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城金地140787426
-
2 # P壹貳玖貳壹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中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並認定刻畫工具為瑪瑙等銳角寶石,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
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遺址中發現一片扁壺殘片,殘片斷茬周圍塗有紅色,殘片上朱書兩個文字,其中的一個字為“文”,另外一個字專家們有“堯”“易”“命”等多種解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資訊中心主任朱乃誠表示,朱書文字比甲骨文還早了1500年[4]。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這樣評價:“陶寺文化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襄汾縣所靠近的東南方翼城縣就是傳說的陶唐氏唐堯的後代的封國唐。[4]
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5]。
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殷商時期
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比較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被刻在動物的骨頭上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從殷墟中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這一點就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幾千年以來,中東人都不能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國現代人能讀懂一些殷商時期的“甲骨文”。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其產生的裂縫,占卜者可以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西周時期
青銅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銅的鐘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鐘鼎文和石鼓文之稱。相傳是周宣王時期太史所創寫。至今故宮博物院記憶體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封建割據,四分五裂各自為政,文字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統中國。才把文字統一起來。
秦朝時期
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其功績顯著的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斯。李斯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然後進行刪繁就簡美化加工後,這種統一後的文字被稱為——“小篆”,亦稱為“秦篆”。這個時候的文字幾乎已經完全沒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了。
秦朝時期的“小篆”書寫過於規範,書寫起來速度很慢,於是民間就出現了許多的簡便字型。這種字型的特點是變“小篆”的圓為方。改“小篆”的曲為直,並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稱之為——“秦隸”。
漢朝時期
隸書十分盛行,“秦隸”並沒有完全擺脫“小篆”的結構特點,基本上是方形,而“漢隸”就完全發揮了毛筆的特點,出現了“蠶頭雁尾”的波折之筆,書寫起來輕鬆自如。西漢時期流行的這種隸書。稱之為——“漢隸”。
漢朝流行“漢隸”的同時,“楷書”正在萌芽階段。到魏晉南北朝的時期已經很盛行,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楷書的真正創始人,同時吸取了篆書圓轉筆畫,也保留了隸書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蠶頭燕尾”。使漢字的結構大體的固定了下來。當時被稱之為——“真書”,後人因為以這種字型作為學習書法的楷模,即改稱之為——“楷書”。[5]
唐朝時期
“楷書”尤為盛行,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書法家都是當時的佼佼者,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被人們學習作為範例。
“草書”的起源,亦如行書,或其他書體,無法確指始於何時。史記說:“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1]於。”據此故有草書緣起於草稿之話,可見戰國時即已有草書的形成。因為起於草稿的字型,為了發揮速寫功能,較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寫成,顧名思義而為草書。但此種草書,僅能說是古篆(當時使用的字型)的草稿,真正草書的開始發現,則始自漢初,其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了。由於楷書的工整,為了書寫快捷的需要,和書者為了抒發自己的胸臆,寄情於筆端的創造,產生了一種流動順暢,一氣呵成,極具有韻律和藝術感染力的字型——“草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就是“行書”,行書沒有楷書那樣規範嚴肅,也沒有草書那樣奔放和難以識別,而是優雅歡暢的運筆,字型書寫靈活貫通。也是最受大眾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字型。
宋朝時期
中華四大偉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被畢昇改進為活字印刷術,“宋體字”也應此產生。最早產生於北宋,是由楷書變化而來。有肥體和瘦體之分,可無論肥瘦,都是橫細豎粗,方方正正。顯得古樸端莊。
“仿宋體”也是模仿“宋體”而產生一種字型,這種字型的出現至今也不過七、八十年,但是發展十分迅速。是人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規範字體,在印刷品還有各種不同場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與此同時,“黑體”也誕生了,這種字型醒目大方,筆跡全部一樣粗細,結構醒目嚴密,筆劃粗壯有力,撇捺等筆畫不尖,使人易於閱讀。由於其醒目的特點,常用於標題,導語,標誌等等。豐富了漢字的表現形式。
新中國時期
出現了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祖國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結果。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型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諧音
漢字除字形之外,還有一個字音問題。在某些時候,字音成為表示字義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漢語中同音詞較多,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漢語的諧音正是巧妙地應用了這些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的漢字,表達了耐人尋味的意思。
過去,老百姓被壓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對抗的情緒,卻不敢直接說出來,就常常用漢字的諧音,寫出許多與時政有關的歌謠。如宋代流行的歌謠:
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
殺了,割了菜,吃了羔兒荷葉在。
歌謠中運用了諧音手法,大罵當時的奸臣賊黨童貫、蔡京、高俅、何執中等人。“筒”與“童”音諧,“菜”與“蔡”音諧,“羔”與“高”音諧,“荷”與“何”音諧,分別用打、潑、殺、吃等表達和他們不共戴天的情感。
這種漢字的諧音經過反覆使用之後,形成一種修辭方法為諧音體。從子夜歌起便不斷被使用。比如:“始欲識郎心,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這首歌描寫愛情的波折,開始相戀時,希望兩顆心能合而為一,專心相愛,可是情況後來發生了變化,就像理好的絲進入了破織機一樣,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絲”與“思”音諧,以“絲”與“思”,“匹”與匹配的“匹”諧,指不能成雙。在情歌中常見的還有以“芙蓉”為“夫容”,“蓮”為“憐”或“連”,以“藕”為“偶”,以“絲”為“思”,以“梨”為“離”,以“晴”為“情”等。
諧音不僅在民間歌謠中體現,而且廣泛運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間,由於以福為吉,將福作為家庭或個人追求的目標,所以,每逢過年,一定會在大門上貼“福”字。有時故意將“福”字倒過來貼,取“福到了”的口彩。這裡的“到”與“倒”諧音。再如,民間年畫中魚是最流行的題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雙手抱著一條大魚,而且有蓮池、蓮花等。以“魚”諧“餘”(表示富餘),以“蓮”諧“連”,這幅畫的主題是“連年有餘”,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過得很富餘、富足。[2]
漢字的發展編輯
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這項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的觀點。[6]
1、關於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2、關於漢字的優缺點
漢字的優點。漢字的最大優點,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國是地域廣闊、方言複雜的國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語言規範化,就是現在推廣普通話,也還不能在短期內完成。但是漢字卻是全國通行的書面語言交際工具。語言不同,以筆代口寫出字來,卻完全一樣。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會出現廣東文、閩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礙人們思想交流。漢字的另一優點,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種符號體系,它可分為有理性文字和無理性文字兩大類。所謂無理性,是指純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等,這種文字純係一種符號,與要表達的事物沒有直接聯絡。所謂有理性文字如漢字,它除了表示詞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形類的標誌。如"水"字,是從象形文字水的形狀演變而來的。它有表形和表音兩個作用。再如"汪"、"洋"兩字,用"水"表示類屬,用"王"、"羊"表示讀音,叫做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便於識別和記憶。
漢字在表音方面的缺點。漢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長期被當作假借字使用,這是漢字中的表音字。由於它的數目不大,且多為常用字,可以不談。在這裡,只講形聲字的表音功能。形聲字的聲符大都是可以單獨使用的表形字,用以當作表音的聲符,不如字母表音準確。漢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點,而主要是以下三點:a,形聲字的聲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調.如"胡"字是陽平字,但"糊塗"的"糊"讀陽平,"糊弄"的"糊"讀去聲。b,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因語言的變易,而喪失或減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讀"shang"的第四聲,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ang"的第三聲,"黨"讀"dang"的第三聲,"徜"、"常"讀"chang"的第二聲,"敞"讀"chang"的第三聲。c,漢字的一字多讀的重音現象。如"參"字,在"參加"、"參觀"等詞中讀"can"的第一聲,在"人參"一詞中讀"shen"的第一聲,在"參差不齊"一詞中讀"cen"的第一聲,共有三個重音。
3、關於漢字的簡化問題
漢字是從圖畫文字演變發展而來的,若畫成其物,筆畫就多。從漢字發展史來看,簡省筆畫一直是漢字演變的明顯傾向。1956年公佈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又擴大了簡化字的範圍和字數,這是兩千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漢字改革。經過四十幾年的實踐證明,在普及教育和書寫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簡化字也並非全無可議之處。如"鄧"、"歡"、"難"、"樹"、"戲"、"對"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聲韻不同的聲符,有些草書楷化的寫法同楷書的結構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處。但文字的規範一經確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漢字是中國優秀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待漢字也要像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一是要繼承傳統而不能割斷傳統,二是要改革,按照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進行改革,使之成為更好的交際工具。由於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使得學習漢語漢字的人越來越多。在各國教漢語的教師中,有的來自臺灣,有的來自大陸,在教漢字時自然就會出現繁簡兩套教法。對這兩套教法是否統一,或如何統一,有待海峽兩岸及海外有關人士和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同討論解決。[7]
4、關於漢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國家公佈了漢語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工具,以及給漢字注音。拼音方案的應用範圍還有擴大的可能。如小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寫這個字,書刊中的難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國的人名、地名時,有人主張用拼音方案拼譯等。可以預測,這套方案將會同漢字一樣長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一概視為落後文字。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偏見。
5、關於漢字的教學問題
按照漢字的教學方法教學漢字,這個原則是對的。但是,陳腐的"六書"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註、假借六種造字方法)必須改革。這項成果根據比較文字學的研究,並在唐蘭先生"三書"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聲這個"新三書"說。它包括了"六書"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轉註"。表形字包括"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這三書;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稱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假借中還有一種借形字,無中生有,徒亂人意。在唐蘭先生的"三書"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強分為象形和象意兩類,都不妥當。"新三書"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糾正了前輩的不足之處。掌握"新三書"的劃分標準,對於漢字教學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
-
3 # 周易工程學
研究人員使用稻基因的“分子鐘”研究了稻的進化時間。他們確認,栽培稻起源於大約8200年前。他們指出,這些分子的鑑定年代與考古研究結果相一致。考古學家發現有證據表明,大約8000到9000年前,在長江流域人類開始栽培稻。“稻”字的甲骨文上面是顆粒狀的穀米,下面是凹形水地,依水而生的作物,這個字起馬一萬年。
“母”字的甲骨文字形,象一個幾字的黃河,方框和裡面的兩點表示黃河下游的泛濫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大概一萬年前,黃河下游頻頻氾濫,文明還處在母系氏族社會,“母”字所表示的正是那個時代。
-
4 # 行雲流水1437995
"語言"和"文字"這兩個詞,在日常的談話中往往不加區別,其實它們是不同的。語言首先是指人們口頭講的話,而文字則是指記錄語言的一套書面符號。自從有了人類社會,就有了語言,至少有幾十萬年的歷史了吧。然而文字的產生卻要晚得多,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人們口頭講話,受到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文字的出現,才真正彌補了這個不足。用文字把語言記錄下來,使之成為書面形式,這樣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古人的知識,經驗可以傳給後人。
中國目前公認的最早文字是出土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極其成熟的文字,因此它的真正起源應遠遠早於殷商時期。
-
5 # 卓然堂
這要看怎麼定義中華文化了。
狹義的中華文化是指目前認為的傳統中原文化,一般包括三皇五帝夏商周。到目前為止,中原文化中文字形成並具有語言交流功能的,公認為甲骨文,距今約三千多年。但甲骨文已比較成熟,其發展究竟經過多長時間,沒人知道。
而廣義上的中華文化,應該包括古彝文和三星堆文化。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對單源性中華文化起源的傳統慨念提出了挑戰,這是無可爭議的。
同理,古彝文的存在和使用也是不爭事實。研究表明古彝文是世界上六種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可溯源八千至一萬年,與中原的甲骨文同源。當然,對此也有不同看法。當代學者發現在四千多個甲骨文字中,有六百多個與彝文形義相同。同甲骨文後來的字形演變軌跡不同,由於地域偏遠,外來影響無法滲入,古彝文字形變化不大,而且傳至今日仍有使用。不少彝族字文字專家學者可以識讀。
東周至東漢時期的古滇國是具有神秘色彩的西南邊陲古王國。西南少數民族中不少自稱為古滇族後代,包括彝族和傣族。近年發現的一件古滇國立牛青銅葫蘆笙,上面有近二百文字元號。這些文字元號各自獨立,上下縱橫排列,個別似漢篆字型,但大多明顯有別於漢字,推測這些古文字很可能是古彝文,也屬於較成熟的文字。鑑於此件青銅器至少有二千多年曆史,那麼這些文字也是中華文化中古代文字的一個分枝。其雛形至少不會晚於中原的甲骨文。
-
6 # 逍遙谷中一老翁
文字的起源共四種說法。
東漢年間的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論述文字之由來:
古者皰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扉有同焉。
上面許慎說了文字的起源共有四種:《八卦說》、《結繩記事說》、《刻契說》《倉頡造字。
第一,八卦說。
八卦,古代人用來算卦的一種方法,共有八種: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任意組合就變成六十四卦。其變化無窮,再用六十四卦組合就成為一百二十四卦,到目前還沒有人組合出來,本人正在研究。跑題了。
在古時候有很多人相信“八卦說”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八卦說”,說是無稽之談。我覺得有些字和八卦是有關係的。
第二種就是“結繩說”
結繩說在人們比較讓人接受,在文字形成之前人們只用口頭交流,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覺得廣用嘴交流存在著一定的侷限性,於是先輩們首先發明瞭用物記事的辦法,被後人稱之為……記繩法。
第三種就是“刻契說”
刻契也是老祖宗們發明一種記事的方法。《釋名》裡說過:契,刻也,刻其數也。就是說在木板和竹片上刻上記號,用來記數量的。再就是作記號記一所發生的事情,以便記憶,做證據。其“信陵君”竊符救趙,所說的“虎符”其實就是刻契的一種。
第四是“倉頡”造字
傳說中,倉頡是黃帝的史官,說他長了四隻眼睛,看東西比一般人清楚很多,他看到天上的月亮時圓時缺,見到地上的鳥獸各種各樣的腳印,從中得到啟發,創造了文字。
文字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用書面語言所反映事物的一種記號。
沒有文字的時候,只能用嘴進行交流,全憑記憶把所發生的事記下來,代代往下傳,時間久了,也就傳的物是人非了。所以,記憶不牢靠,不能傳之久遠。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發明了文字,從沒有文字到有了文字,可以說是人類發展史上一次很偉大的飛躍!
回覆列表
什麼叫文化?就是文字化。
什麼叫藝術,藝術是一種技能。是用什麼辦法把要做的事情做的更加極致,更加完美。就是一種技藝的能力。
而文化是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這是文化。
我認為的文化就是文字化。像機械化,數字化。
把事物使用文字化後的資訊傳遞。
通常說粗話的人大家認為沒文化,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文化是什麼?就是文字化。把一切事物變成文字的表達,你善於哪方面的表達,就是你在這方面注重學習專業文化。
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有的人沒有上過學,沒有被文字化過,用文字表達事物和自己內心思想的時候,表達不出來就容易發火,說粗話,特別是在和人有爭議的時候。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專案。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資訊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影片。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資訊。讓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使用規律邏輯性很強,中國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字的前後順序不一樣意思就變了,結果就不一樣。
文化是用來傳遞資訊的。邏輯性不強傳遞的的資訊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文化是從農耕開始的。一年四季種了收,收了種,反覆迴圈,年復一年,經久不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守舊的複製文化,守著古老的文字不變。自古至今都是在複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文字化就是學習文字變化運用,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文字化的運用方法,就是自古傳下來的傳統組合變化的方法。
不能把精神.物質.工藝.藝術.技能.風俗.習慣.服飾.城市風格.酒.茶......都文字化叫文化,它們的名字不叫文化,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它們的名字就是它們本身,酒就叫酒,精神就叫精神。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後面加上文化兩個字,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表達出來。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也要加上文化兩個字,不加文化兩個字他們該是什麼家還是什麼家。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個派系。中國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國文化的根還在。
考古時曾經挖出一種酒是綠色的,能說它是酒文化嗎?不能,它只是酒,它可以‘被’酒文化,酒後面要加上文化兩個字,才叫酒文化。它背後的故事才是酒文化。它是哪裡生產的,用的什麼材料,它賣給了誰,當時誰喝了,喝酒時猜不猜枚,有什麼規矩。這些才是文字加工過的酒文化。
文物沒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文化的資訊。把古代文物骨笛資訊用文字組織起來,只能證明當時的音樂藝術的程度。韻律達到了幾個音節的運用。玉石文物證明當時的雕刻和審美觀。青銅器如果沒有文字,也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和鑄造工藝技術,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樣不是文化。發明不是文化,是技術改革創新。城市遺址不是文化,證明不了誰在那生活,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生活來源是什麼?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的痕跡,它們必須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以後叫文化。
風俗習慣不等於文化,各國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是文化相同。很多動物也有習慣但不能叫文化。也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叫文化。
口口相傳是文化口頭上的傳遞。說話的人發出來聲音和文字,聽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個文字。這種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節,傳來傳去就不知道是誰的風俗習慣了。
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寫成文章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化。像有些經書就記錄了很多事。
好的文化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能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東拉西扯,顯示知道的很多。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思想,這就是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下五千年賈湖文字就是證據,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優點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的象形文字。這樣的文字組合起來的文化表達能力強,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影片,怎麼組合變化,這是祖傳方法。
世界上聯合國開會,同樣內容的演講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國的。外華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中國文化太神奇了。
中國文化的組合排列前後順序,和別的國家文化也不一樣。主謂賓的用法也不一樣。姓名的順序也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的文字化使用方法。這就是根。
中國文化細膩邏輯性強簡練明瞭。
人的智慧進步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用文字儲存資訊。
有了文字,人類脫離了動物世界成為了人。
沒有文字之前人和動物是平等的。
人和動物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用腦袋記錄往事。
有了文字之後人比動物多出個腦袋,記錄的東西比動物多出很多倍,記錄經歷的一切事物經驗。
有了文字人的資訊傳遞成幾何形式成倍增長。而動物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
文字記錄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字可以傳遞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可以相互之間交流。
這就是人獨立於世界智慧的頂端的文字發明。
有了文字人類智慧開始迅速起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腦,它也許不屬於人類的大腦,有可能有一天取代人類的智慧。超越人類,統治世界。
人把經歷看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就是文化。
人看到的山水經歷的事情不可能用實物儲存起來。
只有用轉化成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字化——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