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質躍

    君子是人。如果一定要分出君子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也是小人,小人就是君子。這就應該是現代社會定義的君子。

    否則,就不要君子儒、小人儒的最好。如果道德還要採用不同的尺度,那麼就是偽道德,如果道德與經濟採用的是不同的尺度,且相對立,那也就是偽道德。

    就好比吧,早上,還看到一則訊息,說是,女德班,“換男朋友會爛手腳”。一看這標題,我心裡就想說呀,說這話的人一定會爛嘴!何以如此,因為,如此陰狠的詛咒的話,居然還是女德班的“道德”語錄!他的娘呀!換男朋友與爛手腳能產生必然聯絡嗎,若如此,那麼,說這句“換男朋友爛手腳”的人必然相應聯絡的要爛嘴呀!沒“嘴德”!內在是一樣道理必然成立的。不是嗎?

    如果,不能採用一個標準尺度,道德的道德又何在?如果,講究的、表面的、含糊的、隱蔽的,構成了道德;那粗陋的、明白的、坦率的,本質的這些就是不道德了。這道德何其虛偽!到底咋是道德?與經濟儼然對立。經濟用一個尺度,道德用另外一個尺度。白君子、黑君子、偽君子,正人君子,女德、男德,君子德,小人德、私德、公德......

    你看,最經典的一句話,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啥意思?內裡言外之意就是有,汙泥爛水藏汙納垢,德厚,像大地一樣。君子身上能承載的依附的長各種花花草草,能跳貓走狗,嘖嘖......

    所以,我認為,君子論的前提是一個尺度,一個公平平等的尺度!君子是人,是一切合乎人性的正常的人!連基本的平等的前提都沒有,搞個三教九流的,要什麼君子啊......你說呢?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2 # 王新莊律師

    這裡只說君子好色不好色的事。

    先說說論語裡的君子是不是好色。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因此,可以肯定,孔子所說的君子也是好色之徒。這個是難以接受的,但在論語等書中,似乎很難找到證據來證明,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好色。另外,孔子還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好像僅告知未成年人要戒色,並不要求成年人戒色。

    孟子提出的男女授受不親,宋明儒家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應該是應對好色等人慾的一種方案,但並沒有否認孔子好德不如好色的基本論斷。

    當代對君子則要求,好德要勝於好色。甚至不能好色,要消除其好色特性方為君子。但也不否認孔子君子好色勝於好德的論斷,對好德勝於好色的目標,也仍然只是是透過滅人慾或者削弱人慾來實現。

    從查處的貪官的情況看,似乎也印證了孔子好色勝於好德的判斷,也似乎宣告了滅人慾工程的破產。令人慶幸的是,現代科技可以透過化學閹割等手段抑制好色衝動,但是否要對當代君子使用這個手段,倫理方面尚缺乏足夠準備。

    無論如何,君子與色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儒家歷史上的重要問題,而且是至今未能解決的問題。或許這個問題會在當代解決,且拭目以待。

  • 3 # 隨風飄搖40

    君子是一個定義,有個人的標準也有層次的標準,還有信仰的標準宗教的標準,民族的標準,但是都差不多。現在就沒有什麼君子說法,也沒有啥君子,只要做一個守法的公民就是好的。現在最好的辦法是分成人民和敵人,只有這樣兩種人事對立的,至於君子和小人說來都是些是非人,我們不要做是非人,只要做正常人就好了。

  • 4 # 東方國學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懂得正義,小人只講究私利.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長慼慼。” 意思是君子事事處處時時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常常侷促不安而憂愁。

    我們可以看出君子是心懷仁義之士,其為人處世都是為了世人,心中沒有自己,所以能夠坦坦蕩蕩的生活。

    當今社會,已經將春秋時期“君子”的“貴族”觀念剝落掉,只剩下君子的“道德“涵義,所以當代的君子的定義或許可以借鑑雷鋒精神,即工作上“向上”,發揚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學習上“向上”,發揚刻苦鑽研的“釘子”精神,在生活上“向上”,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在理想信念上“向善”,發揚“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在價值取向上“向善”,發揚“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在人際關係上“向善”,發揚助人為樂的合作精神。

    表現為現在宣稱的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合格的共產主義的接班人,以及各個行業的勞模和感動華人物。

  • 5 # 王順財821

    什麼是君子,說自己是君子的人不一定是君子,說自己是人的人不一定就是小人,君子和小人說話做事要看你用在什麼地方,和為君子和為小人,人的思維和推理說話本來就纖設感情,不喜歡你這個人可以說你是小人,高興的時候可以說你是君子,一念之間區分,

  • 6 # 闕里文道

    問題既然提到《論語》中的“君子”,那麼首先需要來看《論語》中認為的“君子”是什麼樣的。

    孔子在《論語·先進》篇,子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對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尤為看重,後世學者稱之為“孔門四科”。對於《論語》中的這段話,朱熹註解為:“孔子嘗厄於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於患難之中也。”由此,上述孔子十個弟子也被稱為“孔門十哲”。咱們分別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個方面看一下孔子對君子的要求。

    孔門四科十哲

    (一)德行

    品德修養方面,君子理應莊重、矜持、不以言取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為人要忠誠、講信用、要有“禮”,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君子貞而不諒”,“不學禮,無以立”。

    把“德行”作為四科之首,這是由孔子的政治觀所決定的。孔子所提倡政治觀的最高境界是德治,政治問題即是道德問題,道德問題即是政治問題,政治倫理化和倫理政治化在孔子這裡是合二為一的概念。如此一來,“德行”問題就成了從政的首要問題,孔子談論弟子的仕進之長當然首推德行。

    德行可謂是“君子”修進之道的根本。

    (二)言語

    對於“言”,孔子多次提出君子應少說話,多做事,言語須謹慎。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言語可謂是“君子”修進之道所依據的憑藉。

    (三)政事

    政事,中國傳統文化歷來看重,儘管它多數是以家族來維繫。孔門四科之三的“政事”是指具體的處理政治事務的政治才能。在孔子看來,君子應揚名立外,而不是湮沒於世,對天下之事,所關注的不是做與不做,而是做什麼、怎樣做。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政事可謂是“君子”修進之道盡可能達到的目標。

    (四)文學

    文學可以說是德行、言語、政事的助推劑。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學的加入,使君子如同美麗女子披上五彩羽衣,更顯靚麗迷人。良好的文學素養,讓君子更嫻熟地遊弋於社交之中。

    文學可謂是“君子”修進之道良好的輔翼。

    孔門四科順序的排列,體現了孔子的君子觀,也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社會價值觀念相一致。孔子用“四門”規定了“君子”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在孔子看來,君子只有具備這些條件,才儘可能為君子之道。

    雖然當代社會已經與孔子所處的時代相隔遙遠,但是孔子提出的君子觀中的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個方面依然對我們有啟發指導意義,我們可以將其轉換為德行、言語、人生追求、個人素質等方面對自己嚴加要求,以求成為當代社會的君子!

  • 7 # 星月朗潔

    凡事有利於他人、有利於族群、有利於人民群眾的行為就是君子行為。反之,則是小人行為。

    君子和小人之辯,在當下或者在古代都已單純的超出了善惡、好壞的觀念侷限,反映了人民群眾和主流文化倡導的價值取向。

    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善惡二元對立的樸素華人一直在想弄明白這一問題。

    君子和小人文化,幾千年來貫穿了中國文化,也影響了日常生活和社會社交。

    在中國文化中“君子”一直以正面形象出現,具有仁、義、忠、信等等美好品質,是個樂於被交往的人。

    同理,“小人”則被賦予了反向的標籤,無信、無義、不仁、不忠等等。

    自君子和小人誕生之日起,就如日月相輝,又如白天、黑夜,都是那麼普世存在,卻又顯得不能共存一樣。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就已成為第一要素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分辨二者不同的一個關鍵表現了。

    因時代變化,及語義變化,《論語》說的,咱們已經不能準確的理解了,但透過分析話語誕生的場景,結合生活經歷,大致的語義咱們還是能把握的。

    如,本題提到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從場景上來看,是為了分辨君子和小人的,君子為正,小人為負。如此,“周”為正,“比”為負。

    從文字意義上來說,“周”和“比”都有,“密”、“親和”、“團結”的意思。如此結合生活用詞,我們可以認為“周”為“團結他人”,“比”為“拉幫結派”。用現在漢語來解說,這句話就可以翻譯為:君子能夠團結他人但不拉幫結派(謀求私利),小人拉幫結派搞團團夥夥(謀求私利)卻不能團結他人。

    這與《論語》中,關於君子和小人的“義利”之辯一脈相承。凡事論跡不論心,論心百代無完人,只要他的行為有利於他人,有利於人民群眾,我們就可稱之為君子行為。借用毛主席《紀念白求恩》一句:

    我們大家要學習他(白求恩)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除此之外,《論語》論君子與小人,還有九點不同:

    孔子,準確來說是《論語》,對君子和小人,進行了極深刻的探討,試圖透過觀察君子與小人的表現,而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君子和小人分辨出來。這是中國古典社會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值得重視。

    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2、君子喻於義,小人予以利——《論語.里仁》3、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里仁》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理仁》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7、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8、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9、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 8 # 節度使95

    夫子說的“君子”指管理者。

    修大道在行義而達道,社會管理職位本來就是證道之用。聖人之道以學思行踐知修行,從五公冶長篇教歸真,到六雍也篇引志仁道,十一先進篇是弟子們證道之別了,十四到十八教修賢入聖的持守,七九述聖人之思行中間夾著八泰伯篇(至德之中庸於民,在治,聖人之道以公禮仁制治天下),十為行儀之教。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是當然的了,後半部就夠了。

    君子自修自進之路,是思維能力與管理行為的提升之路。言行合一立信,信則民任焉,平民預政,憑此一書就夠了!人生本來就是修行,一生證道在學思行。聖人之道以文教立人,以文教興邦。

    君子,賢,聖是三個修行級次,聖而治為天子,所以《論語》最後一章是天子之治要。

    君子是起修,初入道的層次。直真為入道之始,“巧言令色,鮮矣仁”!

  • 9 # 明貞

    公義良知正能之士即君子,無我無私無偏執即君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至損無可損即天人之初衷,至此即君子。諸惡莫作完善無漏即君子,無害通達人情世故利已益人即君子,君子慎獨不欺暗室,陰陽志一無妄無偽無忮巧真懇誠切即君子。家國情懷有責任擔當即君子,順逆不能移其志,苦樂不能迷其心,生滅不能困其智即君子。入世出世知常不變其初衷,先天后天利害不能迷其魂即君子。

  • 10 # 猛哥厲史

    《論語》中孔子把人分為君子與小人。從字面意義來看,君子就是君主的孩子,所以叫君子。壞人就是小民的孩子,所以叫小人。這就是孔子對等級尊卑的推崇。

    從子云:“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可以判定:孔子所謂君子和小人,是以政治地位劃分的,不以貧富劃分。

    孔子誣衊和歧視廣大勞動者的話,充斥《論語》和《禮記》。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懂得正義,小人只講究私利.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曰:“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

    子曰:“民(小人)之於仁也,甚於水火。”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不以色親人;情疏而貌親,在小人則穿窬(牆壁)之盜也與?”

    《坊記》:子云:“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君子遠皰廚”。做飯的人在您眼裡都是小人,那您別吃飯啊!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全是小人生產的,還罵勞動人民是小人,這樣的人渣能稱聖人?

    孔子大罵“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他眼裡女人不算人,那麼儒家學者的父母是什麼呢?!

    孔子一邊宣揚“無道則隱”一邊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都“禮崩樂壞”了,你還不隱,還十四年託關係、走後門跑官要官,這是君子之所為嗎?哪個君子臉皮那麼厚啊!

    當代定義君子,首先應該是言行一致,而不像孔子那樣,心口不一說一套做一套。其次應該是有紳士風度,而不是男尊女卑;最關係的是君子應該有一顆仁慈的心、正義的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利用回聲測距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