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盤劇影視廳

    《狗十三》是導演曹保平的又一力作,拋開曹導以前的電影《追兇這也》《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光榮的憤怒》等等這些佳作不談,我們就先說一下《狗十三》

    《狗十三》作為一部家庭系列青春文藝電影,其風格也是沿用曹導一貫的風格。導演處理特別細膩,特別現實真實,當中很多的情節畫面想必看過的朋友肯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中都有一些煩惱的事,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都是為了你好”我們每個人都聽過這句話,而且還沒少聽,不是嗎?父母和那些大人們,總是以我都是為了你好,給你做很多或讓你做很多你自己不樂意的事情,雖說他們是真的對我們好,但有時候這份愛總是來的過於沉重!李玩不想補英語,爸爸非要讓學,李玩想找回愛因斯坦,爸爸卻讓在買一隻,好不容易對那隻小狗付出感情了,又要把送去屠狗廠,這無疑是對李玩深深的打擊,她有錯嗎?沒有,成長的煩惱,就是少了那些個理解不是嗎?

    看完電影后,無奈好湧上心頭,特別的沉重,生而為人,每個人活得都不容易,都特別的累,在這裡成長或許就是逼著自己懂事和長大吧。李玩不容易,爸爸不容易,弟弟也不容易(這麼小就要學滑冰),爺爺奶奶也都不容易。

    看完真的是感覺特別現實,特別生活化,不得不承認本人有被深深感動,沒看的建議可以看一下。

    青春,總是那麼的美好,又是那麼的苦澀……願正青春的你能夠理解父母親人的愛,能夠快樂的成長……

  • 2 # 映畫谷

    《狗十三》:你們的青春,有沒有過相似的妥協呢?

    這部片名獨特的電影,透過講述一個十三歲女孩李玩的故事,將中國式家長教育的縮影,呈現了出來。在第64屆柏林電影節獲得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推薦獎和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電影上映過程十分坎坷,有網友說是因為其中一個女主洗澡的畫面才被禁五年,直到2018年12月14日上映,不過這其中緣由不好說。

    李玩屬於父母離異家庭,她自小便在爺爺奶奶家長大。其父組建了新的家庭,因為一次爭執,買了一隻名叫愛因斯坦的狗狗送給了李玩。不巧的是,李玩爺爺在出門逛菜市場的時候,把狗弄丟了,李玩為狗走失的事情難過不止,家人為此也不得安寧。最後李玩繼母找來一條一模一樣的狗冒充,認為孩子就是無理取鬧,哄哄就好,一家人一起演戲說這就是原來的狗。在全家人的壓力之下,李玩越來越沉默。李玩逐漸看清大人世界充斥的虛偽與謊言,他們不會認真用心聽自己的話,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在一次次的反抗後也慢慢妥協……

    導演曹保平對電影的闡釋:“人太容易遺忘,並習慣規則。人類容易被成長的過程教化,所以我們要正視、反思過程中可能存在傷害的部分。”電影中有不少情節,表現了中國家長普遍的常態,在干涉子女的選擇權上,總是以“我是為了你好”為藉口,把自己意志強加到子女身上,更多的時候,家長覺得子女是自己所生所養,替他們安排好要走的路,這才是真正的愛和關心。甚至如電影中一個情節,當李玩被迫接納了“新”弟弟後,參加弟弟的生日宴,從進門那刻開始,她的作用也就是大人為了讓這個家看起來顯得完整而已。

    有人說,《狗十三》是真實的青春,很多人都在電影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還沒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事,便被大人們灌輸甚至是灌輸了一代又一代的價值觀,成為大人眼中所謂的“乖孩子”,這種迴圈多可怕……

    電影最後,李玩遇到了丟失的愛因斯坦,可是為了不讓它跟著自己受苦,李玩說認錯了,這不是自己的狗。也許從那個時候,李玩就已經明白,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她要捨棄的不僅僅是一隻叫愛因斯坦的狗,還有更多她不得已要失去的東西。這其中的無奈,怕也是有同樣成長環境的人,一生無法清除的隱痛吧。

  • 3 # 訷小孬

    《狗十三》這部影片的劇本出自於一位80後女人之手,是結合自己親身經歷所創作的。因為我也是80後,所以觀看完整部劇覺得劇情很激烈,並不是感官及視覺上的刺激,而是被劇情直接戳心。這部片子中講述女主角李玩成長的過程,反映了絕大多數青年的成長曆程,同而也具有諷刺意味的諷刺了中國式家長對孩子的教育。

    這部劇拍攝非常真實,我們看到了中國式的教育,父親母親打孩子的場景,扇孩子耳光,推搡指責,孩子泣不成聲害怕的蜷縮在角落。我也時常在想,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真的管用嗎,能管多大用呢。我覺得最應該學習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我深信家庭環境會影響孩子的未來,家長們在家裡的每一個舉動和每一句談話,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你們做錯了,孩子們看到了認為這樣做也許是對的。在錯誤居多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會學會狡辯,撒謊,不懂原諒等等習慣,反之溺愛成長的孩子也是一樣,凡事以自我為中心。

    這是一部讓做家長的觀眾一邊觀影一邊反思的中國產青春片,女主角在劇中真的做錯了什麼嗎,甚至連她自己都不知道,因為她從小就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家長啊,放下對孩子溺愛和強制,造就溫馨互敬互愛的家庭,讓他們在快樂成長中成長,這個比什麼都重要,不要等他或者她成人了再去指責,因為這些都是你們的縮影。

  • 4 # 陪你觀影

    《狗十三》並不是一部新片,因為早在2013年,這部電影就拍好了。因為審查原因,塵封了五年,今終於重見天日。

    在觀影的過程中,腦子裡一直浮現出八個字:過於真實,救救孩子

    曹保平是一位個人風格鮮明的導演,他的電影都是由自己參與編劇的,除了《狗十三》。

    《狗十三》的劇本是北京電影學院本科畢業生焦華靜的畢業答辯劇本,曹保平當時是答辯老師之一。

    曹保平

    曹保平起初對這個本子並無太大興趣。一年後,當他重讀這個劇本時,發覺初讀時的那種感動還在。於是決定,要將它拍成電影。

    曹保平在選角時,不找大開大合的演員,他希望找一個能透過細微動作表現出豐富情感的女演員,類似於《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頭的娜塔莉·波特曼

    《這個殺手不太冷》 娜塔莉·波特曼

    最終,14歲的張雪迎脫穎而出,飾演電影中的女主角,初中生李玩。

    張雪迎飾演李玩

    電影中李玩的父親由果靜林飾演,當時劇組資金困難,作為曹保平導演的好朋友,果靜林仗義相助,零片酬出演

    果靜林飾演李玩的父親

    《狗十三》這部電影所講的故事並不複雜,可就是這樣一個體量不大的故事,依靠豐富的細節,卻囊括了時下最受關注的三個話題:家庭、社會和教育

    李玩的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生活。後媽生下一個男孩,父親的全部精力都轉移到了李玩的弟弟身上。

    所以,父親給李玩帶回了一隻小狗,希望這隻狗能夠陪伴李玩。起初,李玩是拒絕的。

    可夜裡小狗因為怕黑而發出哀叫,李玩心軟了,於是決定飼養這隻狗,並給它起名愛因斯坦

    小狗長得很快,李玩和它的感情也日漸加深,同吃同住,形影不離,就連和爺爺出去買個菜,都要牽著愛因斯坦一起去。

    有一天,李玩上學去了,爺爺牽著愛因斯坦出門買菜。可是爺爺太粗心,沒看好狗,愛因斯坦走丟了

    這件事把原本就緊張的家庭氣氛徹底點燃,李玩大哭大喊著衝出門要找愛因斯坦。

    電影中有一段長達五分鐘的尋狗戲,長達在挑戰觀眾的傳統觀影習慣。鏡頭跟隨著李玩四處奔跑、吶喊和哭泣,伴著白水的配樂,緊緊揪住了觀眾的心。

    尋狗未果,李玩也不肯罷休,在家中處處與爺爺作對,飯也不好好吃。可大家也拿她沒轍。

    為了讓李玩不要再鬧下去,後媽又給她買了一隻一模一樣的狗,並對她說,這就是愛因斯坦。全家人也都點頭附和,唯獨李玩不買賬。

    李玩說過,“我不是非得要一隻狗”,就像她表姐談起為什麼要交男朋友時說的另一句話,“我總得愛一個人吧”

    所以,真正令李玩生氣的,不是走丟了愛因斯坦,而是家人們根本沒有想過好好地陪伴她,安慰她,反倒隨意找來一隻狗糊弄她,還強行要讓她接受

    這種強加式的“關愛”我想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吧。大人們還總冠冕堂皇地說“這都是為了你好”

    這種以愛之名的道德綁架,也是一種軟暴力。這種暴力所造成的傷害,有時甚至遠超肉體上所施加的暴力。因為心靈上的創傷,更難癒合

    直到奶奶出去替李玩尋狗而迷路,深夜未歸,這件事終於讓李玩的父親忍無可忍。

    他對李玩大打出手,李玩就像一隻被困在鐵籠中的小狗,任打任罵,除了哭泣,她無法反抗。

    這件事過後,李玩害怕了,她不再嚷嚷著要找回自己的愛因斯坦,她接受了這隻“假冒”的愛因斯坦。

    電影中多次出現從窗戶欄杆外拍攝李玩的鏡頭,其含義不言而喻了。在這樣的家庭中,李玩就是那隻聽之任之,束手無策的,被關在籠子裡的小狗

    大人們明目張膽地用謊言來欺騙和強迫李玩,還自以為是地認為她完全不知情。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眼中的孩子早已長大,可父母還把他們當孩子對待

    謊言被戳破後,父母礙於自己的面子和權威,還必須強迫你接受這個謊言。成長的陣痛,莫過如是。

    可最後,這隻“假冒”的愛因斯坦還是沒能在家久住,因為它咬了李玩的弟弟。不得已,父親只好再次將這隻狗送走。

    李玩的愛因斯坦,又一次離開了她。可是這一次,李玩沒有反抗,她接受了事實。

    李玩先前的反抗,更多的是一種發洩,對成長環境、對家庭氣氛,對身邊所有人的發洩。

    現在,她無需再發洩,以至於後來在自己的升學宴上,她能夠坦然地吃下放在自己眼前狗肉

    不久,李玩和表姐在街上遇到了真正的愛因斯坦,表姐扯著李玩的衣服帶著她追了上去。表姐一個勁地叫著“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可李玩卻站在一旁無動於衷

    那明明就是之前讓她茶飯不思,心心念唸的愛因斯坦,可它真的出現時,李玩卻只說了一句,“這不是我的愛因斯坦”

    秋風蕭瑟,攜金黃落葉四處遊蕩,李玩看到自己早些時候在牆上貼的“尋狗啟示”,瞬間淚流滿面。

    這個鏡頭堪稱全片最佳,這是一個天賜的鏡頭,據曹保平說,當時恰好有一陣風過,吹起落葉,悽寥的情景完全符合李玩該有的心境。若是刻意為之,恐怕難以達到如此效果。

    對於中國產的青春片,成長是其中永遠的主題。不同於《十七歲的單車》和《Sunny燦爛的日子》以男生為主角的青春片,《狗十三》的主角是一位女生

    《十七歲的單車》海報

    通常來說,青春題材的影片往往都是兩敗俱傷,沒有贏家。《狗十三》也不例外,大人們和李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都失敗了。

    那麼勝利的又是什麼呢?是代表傳統秩序的道德,是毫不講理的大人之愛,這是影片最殘酷的地方。

    “被剝落的是天真,留下的是青春”

    李玩的反抗到頭來無濟於事,就像愛因斯坦從未出現在她的生命中,她該做什麼還得做什麼,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合理,沒有浪漫主義的結尾

    牛奶,這個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在電影中多次出現,具有極強的象徵意味。大人們完全不顧孩子是否願意喝,只認為牛奶對身體有好處,便要求孩子喝下去

    這不正是那種強加式、畸變式、綁架式的關愛另一種具象的外化嗎?

    電影的結尾也饒有深意。鏡頭對準了李玩的弟弟,他與李玩一樣,被逼著喝下自己並不喜歡的牛奶。他趁沒人盯著,一口把牛奶吐了。

    這個舉動,李玩之前也有過。現在,輪到了李玩的弟弟,下一個即將被馴化的,就是他。就像一個輪迴的開端

    曹保平在《狗十三》之前的兩部作品,《光榮的憤怒》和《李米的猜想》均取材於真實新聞,表現出他對中國當下社會現實的人文關懷。而《狗十三》,雖是虛構的故事,卻比新聞還要真實,實屬難得

    曹保平當初看上這個劇本,就是因為故事的女主角,並不是古怪叛逆的邊緣形象,而是乖巧的正常學生,是那時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畫像,是社會文化的縮影。

    “失物招領,你的青春”

    如果,長大是以喪失純真和快樂為代價,以虛偽和謊言作為墊腳石,那麼這樣的長大,又有什麼用?讓人不禁想起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結尾寫下的四個字:救救孩子

    《狗十三》上映前一天,當年飾演的張雪迎發了一條很長的微博,其中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關於這部電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說,看完大哭了一場,李玩好歹有個平行宇宙可以幻想,而自己只有一地雞毛的現實。如果你看完影片,被戳中不曾揭開的傷疤,那麼對不起,讓你這麼難過,想抱抱你。而如果你看完沒有共鳴,那麼恭喜你,你好幸運。

    張雪迎12月6日微博

    無論難過還是幸運,都希望在成長的過程中,你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大人

    (完)

  • 5 # 小譚彈彈彈

    曹保平是黑色犯罪電影型別的領軍導演,如《烈日灼心》《李米的猜想》《追兇者也》無不是兇殺犯罪題材的,這些年他的作品為他帶來國內外不少榮譽和獎項,《狗十三》拍攝於2013年,雖然已經在國內和國際電影節上獲過獎項,今日才在院線公映,格外引人注目,這部電影號稱是青春片的小清新題材,然而看過電影之後,我們發現這部講述十三歲少女成長的電影依舊很“曹保平”,如電影宣傳海報上的宣傳語“成長是一場兇殺案”,他將這部故事平淡無奇的青春片,呈現的如犯罪片一樣驚心動魄。

    影片開頭李玩在說紅綠毛衣,即考慮加入物理小組還是天文小組,可最後老師說李玩英語差,英語競賽能直升高中,父親直接發火替她選了英語小組。作為補償,父親送她一隻狗作為補償,李玩給它取了名字叫“愛因斯坦”,

    爺爺奶奶是愛著李玩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只是他們的愛不包含理解和包容,從一開始爺爺奶奶就把愛因斯坦當做可有可無的玩具,而非孫女的玩伴,因為從未重視,所以丟了也就沒有覺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當他們在看到李玩哭的好像天塌下來似的,只覺得在耍小孩脾氣,從未想過為自己的錯誤道歉,也沒有做過任何切實的補救措施,在他們看來敷衍的再買一條一樣的狗,是為了這個不懂事一直刷脾氣的小孩子。

    家長總是喜歡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塞給孩子,不管那是不是她所喜歡的,像那杯純牛奶,和英語興趣小組,父親從不願意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肯瞭解孩子做每件事的緣由,只站在自己的立場下達一個又一個的命令,而不是冷靜下來坐下來和孩子好好溝通。

    我們需要面對現實、認清現實,接受現實,才能有改變事實的可能,我們的青春已經過去,重要的是我們不要讓下一代再重複走我們曾經的路,我們的父母也不需要再被批判,曾經的社會也不需要,反思的正是已經成長起來,即將承擔家庭重擔的我們,我們不能活在曾經的痛苦中,我們需要理解我們的父母,才能更好的理解我們自己。

  • 6 # 碧水藍天劉長會

    電影很垃圾,沒看完,實在看不下去了,劇本太差勁了,看一部電影,或者像阿甘,讓人有溫情執著大智若愚,像刺激1995,用自己的專長改變對自己的不公平,從而獲得自由,像活著,看到人生的不易,像霸王別姬,從小嚴加管教刻苦,長大成名,人生有多麼的不如意,等等,狗十三看得我憤怒,很多劇情完全沒必要,比如生了個弟弟,直接告訴女兒就是,還要瞞著,狗丟了的歇斯底里,傻狗一隻,不要也罷,看天文展覽,父親有事不能陪著,女兒都這麼大了,自己去就是了,看到這裡實在看不下去了,劇本太垃圾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是這麼教育孩子的,現實社會的家長也不會這樣對待孩子,還是丟狗的這一段,世界上所有的狗都不會走丟,因為狗對家庭特別忠誠,只有被人控制或者殺死才會不回家,特搞笑的是繼母買了另一隻狗全家撒謊說找回來了,騙13歲的初中生,編劇同志,狗也是有感情的,你還能在弱智一點嗎?人慢慢長大,會遇到各種情況,失去,挫折,悲傷,還有開心,快樂,整部電影核心價值觀太片面了,只是想當然的悲傷,我想問一下編劇,你這樣對待你的孩子嗎?她的狗丟了,你會去買一隻狗告訴她這是丟的那隻,如果不能,那就是你想當然了!還有就是父親請客戶吃飯這一段,你請客戶吃飯帶著你的12-3歲的孩子去嗎?

  • 7 # 煲娛湯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五年前就拍攝完成的一部電影,由於某些原因,被禁放五年,原名《狗13》。2018年上映改為《狗十三》。

    自上映以來,許多影評人將影片定義為一部控訴“原生家庭”的電影。確實,在影片中,有許多細節表現了李玩家庭的不完整,單親家庭的13歲少女李玩,因為父親再娶,不得已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但是作為隔代撫養的典型事例,爺爺奶奶並不能理解李玩在成長中的興趣和煩惱。

    電影透過爸爸買個一隻狗,狗丟了,李玩因此和家人站在了敵對方。她怪爺爺弄丟了狗,怪家人不去把夠找回來,怪後媽再買一條狗糊弄她,怪堂姐明知大人的謊言也不站在她的身邊。作為一個13歲的少女,她有許多的不解和疑惑。

    她喜歡的狗丟了,可是沒有人理解她失去心愛事物的痛苦。卻要被強迫著去理解其他人的感受。於是她哭她鬧,她為了她的狗把家裡攪得雞犬不寧。直到和藹的爺爺終於訓斥了她,後媽指責她不懂事,爸爸還打了她。她終於在長輩的壓力下,選擇了順從。

    而除了丟狗事件以外,電影還用許多情節,表現了家人對李玩內心成長的忽略。擅長物理的李玩,為了爭取考上重點高中的機會,被逼著學了英語興趣班。喝牛奶會吐的李玩,總是被關心她的人逼著喝牛奶等等。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電影對於李玩父親的成年人世界,也有適當的刻畫。在飯局上的刻意逢迎,阿諛奉承,其實成年人何嘗不想活的像李玩一樣單純。然而上有老下有小,所謂“身不由己”就是如此吧!

    而為人父母,對孩子固然抱有一顆赤誠之心,希望把最多的愛給予孩子。但是這單方面認為“對”的愛,認為的對你好,到底是誰需要的。

    影片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為中國的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同時,不能忽略的是,曹保平導演作為一個歷盡滄桑的成熟導演,將更多的探討隱藏在影片裡,除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不理解,還有對商場官場的嘲諷,也有對成人之間交往的虛偽的嘲諷,也有對社會現實的一絲無奈吧。

    雖然票房不高,但是《狗十三》帶來的思考,確實值得深思。

  • 8 # 薇角度

    這才是真實的青春吧。什麼墮胎,出國,離我們這等普通人太遠。只有對生活妥協,才是長大必經的疼痛。不抓眼球,但戳心吶。

  • 9 # 劇說時代

    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一部深刻的電影,一部值得反思的電影。

    《狗十三》是曹保平導演在2013年導演的一部作品。因為電影內容過於真實和且話題有些敏感所以在等了五年之後,電影才終於在全國院線上映。

    先說說曹保平導演,中國著名的導演、編劇,90年開始寫劇本,曾執導過《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等多部優秀的電影,他的電影作品先後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等國內外的電影獎項上獲獎。

    《狗十三》這不電信講的是青春期裡的90後初中女生李玩,因父母離婚被養在爺爺奶奶家,父親再婚後繼母給她生了個小弟弟。父親有一天給她送來了一隻小狗,本不不喜歡養狗的李玩因為感覺到狗狗被遺棄和自己的遭遇相似,而養了它並起名愛因斯坦,後來愛因斯坦被爺爺在菜市場丟了,李玩因為狗和爸爸爺爺奶奶鬧得不愉快,還因此被爸爸打了一頓。

    後來為了安撫李玩他們又買了一條狗,說是被找回來的愛因斯坦,儘管李玩知道這不是愛因斯坦但是她漸漸也接受了這條狗,但因為狗咬了弟弟而被送走了。李玩又一次和家人鬧的不愉快。這兩次的養狗讓我們看到了家長再教育孩子時的偽善還有自我為中心的家長權威,以及對於子女的忽略。他們要求只是要求孩子要懂事、要聽話、學會長大,不要給家長帶來麻煩。

    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李玩學會了隱藏情緒,學會了妥協,也終於成了懂事長大的孩子。可是這過程裡的壓抑和摧殘只有李玩自己心裡清楚。

    電影劇情很平靜沒有大是大非和大奸大惡,只是生活裡不起眼的小事和小孩子的脾氣,可是這電影卻意蘊深遠,讓人反思。是一部關於教育的,關於青春期成長的好電影,值得一看。

  • 10 # 心宇日常生活記

    《狗十三》是一部原生態現實題材的青春片,電影意圖以平和的方式去展示少女李玩被迫害的青春。

    這部電影的片名是很有內涵的,筆者一直思考為何片名叫《狗十三》,原來數字“13”的組合正是英文字母B的外部輪廓,所以片名真實的含義是“狗B”,同時是曹保平對李玩“狗B”式青春爆的一句粗口,這也是導演對成人世界的怒吼。

    《狗十三》所表達的是一種父權獨裁式的教育,一種被精神霸凌的青春,當叛逆的孩子轉變為成人眼中的“乖孩子”時,青春已經逝去,留下更多的只是世故。

    狗與少女  

    在父親還未重組家庭以前,李玩或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繼母生下弟弟昭昭後,本屬於她的父愛蕩然無存,家或許只是軀殼的收容所而已。

    李玩的內心世界是一個複雜轉變的過程,從開始反抗到被迫接受,從被迫接受到屈從,從屈從到迎合。原本的倔強、純真、率直蛻變成了世故。

    李玩之所以給狗取名愛因斯坦,是因為她對數學物理有過人的天賦和狂熱的痴迷,而父親卻為了逢迎老師,從未照顧李玩的感受,當面對李玩一頓拖拽與羞辱,毫無顧慮地寫下英語補習班的報名單,出了老師辦公室後,企圖用金錢化解他對女兒魯莽行為產生的隔閡,

    因為父親做事是有兩套方法,辦公室裡的霸道是成人世界的規則,他先以犧牲女兒利益去擺平刁難他的老師,門外是孩子的世界,再用物質補償受傷的孩子,可惜孩子再也不是三歲時傻乎乎的孩子了,根本未買父親的賬。

    所以父親最終買下一條狗送給女兒,企圖換取女兒的原諒,但是李玩一開始是拒絕這條狗的,父親根本就不瞭解孩子想要的東西,包括家裡的爺爺和奶奶也不瞭解李玩的喜好,他們只知道牛奶有營養,根本不知李玩喝不了牛奶的習慣,一喝就會吐,所以李玩把奶給狗喝了,平日裡許多她不喜歡的菜照樣偷偷扔給狗了,她和狗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了。

    從丟狗到尋狗,家裡的人被劃分為兩派。狗丟了後,家裡所有人都沒有尋狗的覺悟,父母再次想以一雙旱冰鞋收買李玩,李玩孤身一人闖入深邃的衚衕,發瘋一般怒吼著愛因斯坦的名字,可惜尋遍了所有角落也沒找到,只有李堂和爺爺擔心她的安危,去勸說她回家,也就是其他人已經站隊成人世界了,李玩的陣容只有爺爺和李堂。

    指鹿為馬的二次站隊。繼母買回一隻和愛因斯坦同品種的金毛狗,宣佈愛因斯坦找到了,這是全家的一次陣容劃分,也是成人世界對孩子世界發起的挑戰,首先爺爺這次站隊繼母的陣容,李堂是介於兩個世界之間的人,

    在大人的眼中她是一個乖孩子(除了隱瞞早戀的事),一開始她也說那狗不是愛因斯坦,後來看了大人們的眼色,也附和著說那就是她的狗,李堂也站隊成人世界了,姐妹的感情就此破裂,她絕望的眼神望著爺爺受傷的腳,離開了。

    親情隔離,青春逝去  

    其實那隻狗的命運就是李玩人生的投影,狗從被買回那一刻,就失去了自由,它的命運是任人擺佈的,正如李玩被迫的人生,狗是作為禮物送人的,她的名字“李玩”也是隨意取的,補習班是父親強制安排的,狗丟了沒有人去尋找,她受了委屈也沒人理睬,父親覺得狗礙眼,就想把它送到餐館,父親心煩了,就在全家面前暴揍她一頓。

    一開始李玩是反抗一切家人強加給她的意志,後來屈從了,性格也變得冷漠了,從假狗被送入動物收容所後,李玩徹底完成了蛻變。

    人總喜歡將自己最糟糕一面暴露在親人面前,也習慣將情緒釋放在家人身上,當面對親人時,一個人學會了偽裝,學會了隱藏情緒,那麼她也將親人當作了外人,血緣的紐帶斷裂,與家人內心世界隔離起來了,真誠變為了世故。

    當父親強迫她給叔叔敬酒時,她一飲而盡,宴會上叔叔讓他吃餐桌上的紅燒狗肉,她不動聲色的吃了一大口。前後發生顛覆性變化,她學會了隱忍、偽裝、冷漠,將真實的自己隱藏於黑夜之下。

    成人都喜歡將自己裝入套子裡,當一個涉世未深的孩子將自己裝入套子裡,這是一件觸目驚心的事,大人眼中的他們是乖孩子,實則他們只是裝作大人們想要的樣子,這比將一個精神病人前額葉切除還要殘酷,孩子將永遠失去青春才具有的鮮活生命力。

    人類歷史最大規模的精神屠殺不是瘋人院,而是李玩式的精神霸凌。

    成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公平對他們也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利害,沒有對錯。當李玩和李堂再次偶遇愛因斯坦時,李堂讓她叫一聲“愛因斯坦”,看有迴應嗎?她冷漠的說了一句,你認錯了,那不是,頭也沒回的離開了。

    這句話正好對應了李堂那句“那就是愛因斯坦,它餓瘦了而已。”,這種好萊塢慣用的結尾,深深震撼到了觀眾,角色早已完成顛覆性成長,可是觀眾還停留在固守的過去。

    李玩早已明白讓狗留在自己身邊不會有好下場,所幸忍痛假裝不認識,反正它已經找到了合適的歸宿,總比交給一個連自己也無法保護的弱者手中要強,跑入小衚衕痛哭的她,是對逝去的青春最後的告別。

    荒誕的個人宿命 

    時隔5年,被禁的《狗十三》能再次迴歸銀幕,確實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筆者推測這部電影之所以不過審,可能是寫實成分太多,對現實批判過於激烈。

    近年來中國的獨立電影中現實題材的種類大量湧現,如賈樟柯的《江湖兒女》、畢贛的《路邊野餐》、忻鈺坤的《暴裂無聲》、李揚的《盲山》等等,包括國外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李滄東的《燃燒》,這些電影有一個共性,都是社會邊緣人的舞臺,和流水賬式的生活細碎,落腳點都會導向小人物無法掌控的荒誕式宿命的結局。

    《平凡世界》有句話是:人們寧願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而不願意瞭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

    而喜歡現實題材的導演總喜歡挖掘平凡人細膩的內心世界,因為那些我們從不在乎的內心,總是隱藏著一個波濤洶湧的世界。正如《狗十三》中李玩宿命式的人生,她正是來自最基層的吶喊,熱鬧總是屬於成人世界的殿堂,而不屬於李玩這個局外人。

    每一個來自青春世界的吶喊,換來的都是成人世界的裝聾作啞,與現實妥協是他們無奈的歸宿。

    《狗十三》中那句「認錯了,那不是」和《小偷家族》中祥太那句「我是故意被抓的」有異曲同工的點題效果,那兩句話都是主人公成長的標誌,電影的昇華的神來之筆。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這就是我們的生存法則。望著滑冰場跌倒的昭昭,李玩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與全世界為敵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將再次重複她的人生,是最沉重的收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濁降脂湯對人體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