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98613971747

    三點區別:

    1、從形式來看,用作伏筆的,言語不多,有隱含性,不注意看不出來,所以,伏筆一般是“細節”;用作鋪墊的,語句較多,可以鋪陳,如情節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現人物的景物環境描寫,它沒有隱含性,一看就知道是為了下文的鋪墊。

    2、從運用來看,伏筆與下文承的“點”有一段距離,甚至是文首與文尾;而鋪墊一般是緊接著,如前面寫環境景物,接著就寫人物。

    3、從作用來看:伏筆主要是謀篇佈局即結構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後照應,結構嚴謹;鋪墊是寫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對內容起作用,比如推動情節,突出人物,等等。

    鋪墊與伏筆是文學作品中結構情節的兩種表現手法,

    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伏筆與鋪墊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從目的和作用上看,鋪墊是襯托。作者儘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著眼點卻是

    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筆是“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鋪墊可以說是“顯性”的,從形態上看,為了達到襯托的目的,鋪墊對起陪襯作用的部分

    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讀者不見,而伏筆呢,一般說來,貴在一個“伏”字,通常比較隱蔽,所謂埋下伏筆,即指這一點。因而,伏筆是“隱性”的。巧妙的伏筆,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閒筆”。

    鋪墊所使用的筆墨往往較多,可謂濃墨重彩(當然,其程度不及對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寫);而伏筆通常只是一兩筆,點到為止,否則就失去了“伏”的意義。

    例如:

    《背影》一文,文章開頭寫家境貧窮,“父親”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親”變賣典質,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貧寒。接著又寫到“父親”親自到車站送別,和車伕講價錢,上車給“我”拈座位,並幫我鋪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寫這些要表達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訴讀者家裡這樣窮,可是“父親”還是讓“我”穿好,從後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證明這一點。同時也告訴讀者“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生活壓力這麼大還是不顧一切來照顧“我”,可見“父親”對“我”是怎樣一種感情。實際上作者寫這些時,自己感情也已在醞釀蓄積,帶動讀者醞釀蓄積感情,待到寫父親蹣跚過鐵道,爬上爬下去買橘子給我”解渴時,“我”感激“父親”,理解父愛這種激動的心情就一發而不可收。作者感情進入高潮,作品內容也進入高潮。這就是鋪墊的效果。文學作品運用鋪墊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鮮明,主題更突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背誦時老是記不住,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