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文說財
-
2 # 愛電影愛剪輯
有關學者認為,中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
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鑑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中國,中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
古醫書《外臺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籤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
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許多護齒措施。
在《禮記》中,“雞初鳴,鹹漱”的記載,這證明中國人民於2000年前就知道要早晨洗臉、漱口了。刷牙是在漱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潔牙方法。 有關學者認為,中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
秦漢時期: 口齒科疾病在秦漢時期,雖然尚不知有否專科著述,但從有關文獻敘述和出土文物等,仍可看出其醫療保健的技術水平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
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係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關於口齒疾病的認識和治療西漢名醫淳于意在其診籍中記錄有用灸法和苦參湯含漱治療齲齒的方法,且指出其病因為“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漱。”可見當時對口腔不潔與致齲的關係已有所認識。 關於砷劑失活牙髓技術,東漢張仲景已首載使用含砷制失活牙髓的方法。
《金匱要略》有“小兒疳蟲蝕齒方”,其處方為“雄黃、葶藶,右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溶,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其中雄黃的化學成分為二硫化砷。明代《本草綱目》也記有用醋調砒霜,待幹取粟粒大,以綿裹安齒縫內,第二天取出的醫療技術。砒霜為自然砷。該法所載用藥量及失活時間,並要求來日取出都是較科學的。美國的斯普納(Spooner)於1836年始用砷劑失活牙髓,該技術到今天仍是臨床所常使用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葛洪《抱朴子》中提到叩齒健齒法,即上下齒列輕輕相互叩擊,此法至今仍有人奉行,且證實有效,其機理可能是透過叩齒給予齒齦以適度的刺激,以促進牙周血液迴圈,長期行之,可起到預防牙周疾患的作用,達到固齒的目的。
此外,此期對齒科的醫源性疾病也有所描述,《晉書·溫嶠傳》載:“溫(嶠)先其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末旬而卒”,從此例可知晉代已有以拔牙治療牙齒病者。但聯絡到死因,只能說與拔牙有關,但也不能排除單因中風致死者,故單純因拔牙之醫療事故尚難成立。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
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臺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鬥聖圖”。
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千金要方》和《外臺秘要》中就有不少揩齒方,所用藥粉多有芳香祛風、解毒止痛、排膿消腫之功。
另外,隋唐醫籍對食物、藥物在口齒保健上的宜忌也有所論述。如孟洗《食療本草》指出:“砂塘多食則損齒。”
兩宋時期: 宋著名學者蘇東坡提出茶葉對預防齲齒的作用,現代醫學實驗證實茶葉中含有較多的氟,故有防齲、防口具、殺菌消炎之功。
此外,《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
-
3 # 榜單趣事推薦
很早就開始了。
一、材料
1. 末粉將不溶性硬質物磨成細末狀,入口清漱齒根。秦朝時有用石磚末的,漢朝時有用瓦磨成粉的。據說還有動物骨粉的。
2. 鹽兌鹽水來漱口,是民間很常見的方式了。鹽水漱口能清潔、除口腔異味、消減牙齦發炎。包括《紅樓夢》的很多古代小說都提及。有說專門用青鹽的,即沒有精加工過的海鹽。但理論上並不需要固定,只要是鹽,都有相近的消毒清潔作用。在唐代,還用加了糖的鹽水來漱口。
3. 明礬水最遲在明代有記載以明礬水漱口。還能治療複發性口瘡。
4. 茶水華人傳統愛喝茶,也盛產茶,民間普通的大碗茶又多又便宜。茶水本身就有脫牙垢的效果。不少地方就有晨起時用隔夜茶漱口的說法,還有飯後即端杯茶水漱之的習慣,可謂漱口極勤。飯後用濃茶漱口,既可清除牙齒縫中的食物,有利於堅固牙齒,又有清熱解毒、化腐去淤的功效。茶葉中所含豐富的維生素,還可補充體內維生素的不足。
5. 酒關於酒劑漱口,對酒類有要求,可惜我實在不瞭解酒。《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酒精成分有消毒功效,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
6. 搽牙灰又稱老糠灰,是稻穀的糠殼燒成的白色灰,一些地方至到解放後還有賣的。
7. 艾條灰中醫炙用的“艾條”是用百草之王的艾草製成,驅寒通脈,它燒後留下的灰似白非白,與一般的草灰有區別,也是一種潔牙好物。
8. 牙湯唐朝已有中草藥潔齒的配方,有的是熬成藥湯來潔口。
9. 牙粉牙粉也是唐宋就有的,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記錄過配製牙粉,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曬乾搗末,拿小篩子篩後以器具裝起,儲作漱口用。同期著名科學家沈括也配製過牙粉,原料為苦參,同樣曬乾搗末並篩細。
10. 古方牙膏關於牙膏,北宋末年,洪芻編《香譜》,收錄了十幾個牙膏配方。
二、方式
1. 水漱法用清水或各種材料漱口,很簡捷的一種方式。
2. 揩齒法揩齒以保口齒清潔,在隋唐五代時期已趨流行。即是用洗淨的手指或布料清潔牙齒,同時也可配搭前面的各種潔牙材料。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
3. 刷齒法採用更專業的工具——牙刷。
三、工具
1. 牙籤古人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係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在文字記載上,西晉正式出現牙籤之說。晉代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較少有,屬精巧之物。
2. 楊柳枝最早的刷牙工具是楊柳枝。在晚唐時期,那時都把楊柳枝泡在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古語“晨嚼齒木”就是這個來源。《處臺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它使用起來廉價又方便,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配上前面的潔牙材料,頗有效果。
3. 牙刷中國1000多年前的遼駙馬衛國王古墓(公元959年)中出土了兩支骨制牙刷柄,頭部有兩排共8 個植毛孔,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而歐洲至到十八世紀才出現正式的牙刷。從古書記載來看,中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
4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掌握了一些護齒方法。在《禮記》中有“雞初鳴,鹹漱”的記載,可見在清晨漱口是當時的一種潔牙方法。古人常使用的漱口水有酒、醋、鹽水、茶水等。酒、醋、鹽水等有解毒殺菌的作用,而茶葉中含有氟和維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西晉時出現了“牙籤”的記載。晉代陸雲在致其兄的書信裡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之語,其製法雖不詳,但可看出牙籤在當時尚屬稀罕之物。牙刷的出現起源與元朝,百姓大多使用刷子一樣的東西沾鹽水清潔牙齒。
-
5 # 口天的影片日記
這個還真沒有去研究過。我覺得那時候他們也沒有條件去刷牙。也就簡單的漱口。我小的時候是沒看到過老人刷過牙。他們在洗臉的時候用手指和毛巾擦一擦就可以了。
-
6 # 樂莎莎口腔
中國到了南宋,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除了牙刷,古人的刷牙還有這些工具:
1、鹽
鹽具有清潔、殺菌的功效,古人就很聰明,兌鹽水來漱口,清除口腔異味,減少牙齦發炎。《紅樓夢》中就有賈寶玉用青鹽擦牙的描述,但是那時候的鹽對普通人家來說就太貴太奢侈。
2、茶
華人傳統愛喝茶,茶水本身具有脫牙垢的功效,飯後用濃茶漱口,既可清除牙齒縫中的食物,有利於堅固牙齒,又有清熱解毒、化腐去淤的功效。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段子手——蘇東坡先生,喜歡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寫進筆記裡。在他的《仇池筆記》裡,蘇大學士教育我們:" 清潔牙齒不需要用牙籤兒挑刺,用茶漱口最佳。"
3、牙粉
現在研究表明,中藥牙粉對口臭,牙齦出血,牙周炎,遇冷遇熱敏感,氟斑牙都有不錯的效果。連毛主席他的一生也都是在用牙粉刷牙,若去他的家鄉參觀,一定會看到在韶山毛澤東故居的廚房牆壁上,有一個用來裝牙粉的竹筒。
4、酒
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
口腔的清潔,僅靠含漱是不行的,力度不夠。
1、楊柳枝
最早的刷牙工具就是柳樹枝,晚唐時期,將楊柳枝泡在清水裡,要用的時候,用牙齒咬開楊柳枝,裡面的楊柳纖維就會支出來,好像細小的木梳齒,很方便的牙刷。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2、揩齒法
隋唐五代時期,揩齒法甚是流行, 就是用布料或者手指擦牙齒(當然是洗乾淨的情況下)同時,也會搭配前面的潔牙材料,頗有效果。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中,畫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齒。
3、牙籤
古人為了保持口腔衛生預防牙齒疾病,強調飯後漱口外,還有剔牙。早在西晉就有“牙籤”的記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云:“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
回覆列表
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洗不乾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說的楊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齒。
古人用的牙刷樣式
從古書記載來看,到了南宋,城裡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那時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毛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也有青鹽用布或者手指,或上面提到的古代牙刷,用這些蘸了,擦牙齒,然後用清水漱口。據說,古時候有段時間很流行一種妝啊,黑齒,就是把牙齒全都染成黑色,作為一種時尚美。審美觀念讓人實為不解,也許這樣好,反正都染黑了,一勞永逸,也不用考慮潔齒。
敦煌壁畫《勞度叉頭聖圖》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形容美女的牙齒“齒如瓠犀”,即牙齒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稱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掌握了一些護齒方法。在《禮記》中有“雞初鳴,鹹漱”的記載,可見在清晨漱口是當時的一種潔牙方法。
古人常使用的漱口水有酒、醋、鹽水、茶水等。酒、醋、鹽水等有解毒殺菌的作用,而茶葉中含有氟和維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西晉時出現了“牙籤”的記載。晉代陸雲在致其兄的書信裡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之語,其製法雖不詳,但可看出牙籤在當時尚屬稀罕之物。
古代銀質牙籤和耳勺
鹽擦牙
早在春秋時代,當權者已經懂得利用鹽來謀取暴利,它不僅是烹飪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有時也一些另類的功效。《紅樓夢》中曾記載賈寶玉每天清晨就有用鹽擦牙的習慣。食鹽不但能穩固牙齒,還具有保健作用,兩全其美,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茶
飲茶自古是養生的一種方法,據術中記載,蘇軾自創造了一套濃茶固齒法,把普通的茶泡得濃濃的,在飯後用來漱口,既去了膩味,又不傷脾胃。殘留在齒縫裡的肉屑便會“不覺脫去”,不需要再剔牙,而“齒性便若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己。”明代開封人宴請賓客,飯前必有茶,飯後常有湯。其實茶不僅可以作為一種飲料,還可以調解腸道,起到清新口氣的作用。
果蔬香料去口臭
據記載,橘子、橙子、香芹、花椒、茴香等都能起到口氣清新的作用。嘉慶年間的男人,身上常拴一荷包,荷包裡裝滿胡椒籽兒,會客之前,手先伸進荷包裡,捏出一粒胡椒來,撂嘴裡嗑。見人說話,一嘴的胡椒味兒,把口臭蓋過去了。雖為笑聞,方法倒可以一試。
茯苓當牙膏
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洗不乾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說的楊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齒。
含香圓清新口氣
北宋時期,《聖濟總錄》中都有口香劑與口香糖丸的秘方。如“含香圓”,是採用雞舌香、藿香、零陵香、甘松香、當歸、桂心、木香、川弓、香附子、肉豆蔻、檳榔、白芷、青桂香、丁香、麝香共15味藥研為細末,加蜜煉製成如同榛子大小的糖圓,使用方法是“常含一糖圓,咽津”,具有抗菌殺蟲,生津潤燥,止血消腫的作用。
末粉
將不溶性硬質物磨成細末狀,入口清漱齒根。秦朝時有用石磚末的,漢朝時有用瓦磨成粉的。據說還有動物骨粉的。
明礬水
最遲在明代有記載以明礬水漱口。還能治療複發性口瘡。
搽牙灰
又稱老糠灰,是稻穀的糠殼燒成的白色灰,一些地方至到解放後還有賣的。
艾條灰
中醫炙用的“艾條”是用百草之王的艾草製成,驅寒通脈,它燒後留下的灰似白非白,與一般的草灰有區別,也是一種潔牙好物。
牙湯
唐朝已有中草藥潔齒的配方,有的是熬成藥湯來潔口。
牙粉
牙粉也是唐宋就有的,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就記錄過配製牙粉,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曬乾搗末,拿小篩子篩後以器具裝起,儲作漱口用。同期著名科學家沈括也配製過牙粉,原料為苦參,同樣曬乾搗末並篩細。沈括還提倡用牙刷器具,蘸清水,灑上牙粉以刷。後面我會介紹這些方式與工具。
古代人自制的牙膏配方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配製過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曬乾搗末,拿小篩子篩一下,然後裝起來。但是這種牙粉並不結合牙刷一起使用,蘇軾刷牙的時候,用小勺子舀一勺配好的牙粉,倒嘴裡,喝一口水,咕嘟嘟,咕嘟嘟,然後吐出來。這與其說是刷牙,不如說是漱口。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也配製過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單一,只有苦參,同樣是曬乾搗末,拿篩子篩細。跟蘇軾不一樣的是,沈括刷牙是要用牙刷的,馬尾巴牙刷蘸清水,灑上牙粉,左刷刷,右刷刷……打住,沈括用的不是高露潔,是苦參末。
宋朝時除了牙粉,還有牙膏。北宋末年,洪芻編《香譜》,收錄了十幾個牙膏配方,取例三個:
1、龍腦香、乳香各半斤,青鹽二兩,一起搗成粉末,用熟蜜調成糊。
2、沉香一兩半、白檀香五兩、蘇合香一兩、甲香一兩、龍腦香半兩、麝香半兩,以上香料搗成粉末,用熟蜜調成糊。
3、黃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兩。以上香料搗成粉末,用蘇合香油和熟蜜調成糊。
宋朝以後,華人制作牙刷和牙膏的技術沒有出現任何改進,相反還有倒退的趨勢。
野蠻的元朝新移民始終沒有學會刷牙,明朝人和清朝人則大多使用塊狀的青鹽,像林黛玉那樣飯後擦一擦,擦過以後還把沒用完的青鹽放到窗臺上,下回接著再擦,極其不衛生。
到了清末民初,華人差不多已經完全忘了老祖宗曾經發明過牙刷和牙膏,改從歐洲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