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水出雁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漯水出於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於山側,沿波歷澗,東北流出山,徑陰館縣故城西。縣,故樓煩鄉也。漢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興三年,齊平,徙其民於縣,立平齊郡。漯水又東北流,左會桑乾水,縣西北上平,洪源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雲:其水潛通,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謂之天池,方里餘,澄渟鏡淨,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也。清水流潭,皎焉衝照,池中嘗無斥草,及其風籜有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淵銜出,若會稽之耘鳥也。其水陽熯不耗,陰霖不濫,無能測其淵深也。古老相傳,言嘗有人乘車於池側,忽過大風,飄之於水,有人獲其輪於桑乾泉,故知二水潛流通注矣。池東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鏡潔,不異大池。桑乾水自源東南流,右會馬邑川水,水出馬邑西川,俗謂之磨川矣。蓋狄語音訛,馬、磨聲相近故爾。其水東徑馬邑縣故城南。
漯水:古黃河之支流
陰館縣:山陰縣
桑乾城:陽原縣東80裡大田詿鄉之老東城
繁峙縣:今繁峙縣
班氏縣:懷仁
獨谷孤城:
旋鴻縣:縣址在察右前旗和豐鎮市交界處
平舒城:陝西華陰縣西北
陽原縣:今陽原縣
代城:今代縣。
廣昌城:今廣昌縣
當城縣:位於今定安縣中
空候城:已無從考了。
潘縣:今潘縣。
洛城:今洛城縣。
且如縣:今內蒙古正黃旗和興和縣
馬城縣:今馬城縣
琦城:今琦城縣
大寧郡:今山西隰縣治
馬邑川:今山西省朔縣
白狼堆:白狼山即今大陽山
巨魏亭:位於山西應縣
崞縣:山西崞縣
永固縣:位於大同城北25公里
燕昌城:今大同北三十里
漯水出雁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漯水出於累頭山,一曰治水。泉發於山側,沿波歷澗,東北流出山,徑陰館縣故城西。縣,故樓煩鄉也。漢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興三年,齊平,徙其民於縣,立平齊郡。漯水又東北流,左會桑乾水,縣西北上平,洪源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雲:其水潛通,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謂之天池,方里餘,澄渟鏡淨,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也。清水流潭,皎焉衝照,池中嘗無斥草,及其風籜有淪,輒有小鳥翠色,投淵銜出,若會稽之耘鳥也。其水陽熯不耗,陰霖不濫,無能測其淵深也。古老相傳,言嘗有人乘車於池側,忽過大風,飄之於水,有人獲其輪於桑乾泉,故知二水潛流通注矣。池東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鏡潔,不異大池。桑乾水自源東南流,右會馬邑川水,水出馬邑西川,俗謂之磨川矣。蓋狄語音訛,馬、磨聲相近故爾。其水東徑馬邑縣故城南。
漯水:古黃河之支流
陰館縣:山陰縣
桑乾城:陽原縣東80裡大田詿鄉之老東城
繁峙縣:今繁峙縣
班氏縣:懷仁
獨谷孤城:
旋鴻縣:縣址在察右前旗和豐鎮市交界處
平舒城:陝西華陰縣西北
陽原縣:今陽原縣
代城:今代縣。
廣昌城:今廣昌縣
當城縣:位於今定安縣中
空候城:已無從考了。
潘縣:今潘縣。
洛城:今洛城縣。
且如縣:今內蒙古正黃旗和興和縣
馬城縣:今馬城縣
琦城:今琦城縣
大寧郡:今山西隰縣治
馬邑川:今山西省朔縣
白狼堆:白狼山即今大陽山
巨魏亭:位於山西應縣
崞縣:山西崞縣
永固縣:位於大同城北25公里
燕昌城:今大同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