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沉的經遠
-
2 # 甲乙丙丁戊
明朝的紅衣大炮就是從西方引進的,怎麼能說還領先西方200年呢,紅衣大炮剛開始的名字就叫紅夷大炮,這說明這大炮就是西方的玩意,明代中國有自己的火炮,只不過中國的火器發展比較緩慢,西方很快就超過我們了,後來沒辦法也只好引進西方的先進武器,明代還好點就是還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敢於像他們學習,所以明代與西方差距不是很大,基本上還能趕上,只不過隨著明朝的滅亡,清朝建立逐漸不重視火器的發展,他們認為火器還是沒有大戈長矛,騎兵厲害,明朝有那麼厲害的火器不還是被女真所滅嗎?清代基本上就不能認識到這一點,繼續閉關鎖國,排斥外來一切東西,這樣火器在清朝基本上就沒有得到發展,後來的鴉片戰爭,清朝的武器裝備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200年前的明朝末年,所以清朝在鴉片戰爭一敗塗地。
-
3 # 淡墨青史
糾正一下:明朝時期的紅衣大炮的確很厲害,在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等戰役中大顯神威,但並未領先西方兩百年,因為紅衣大炮就是由西方國家傳入明朝,清朝為了入主中原開始了大量仿製。
紅衣大炮又名加農炮,起源於16世紀初歐洲開始了大航海時代,為了保護艦隊的安全,在戰艦上都裝備著加農炮。在明朝後期傳入中國,明朝官員將進口的加農炮蓋上紅布,稱作“紅衣大炮”。崇禎帝時期,內憂外患,因此急需大量的火炮來穩定明朝的政權,從而與澳門的葡萄牙人進行長期的火炮交易。
在明清的寧遠之戰中,來勢洶洶的努爾哈赤在紅衣大炮的火力下,八旗子弟兵被炸得血肉橫飛、屍橫遍野,自己也被炸成了重傷不久也一命嗚呼了。繼承父親遺志的皇太極充分意識到紅衣大炮的威脅有多大,從而做夢也想得到這些大炮。終於在俘虜劉漢的精巧工藝下,成功的仿製了紅衣大炮,皇太極也親自為它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並在八旗軍中設定新營“重軍”(也就是炮兵營),開始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
紅衣大炮為清軍進關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戰功,打敗了擁有百萬大軍的李自成,從而奠定了清朝的百年基業。到了康熙年間,火炮技術達到了巔峰,康熙任用比利時人南懷仁設計多種大炮,一躍成為世界頂級大國。這些火炮為康熙帝先後平定了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和驅逐沙俄都立下了不二功績。
可以說火炮技術成於康熙也毀於康熙,因為康熙覺得天下已定,四海朝服,閉關鎖國政策實施,已無任何內憂外患,再加上火炮製造實在太消耗國庫資金了,同時驕傲地認為滿清民族向來依靠馬背上的功夫取得天下的,火炮的戾氣太重,就逐漸地開始塵封和冷落火炮技術。
兩百多年後西方國家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火炮技術也達到了新的巔峰,英國戰艦裝備的阿姆斯特朗炮的射程和威力遠遠超過清朝的紅衣大炮,而清政府依舊醉生夢死,墨守成規,終究被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
-
4 # 歷史公元
雖然不想承認,但是在明朝末年,中國的火器發展就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哀。
“紅衣大炮”到底來自何方?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地區大規模定居,甚至在公元1557年,也就是嘉靖年間,聘請鑄炮專家建造了“卜加勞鑄炮廠”,明朝末年大規模引進該廠鑄造的“前裝滑膛加農炮”,多次挫敗了後金努爾哈赤的進攻,但是該炮在當時的明朝被稱為“紅夷大炮”。
可嘆明朝火器製造技術也非常的先進,也仿造出了“紅夷大炮”,但是卻不夠重視,沒有封鎖技術,最終被在“紅夷大炮”上吃了大苦頭的後金仿造成功。
公元1631年,被後金俘虜的漢朝工匠劉漢,成功仿製“紅夷大炮”。“紅夷大炮”的“夷”,自古以來就是輕視少數民族的一個稱呼,後金“紅夷大炮”雖然正式的名稱是“天佑助威大將軍”,但是普遍改稱“紅衣大炮”,並且技術比明朝還要先進。
所以非常悲哀的是,明朝雖然是中國最早仿製成功“紅夷大炮”的,但是握著一把好牌卻不知道怎麼用,竟然被後金、滿清後來者居上,憑藉60門紅衣大炮完成了改朝換代的大事。
後來清兵入關,“紅衣大炮”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清兵能夠的打進山海關,固然有李自成與吳三桂內戰的原因,但是與當時滿清所擁有的60門紅衣大炮,也有極大的關係。
李自成的大順軍在紅衣大炮的轟擊之下,死傷慘重,不得不狼狽地逃回北京,一路逃竄會西安。
滿清入關後,南明政權能夠輕易地被打垮,也與“紅衣大炮”有很大的關係,很多巨城比如揚州城,在“紅衣大炮”的攻擊之下,輕易的被攻破,導致血流成河。
清朝火器發展在康熙朝之後就逐漸受到壓制。在康熙“平定三藩”坐穩江山之前,清朝還是非常的重視火器的。甚至於康熙為了“平定三藩”重用比利時人南懷仁改造火炮,並且有專門講解西方制炮理論的書籍《神威圖說》。
但是在康熙坐穩江山以後,志得意滿,為了滿清世世代代坐穩江山,大力壓制火器發展。甚至康熙時有個天才發明了早期的清朝“機關槍”,但是卻被康熙無情的流放了。
所謂“千金買馬骨”,就是想要獲得朝廷的公信力,但是康熙做的這一手,徹底使人才失去了為國家盡忠,發展火器的動力。再加上滿清信奉所謂的“馬上取天下”,更是大力壓制火器發展。
之後的兩百年,正是西方國家開始工業革命,大力發展的階段,於是西方國家悶頭髮展,與清朝的閉關鎖國形成了鮮明對比,“紅衣大炮”已經跟不上潮流,無法抵禦西方的堅船利炮了。 -
5 # 老莊說故事
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回答,紅衣大炮既不神威,也不領先,更沒有落寞。我們來一條一條分析。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紅衣大炮。所謂的紅衣,實際是指“紅夷”,即明朝後期與盤踞在澳門與大明做生意的葡萄牙人。所以紅衣大炮是指明朝從葡萄牙人那裡買來的所有歐洲產的前膛加農炮。該炮的原型為英華人為戰艦所鑄造的艦載加農炮,有6磅、12磅、18磅等多種口徑,但這種炮發射的還是石頭或者鐵彈丸,並不是開花炮。好了,瞭解完紅衣大炮的來歷,我們再來分析題設中所提到的幾個關鍵詞:神威、領先和落寞。
首先來說神威。由於我們剛才說過,紅衣大炮發射的並不是開花炮彈,而只是鐵球,所以在史料中記錄的“一炮,則糜爛數里”則是不可能的,什麼樣的炮能夠做到這點啊,除了現在長期患有火力不足恐懼症的兔子研發的炮有這種功能外,你能要求400年前的明朝人能用上這種“大殺器”嗎?另外,據相關的論文可以知道,紅衣大炮過於笨重,必須要用專門的炮架,轉移非常不方便,機動性極差,所以“長於攻城,拙於野戰”。所以在電視劇(不點名批評《康熙王朝》了)裡面那種一炮過去,在彈著點竟然產生黑煙或者白煙的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的。
其次來說領先。我們一開始就說了,紅衣大炮實際就是風帆戰列艦的艦炮,它來自於歐洲,所以怎麼可能領先西方兩百年呢。難不成歐洲人把領先兩百年的炮賣到中國來,然後自己還守著落後兩百年的炮,互相憑運氣對射?不可能的。
最後說一下落寞。清朝的時候,紅衣大炮一點都沒有落寞。紅夷大炮在中國的發展頂峰是在清康熙朝,當時國內戰爭比較頻繁,所以清政府對紅衣大炮的製造一點都沒有放鬆,每年都有不少紅衣大炮被建造出來。在乾隆之後,由於整個朝廷上下都文恬武嬉,紅衣大炮的建造才慢慢被耽擱了。不過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虎門要塞的紅衣大炮重達8000斤,然而射程根本與西方的艦炮不能相比,畢竟這時候才是真的西方領先兩百年了。工業革命使得武器製造業使用了動力機床,可以對火炮內膛進行精密加工,更標準化、精密化的各種配件、炮彈生產,甚至連早已被所有國家掌握的黑火藥加工工藝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同時火炮射擊的理論與戰術在拿破崙的實踐中得到新的發展,因此讓當時火炮的威力、射程與射速成倍增長。而清朝所使用的紅衣大炮仍然是兩百年前的技藝,甚至都有所退化,所以光從紅衣大炮這一項上來看,清朝捱打也是必然的。
-
6 # 陳悅漫步海邊
首先糾正一下,紅衣大炮是從西方學來的,不存在什麼領先於西方的情況。
至於為什麼紅衣大炮一直到清朝沒有進步,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四個字:承平日久。
紅衣大炮原名紅夷炮,是17世紀傳入中國的紅毛番所用的火炮,即荷蘭火炮。當時正值明王朝和關外滿洲的戰事壓力增劇,明王朝開始嘗試購買和仿造這種荷蘭式火炮,投入到對滿洲的戰爭中。後來這種火炮的製造也被滿洲模仿,更名為紅衣大炮,成為清軍的一種主力火炮形式。
17世紀末,清軍收復雅克薩之戰中,即投入了大量紅衣火炮。不過從康熙朝以後,即進入18世紀後,清王朝進入了一段十分和和平的歲月,在內沒有強勁的敵手,由於沒有軍事需求和刺激,清王朝的武備發展進入了一段昏昏睡去的休眠期。等到一個世紀後,當19世紀西方列強已經透過工業革命變得極其強大後,清王朝的軍隊所使用的實際上很多還是17世紀形式的火器。
-
7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充分暴露很多明粉的無知和傲慢。
紅衣大炮這種大殺器,本來就是從西方傳過來的,怎麼可能領先西方200年?
實際上不僅不領先,反而還落後至少50年!
明朝的火器準備規模很大,但質量很差。火槍,主要是三眼銃、快槍一類的火門槍,這是最原始的火槍。
射擊的時候,一手持槍,一手點火發射,射擊精度極差!
直到萬曆年間,名將戚繼光大力推廣鳥銃,明軍的火槍才勉強趕上東亞先進水平。
鳥銃,是一種火繩槍。
但是,明朝最精銳的北方邊軍,仍然以落後的快槍、三眼銃為主。
火炮方面,則更加落後。西方早已淘汰的佛郎機火炮,在明朝確實不折不扣的明星武器。
神威無敵的紅衣大炮,其實是一種艦炮。並不適合陸戰。但就是這樣一種不合適的火炮,其射程、威力已經超過了明軍所有的火炮。
明朝向澳門的葡萄牙人購買紅衣大炮,並招募鑄炮師。因為自己造不了啊。
這些洋人,有的後來被清軍俘虜,為清軍造出了上百門紅衣大炮。
客觀上講,清軍高度依賴火器,而且裝備水平遠超明軍在與準格爾汗國的戰爭中,雙方都大規模使用火槍火炮。
但是很遺憾,清軍打敗了準格爾汗國這個強大對手後,沒有了發展武器裝備的動力。火炮技術的更新換代完全停滯。
如此同時,西方列強的武器技術卻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這種差距在1840的鴉片戰爭中,直觀而又殘酷的展現在了華人面前。
-
8 # 北洋海軍炮手
首先,這個紅衣大炮根本不是本土產品,屬於從葡萄牙人那裡淘來的二手貨。因為這是葡萄牙人從英國東印度公司沉船獨角獸號上打撈出來的,儲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兩門紅衣大炮上還有東印度公司的徽章,極有可能是16世紀後期或者是17世紀初的產品。由此可知,紅衣大炮不是本土產物,而是撿的歐洲人半個世紀之前的軍事產品,哪個位面領先歐洲火炮兩百多年?!現保存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原版紅衣大炮
第二,紅衣大炮威力究竟如何。紅衣大炮炮管長3米,內徑12.5釐米,按這個資料來看紅衣大炮屬於英制12磅長炮,因為英制12磅炮炮彈直徑大多為12釐米左右。但是標準的英制12磅長炮炮管長3.35米,大於紅衣大炮3米的長度,再加上其使用者為英國東印度公司,所以可以推測這批紅衣大炮屬於非標準長炮,應該為商船用的自衛火炮。
而且,其彈丸為實心的球形彈,通常為實心鉛彈。實心彈的特點是透過在地面彈跳、滾動的方式貫穿敵軍密集步兵方陣,以動能殺傷的方式殺傷敵方步兵,被實心彈打中的人基本上是非死即殘。這一點在電影《愛國者》當中有兩個鏡頭可以體現出來,一個是英軍的實心彈將一名大陸軍士兵打成兩截,另一個是在地面滾動的實心彈貫穿了大陸軍步兵方陣,將大陸軍士兵的腿打斷。實心彈會在地面反覆彈跳
由此可見,紅衣大炮的威力很不錯,否則的話清朝也不會到了沒有重炮不打仗的地步。清軍用紅衣大炮轟垮了十三萬明軍的抵抗意志,有用紅衣大炮轟開了潼關。
至於紅衣大炮射程多少?當然,很多人會用明朝吹牛的糜爛數十里來吹噓,實際上從歷史來看的話,寧遠之戰努爾哈齊在離寧遠五里的龍宮寺設定大帳;之後皇太極攻打錦州,其大帳距離錦州只有一里。到這裡就可以基本推測出來了,紅衣大炮只有不到500米的射程。根據歷史上歐洲威尼斯共和國對於60磅加農炮的測試,能在640米的距離上保證精度和殺傷力,最遠能打3公里,這是在不考慮精度以及殺傷力的情況下,因為此時火炮沒有膛線,炮彈出去之後彈道極不穩定,再加上黑火藥的效能不高以及炮彈炮彈飛行速度降低、反覆彈跳之後動能降低,遠了也就沒什麼殺傷力了。所以,紅衣大炮這種12磅加農炮有效射程估計不可能達到500米,因為還要考慮中國黑火藥效能不如洋人這個因素。
第三,紅衣大炮在歐洲的檔次。在同時代西方的火炮並不僅僅只有12磅加農炮,還有18磅、24磅、32磅、36磅、48磅甚至60磅以上的重型加農炮,12磅的紅衣大炮勉強屬於中型火炮。同這些重炮相比,紅衣大炮更像是玩具。不過這種玩具也讓明朝、清朝愛不釋手,因為金屬冶煉技術落後,古典中國最多也只能大量生產12磅炮,雖然後來的清朝沒少從歐洲進口中型以及重型火炮,但是由於技術不過關,仿製失敗。
紅衣大炮最有名的後代,應該就是下面這個清朝康熙年間打造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炮長3.1米,口徑12.5毫米,還是12磅炮的規格。
最後送提問者一句話,無知就要點臉,別一張嘴就放屁。
-
9 # 軒轅林
說一個笑話,明粉說鴉片戰爭時候在新疆挖掘出一批明朝的火器,領先英軍兩百年;所以明朝火器有多現進完全取決於明粉的想象力!
-
10 # 大汕十
紅夷大炮是16世紀英國製造的加農炮,明朝人稱荷蘭人為"紅夷",又因為明朝人最早又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繳獲,故稱紅夷大炮,也稱紅夷炮、西洋炮等。紅夷大炮的結構合理,命中率高,威力更強,安全效能也很高。
西方火器技術伴隨著耶穌會傳教士來到明朝,尤以佛郎機和紅夷大炮最為矚目。正德、嘉靖年間,佛郎機傳入中國。"佛郎機"一名由來已久,為"法蘭克‘’的誤讀,最早是伊斯蘭教徒對歐洲和基督教徒的泛稱。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葡萄牙人渡海東來,不斷侵擾沿海地區,在與葡萄牙殖民者的不斷交戰過程中,明人遂將從葡萄牙人手中繳獲的火炮稱為"佛郎機‘’,。隨後,明朝政府招募工匠仿製了一批佛郎機,但因未能真正掌握佛郎機的製造和使用方法,所以效果不佳。由於紅夷大炮的效能要遠超佛郎機,遂成為明未傳入中國的最具威力的火器。
早在南宋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用木竹製造的原始火炮,元代的銅火銃是較為早期的管型火器,已經大量應用於軍事方面。明朝初年,鐵製火炮問世,威力大大超越了銅火銃。同時還設定了專門的火器部隊,名為"神機營‘’,相比元代的的"炮手軍‘’更為先進。可是與同期的西方火器相比,效能卻不太理想。荷蘭殖民者在對我東南沿海地區的侵擾中,常常使用紅夷大炮進行遠距離攻擊,致使明軍水師遭受很大損失,明朝官兵才知曉了紅夷大炮的威力。
泰昌元年(1620),一艘荷蘭海船在廣東近海沉沒,地方政府立即組織下海打撈工作,撈得紅夷大炮20餘尊並運往了北京。稍作停留後,將其中的10門繼續北上運到了寧遠城,交給了當時鎮守寧遠的明朝大將袁崇煥。天啟六年、七年袁崇煥就是用紅夷大炮,打退了努爾哈赤的後金大軍,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的勝利。
紅夷大炮從此聲名大噪,它的命中率和射程都遠勝於佛郎機和傳統的中國火炮。徐光啟、李之藻等一批開明官員大力倡導向澳門的葡萄牙人購買紅夷大炮,並將其中一部分運往山海關備用。為了充分發揮紅夷炮等西洋火器的威力,徐光啟還奏請組建一支以西洋火器裝備為主的火器營。徐光啟給予時任登萊巡撫的孫元化部隊大力支援,還派遣葡萄牙人陸若和一批葡萄牙炮手到登州協助孫元化造炮練兵。由於登州與遼東的後金軍隊僅有一海之隔,時有戰事爆發,是紅夷大炮實驗效能的最理想的地域,加上徐光啟在此培養了一批精通火炮技術的槍炮手,所以孫元化部隊在多次戰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樣一款當時名聲大噪的紅夷大炮為什麼到了清朝就落寞了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國傳統社會重儒學,對科技文明的重視度有限,而火器的生產、改進及實踐應用都需要數學、化學等全方位的科技知識作為支撐。中國的火藥配置方面雖然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但在火器的改進和創新方面遠不及同時期西方火器的發展水平。西方的火炮不僅都有準星和照門等精良的瞄準器,還有可以支在炮車上的兩個"耳朵‘’,發射時調整仰角,其射程和準度都比較高。另外,其炮管設計前薄後厚,可以有效避免炸膛。明、清兩朝雖然擁有鑄造技術一流的工匠,卻沒能將理論知識和技術創新有效地應用於鑄造過程中。很多火器專家往往還是以五行學說作為主導而忽略嚴密的科學運算,而製造工匠技術高超卻缺乏理論知識。
二是紅夷大炮自身也存在缺陷,其炮體笨重,在野戰中難以發揮功效,又對點放技術要求很高,在戰鬥中頻頻發生點放炸裂事情,大大影響了明軍的仿製、應用的熱情,從而使明朝以後對紅夷大炮的仿製研究工作未能延續下去。
回覆列表
紅衣大炮其實是紅夷大炮,是明朝末年從西方進口的各種火炮和按照西方火炮仿造的火炮總稱,何來領先西方兩百年一說。
在明朝末年,由於面對後金的軍事壓力,明朝決定從西方進口火炮以與後金軍作戰。徐光啟因為與利瑪竇等人結識,後加入了天主教,對於西方科學技術有一定了解,因此在萬曆四十七年徐光啟就建議朝廷招募匠人來京鑄造大炮。後來徐光啟又透過在澳門的葡萄牙商人購買火炮。
不過據考證,葡萄牙商人提供的第一批火炮是從擱淺的英國軍艦上打撈出來的艦炮,並非葡萄牙自己生產。之後葡萄牙商人提供的火炮有在澳門生產的火炮,也有從其他地方進口的火炮,因此紅夷大炮並非一種火炮的稱呼,而是多種火炮的總稱。
紅夷大炮相比明軍原來使用的火炮更先進,無論威力還是射程都有所提高,在對後金軍的作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寧遠之戰就是紅夷大炮發揮威力,擊退了後金軍,因此明朝後來轉而生產此類火炮,進行了仿製。而屢遭紅夷大炮打擊的後金軍自然也是非常重視這種火炮,也進行了仿製。崇禎四年後金仿製紅夷大炮成功,據說就是因為夷字犯了忌諱,所以改叫紅衣大炮。
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為止,清仿造的各類紅衣大炮還是其所有火炮中最先進的一種,不過由於承平日久,所以此時的紅衣火炮製作工藝甚至還不如明末清初,炮膛內坑坑窪窪,火炮質量低劣。而英軍的火炮經過發展,已經比當初更為先進,一進一退之間,雙方的差距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