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尚文史

    馬戰呂布第一,步戰典韋第一?個人認為!如果按“演義”論,此種說法的可信度很高;

    呂布的武藝,是公認的“漢末無雙”;羅貫中在介紹呂布的時候,說呂布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人馬之中,漢末兩絕!”;開場就表明了,呂布這個人,在“演義”中,處於無敵的存在;之後又陸續給呂布安排了兩場硬仗,“三英戰呂布”、“濮陽戰六將”,更加將呂布的武藝展現得淋漓盡致;

    那麼?呂布為什麼能無敵於天下呢?實際上除了他自身的武藝高強之外,還有他胯下的赤兔寶馬,赤兔馬也給了他不小的加成;擁有超凡的武藝,再加上赤兔馬的速度,才是呂布致勝於天下的關鍵之所在;換句話說,沒有赤兔馬的呂布,在“三英”、“六將”面前,是不可能全身而退的;

    所以!個人認為,呂布馬上無敵的說法是對的;但步戰的話,他應該打不贏典韋;呂布沒有赤兔馬之後,整體實力會下降很多,頂多與典韋持平或者說略高;但是,步戰跟馬戰還是有區別的,馬戰多為回合制,兩邊將士隨時都處在分開的狀態,可以毫無忌憚的施展招式;步戰不同,步戰多為近戰肉搏,難分難捨,甚至是攪作一團,亂戰;所以步戰是不講規則的,可以參考孫策、太史慈的決鬥,兩人跌馬之後,就開始攪作一團亂打,直到兩邊大部隊開到之後,兩人才各自分開;所以在步戰中,你武藝再怎麼高,都有可能發揮不出來,經驗老道的選手,在這種亂戰之中,往往都能佔得先機,比如“水滸傳”中的武松;

    那麼?典韋的步戰到底有多強呢?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典韋的幾次步戰記錄;

    濮陽城外,典韋第一次救主,就是步戰;曹操偷襲西寨不成,反被呂布追趕,呂布、高順、魏續、侯成、張遼、臧霸四面八方圍裹而來;曹操望西而行,又遭到郝萌、曹性、成廉、宋憲四將引大隊軍馬截擊;曹操慌亂之中,不知所措,千鈞一髮之際,典韋飛出救主;典韋步行,低頭躲箭而去;等敵軍靠近,典韋數十枝飛戟齊發,數十人應聲而倒;典韋提起雙戟,望郝萌、曹營、成廉、宋憲四將殺去,瞬間將四人殺敗,之後殺散大隊軍馬,掩護曹操撤退;濮陽城內,典韋第二次救主,同樣也是步戰;曹操偷襲濮陽城中計,張遼、臧霸、高順、侯成、郝萌、曹性以及呂布,往四面八方殺來;典韋步戰殺出一條血路而走,回頭尋不見曹操;典韋再度殺入城去,撞見李典,李典不知,撞著樂進,樂進亦不知;典韋、樂進相約殺入救主,可城門火起,樂進戰馬入進不去;只有典韋一人隻身步行入城,幾番奮勇砍殺,終於尋住曹操,殺出一條血路而走;典韋步戰,當著呂布、高順以及八健將的面,在濮陽城三進三出,無人敢擋;張繡謀反,典韋第三次救主,還是步戰,而且是沒有雙戟,酩酊大醉的步戰;典韋醉夢中急忙翻身,找尋手戟不著,拖起一把腰刀,就去迎戰張繡的軍馬了;張繡這邊,可是四寨軍馬啊!而且他手下還不乏胡車兒這樣的高手,張繡本人亦有“槍神”之稱;典韋拼死護住寨門,憑一己之力,殺散馬軍隊伍,之後再殺散步軍隊伍;腰刀砍缺之後,提兩個軍人作武器,施展招式又打死八九人;四寨人馬面對如此瘋狂的典韋,竟無一人再敢上前;可見,典韋在對戰張繡的戰役中,是獲勝方;四寨人馬見狀,只敢躲在遠處射箭,萬箭齊發,典韋身無片甲,亦不肯離開寨門半步,視死如歸,任憑萬箭穿心,也要決心守護寨門,策應曹老闆撤離,最終死於非命;

    以上就為典韋的幾次步戰記錄,如此超豪華的步戰資料,縱觀“演義”全書,無人能與之媲美;

    所以!個人認為,“馬上呂布,馬下典韋”一說,可信度很高;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應該是可信的。

    馬作為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作戰戰略物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馬為主要作戰及運輸工具的兵種被稱為騎兵,相當於現在的摩托化兵種,是冷兵器時代的特種部隊。

    三國時期,有很多有名的馬,如劉備的“的盧”馬, 曹操的“絕影”馬,趙雲的“玉蘭白龍駒”馬,張飛的“玉追”馬等等,但是最有名的還是呂布的“赤兔”馬,而作為馬上作戰的武將,呂布也成為三國第一武將,不僅僅是馬上的 。

    呂布在《三國演義》中的作戰,基本上全是騎著馬作戰的,虎牢關前,呂布作為董卓手下頭號大將,首先出戰,首先是公孫瓚來戰呂布,戰不到幾個回合,公孫珩大敗,然後呂布是騎著赤免馬追起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呂布正準備刺公孫瓚,然後張飛出現了,擋住呂布。

    於是接下來便是張飛戰呂布,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接著關羽見了,把馬一拍,與張飛一起夾攻呂布,呂布、張飛、關羽三匹馬呈丁字型廝殺,大戰三十回合,還是不分勝負,於是劉備騎著黃鬃馬趕來助戰,這便是著名的“三英戰呂布”,呂布一人一騎力敵劉關張三人,毫不落敗,最後呂布虛刺一戟逃出戰局。

    濮陽之戰時,呂布一人獨戰曹操六員大將,首先是呂布與許褚大戰二十回合,不分勝負,接著典韋助戰,與許褚一起戰呂布,接著夏侯惇、 夏侯淵、李典、樂進四人也加入戰局,六員大將一起攻呂布,呂布抵擋不住,撥馬回城。

    呂布還有大戰黑山軍,與郭汜單挑刺傷郭汜的記錄,但作為三國第一武將,呂布的所有戰功都是在馬上,“三英戰呂布”與“呂布大戰曹營六員猛將”都讓呂布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武將,因此呂布也被稱為“馬上第一武將”。

    典韋在三國演義中是一等一的猛將,年輕時為朋友報仇殺人,提著仇人的首級招搖過市,幾百人不敢近身,敢徒手與考慮搏鬥,這在整個三國中也是唯一的存在,之後被夏侯惇推薦給曹操,成為曹操手下的貼身猛將。

    典韋使兩枝重八十斤鐵戟作為兵器,可以單手舉起旗杆,被曹操稱之為“古之惡來”,惡來是商末時期的第一猛將,曹操如此比喻,可見典韋之勇。

    曹操與呂布在濮陽作戰時,曹操被呂布擊敗,逃跑時曹操被呂布手下的郝萌、曹性、成廉、宋憲四將攔信,這裡幸虧典韋趕到,典韋飛身下馬,將雙戟插在身後,取短戟十幾枝,挾在手中刺殺敵軍,一戟殺一人,例無虛發,硬生生的將郝萌、曹性、成廉、宋憲擋住,救出曹操。

    之後,曹操徵張繡,因為強納了張繡的嬸孃為妾,導致張繡反叛,而典韋卻被張繡手下的大將胡車兒灌醉,同時胡車兒偷走了典韋的兵器-重達八十斤的鐵戟。

    當天晚上,張繡令人四處放火,待曹軍救火時,張繡率軍攻打曹操,喊殺聲四起,於是典韋醒過來,一看兵器不見了,於是拿了一把腰刀就出門,一出門就是幾十杆長槍刺過來,典韋一個人應戰數百張繡軍,砍死二三十人,連刀都砍缺口了,典韋的勇猛讓張繡不敢上前,紛紛射箭,典韋拼死守著寨門,不讓敵軍進入,無奈寡不敵眾,被刺中很多槍,流盡鮮血而死。

    典韋的勇猛無人可及,敢與老虎搏鬥的勇士在整個三國也唯有典韋一人而已,而典韋作戰大多數時候,都是不騎馬的,作為曹操的貼身保鏢,因此典韋也被稱為“馬下第一武將”。

  • 3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有人說“馬上呂布、馬下典韋”。但乍一聽,讓散發弄舟有種感覺,這句話,N年後,或許就是後輩三國迷們街談傳誦的又一個八字“真經”。

    無法考證這一句是哪位真人提出,只能說這是民間市井的智慧所達。猶若前幾朝流傳之三國猛將二十四排名,你無法考證誰人提出,但又心有歎服。

    二十四將排名,讀來句句押韻,朗朗上口,且有依託羅貫中《三國演義》編撰,無大硬傷。很多很多今朝三國迷,也往往於不自覺中奉為定義。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黃許孫太兩夏侯(夏侯惇,夏侯淵),二張(張遼,張郃)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文鴦與姜維。

    說實話,古時流傳至今三國二十四將排名,只有半懂三國,只看到三國事蹟表面的,可能奉為真言、教條。而真正通讀《三國志》、《三國演義》書本的,是很不認可的,只會承認這個排名是取了個順口的巧。

    民間有高手,智者不用腦也能悟道,這個排名,肯定會是古時哪個心智過人、腦洞多開的說書藝人,花了些心思編纂而得。或許這位高智商之藝人,當初只是為了掙更多的聽書茶水錢,沒有想更多。但他沒想到這排名訣卻實實在在在民間流傳直至今朝。

    現在又有高人提出“馬上呂布、馬下典韋”一說,我第一感覺,沒有心生排斥感。反到感忖這句話,可能後人又是廣為傳言。

    因為什麼呢?這八個字,無論在陳壽《三國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都有依託。有此率先提出者,不謂不是三國通。

    典韋,《三國志》中有記載,曹操和呂布在濮陽作戰,呂布親身搏戰,自早上至日落雙方鏖戰數十合,戰況甚急。曹操臨時招募破陷敵陣的人選,典韋先佔應募帶隊,帶領其餘應募者數十人,都穿上兩件盔鎧的重灌,不執盾牌,一律只持長矛撩戟,向前奮勇擋敵,呂布軍弓弩亂髮,矢箭如雨,典韋盡然無視,向隨從說:“賊軍來到十步之內,便告訴我。”不久隨從說:“十步了。”典韋又說:“五步之內再告訴我。”隨從畏懼,立即便說:“賊軍來到了!”典韋手持十餘支小戟,大呼而起,以戟擲敵,所投者無不應手而倒。戰了多時,呂布軍眾撤退。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典韋之死,描繪的更是繪聲繪色,暢快淋漓。典韋為保主公曹操脫難,面對張繡手下無數軍馬步兵,在八十斤雙戟被盜的情況下,並且身無片甲,上下被數十槍刺中,兀自死戰。腰刀砍缺不堪用,又棄刀,雙手提著兩個軍人迎敵,擊死數十人。敵人不敢近前,只得遠遠以箭射之,箭如驟雨,典韋依然死死拒住寨門。怎奈寨後賊軍已入,典韋韋背上又中一槍,大叫數聲,血流滿地而死。事後,逃過一劫的曹操為之痛哭。一年後曹操率軍又回當地,仍禁不住放聲大哭,親自設筵弔奠典韋之魂。

    憶從前古人歲月,三國二十四將,流傳至今,想今言,又出馬上呂布、馬下典韋一說,二者都是民間聰慧之人倡出,縱然有可較真不大妥帖之處,但二者的對於三國猛將的評品,卻是同理。 既然,二十四將能從前朝始,那這句不知來由的八字,,也未必不從今朝始。或者,民間高人,為求押韻,又有語出:馬上張飛,馬下典韋。也未可知。反正都是好古之人,敬慕好漢猛將誦談所致。表達的都是對三國悍勇之人的再點評,再演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藝術中美有標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