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狼煙一九三一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徐庶雖然聰明,但不及小人智慧。君子行事光明磊落,小人行事陰暗汙淖。君子不打誑語,小人專門騙人。君子開誠佈公,小人欺詐邪穢。物以類集,人以群分。程昱是徐庶同學,對徐庶十分了解,對徐庶的家庭更是瞭如指撐,對徐母如同徐庶之母也同對其母一樣事奉若子女,故此才能獻計曹操,使徐庶相信,這完全是程昱為了自己富貴,出賣朋友,陷徐庶於危局,純粹是不仁不義之舉。他用了連續幾招,陷徐庶母子於危難之中。

    一:使曹操招徐母並養了起來。以顯曹操禮賢下士,為曹操賺足了榮譽。

    二:他以朋友身份給徐母寫帖子,以獲得徐母筆跡。

    三:他十分了解徐庶是個孝子,獲知其母被囚,心智全失,陷入困境,必來救母。

    四:小人拉別人入夥,都是這樣,讓其有力使不上,有智不能使,心慌意亂,心神俱失,這叫請君入甕,百口莫辨,又不得不為。

    五:即使徐庶知道曹操奸詐,同學有奸,又不得不為,智力所限,又無法化解,他背不起不孝之名,不得不投曹操。

    六:程昱才智了得,即有摸仿徐母之筆跡之術,又瞭解他們母子之情,更瞭解徐庶為人,三曹對案,他對徐庶母子瞭如指掌,徐庶雖有智慧,但心存疑慮,為探究竟,只得自投羅網,程昱做的天衣無縫,不容人不疑,在古代百事孝為先,是為人處事立身之本,這也正是程昱抓任了曹操想落賢名,徐庶想得孝名,徐母想得忠名,程昱想獲富貴,看似各所需,其實只有一個私字,私心一動,再好的棋局也會丟的一子不存。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徐庶是回來了,其母卻死了,徐庶為求生存,不得不寄身曹操,但心智已灰,終生不為曹設一謀,他借馬騰之亂,脫勾而去,得以全身,這個智慧還是龐士元出的。

    這正是:夲欲富貴百計爭,害的老友陷囹圄,得到醒來一場空,藉機逃脫度餘生。

  • 2 # 江湖小曉生

    第一,初出茅廬的徐庶,不知何處施展抱負,只好找到了潛力股劉備。

    可以這麼說,荊州當時的名士們大多數都沒有合適的主子投靠。他們明知道劉表快老死了,而他的倆兒子不足以成大事,卻不知道該投奔怎樣的主人。徐庶正是這幫人中的一員,他最好的出路當然也是投奔劉表,可惜劉表已經不中用了,所以他看遍了周圍的人物,也就劉備看樣子是一支潛力股,所以徐庶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加入到了劉備的陣營。在三國演義中,將徐庶描繪成了一個精通兵法,運籌帷幄的神秘軍師。這是有根據的,但是並不確切。有根據是因為徐庶在劉備這裡的確擔任謀士職位,不確切是因為徐庶這個人本身沒有太出名的戰績。他的戰績自然也是羅老爺子強行附會上去的。

    第二,兵荒馬亂失老母,徐庶心急之下只能離開劉備尋找老媽。

    首先說明正三國演義中的一個地方,徐庶的老母親可不是住在許昌那邊,而是跟徐庶在一起。而書中寫的是,曹操得知有徐庶幫助劉備,所以劉備百戰百勝,一查之下,居然是徐庶。所以曹操就吩咐人寫信給徐庶,說曹操把徐庶的老媽給抓了,只要徐庶過來就放了他老媽。結果徐庶來了一看,他老媽好端端地在那裡,才知道上當了。其實徐庶的母親跟徐庶同時在劉備這邊歇腳,但是曹操的大軍來的實在是太快了,大家都在逃難,劉備自己都保護不了家人,更加不要說文人一個的徐庶了。徐庶的老媽就這麼在戰亂中丟失了,徐庶為了尋找自己的老媽,所以離開了劉備。

    第四,徐庶跟諸葛亮其實是同僚,兩個人在關鍵時刻的抉擇立見高低。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離開的時候,非常捨不得劉備,所以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其實在真正的歷史上,徐庶跟諸葛亮曾經做過一段時間同事,他們一起輔佐的劉備。也就是劉備最為落魄的時候,這兩個人依舊陪在劉備身邊。不過自從曹操大軍橫掃而來以後,兩個人的思想就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徐庶對曹操充滿了期待,而諸葛亮依舊死心塌地地跟隨劉備。最終,徐庶在劉備狼狽不堪的時候,拋棄了劉備,投靠了曹操。而諸葛亮卻生死相隨地跟著劉備,一輩子就忠心這麼一個主子。這兩個人雖然都比較聰明,但是從他倆的格局來看,其實諸葛亮要高尚太多了。

    第五,不要責怪徐庶的勢利,但是必須要宣傳諸葛亮的忠誠。

    真的不要去責怪徐庶的勢利眼,那個時候劉備就是一個私人小作坊,壓根就沒有自己的領土和軍隊。而曹操則是上市公司,手裡掌握著半個天下的軍隊和地盤。在劉備這邊,可能好幾個月都發不出工資,畢竟太窮了。而到了曹操那邊,五險一金高工資學區房什麼都給你配齊了,你會不動心嗎?徐庶確實動心了,但是我們沒有權利責怪這樣的一個人,他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如果他看不上這些,在當時看來,那才是另類。而諸葛亮就是這樣的另類,他從生到死,其實就對劉備一個人忠心耿耿,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就好像,你博士畢業以後,回到家鄉加入了一個鄉村老闆開的私人小作坊,一干就是一輩子,你願意嗎?諸葛亮偏偏就是願意,這就是諸葛亮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諸葛亮為什麼能夠得到兩千年來這麼多人尊敬的主要原因。

  • 3 # 寸米陽光897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君子磊落,小人奸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徐庶寄人籬下,事與願違,不得不為之。

  • 4 # 踏歌走馬

    徐元直,我是真的喜歡這個人,沒有他,哪裡還有三國鼎立的局面,真的是在劉備暗無天日的時候出現的,可以說他就是劉備的第一個謀士,第一個軍師,在劉備暈頭轉向,摸不到東南西北的時候,他給了劉備多大的希望啊

    結果遇人不淑,被自己朋友暗算,還搭上了自己母親的性命,一代名士就這樣落幕在了那個群雄並起,豪傑輩出的年代

    雖然他很聰明,但是也架不住小人背後算計啊,他是瞭解自己母親的,如果識破了,肯定想辦法接回母親,而不是回到曹營,最終害了自己母親,導致了自己黯然落幕

    但是有件事情我覺得他是高興的,高興自己報仇雪恨,鳳雛去曹營獻連環計火燒曹營,回來的時候被元直碰到,被他識破了,那肯定是不會告訴曹操的,大仇得報

  • 5 # 上頭派掌門

    《三國演義》裡,徐庶是個十分牛逼又特別傻逼的人物。他與諸葛亮、司馬徽等人為友,一出場便指揮若定,大敗曹仁。曹營的程昱一聽便知是徐庶所為,並說徐庶之才“十倍於昱”——很明顯,這是一流謀士的設定。

    曹操的假書信徐庶沒有識破,他走馬薦諸葛,把諸葛亮給賣了,傷了朋友之義。到了曹營方知受騙,徐母怒、悲、絕望,結果自殺,徐庶落了個不智不孝之名。赤壁之戰時,他識破了龐統的計謀,自己卻想不出脫身之法。龐統讓他藉機外調以避禍,趨利避害普通人都知道,徐庶居然想不到?

  • 6 # 畫素說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的徐庶是一個大忠大孝之人,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哪怕身在曹營卻能做到終生不為曹操獻一計,博得了一個忠孝兩全的好名聲。

    但徐庶真的是這樣的一個人嗎?不是!接下來畫素要說的話或許會顛覆很多人對徐庶的認知,徐庶並非表面的那麼忠孝,他不僅不忠、而且不孝,除此之外徐庶還是一個不義之人。

    (▲徐庶辭別劉備,前往許昌)

    徐庶輔助劉備大破曹仁,徐庶給曹操的投名狀

    徐庶投靠劉備疑點太多,若是真心想輔佐劉備,又為何要把家中老母安置在了曹操的地盤,隻身一人前去投靠劉備?要知道此時的劉備手中不過數千老弱殘兵,人才嚴重缺乏,成不了大事。

    在我看來徐庶之所以投奔劉備,並獻計大破曹仁,這才是其厲害之處。以此為基點讓曹操知悉其大才,進而讓曹操起了拉攏之心,然後曹操抓住其留在曹操屬地的母親要挾徐庶迫使其歸順,徐庶無奈之下只能告別劉備,前往許都歸順了曹操。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徐庶為當代之大才,如果真心要投奔劉備。會蠢到把自己家中老母安置在曹操的地盤上麼?顯然他不可能沒有想到這一點,這非常的不符合情理,除非徐庶真正想效力的人就是曹操,奈何曹操身邊人才濟濟,投奔劉備更多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以此讓曹操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取曹操的賞識以獲得重用,那這一切就說的通了。(▲徐庶與諸葛亮會面)

    舉薦諸葛亮,與其說感報劉備之恩不如說是對諸葛亮朋友間的不義《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徐庶既別玄德,感其留戀之情,恐孔明不肯出山輔之,遂乘馬直至臥龍岡下,入草廬見孔明……赴許昌見母。

    根據《三國演義》的記載,徐庶在辭別劉備後,準備去曹操那裡之前,特別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然後又擔心諸葛亮不願意出山輔佐劉備,自己特別繞道到臥龍崗,親自見諸葛亮說明原因,其中還特別說了自己老母被曹操所囚,寫信召喚,自己不得已被迫離開,並著重說了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事。隨後便隻身前往許昌。

    這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實則不然,徐庶與諸葛亮本是好友,自然知諸葛經天緯地之才。諸葛亮隱居之地與此時劉備所在的新野並不遠,加上劉備仁義之名請諸葛亮出山並不是難事。而徐庶卻偏偏要等到辭別劉備投曹之時才舉薦諸葛亮,與其說感報劉備之恩不如說是對諸葛亮朋友間的不義。

    徐庶非要等到自己辭別劉備投曹之時舉薦諸葛亮,因為他知道只要諸葛亮去了劉備那裡必會受到大用,如果自己還在劉備之時諸葛亮不能出現,否則大破曹仁的人就不會是他而是諸葛亮,那到時候曹操看到的人要只會是諸葛亮而絕不是他徐庶。同時他了解諸葛亮,只要諸葛亮去了劉備那裡後,諸葛亮便只會忠心輔佐劉備,杜絕了諸葛亮進入曹營的可能,自己才有大顯身手的機會。

    (▲徐庶劇照)

    可以說在劉備處時徐庶是步步算計,包括曹操在內的所有人都被徐庶設計到自己的陰謀之中,故題主所說的徐庶是故意沒有識破曹操陰謀是不正確的,因為徐庶自己才是大陰謀家,曹操、劉備、諸葛亮甚至自己的母親也都是自己陰謀中的一個棋子,他正是知道最終的勝利者肯定是曹魏,才毅然決定投靠,而並非是被迫。

    設計自己的主公劉備/曹操是為不忠、不顧念母親安危,是為不孝、算計自己密友諸葛亮是為不義,這個也是我今天要說的徐庶並非“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大忠大孝之人,而是一個不忠不孝不義之人,所有人都只是他陰謀中的一顆棋子。

  • 7 # 以史為鑑

    既然題目問的是《三國演義》,那麼就按照演義中來分析。其實以徐庶的才華早就看出是這是曹操之計了,只不過在孝道大於天的漢朝,徐庶無論如何都要走上一遭曹營的。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中,徐庶幫助劉備接連戰勝呂曠呂翔,又戰勝曹仁李典。

    這一系列的勝利讓劉備初次品嚐到一流謀士相助的快感,而曹操看到一向屢戰屢敗的劉備竟然鹹魚大翻身,肯定是有高人相助。曹操麾下謀士程昱於是透了化名“單福”的徐庶老底,並且成功以“徐庶之才十倍與我”打動了曹操,這才設下了賺徐庶老母之計。

    然後便是徐庶母親大罵曹操,一心求死,結果被程昱所阻攔,程昱冒用徐母筆跡要徐庶來投。

    這封冒充的信裡面寫的很多,什麼徐庶弟弟夭折,自己孤苦無依,然後因為徐庶投靠劉備導致自己被曹操下獄,朝不保夕,只有徐庶前來投降曹操,才有可能活命云云。

    但是徐庶看到信後,書中的反應是:淚如雨下!

    徐庶為什麼哭?就是因為他看破了這是一封假信,但是這封假信裡面傳達了兩個準確的訊息。

    一個是,侍奉母親的弟弟已經亡故,老母現在孤苦無依。

    第二個是曹操已經知道他的準確身份,並且囚禁了他的母親。

    徐庶知道了這兩個真訊息後,無論這封信是不是徐母所發,他都必須要去曹營了,原因如下:

    一、

    徐庶年輕的時候替友報仇,鬧市殺人,已經上了黑名單了,所以徐庶被救出來後才改名“單福”,四處學習。以徐庶的性格,想必在行兇前就安排好自己弟弟替母親養老。

    所以徐庶才會大膽替友報仇。現在自己弟弟亡故,母親無人照看,徐庶勢必要負責母親的養老問題,否則就是不孝,在漢代以孝立國的大環境下,不孝之人怕是永無出頭之日。

    二、

    徐庶收到信後,曾經對劉備說過這樣一番話:

    爭奈老母今被曹操奸計賺至許昌囚禁,將欲加害。老母手書來喚,庶不容不去。非不欲效犬馬之勞,以報使君;奈慈親被執,不得盡力。今當告歸,容圖後會。

    請注意“欲將加害”這幾個字,聯絡前文徐母大罵曹操求死,曹操一度要斬了徐母,可見徐母的確命在旦夕,這和書信是否偽造沒有關係。

    假如你是徐庶,如果不去曹營,母親有可能不會死,但是作為敵對勢力謀士的母親,吃苦受辱是必不可免的。如果去了曹營,也許曹操念在自己來投的份上,肯定不會惡意對待自己母子。你會怎麼選?

    也許是我們站在兩千年後,評判徐庶不應該去曹營,但當局者迷,何況是自己親人性命這樣的大事呢?

    最後,徐庶走之前一系列工作也都是在考驗劉備。如果劉備聽取孫乾的建議強行扣住完全掌握了劉備軍虛實的徐庶,徐庶肯定心懷怨恨,絕對不會“走馬薦諸葛”。

    而劉備寧願自己虛實暴露給曹操,也要成全徐庶孝道。這讓徐庶大為感動,因此才會推薦諸葛亮給劉備,並且發誓不給曹操出謀劃策。

    庶泣曰:“某才微智淺,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別,實為老母故也。縱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

    而徐庶到曹營後,徐母大罵徐庶而後自盡,徐庶就開始為母守孝三年,再次出現已經是赤壁之戰了。

    這是演義中徐庶的故事,那麼歷史上徐庶真的是為何投靠曹操的呢?

    歷史上徐庶的確推薦了諸葛亮給劉備,徐庶和諸葛亮甚至還短暫共事過一段時間。

    但是曹操攻伐荊州時,劉備不捨百姓,帶著百姓難逃,結果被曹操的虎豹騎所追上,不但自己的兩位夫人,剛出生的阿斗全部扔在亂軍之中。這就引出來了長坂坡趙雲的一出好戲。

    但是歷史上徐庶的母親卻是在這裡被曹軍所俘虜,不是啥程昱獻計賺去的。

    而徐庶本來跟著劉備諸葛亮難逃,在聽到自己母親被曹軍俘虜後方寸大亂,這才決定前往曹營投降,換回自己母親的性命。徐母后來如何就不在記載之中了。

    這一個簡單的記載被後世羅貫中妙筆生花,稍微改動一下時間線,就寫出來了膾炙人口的“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的故事,可以說相當經典了。

  • 8 # 嘻嘻狼

    徐庶,先拜了劉備為主,又推薦了諸葛亮,與龐統是好友,但是母親被曹操抓住了,自己也在曹營,忠誠的他不能侍奉二主,我堂堂七尺男兒,既然認了劉備為主,還有諸葛亮的幫助,已經不需要我了,就留下曹操這裡又如何!

    而曹操,只要見到徐庶不回劉備哪裡,就可以安心,人才最重要的是在自己身邊,而不是敵人,即使這個人才,不幫自己,那也是好事,至少沒在幫助敵人!

    如果徐庶回到劉備哪裡,那麼母親不是死就是送回劉備哪裡,前者可能性不大,徐庶不敢賭,即使母親去世了,也不會回到劉備哪裡!

    因為,曹操對他很好,糾結ヽ(  ̄д ̄;)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京媒稱國安只要最後7輪全勝,然後坐等恆大上港犯錯就行了。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