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plumer81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日趨加快,競爭日趨激烈,不少孩子出生後,祖父母便成為養育的“主力軍”,隔代養育儼然成為中國的一種新型家庭模式。

    “隔代養育”為年輕媽媽工作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祖輩與父輩教養觀念衝突、生活習慣不適、性格迥異造成許多原本簡單的家庭小問題越來越複雜。調查顯示,如今有一半家庭的孩子是由祖輩帶的,而其中2/3的隔代養育家庭在教養孩子理念方法上存在分歧。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隔代教養,有哪些利弊?如何在幸福與衝突中尋求平衡?

    隔代養育,如何雙贏?

    文:趙瑩瑩,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課程部研究員。

    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家庭關係也隨之發生改變,祖輩由家庭倫理賦予的輩分最高的“權威”,變成核心小家庭的“附屬”。新變化中的三代人如何相處,如何建立家庭新秩序?

    家庭結構多元化“面面觀”

    鏡頭一:

    父母的歇斯底里:

    科學養娃聽我的,陳年經驗靠邊站

    若問起年輕的爸爸媽媽們,老人帶孩子什麼最讓你抓狂?他們十有八九會回答——老人太溺愛孩子,過度保護,嘮嘮叨叨,他們不僅沒有一點科學育兒常識,還拒絕溝通固執不改變。不論是文化知識水平還是育兒理念,80、90後的爸爸媽媽們都與60、70後的祖輩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信仰“科學”,祖輩信仰“經驗”,在瑣碎的育兒日常中,認識的不一致必然會讓衝突累積與升級。

    一位媽媽在自己的育兒困惑中這樣描寫自己和婆婆的關係:

    “在我們家,每天要發生100遍這樣的對話——‘媽,寶寶現在正是養成吃飯習慣的時候,你別餵了,讓他自己吃!’‘媽,寶寶現在都超重了,你別給他吃巧克力了!’‘媽,現在是寶寶發展專注力的時候,你別逗他了,讓他自己玩兒’。對於婆婆幫忙帶孩子,我心裡既感激,又憤怒——她根本不懂科學育兒,不懂孩子的認知、運動、心理發展都要引導。每次說了還不聽,聽了也不改,我真的擔心孩子被她這麼帶傻了!”

    如果說婆媳因關係較陌生而導致生活矛盾突出,那與自己的親生父母相處可以避免矛盾嗎?另一位媽媽這樣描述了姥爺帶孩子的日常:

    “我要氣炸了!我爸居然讓孩子看了2個小時電視,我昨天明明說過只能看1個小時!這幾天,我還聽見我爸跟孩子唸叨:‘你爸媽為了你買學區房花了這麼多錢,你不聽話怎麼對得起他們!’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爸居然還罵孩子‘自私貪婪’。天吶!這麼嚴重的話怎麼能用到只有4歲的孩子身上!孩子的教育必須要以鼓勵為主,不能這麼打擊教育,跟他溝通他還生氣。這幾天明顯感覺兒子蔫蔫的,我的心在滴血。”

    鏡頭二:

    老人的心酸眼淚:搭人搭物又搭錢,反而處處討人嫌

    “養大兒女結了婚,有了娃娃再看孫。早上五點就起床,洗手擦臉搞衛生。炒菜煮飯蒸蛋羹,兒女還在睡夢中。看看到點再去叫,早了茒了都不中。兒女起床慢悠悠,邊玩手機邊蹲坑。洗漱化妝完成後,吃飯也就十分鐘。碗筷一丟轉身去,說聲上班急匆匆,送走兒女洗罷碗,再等孫孫自然醒。孫子醒來床上鬧,雙手舞動兩腳蹬。兩個老人四隻手,手忙腳亂難消停。”

    隔代撫養中,祖輩(大多是奶奶或者姥姥)來到子女的小家後便承擔起了24小時的保姆角色:一日三餐,洗衣洗碗,打掃衛生,廚房採辦,一刻不停。不僅如此,老人們還把濃濃的愛滲透到孩子的角角落落——毛絨玩具藏灰塵、積木有角怕磕嘴,地板太硬會摔跤,飯沒吃好追著喂……老人們想把所有的愛毫無保留地送給兒孫,但有時這種幾近包裹到窒息的愛也讓爸爸媽媽和孩子們敬而遠之——他們只想被服務,不想被管束。

    鏡頭三:

    孩子的無所適從:媽媽奶奶常吵架,爸爸沉默不說話

    “享受了”雙倍關照的孩子們內心感受如何?答案不能一概而論。一位一年級小學生曾在日記中發出這樣一連串疑問:

    “老師教我們要孝順父母,可是奶奶不是爸爸的媽媽嗎?為什麼媽媽可以對奶奶大喊大叫?為什麼爸爸不管媽媽?是因為他們是大人嗎?那我長大了也可以這麼做嗎?”

    家庭和諧幸福永遠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基石,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家中常常因瑣事而劍拔弩張或沉默冷戰,孩子內心的無所適從感將會非常強烈。對於孩子成長來說,穩定有序的家庭秩序是內心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也是孩子模仿學習遵守規則和獲得內心秩序感的第一步。

    家庭結構多元化是無奈

    祖輩加入兒女的小家庭似乎成了三代人的共同困境。但從現實需求來看,老人幫忙帶孩子雖矛盾不少,但確乎是現實最優選項。

    老人帶孩子,實惠又放心。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中國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齡為29.13歲。30歲左右的小夫妻事業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且普遍揹負買房或還房貸的壓力(2019中國生育報告顯示,房貸佔家庭收入比已達44%)。對於初創階段的小家庭來說,儲蓄本就比較單薄,倘若因為新生兒的到來,父母一方(通常是媽媽)辭職帶孩子,暫且不討論女性幾年後重回職場的重重困難,只看眼前爸爸一人掙錢養活全家的經濟壓力就足以讓準備全職帶孩子的媽媽們望而卻步。

    對於大多數普通的雙職工家庭來說,父母任何一方都面對既不能離開職場,又不能無人帶孩子的困境。另外,育兒嫂/全職保姆等不僅費用不菲且素質參差不齊,“保姆針扎孩子”“育兒嫂給孩子喂安眠藥”等新聞常見諸媒體,令愛子心切的家長們對請“陌生人”照顧孩子聞之色變、避之不及。

    面對諸多現實困境,老人加入小家庭承擔帶孩子工作,確乎是最“實惠放心”的解決之道。

    托育現狀,供需矛盾突出。2016年,華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0個城市進行的一項托育現狀調研顯示,中國托育現狀供需矛盾突出。在受訪的1萬餘名3歲以下嬰幼兒母親中,35.8%表示有托育需求,但真正進入托育機構的僅有4.1%。造成供需矛盾如此嚴峻的原因,除了家長普遍認為2歲以下嬰幼兒不放心入托外,主要還在於托育機構供應量不足,尤其是被家長信賴的、公立托育機構數量嚴重不足。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依靠老人帶孩子是社會化嬰幼兒照護服務缺失下的無奈之舉。

    隔代撫養,

    在矛盾與幸福中尋求平衡

    兒童即未來,國家和社會需要為家庭撫養嬰幼兒提供必要的物質和服務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幼有所育”列入“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民生導向,發展養老、托幼服務。”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釋出了《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些彰顯出國家對當前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們熱切期待托育服務日臻完善的未來。

    社會化托育服務的完善任重而道遠,在不斷完善托育服務的過程中,面對不得不由老人養育孩子的家庭,社會也應承擔起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讓教育者先受教育”指導年輕父母和老人一起學習,科學的育兒理念和方法需要全方位抵達兒童最主要的照護人身上,從而解決當前最突出的育兒觀念衝突造成的家庭矛盾問題,進而為兒童營造和諧的家庭成長環境。

    互動即家風,治家重於教子,行有不得須反求諸己。著名作家詹姆斯·鮑德溫曾經說過:“雖然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可是他們卻很擅長模仿父母的行為。”在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就像大自然的風,雖然不可見卻真真實實地可感可觸,我們每個家庭成員,尤其是成年人都是家風的創造者,也是被塑造者,而孩子就是一面對映家風的鏡子,治家不僅僅是教子,治家遠重於教子。

    生怕孩子“不聰明不成才”的爸爸媽媽們,當對“科學育兒”的過度信仰無孔不入地進入孩子的生活時,焦慮便成為其想要控制一切,尤其是控制別人的巨大動力。學會看見並調控自己的育兒焦慮,才是緩解“處處看老人帶孩子不順眼”的核心要義。

    生活即教育,凝聚愛與責任,先從家務勞動開始。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邊擔心孩子被溺愛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小皇帝,一邊心安理得地接受老人對自己的飲食起居全方位伺候?又有多少父母,一邊抱怨孩子只跟爺爺奶奶親,一邊吃完晚飯就只想躺著玩手機?

    老人對家務的大包大攬,讓孩子與家務勞動徹底脫了節。殊不知,家務勞動的價值遠不止於保持衛生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家務勞動可以凝聚家庭成員對家的參與感和責任感,也是培養孩子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的最簡單方式——孩子的自尊自信來源於,在現實生活中真切地體會到做成一件事的喜悅,並不來源於父母“你真棒”的口頭禪式鼓勵。教會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就是在真實世界中為孩子積累成就感。

    分擔家務是對老人最真切的孝心。不僅僅是孩子,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要在家務勞動中體驗成就感,體驗對家的付出和參與感。

    讓老人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

    三代同堂,非常教育

    由老中少共同組成的家庭,是一個最自然的環境、最合理的單位、最圓滿的結構。把握好三代同堂的相處,實則是一個互相教育、共同受益的契機。

    三代同堂,三方獲益

    增強祖輩的生命意義感。對於老年人來說,和兒孫一起生活,會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至2019年末,中國60歲以上老人2.54億,空巢老人1.2億,獨居老人3000萬,其中不乏因獨居導致的意外死亡、抑鬱甚至自殺事件。老年人的世界除了因身體機能退化而帶來的無助外,還有落後於智慧時代的孤獨。三代同堂,不僅增加了老年人接觸新鮮事物、更新思想觀念的機會,強化老年人的正向情緒,豐富精神生活,而且飲食起居和健康狀況都能得到一定的關照和改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緩解父母輩的焦慮感。對於年輕父母來說,快節奏的社會壓力和中國女性接近80%的就業率,意味著新一代父母無法兼顧家庭和工作,此時祖輩對於料理家務和照顧兒孫的幫助,可謂例證了“家有一老,好比一寶”的道理。當前,中國第一批獨生子女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時代”,如果雙方三代同住,互相照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年輕父母生活上的後顧之憂。三代同堂的七口之家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養老地產這一新興產業日漸火熱,紛紛推出七居室的組合家庭戶型,讓三代保持“一碗湯、兩扇門”的距離,實現新時代的便捷養老。

    豐富兒孫輩的情感認知。對於孩子來說,多口大家庭的生活要比三口之家有更多的體驗、刺激,更多的交流、互動。父母孝敬祖輩、祖輩關愛兒孫的優良家風,對孩子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可以世代傳承的品德。在教育孩子尊重老人、照顧老人、陪伴老人的過程中,也是對孩子進行感恩心和規則意識的培養。這種多重的角色和身份,有利於一個人今後的社會性發展,可有效避免心理缺失、情感荒漠等不良身心問題的出現。

    三代同堂,三方努力

    想要將“三代同堂”的合力效果發揮極致,需要三代人互相配合,互相理解,需要個人、家庭、社會三方共同支援,共同努力。

    從個人方面,各司其職,彼此尊重。作為祖父母,要自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生活習慣,瞭解新一輩做決定的理由和想法,以開放的心理姿態,尊重年輕父母輩教育子女的意見。作為年輕父母,要學會珍惜家中的“老寶”,感恩、寬容老人的老觀念、老做法,盡己所能地為老人規劃居住空間,協調起居習慣。在教育問題上,及時解釋、及時交流,為孩子構建健康的家庭關係。作為孩子,充當好祖父母輩和父母輩的潤滑劑,傳承孝道和優良家風,為三代同堂的家庭注入活力。

    從家庭方面,注重角色,合理分工。家庭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明確個人的“權、責、利”,建立良好的角色秩序,才能使家教系統高效運轉。關於孩子的教育主導權,父母永遠是第一責任人,要盡力避免和孩子長時間分離,以免影響正常依戀關係的建立。祖輩扮演好輔助照顧的角色,關心孫輩要適度,杜絕溺愛和過於周全的“直升機式”養育模式。遇到教育理念的分歧時,年輕父母要謙虛地與老人溝通好家庭教育原則,統一教育標準,避免孩子的投機心理和家庭矛盾的出現。

    從社會方面,注重氛圍,形成合力。三代同堂帶來的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政府要加強指導和協調。比如,筆者所在的青島市教育局在全國率先設立了獨立的家庭教育處,搭建“家長大課堂”“家長面對面”“家校合作網”等家庭教育特色品牌,建立了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服務站等家庭教育指導陣地,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其中不少家長學校和社群家庭教育服務站同時開設三代人的特色課堂,有老年人的家教講座、興趣特長班,有年輕父母的育兒課堂、親子廚房,提供了“一家人同時進修,不同家庭互相交流”的場所。

    三代人有機會同行一段人生旅程,是段美好的經歷。處理好家庭中的“上下關係”,存異不同於隔膜,關懷不同於干涉,讓三代在親密關係中理解彼此,從身體到情感呵護彼此,在和而不同中成就彼此。在社會上形成健康、正向的三代教育氛圍,真正發揮多元家庭的多元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時代的媽媽都會有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處在社會多元的氛圍裡,回首顧盼,60後,70後,80後的母親們,這相隔十年的愛有多大的差距呢?

    60後母親 關鍵詞:傳統 辛苦 嚴格 溫飽

    這一代人是傳統的一代,人的思想和行為是統一的,所以在育兒過程中,絕大部分人也都被這種傳統思想影響著。

    ● 聽60後媽媽講過去的事情

    那個年代的人,家裡孩子多,事情也就多,公公婆婆,幫了這家幫不了那家。

    那個時候家裡窮,應該說整個社會都不富裕,個人的營養跟不上,孩子滿月後就馬上上班了。養孩子、上班,再加上營養不良,弄得自己整一個黃臉婆。家裡經濟條件不富裕,根本請不起保姆,什麼活都得自己幹。白天還要上班,所有的家務活基本上都要擠到晚上或休息天來做,真正能休息的時間很少。

    孩子小的時候,只要能讓他們吃得飽、穿得暖就已經很不錯了。對孩子的教育意識也很淡薄,一方面我們自身沒有很多知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當時的大環境造成的。

    那時,大家都在為著吃飽飯、穿暖衣而奔波,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想著怎樣培養孩子的事。而且,當時也沒有什麼培訓班之類的教學場所,家教也沒有流行。所以,即使我們想培養孩子,也沒有那個環境。

    那時在家長眼裡,長輩永遠是長輩,孩子永遠是孩子,有些事孩子根本不會懂,沒必要跟他說!我們那時候一直襬著一副家長的威嚴,孩子跟我們說個話都有點害怕,心裡有些什麼事也不願跟我們說,我們也不會主動跟他交流,所以,孩子現在的性格也有點內向。

    那個年代的母親,思想傳統,對兒女管教比較嚴格。比如有好吃的應該先給老人;有客人來家吃飯小孩不能上桌;出門和進門都必須和爸爸媽媽打招呼等,這些習慣的養成對他們現在的工作、學習和做人其實都還是有好處的。畢竟,這個社會無論怎樣發展,都是需要有一些規矩和規則的,傳統中的美德是不會、也不能被遮蔽的!

    70後母親 關鍵詞:交流 自由 快樂 尊重

    這一代人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作為母親,透過自身的人生體驗,會更多的在比較中,為孩子的教育方式注入新鮮的東西。

    ● 聽70後母親說育兒新思想

    我從小就覺得跟媽媽在一起不自由,羞於跟媽媽交流,也不想讓她知道我的心事。所以,我現在極其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舉動和對女兒說的每一句話。我從來不打擊她,因為怕傷害她。從來不拿別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比較,也很少關注她學習上面的事情。我對她沒有要求,所以她沒有壓力,很快樂。

    我的女兒有絕對的自由,我讓她自己選擇喜歡做的事情,讓她盡情地玩。每個人都想要快樂,我自己沒能很好的體驗,但我會盡最大的努力讓我的孩子快樂每一天。

    我的母親是個很善良很樸實的人,但是她不理解我。我小時候喜歡唱歌,每次上完音樂課回到家裡,都興沖沖地唱給媽媽聽,可是她們老開玩笑似地說我唱歌跑調,那時侯她們不會意識到幼小的孩子自尊心其實是很強的,我從此不再唱歌了。現在,我對兒子就不這樣,一件事情哪怕他真的做得不好,我也會鼓勵他繼續努力。

    我爸爸媽媽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們看不慣我老是以商量的語氣跟孩子說話。我的觀點是:打罵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我的兒子,從小到大就沒有被打的恐懼感,如果他做錯了,我們就會開一個小型討論會,讓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直到辯論出誰對誰錯,這個時候,他基本上也就心服口服了。

    70後的母親和上一代比,因為自身的人生經歷,她們更懂得如何尊重孩子,給予孩子更廣闊的更自由的空間;她們把自己當作孩子的玩伴,成為他訴說心事的益友;她們重視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不給他們施加太大的壓力,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做選擇。

    80後母親 關鍵詞:獨生子女 時尚 高學歷 未知

    作為中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人,她們是被呵護、被溺愛著長大的一代,作為年輕的母親,可能在別人眼裡還依然擺脫不了身為孩子的影子,而對於育兒的問題,她們或許又有著更為時尚的見解。

    ● 看80後母親時尚育兒

    科學勝過經驗。參加去年某育嬰師培訓時,陳太太才剛剛結婚,正在為生孩子做準備。她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兩人對家務事都不擅長,更不要說帶孩子這麼複雜的工作了。於是她抽空報了這個培訓班,和其他計劃將來成為職業育嬰師的學員不同的是,她只是想學會做一個合格媽媽。

    點評:華東師範大學合格父母育嬰培訓班參與者,九成以上都是獨生子女。兒童心理諮詢與潛能發展師證書班也有不少媽媽學員。相對於父母代代傳承的育兒經驗,80後一代人可能會有不少源自科學的育兒知識,網路、專業雜誌、父母培訓班、月嫂這些都是他們豐富而科學的育兒知識的來源。只是80後們在理論水平上能達到一定高度,可在父母眼裡,更多的不過是眼高手低吧。

    投資情商勝過智商。在孩子才一歲半的時候,陸先生就給自己孩子報了個輔導班,這個班不是學鋼琴,也不是學圍棋,而是讓孩子玩遊戲。實行全英文外教,兩、三個孩子一起上,一節40分鐘的課價格在150元左右,上課的孩子還真不少。根據陸先生的說法,這叫情商投資。他小時候,父母重視的自然是學習成績,對於個人性格發展和社交能力是不太在意的。而在他看來,一個人的交際能力以及情商遠比考試成績和智商來得重要,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合群,善於融入群體,社交能力是要從小開始培養的。

    點評:情商,對於陸先生的父母這一輩來說,這個詞似乎有點陌生。那時讓孩子吃好、學好,這就是他們的心願。可是如今,關於孩子的各種培訓都多了起來,情商、潛能、思維訓練……可謂花樣繁多。據滬上一家早教中心的人介紹,他們的培訓物件除了薪資豐厚的中產階層和部分外籍人士,有不少是年輕人,他們更捨得為孩子做情商方面的投資。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希希5個月的時候,希希媽就開始在育兒部落格網上連載“希希的精彩生活”了,希希媽覺得,對自己來說,育兒部落格的寫作過程也是年輕父母不斷成長的過程。在網上,提出的問題總是會得到其他熱心父母的解答。孩子生病了,孩子要買新衣服了,要上幼兒園了……總會有過來人指點,網路都能輕易地拉近距離。而對希希媽這樣的全職媽媽來說,育兒網路交流更是讓她和社會保持聯絡的重要途徑。

    點評:網路改變生活,網路自然也隨之改變人們的育兒理念。相對於透過書信、電話或者面對面交流育兒經驗的父母那代人,現在的“80後”有了更便捷的條件,經驗不多沒關係,可以虛心求教。而這也是育兒部落格、育兒網站人數激增的原因所在吧。

    這一代的獨生子女母親,大都對子女父母這一角色轉換缺乏心理準備,表現在生活中便是自己還沒照顧好,又要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和60後70後的媽媽們比,他們中更多的人有著高等學歷,透過各種媒介,接受著更多新思想的衝擊,她們的育兒觀念更為時尚。新媒體、專業書籍、長輩傳授經驗,成為獨生媽媽們育兒的三大法寶。

    我覺得三年一代溝的說法是很靠譜的,跟自己年齡差三歲以上,就覺得有些難以交流了。更何況是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我是89年生人,我對比一下我和我父母的成長環境。我父母都出生於60年代初,家裡都不只一個子女,那時候正是三年自然災害剛結束不久,物資匱乏,等到他們上學的時候正趕上文革,不過幸好是尾巴,我媽考了中專,畢業之後分配工作分配的不錯,人生也算光明一片,我爸當兵復員,跟我媽在一個企業工作。結果後來都下了崗,做點小買賣,勉強把我供到大學畢業。我,獨生子,小學,初中,高中,同班的基本也都是獨生子女。出生在80年代末,成長於改革開放的時代,小時候還沒有電腦網路什麼的,畢業之後工作兩年,筆記本智慧機IPAD什麼的都有,網路資訊每天如潮水般湧來。人,終究是社會動物,社會整體環境對你的影響,最終造就了你這個人。父母生長於物資匱乏的年代,家裡子女眾多,看著我們隨手就得到當年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他們自然覺得我們是幸福的一代,而孩子也有孩子的煩惱,獲得了父母所有的溺愛,也獲得了所有父母的限制。父母覺得,我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那麼幸福,為啥不聽話,而孩子認為,你們太能限制我了。體制對於父母來說是重要的,下崗的他們會對比還在體制內的同齡人,強烈的反差使得他們堅定了一個信念,你,必須要考上大學,必須進體制。而孩子對於這個社會的見解來源於改革開放以後,重商主義對於他們的影響要比體制大很多,體制內確實有優勢,體制外卻也有廣泛的天空,孰好孰壞,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父母的資訊來源很窄,他們小時候只能聽聽收音機,那時候紅太陽正是最紅的時候,後來有了電視,他們依賴電視獲得大多數外界的資訊。而孩子在10多歲的時候就學會上網,開始可能只是為了玩遊戲,後來他們發現,網上有很多資訊是電視上得不到的。青春期的叛逆,渴望別人對自己的肯定,長期高高在上的大人原來也有這麼孤陋寡聞的時候,思想上的衝擊再次體現了出來。父母認為自己有多年的社會經驗,人生閱歷,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孩子認為你們那些都是老一套,過時的東西。老人的經驗與強勢,孩子的青春與叛逆,激素的作用、生活的壓力、繁重的學業、同樣壓抑的心情使他們拒絕溝通,即使想交流最後也以爭吵收場,加深了那條本來已經很深的代溝。直到孩子開始立業成家,體會到了為人父母的心情,自己當年確實有很多幼稚的地方,父母那麼多年的鹹鹽不是白吃的。父母也看到了,這個世界巨大的變化跟他們當年已經滄海桑田,孩子的很多看法都是對的;但是那道代溝還是無法消弭,每年也許只有春節能在一起,父母還是喜歡看春節晚會,孩子可能捧著各種電子裝置刷微博或是玩遊戲。人,終究是社會動物,最明顯的例子是,小時候被狼撫養的人,最終變成狼孩,生活習慣跟狼一樣。即使你年紀再大,成長時期接觸到的東西都會影響你一聲。我常常在想,我已經到了父母有我的年紀了,如果我有了孩子,那會是什麼光景呢,想想我小時候,真是屯啊。哈哈哈哈哈

    看到《奶奶28萬養老金被18歲孫女全取走,15萬給了男友,對方說:情侶花錢正常》和《網友初次約會點2萬多火鍋 女方:他佔我便宜還逃單》,兩件本不相干的事件,揮霍的主角都是90後00後,不免五味雜陳。為取悅戀愛三個月的男友偷走奶奶一生積蓄,一頓兩人大餐吃掉2萬多元,這樣的花別人錢不心疼,儘管只是極端個案,但背後隱藏的新生代消費主義,觸動了社會的敏感神經,難怪新聞後面惡評如潮!

    事件中,人們看到的是揮霍無度的青春,就是超越自身經濟能力超前消費、透支消費,把千百年來節儉的傳統丟了。

    一段時間以來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校園貸、花唄、借唄,都以90後00後為主要消費物件,背後是一代人的入不敷出。

    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與短缺經濟時代走過來的父輩、祖輩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以60後70後為代表的創一代多富貴不忘節儉,以90後00後為代表的新生代多揮金如土,但就是這樣的兩代人,生活在一個時代屋簷下,財富的代際傳承演繹出許多驚悚的代際衝突。

    不少為人父母者發現,自己掙錢的速度,趕不上孩子花錢的慾望,限制孩子消費額度的代價,可能是一張難以償還的高利貸賬單。

    因著歷史的機緣巧合,中國60後70後欣逢改革開放黃金機遇期,收穫了較多社會財富,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了時代的幸運兒。

    比他們更幸福的是他們的後代,帶著獨一代的深刻烙印,生長在社會財富大爆發的階段,享受著兩三代人的人生積累,從小不知飢餓的滋味,甚至有人含著金鑰匙出生,對貧寒沒有切身感受,對創造財富的艱辛沒有體悟,卻對升級換代的消費浪潮趨之若鶩。

    60後70後養育了90後00後,等孩子長大了,不少人可能發現,孩子不是自己期望的樣子,甚至生出養了個白眼狼的人生感慨。

    接觸過一些為孩子煩惱的同齡人,孩子成年了,卻不能安心工作,有的遊手好閒,沉迷網路,跟父母的交流大多隻剩下要錢,還嫌父母嘮叨,甚至錢到手就將父母拉黑。

    跟企業老闆交流,多感慨眼下新生代難管,年輕人稍不順心就甩手不幹,過了試用期就是老員工,企業一年到頭都在招聘,他們面對的是吃不了苦的90後00後,只有自己是一人頂五六人用的老黃牛。

    這樣的90後00後多不愛打工,偏愛踏著父輩肩膀自主創業,就像那個著名的首富之子,創業失敗後多次被限制消費,給新生代的創業熱潑了一瓢冷水。

    生活中有多少大手大腳的孩子,就有多少被孩子透支的中年父母,許多滄桑勝過買房掏空六個錢包。

    當60後70後用期待的眼神打量90後00後,不少人最終可能會發現,一代人竊取了另一代人的人生成果,還鄙視那代人老土吝嗇,而那個從希望到失望的人就是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三國演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