奏”的,有兩種情況,一大家都對,只是角度不同,表述得好的一方就贏了。二僅僅是正確,道理說得通但不會闡述,錯誤的一方在辯論現場贏得了讚譽。不過,這個贊是贊“說”得好,道理一定是隻有唯一的對與錯。

    這個世界,講理也是要注意表達,講得不好,再好的道理在特定時刻都不一定能被人接受。

  • 6 #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1. 因為網路的匿名性。匿名網路使大眾可以隱身於螢幕背後,減少了道德壓力,負面情緒很容易被引爆。大家應該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在現實面對面溝通時比較剋制的人,在網路上卻很尖酸刻薄。

    因此,網路在人們生活中更多充當的是“情緒垃圾桶”的角色。在網上吐槽、發洩情緒、找共鳴的人比比皆是。

    2. 人本質上是不愛動腦子的。大腦雖然只佔人體重的2%左右,但卻消耗大約20%的能量,深度思考時消耗能量更多。所以人其實是不愛動腦子的。(心寬體胖,“為伊消得人憔悴”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聽懂、琢磨道理卻是腦力要求門檻相對高,還比較費腦子的事,自然吃力不討好。比較之下,發洩情緒帶來的即時快樂要容易得多。這就是是為什麼抖音、快手這些能給人即時短暫歡樂的APP能迅速火起來。

    3. 吐槽、發洩情緒能帶來認同感。爭論時,講道理的人往往被人們當成高冷的角色。而吐槽、發洩情緒者更接地氣——正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就是為什麼我這愛講道理的很難火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養出一雙白皙且較少細紋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