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個爭論已經好久了,各有各的說法,包括人性本無惡無善的說法,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這個命題的結果,只能說勝方有辯論的技巧,但不能說是最終的結果,所以想聽聽廣大網友的看法!
11
回覆列表
  • 1 # 珺璟璐瑤伊人見丶

    在中國社會,同時代或者不同時代的歷代先賢們,針對人性及其善惡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討論與爭論。並且,依據主張與觀點的不同,先賢及其弟子們劃分成了性善派、性惡派與中間派等各持己見的論戰陣營。雖然各派之間的思考、討論與爭論,歷經了兩千多年之遠,但是,至今沒有勝負。 對於人性及其善惡的問題爭論,之所以能夠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應該是因為,在任何歷史時期,每一個人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無疑都會廣泛的遇到各種類別繁多的善惡問題。同時,不論人們的主張與見解如何,任何人難免都會有過被善或者惡的現象所激動、感慨、困惑、煩惱、傷心的經歷。因此,包括諸多先賢在內,生活在社會現實中的人們自然會不由自主的持續關注、思考、討論、爭論善或者惡這一普遍存在且又影響深遠的社會現象。不過,同樣應該令人關注與困惑的另一個問題則是:為什麼這樣一個關係重大,影響深遠的針對人性及其善惡問題的爭論,歷經了兩千多年,卻至今都沒有勝負呢? 為了解釋並回答這個疑問,有必要對處在不同論戰陣營的先賢們的主要論點先行作一個回顧。 性善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之心。” 宋代王應麟在《三字經》的開篇說:“人之初,性本善。” 性惡派的代表人物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按照荀子的說法,善,是人為的結果。 站在性善派與性惡派中間的告子則為人性下的定義是:“生之謂性。”並指出性的含義是:“食,色,性也。”告子還反覆說明:“性無善無不善也。”“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 在中國社會,就如同對其他深刻而重大的問題一樣,歷代的先賢們在闡述、討論人性及其善惡問題之際,無不是在用蜻蜓點水、惜字如金、淺嘗輒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主張。由此,除了讓後來的討論參與者往往會感到意猶未盡、高深莫測、仰之彌高與望之彌遠而外,也為後來者們留下了發揮和想象及其困惑的無盡餘地與空間。 當然,同樣作為後來者,當代的人們不應該對以往的先賢們有所不敬。但是,也毋庸諱言,有史以來,對於包括人性及其善惡在內的諸多重大問題,中國社會始終在爭論不休的同時爭不出可以決定勝負的共識的現象,應該不是少量的。而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除了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自然侷限之外,先賢們及其後來者們在思考與表達方面的不足或許也是重大的原因之所在。 例如,人性善惡問題,無疑事關重大。但是,無論是孟子、還是荀子,即或是告子,闡述的主張,都是蜻蜓點水、惜字如金、淺嘗輒止式的。對什麼是人性,什麼是人性善,什麼是人性惡,人性為什麼會善,人性為什麼會惡,都沒有進行再深入一些的分析和探討。甚至包括先賢孔子在內,在論及同類問題時,也只是說明了人的“性相近,習相遠”之後,同樣沒有再做進一步的研究與論證。因此,作為後人,難免要問:先賢們為什麼只是破題,而不再努力一下,去進一步的解題,以走出不求甚解的困局呢?他們應該是有這個能力的。當時,難道僅僅是因為竹簡或者紙張的貴重與緊缺,束縛並阻礙了先賢們的思考了嗎? 在西方社會,人們從來就不認為人性是善的。基督教教義明確的認定:人都是有原罪的,即使是帝王,也與普通人一樣,既不是人間的神明,也不是完善的聖人。所以,在西方社會,人們沒有象中國社會這樣,長期的對於人性的善惡問題爭論不休。 但是,儘管西方社會不爭論人性的善惡,西方社會的心理科學卻發現並提出了關於人類本能的理論學說。不僅如此,在人們學習西方心理學之後,又將之與中國先賢們提出的人性主張相比對的時候,卻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方心理學關於人類本能的闡述,與中國先賢們對於人性的論述,是有著明確的異曲同工之妙的。由此,人們知道了,中國先賢們所說的人性,原來就是西方心理學中所說的人類本能。並且,人類本能的概念完全可以包容人性的概念。 例如,先賢告子為人性下的定義是:“生之謂性。”而這一定義,與西方心理學定義的“人的本能,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的、不需教導和訓練的、天賦的、在人類進化路上所留下的一些行為和能力。這裡的人,指的是自然人;本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共識,應該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例如,先賢告子還指出性的含義是:“食,色,性也。”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有5個層次的本能,滿足了一個層次必然會有高一層次的需要。這些都是人的本能。其中生理上的需要是第一個層次。先賢告子所言的食、色,應該正是人類的第一個層次上的生理需要,即人類第一個層次上的本能需要。所以,先賢告子在這裡所說的“性”,應該等同於人的本能。 我在《中國社會傳統文化中的人性與西方心理學的人類本能》一文中已經說明:“中國社會的先賢們所謂的人性就是人類的本能。而西方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人類本能則可以包容中國社會的先賢們所討論的人性。並且,還可以認定:在人類社會的實際生活中,人性就是人類本能在人類生存發展的全部過程中,直接或者間接的體現與成果。人類本能在人類生存發展的全部過程中,則在直接或者間接的驅動、支配著人性的表現與效用。” 事實上,西方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人類本能,與中國社會在兩千多年來所思考、爭論的人性,應該是相通的。因為,對人類本能的研究,對人性的討論,都是圍繞著人展開的。所以,為了解釋並回答本文開頭所提出的,人性及其善惡被中國社會爭論了兩千多年,卻至今都沒有勝負的疑問,從與人性概念相通的人類本能概念入手,展開討論,應該就是可行的。 如同地球上的其他動物一樣,生存中的人類是一定要維持生存的,是一定要在維持生存的基礎上,爭取實現更好、更長久的生存的。這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為生命本質所決定的生存本能驅動、支配的必然。因此,生存本能無疑就是人類本能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 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要有效的維持生存,無疑首先必須要保障被生存本能所確定的生存需要,能夠在最低限度以上持續的得到必要的供給與滿足。否則,任何動物都會從難受、痛苦、活力降低開始,逐漸不可逆轉的歸於死亡。 因此,在生存本能的驅動、支配下,在為生存本能所確定的生存需要必須得到必要的供給與滿足,然後,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才有可能持續生存的前提條件限定下,生存中的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所進行的任何活動,必然的就只能以維持生存,並在維持生存的基礎上爭取實現更好、更長久的生存,為唯一的目的與目標。 因此,只要還在生存,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在其生命本質所決定的生存本能的驅動、支配下,必然的就始終只會以各種必要的生存需要是否得到了必要的供給與滿足,為生存活動的首要追求目標與目的。 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只要生存需要得到必要的供給與滿足了,動物的生存本能就會在一定的期間內緩解、消失逼迫力,動物的生存就會順利、快樂。例如,人吃飽了,飢餓感與食慾就會在一定的期間內緩解、消失,人就會身心愉悅,充滿活力; 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只要生存需要得不到必要的供給與滿足,動物的生存本能就會累積並逐漸強化逼迫力,動物的生存就會艱難、痛苦,甚至還可能會無法繼續生存。例如,成年男人,如果長時間沒有性生活,其性慾就會趨於旺盛,其性慾的逼迫感就會不斷增強,其人就會焦躁不安、感到難受。 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只要生存需要得到了必要的供給與滿足了,就會意識到自己維持生存的努力獲得階段性的成功了;自己維持生存的努力是正確的、是好的、是必要的、是需要堅持的。如果經過一定期間的努力,仍然不能夠在最低限度以上持續的供給與滿足生存需要,那麼,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必然就會意識到自己維持生存的努力是錯誤的、是壞的、是不必要的、是需要改變的。 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而言,其各種生存需要都是由其相應的生存本能所確定的。而各種生存本能所具有的逼迫力消失、弱化或者累積、強化的變動狀況,則是由相應的生存需要被滿足、供給的程度與狀態所決定的。 事實上,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動物,它們的生存本能是沒有意識能力的,也是沒有意識的。因此,由生存本能所相應確定的生存需要同樣也是沒有意識能力與意識的。眾所周知,意識能力及其意識只是來自於動物的大腦。就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人而言,對於所遇到的各種人、事、物的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優劣、高下、貴賤進行分析、認識、評價、互動,都是動腦並運用意識能力,進行意識判斷的結果。 因此,對於人類的只以是否得到了必要的供給與滿足為首要追求和目標的,並且沒有意識和意識能力的生存本能及其生存需要,是不能也不必去用人類在意識活動中形成的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優劣、高下、貴賤的尺度與標準,透過只有在意識活動中才能進行的意識判斷,來加以衡量、檢驗、評判與鑑定的。同時,人類的生存本能及其生存需要,也是不能和不會自動對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人、事、物的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優劣、高下、貴賤去進行衡量、檢驗、評判與鑑定的。 人類的意識、意識能力、意識活動,應該也是人類生存本能及其生存需要的組成部分,並且,同人類的其他生存本能、生存需要是相互關聯的,是能夠互動的。人類的其他生存本能及其生存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躍、豐富、強化、激化或者弱化、消除、抑制、轉化人的意識及意識活動。人的意識及其意識活動,也可以在一定的期間內調節、轉移、強化、淡化、虛化、甚至改變人的其他生存本能及其生存需要。 人類的意識、意識能力、意識活動的功用與人類的其他生存本能、生存需要的效用,是不能相互替代或者等同的。但是,人類透過運用意識能力,在意識活動中,對人類滿足或者供給生存需要以消除生存本能逼迫力的方式與途徑,卻能夠運用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優劣、高下、貴賤、罪與非罪、合法與非法的意識尺度與標準,相應做出充分的意識認定、判斷、評價、鑑定、檢驗與衡量的。 先賢告子指出性的含義是:“食,色,性也”。又指出:“生之謂性。”由此,這裡以食,色二種人類本能為例,討論人類是如何在意識活動中,對人類滿足或者供給生存需要以消除生存本能逼迫力的方式與途徑,進行意識判斷的。 例如,人都是需要吃食物以滿足食慾和飢餓感,從而以維持生存的。如果人所吃的食物,是人自己勞動生產出來的,或者是等價交換後獲取的,那麼,其本人、他人以至於全社會都會認定人所吃食物的來源方式與途徑,是好的、善的、對的、合法的。如果人所吃的食物,是人偷竊來的,是搶劫來的,並且已經被依法認定。那麼,其本人,他人、以至於全社會都會認定人所吃食物的來源方式與途徑,是壞的、惡的、錯的、是非法或者是犯罪的。 儘管人自己生產的食物與人搶劫來的食物可能是一樣的,在滿足或者供給人生存需要以緩解、消除人的生存本能逼迫力方面,在維持人生存的效果方面也是同一的,但是,由於食物的來源方式與途徑不同,人類社會對支配人行為的意識所做出是意識判斷則就會是截然相反的。事實上,這種意識判斷不論內涵如何,往往並不會涉及人的食慾與飢餓感,也不會導致人類社會自動的去否定或者消除人的食慾與飢餓感。 在人類社會,人獲得食物的來源方式與途徑的不同,是好的或者是壞的、是善的或者是惡的,應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人類社會卻不能根據獲得食物的來源方式與途徑的不同,去沒有必要的認定人的食慾和飢餓感,是好的或者是壞的、是善的或者是惡的。即使人完全是在強烈的飢餓感逼迫下、驅使下,為了求生才鋌而走險去搶劫食物的,人類社會也沒有理由因此就認定人的飢餓感、食慾與吃的人類生存本能,是好的或者壞的、是善的或者是惡的。因為,人的生存本能及其所確定的人類生存需要,本來就沒有也不可能有隻能存在於人類意識當中的所謂好壞、善惡的屬性與問題的。 例如,成年男子都有成熟的性慾,既先賢告子指出的色,也就是人的性本能及其所激勵形成的性需要。成年男子的性本能所確定的性需要,無疑是應該也應當得到滿足或者供給的。因為這是人類能夠得以代代相繼的主要動因、動力之一,是不必也不應該被人類社會的意識活動所惡評和恥化的。 如果成年男子透過戀愛、結婚的方式與途徑滿足了自己的性需要,緩解、消除了自己的性本能及其性需要的逼迫力,那麼,人類社會就會認定其滿足性需要的方式與途徑是好的、善的、對的、合法的。如果成年男子透過強姦婦女的方式滿足了自己的性需要,緩解、消除了自己的性本能的逼迫力,那麼,人類社會就會認定其滿足性需要的方式與途徑,是壞的、惡的、錯的、是犯罪的。 儘管戀愛、結婚的方式與強姦婦女的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的期間內滿足成年男子的性需要,都可以緩解、消除人的性本能的逼迫力。但是,由於戀愛、結婚是兩情相悅的方式,而強姦婦女是違背婦女意志的方式,所以,前者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後者則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人類社會之所以會對成年男子滿足自己性需要的不同方式,做出不同的意識判斷,並採取不同的處置方法,是因為社會成員都意識到戀愛、結婚的方式,是好的、善的、對的、合法的;而強姦婦女的方式是壞的、惡的、錯的、是犯罪的。 在任何時期的人類社會中,成年男女之間戀愛、結婚的事人人都會經歷。強姦婦女的犯罪也會時常發生並會受到法律懲罰。眾所周知,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人類的性本能及其所確定的性需要,始終會驅使、支配著人類,為滿足性的需要,緩解、消除人的性本能的逼迫力,而做出相應的選擇與努力,並由此實現人類及其社會的代代相繼。因此,人類不能因為戀愛、結婚的方式與強姦婦女的方式並存,就對人類的性本能及其由性本能所確定的性需要,做出是好的或者是壞的、是善的或者是惡的意識判斷。即使是強姦犯罪發生了,人類也不能因此就認定人的性本能及其由性本能所確定的性需要,是好的或者是壞的、是善的或者是惡的。不僅如此,即使是發生了大規模的惡性強姦犯罪的狀況,人類社會也不必去否定並試圖消除男性人類的性本能及其所確定的性需要,而只可以去譴責和依法懲處強姦犯罪。因為,男性人類的性本能及其所確定的性需要,始終是沒有也不可能有隻能存在於人類意識當中的所謂好壞、善惡的屬性與問題的。 西方心理學所確定的人類本能的概念,可以包容中國社會先賢們提出的人性概念。人性可以歸屬於人類本能。人類本能可以包容人性。並且,不論是人性還是人類的本能,都是沒有意識與意識能力的,都是不會進行意識活動與意識判斷的。人類沒有必要也不需要去對只以滿足為目標的人類的本能及人性,進行意識判斷與評價。 例如,不論是美食還是劣食,人類的生存本能所決定的人對食物的需要,只會以飢餓感或者是食慾是否被滿足為追求;例如,對於男性而言,不論是美女還是醜女,成年男子的性本能及性需要,都是隻會以性的需要被滿足為目標的。因此,任何對於人類的食慾、飢餓感、吃的需要;任何對於人類的性本能及性需要,進行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優劣、高下、貴賤、罪與非罪、合法與非法的意識判斷與評價的做法,無疑都是沒有意義和必要的。 對於生存中的人類而言,所有的人性即人的本能,都是不可缺失的,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極其重要的,都是應當持續的得到滿足、保障和供給的。否則,人類及其社會就不能或者難以持續的生存發展;人類及其社會就必然會歸於滅亡。如果人類社會一定要堅持對某種人性即人的本能進行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優劣、高下、貴賤、罪與非罪、合法與非法的意識判斷與評價,那麼,人類就會選擇出被自己意識認定為是的、對的、善的、好的、優的、高的、貴的、非罪的、合法的某種人性即人的本能,加以維護和維持;而對那些被自己意識認定為非、錯的、惡的、壞的、劣的、下的、賤的、有罪的、非法的某種人性即人的本能,則必然會想方設法的加以限制甚至要去加以消滅。如果真的有這種努力存在並具有成效,那麼,人類的本能即人性,就會因為被非自然的人為割裂,而遭到摧殘,人類及其社會因此則只能隨之走向毀滅。 與人類的生存本能及生存需要驅使、支配人類維持生存的活動過程相比較,人類的意識活動過程則要更為敏捷、複雜與精細。例如,成年男女在戀愛中,在確定婚姻關係之前,必然會有的各種反覆精打細算的意識活動,無疑就要比人滿足性需要的活動過程繁雜、艱難很多。並且,正是因為人類的意識活動具有極其紛繁、複雜、周密的特徵與效用,人類及其社會才得以在運用意識能力的過程中,透過意識活動,在各種意識判斷與選擇的支配、影響下,致使人類及其社會的生存發展活動呈現出了極其豐富與多彩的景象。而在這一景象的後面或者是底下,人類的生存本能及其生存需要,則始終是以人進行維持生存活動的動因、動力的因素,作為不懈的推動者,默默無聞的狀態中存在著的。 事實上,人及人類社會,對任何人、事、物的是非、對錯、善惡、好壞、優劣、高下、貴賤的判斷與選擇,只是人類運用意識能力,進行意識活動並做出意識判斷的結果。不會是也不可能是沒有意識與意識能力的人類本能及其生存需要直接驅使、支配人類進行維持生存的活動所取得的成效。因此,對於只以是否被滿足為首要追求目標的人類生存本能即人性,進行好或者壞、善或者惡的意識評價與判斷,無疑是誤入了事物認識的歧途。而所有的歧途,都是不可能引導和幫助人類達致真理與真實境界的彼岸的。 所以,正是因為誤入了事物認識的歧途,雖然歷經了兩千多年,中國社會的先賢及其弟子們,在對沒有善惡屬性與問題的人性即人類本能,進行或者善或者惡的爭論,自然就不會有任何有意義的結果,同時也是永遠也不可能得出勝負的共識的。並且,還可以肯定,不用說在以往的兩千多年間,先賢們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論沒有結果和勝負,就是再過個兩千多年,如此的困境也依然不會改變。因為,對於任何不存在的事物,以其存在並具有某種屬性與問題為前提,進行任何形式與程度上的闡述與爭論,參與者所進行的任何努力無疑都只能會是徒勞無功的。

  • 2 # 荷下小魚311

    一個兩千多年前就開始討論的話題,性本善與性本惡用哲學的形式,倫理學的形式,心理學的形式及實驗心理學的形式等等都無結果,我以為再爭論也僅僅是一時之長短而已,誰嘴巴大誰說了算,有結果就是一個極端社會,還是沒有結果的好。性本惡重刑,性本善重名,極端都是社會政策法規進入死衚衕並已經被春秋戰國證明了的,實驗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性心理家佛洛伊德在上世紀爭鳴比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誰嘴大,……,不爭了,實用主義對現實更有用。

  • 3 # benyan1688

    善惡本來就是人們主觀世界中的一種意識,並不能實際代表一個人到底是善是惡,本來世間也沒有評判善與惡的絕對座標。通常評論一個和一群人的善惡都是依靠口碑相傳和媒體。你能說這樣的善惡評價就是絕對客觀正確的嗎?很顯然不能。 “美之為美,斯不美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老子很早就論述美醜善惡之間的辨正關係。美麗的事物之所以能被稱之為美麗或讓我們認為美麗是因為有不美的東西存在,或者說,沒有不美的東西我們就沒法知道美是什麼。所以美是來源於不美的。同樣善是來源於惡的。這麼說你可能不太能夠理解,甚至會覺得這有點抬槓。但現實確實如此,善惡美醜都只是個相對的概念,我們所有人都長成絕對的美人,那世界就變得蒼白無聊。當然我們同樣沒法做到樹立一個善得標準,讓所有人都成為這個絕對的善人,首先,你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其次,即使你作到了,那就無所謂善了。那我們確實也就沒得最求了。 所以,你即沒有個標準不變得座標,也沒有一個靜止不懂得絕對世界,你怎麼說人類是善還是惡呢?

  • 4 # 風捲大地

    天性本無,有了人,就分了善惡,入了社會就有了虛實,一切都是陰陽二元對立,三才四象的變化,不必糾結一點,跟著走就行

  • 5 # 手機使用者55461194624

    這是個愚蠢的問題 卻被當做高深的問題討論上千年還沒有答案 利他方可言善 人之初 何來利他 可能都沒有他人的概念 任何人在剛出生時都無可避免地只能從自身出發 而且是完全徹底從自身出發 而從自身出發是一切惡的根源 或有人說即便如此 也不為惡 因為這樣有利於強壯的個體 適者生存 有利於人類進化發展 可謂大善 可見善惡是立場賦予的 不同的立場 有不同的善惡 智慧的人應該對嬰兒進行全面的研究 一味用善惡這樣的標準考量 是愚蠢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婚的人在一起會一條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