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全書起初共10卷,南北朝時改為12卷、128篇。《針灸甲乙經》對針灸穴位的名稱、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進行考證,並重新釐定孔穴的位置,同時增補了典籍未能收人的新穴,使全書定位孔穴達到349個,其中雙穴300個,單穴49個,比《黃帝內經》增加了189個穴位。
《針灸甲乙經》對穴位的分佈採取了分割槽記述的方法,如頭部分正中,兩側再分五條線與腦後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頸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兩側各線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陽、三陰各有穴若干。部位明確,相互關係清楚,有利於學習和臨床運用。 該法也為歷代中外學者所沿用。《針灸甲乙經》在晉以前醫學文獻的基礎上,對經絡學說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整理研究,對人體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等內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線、走行規律以及其發病特點等作了理論的概括和比較系統的論述,成為後世對此學說研究論述的依據。 《針灸甲乙經》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合針灸治療的疾病和症狀等共計800多種,基本上達到了條分縷析,內容比較豐富,使學習者易於掌握。該書還闡明針灸方法和臨床禁忌,提示針灸醫生為病人施治時,必須掌握時機,根據病人的不一樣體質、不一樣病情,採用不一樣的針刺艾灸的手法和技術。
《針灸甲乙經》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全書起初共10卷,南北朝時改為12卷、128篇。《針灸甲乙經》對針灸穴位的名稱、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進行考證,並重新釐定孔穴的位置,同時增補了典籍未能收人的新穴,使全書定位孔穴達到349個,其中雙穴300個,單穴49個,比《黃帝內經》增加了189個穴位。
《針灸甲乙經》對穴位的分佈採取了分割槽記述的方法,如頭部分正中,兩側再分五條線與腦後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頸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兩側各線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陽、三陰各有穴若干。部位明確,相互關係清楚,有利於學習和臨床運用。 該法也為歷代中外學者所沿用。《針灸甲乙經》在晉以前醫學文獻的基礎上,對經絡學說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整理研究,對人體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以及十二經別、十二經筋等內容、生理功能、循行路線、走行規律以及其發病特點等作了理論的概括和比較系統的論述,成為後世對此學說研究論述的依據。 《針灸甲乙經》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合針灸治療的疾病和症狀等共計800多種,基本上達到了條分縷析,內容比較豐富,使學習者易於掌握。該書還闡明針灸方法和臨床禁忌,提示針灸醫生為病人施治時,必須掌握時機,根據病人的不一樣體質、不一樣病情,採用不一樣的針刺艾灸的手法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