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小編虎哥

    就殘暴而言,可能最著名的便是明朝初期的“胡惟庸案”,這個案子被誅殺的人數為30000人,這樣的案情,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者,明朝算是開闢了一個案件牽扯人數較高的先河。當然,除了這個先河,明朝還有一個奇葩且殘忍的先例;在歷史的長河中,諸罪臣、民家族雖然是一個天子享有的特權,古裝電視劇中也常常有提及,但在歷史上真正去做的卻沒有多少,因為此做法過於殘忍,若不是此人又滔天的大罪,便不至於如此。可是在明成祖時期,有一個叫做方孝孺的大儒卻因為直言朱棣繼位的合法性,被朱棣誅滅了十族。當中牽扯到的不僅僅有其族人,還有其門下的幕僚、門生,此案簡直堪比“胡惟庸案”。

    而就黑暗而言,我卻認為,在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中,只要那個朝代較為穩定和存在的時間較長,都會存在“黑暗”一說。之所以易老師直言明朝的黑暗,可能是因為在明朝較為穩定的原因。我之所以會說明朝的黑暗與其穩定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那是因為唯有一個穩定的證據,才能資深朝廷當中的爾虞我詐,才能激起當中的波詭雲譎,才能看見當中有人為了權力不得不露出的醜惡嘴臉。

    就拿明朝廢除宰相後的政局,皇帝為能夠很好的維持自己的權力,為了能夠完成自己的皇權和文官集團的角力,派出了自己身邊最為信任的“家奴”宦官與其牽制,從而達到一個政局的平衡,我將其稱為拔河政治。但是雖然這樣的方式和方法能夠讓皇帝把皇權死死的攥在自己的手裡,但也會起到一系列的副作用。例如宦官的仗勢欺人,例如一些文官為了達到權力的頂峰(內閣首輔)常常和內監力量私交頻繁,再加上明朝的行政上,一份文官文案的批文需要經過三個手續————內閣、司禮監、皇帝,使得當中的權力過度平衡,雖然說這樣有利於皇帝的統治,但如果皇帝不能夠很好的掌握住當中的“駕馭之道”,把握不住當中的火候,便會被攪在當中,被賬了雙眼,蒙了耳朵。

    我們就拿崇禎皇帝來說,他是第一個打破宦官和文官平衡的人,他極度的排斥文官,不相繼續利用宦官的勢力和文官達到平衡,於是在驅逐了魏忠賢后受到了東林文人的誤導。

    其實很多人都說崇禎皇帝驅逐魏忠賢是不對的錯誤的,但就我看來,當時的魏忠賢太過囂張,自認為自己的天啟一朝的老臣,崇禎不過是一個小孩,便沒有將其放在眼裡,這樣便是犯了大忌,崇禎為了奪回自己的權力驅逐魏忠賢對於皇帝來說是對的操作,而不對的地方便是在其在驅逐了魏後,沒有選擇好下一個替代魏忠賢的宦官,從而打破了明朝這個平衡的拔河政治,打破的後果便是自毀了雙目和耳朵。

    這便是明朝的黑暗,皇帝、內監和文官的博弈。

  • 2 # 鴨梨山大

    中國所有朝代,不論那個“盛世”,都脫離不了專制與黑暗的部分。但至於明朝是不是中國歷史的“黑暗之最”,值得商榷。

    要說明朝黑暗可能首推就是廠衛制度了,明代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和內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某種意義上說那更像是皇帝和權臣們鏟處異已的工具。對大臣的威懾力遠大於對民眾的。

    再說到明朝的言論自由,在明代,知識分子卻可以明目張膽結社講學,庭議朝非,王夫之等思想家更是著書立說,筆鋒直指君權制度。沒有一種開明、自由、進取的學術及政治風氣,明代能產生那麼多影響至今的思想家和學術派流嗎?

    可能明朝之所以最黑暗,是為了襯托滿清“偉大”的需要。

  • 3 # 蔡主任4

    之所以有些人總覺得明朝最黑暗,可能是受了電視劇的影響。

    例如很多電視劇裡關於魏忠賢以及嚴嵩父子的描述。都把明朝黑暗的一面擺在了放大鏡下。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黑暗的一面,特別到了王朝即將滅亡的時候。否則也就不會亡國了。

    我個人覺得,每個朝代開始的時候都是英明神武,開國皇帝都是一代英豪。而到了王朝的末代,情況。都相差無幾,沒有最黑暗一說。黑暗的程度,只是側重點不同罷了!

  • 4 # 吹過田野的晚風

    明朝自朱元璋開創以來,大殺功臣,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一大幫棟樑功臣,基本被屠殺殆盡,堪稱血腥立國,並且朱元璋大封自己的子弟全國各地為王,這些被封的王爺在全國各地佔了最好的土地,並且不納稅,不交糧,對明朝中後期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大量的土地被兼併到這些王爺的名下,造成國家稅賦的嚴重流失,並且被分攤到老百姓頭上,遇到饑荒年代,老百姓不堪重負,只有揭竿而起。並且這些藩王在當地為非作歹,當地官員也是敢怒不敢言,明哲保身,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導火索,加之明朝自朱元璋開啟錦衣衛廠衛等特務組織,對官員百姓一概監視,錦衣衛隨便抓人,法律形同虛設,人人自危,,並且和宦官專政勾結在一起,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使大明嚴重喪失民心,這些政治上的腐敗,使大明搖搖欲墜,一遇到災荒年景,內有農民造反外加滿洲外敵覬覦,大明內憂外困,只有土崩瓦解了……

  • 5 # 南宮雁門

    不是覺得!明明就是很黑暗,你生活在哪裡了你就感受到了!

    首先,大部分人都是小老百姓!他們生活社會的最底層!一個國家黑暗不黑暗底層的民眾是感觸最深的!

    不說別的方面,因為別的一些方面也是別的王朝都有的特點!封建王朝實行的都是上智下愚!頂層的人讀書,明事理就行了!底層的人沒必要懂那些!他們就只管著為國家交稅就行了!能勞作就行了!

    我們說說明朝所特有的藩王和東廠制!

    朱元璋時代,民眾生活還好一些!因為剛推翻了元朝,百廢待興,這個時候就需要休養生息!而且朱元璋也是窮苦出身,十分了解民眾的生活!所以他能給民眾一些福利他就給民眾一些福利!而且朱元璋對貪官十分的狠毒,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官場的清廉!因此當時百姓的生活還好一些!

    可是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後代都享有榮華富貴不用像自己那樣苦命便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各地做藩王!這樣導致了消失了很久的分封制在明朝又重新出現了!雖然他的兒子不是太多。但是他的皇子皇孫加起來有幾百人了!據說有一個藩王,他的孫子有九十多個!多的自己都不認識!這就為後來藩王越來越多來了一個不好的頭!

    之後,這顆大樹越來越枝繁葉茂!到明朝滅亡的時候朱元璋的後代已經有幾十萬了!

    這些藩王平時也不幹什麼事,還拿著國家的鉅額俸祿!有的省份藩王的開銷就佔到了這個省全部開銷的一半!本來明朝就不是很富裕,還要拿出這麼多的錢來供養藩王這裡導致了能用在別的地方的錢就更少了!藩王犯法也不會被治罪,而且藩王的家奴犯法了縣衙也根本就治不了他們!有次有個藩王府裡的一個奴才犯了法被縣太爺抓起來了!結果那個藩王來到縣衙二話不說就把縣太爺給打了一頓!還把那個家奴給帶走了!這就更助長了藩王和他的家奴作威作福的風氣了!弄得民眾是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到了明末農民起義的時候有的地方被農民軍攻佔了!當地的藩王和他府裡的人都被農民軍給殺死了!可見當時民眾有多麼仇恨他們!明朝滅亡以後,明朝的幾十萬皇族也被各種力量屠殺的所剩無幾了!幾十萬皇族這是之前所有朝代都不曾有過的!他們就像一群蛀蟲一樣吸食者民眾的鮮血,民眾能幸福了才怪!社會能不黑暗才怪!

    其次就是東廠了!自從朱棣設立了東廠以後,東廠就成了皇帝的爪牙!雖然在維護皇權這一方面有作用!但也沒少幹貪贓枉法,殘害百姓的事!這就導致了一提到東廠,大家對他的印象都是負面的!這都是因為他作惡太多!

    最後說說明朝的皇帝!那些皇帝除了朱元璋也沒有誰真正的瞭解百姓的疾苦,為百姓做點實事了!他們只顧得自己享樂,只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統治!生活在這樣朝代的百姓能補覺得黑暗嗎?

  • 6 # 朱伯崗

    從中國古代的標準來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明代初期,還是很好的.沒有漢,唐的和親,沒有宋朝的歲貢.康熙皇帝評價<治隆唐宋>還是恰如其分的.然後的”天子守國門”最後的思宗”君王死社稷”

    明朝的失敗在於財政能力的失敗,問題出在如黃仁宇所指出:“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和絕大多數歷史學家不同,黃仁宇從社會的經濟基礎入手開始研究歷史.黃仁宇的博士論文是<明代的稅收>他用2年多的時間讀了133卷的<明實錄>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他分析了”洪武財政”的特色: 就是消耗部門與納稅人直接對接,而中央不具備調控中樞作用,這直接導致財政分權下的中央沒錢。每個消耗部門都擁有財政權……誰更強勢,誰就能收更多的稅。

    萬曆二十年(1592),北京的宛平縣知縣沈榜聲稱,他每年要向27個不同的機構交款,總數則不出白銀2000兩。與此相似,全國佈滿了這短距離的補給線,此來彼往,側面收受,既無架構,而提出的統計數字,經常為一紙具文,以致發生了上述稅率參差不一的現象。這種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演變為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1632年,戶部尚書向皇帝上呈全國欠稅報告中, 還列出某縣拖欠宮廷價值二十八兩白銀的蜂蜜這種瑣碎小事。而在廣袤的國土上,徭役們車載牲馱著糧食、棉絮、染料等物資,川流不息地往來於大江南北繳稅,運輸費用常常高於物資價值。

    黃仁宇分析比較了當時英國的財政, 情形就更為奇怪,以總額而言,17世紀末期的英國,人口為500萬,稅收每年竟達700萬英鎊,摺合約銀2000餘萬兩,和人口為30倍的中國大體相埒。據此而作進一步探索,可知“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端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的稅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大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

    加在黃仁宇看來,現代中國的痛苦起源於明代,落後的管理模式與官僚集團,使財政無法核實、軍事積弱不振、法律喪失效用,只能依靠散漫的村莊、低效的文官、空洞的道德支撐一個臃腫帝國。這一切導致了明軍的潰敗.到了1607年,戶部已經欠發邊餉及商價164萬兩。戶部尚書趙世卿為此“顏欲焦,心欲碎”,他給皇帝上書“太倉如洗……九邊之士枵腹告急;額內者之(軍餉

    )支調尚難,額外者之(宮廷用銀)嚴催又至”。說明這個時候除了皇帝的內庫外,國家及地方的財政儲蓄基本枯竭。

    萬曆皇帝這個時候才做出了少許的讓步,取消了每年從國庫支取的20萬兩買辦銀。但這已經於事無補了,壓垮大明王朝財政的最後一根稻草就在眼前了。1615年,鎮守遼東半輩子的李成梁去世,幾個月後,努爾哈赤稱汗,建立了後金,三年後在盛京以“七大恨”的名義舉兵伐明,朝野震動。

    兵部擬出300萬兩軍餉的預算,戶部正在東拼西湊時,貴州、四川、湖廣三省又爆發苗民起義,三省稅銀被當地截留用作剿賊,這時大明亡國之相盡露。

    最後明庭正式臨時宣佈加派200萬兩白銀的田賦來作為遼東軍餉,史稱“遼餉”。本想畢其功於一役,誰料迎來的卻是薩爾滸戰役的慘敗。此後遼餉就再也沒有停過,成為明末的財政黑洞,。

    1637年,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面對遼東戰事未定、內地農民起義燎原的局面,決定再度加徵“剿餉”。這反而形成了惡性迴圈,加徵的田賦越多,放棄田地的農民越多,農民起義就越壯大,需要的鎮壓軍餉就越多。一心想要挽大明狂瀾於既倒的崇禎,決定賭一把,在1639年再度加徵用於練兵的“練餉”。

    遼餉,剿餉,練餉,最後變成給大明王朝的棺材上敲上了封板的三顆釘子。

    腐敗可以簡單地歸結為這樣的過程:中央政府被剝削了實際的財富與權力,它們流入了控制政府的統治階級個人手中。這些人無法無天,他們作為一個階級,負有保護國家利益的責任,但作為個人,他們是腐敗的惟一受益人。雖然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這是錯誤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試圖保護國家利益,但這種努力總是以向社會底層階級加稅,來彌補財政效率的下滑而告終。

    最終羊毛出在羊身上。官員們巧立名目增收,綱銀、辦銀、兵役、餉費等攤派逐漸失控。雖然名義上的稅率低,但百姓的負擔卻越來越重。

    官僚系統逐漸異化到無官不貪的地步,誰不融入這種利益鏈條,誰就無法立足官場。接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明朝官僚,在經歷這種思想鬥爭時,

    大多都選擇屈服。徐階、戚繼光、胡宗憲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既是能臣猛將,其實也都是超級貪官。

    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

    癥結。不妨稱為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因為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使是側面提及的人物,如馮保、高拱、張鯨、鄭貴妃、福王常洵、俞大猷、盧鏜、劉(糹廷),也統統沒有好結果。這種情形,斷非個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

    雖然許多學者批評明朝稅收過重,但是他們主要是從道德層面進行批評。他們主要關心的是揭露徵收者的貪婪和民眾的艱辛,而不是去探尋稅收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問題。他們的描述給人們造成這樣的印象,那就是主要的問題都是稅收過重造成的,而實際上這些困難的產生更可能是稅收過低造成的。

    如果軍需稅收總收總髮,國內的交通通訊必然相應而有較大的進步,次之則銀行業、保險業就會應客觀的需要而產生,商業組織和法律也會有所發展。各地區既互通有無,以後就可以分工合作,各按其本地的特殊情況而發展其生產技術。

    中國歷史, 實際上主要是帝王將相,文人精英的歷史,研究經濟活動的不多.二十四史裡面只有十二部<貨食(列傳)志>.

    中國歷史,記載農民欠繳地租官家打屁股以後情況幾乎沒有,而從社會的經濟基礎入手開始研究歷史

    得到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最終造成全社會潰敗這個振聾發聵結論的歷史學家,唯黃仁宇一人而已.

    官僚系統逐漸異化到無官不貪的地步,誰不融入這種利益鏈條,誰就無法立足官場。接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明朝官僚,在經歷這種“既需要仁義道德,又要在艱難的財政條件下生存”的思想鬥爭時,大多都選擇屈服。徐階、戚繼光、胡宗憲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都既是能臣猛將,其實也都是超級貪官。民間有言,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實際上一肚子貪汙腐敗.這種雙重人格流傳源遠流長.

    黃仁宇熟悉西方憲政及歷史,因此他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缺乏數目化管理,並將中國社會的結構比喻為“潛水艇麵包式”(submarinesandwich)的社會結構:“上面一塊麵包,大而無當,此乃文官集團;下面也是一塊長麵包,也沒有有效的組織,此乃成千,上萬的農民。其中則是儒家的道德原則,此即尊卑男女老幼,沒有一個涉及經濟和人權,也沒有一個可以改造利用。因而,我們這個龐大的古老國家,在本質上無非是數不清的農村合併面成的一個集合體,禮儀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對違法的行為做掩飾則被認為忠厚識大體。各個機構之間的聯絡從來沒有可資遵循的成文條例(即使有成文的規則,也多半道德宣誓的作用遠大於實際功效)。而這種社會在體制上實施中央集權,在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的方法則依靠文牘。”

    萬曆皇帝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立儲這個問題上卻一直不能如願,皇帝罷工數十年;又如戚繼光為了建立新軍和保衛國家,不得不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遊離,這種遊離迫使他投機取巧,巴結權貴,最終仍逃脫不了政治中的現實,在貧病交加中死去。所有的人物,無論地位,無論善惡,統統都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他們或身敗,或名裂,還有的身敗兼名裂,沒有一個功德圓滿者。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民族的悲劇。

    值得我們深思.

  • 7 # 津城沐雨

    人們認為明朝最黑暗,無外乎出自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明朝的特務機關設定。

    朱元璋開國後,因為自己出身低微,一步步走向最高統治者,心裡總是擔心別人會覬覦自己的江山,為了知道官員們每天都在幹什麼,設定了特務機構錦衣衛,負責軍政等情報的蒐集。

    錦衣衛有著很大的權力,集搜查、緝捕、審問於一身,直接對皇帝負責,不避皇親國戚,可以不公開秘密審查處決。

    在之後,明朝為加強特務機構,又陸續增設東廠和西廠,不斷強化特務機構。

    特務機構的設定,是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的表現,使很多人都覺得明朝最黑暗的原因之一。

    第二,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大殺功臣,印象深刻。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防止驕兵悍將和開國大臣奪取自己的江山,狡兔死,走狗烹,開始不斷誅殺開國功臣,成為歷朝歷代殺功臣最多的皇帝之一。

    像有代表性的藍玉案、胡惟庸案等,大量淮西勳貴被殺,動輒牽連數萬人,對貪官的治理也是毫不手軟,剝皮、抽筋的你酷刑。

    這些事使很多人覺得明朝很黑暗。

    第三,大太監奸臣的出現。

    在明朝,因為東廠和西廠的設定,明朝的太監有更多的權力和特權,而這,就出現了一些權傾朝野的大奸臣。

    像魏忠賢,一時權傾朝野,惑亂朝綱,迫害忠臣(東林黨在其打壓下大肆收斂倒是限制了黨派,有利於國家的統治),很多人慘遭其害,這些大太監類的奸臣出現,讓很多人對明朝歷史感到黑暗。

    第四,清朝出於政治需要,對明朝的摸黑。

    清朝入主中原,為了表明自己統治的正統性和合理性,出於政治需要對明朝有一定的摸黑。

    而清朝透過文字獄和修四庫全書,把不利於自己的資料進行了修改和銷燬,很多明朝好的方面被掩蓋,並進行一定的摸黑,讓人覺得明朝很黑暗,清朝是解救者。

  • 8 # 二曲人

    如果以民主、自由來比較,明朝確實是歷史上黑暗的王朝。

    試想一想,你頭天在朝堂上,還衣冠楚楚、高談闊論位列大臣,第二天皇上卻問你,昨天回去怎麼不高興,一個人坐在那兒,陰著臉,生什麼氣呢?如果你還不服,皇上會拿出一幅畫讓你看。我的媽呀!正是自己昨天晚上和老婆慪氣,一個人坐在那兒生氣的現場場景。你能不冷汗淋漓?

    明太祖起自卑微,生性猜忌,老怕別人看不起自己,老猜想別人在背後給自己做功課,就想不分白晝黑夜能夠掌控朝臣的動向,以恐嚇朝臣、享受自己的皇權。而對於除他之外的人們,尤其是朝廷文武大臣來說,就是無盡的恐怖了。如果一個人不能在法律、道德的框架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且稍有不慎就可能禍及家族,那是個什麼感覺。歷史上不乏暴君,但比起暴君,朱元璋的控制更可怕。因為,暴君大多粗疏、操切、殘忍,對廣大人們的控制慾不高,有些甚至是很放鬆的,而這也為人們提供了民主與自由的空間。

    朱元璋之後的皇帝,繼承了朱元璋的衣缽,恐怖手段多有增加。在建立錦衣衛組織、設計發明剝皮充草刑罰等的基礎上,朱棣又來了個誅滅十族,恢復烹人等。但有明一代也有個寬鬆皇帝,這就是朱高熾,雖然幹了不到一年,但卻大大為後人所稱頌,廟號為仁宗。

  • 9 # 速不臺

    先說統一天下,漢朝與明朝非常相似。開國皇帝都是布衣取天下,劉邦是沛縣村幹部,朱元璋是濠州小和尚,哥倆都是“淮軍”,君住淮河頭,我住淮河尾。劉邦要推翻秦帝國,朱元璋要推翻元帝國,但他們的主要對手並不是秦帝國和元帝國,而是曾經的同盟軍。劉邦的主要對手是項羽,朱元璋的主要對手是陳友諒、張士誠。推翻當朝天子,掃滅群雄一統天下,這一道題兩家完成的都不錯,當然唐朝也很不錯,可以說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都是一等一的豪傑。統一天下之後,漢朝、唐朝、明朝都面臨北方草原勢力的強大壓力。明朝外部條件最好,明朝建立時,元帝國受到致命打擊,殘餘勢力遠遁漠北被稱為“北元”,對明朝威脅非常小,朱元璋、朱棣父子二人挾統一之威,重兵進剿,看起來漠北永世不寧的樣子。漢朝建立時秦帝國煙消雲散,但匈奴橫空出世,輕兵冒進的劉邦被40萬騎兵將包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要不是貼身的陳平詭計多端,差點就涼涼。唐朝更是要面對龐大凶悍的突厥,而且突厥打到了渭河邊,比漢朝的白登山更為兇險。東邊的高句麗,西邊的吐谷渾,還有後起的吐蕃,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但誰能笑到最後?我們再看征服漠北。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他的兒子朱棣對漠北長期用兵,但是效果很差,大明剛過70週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就一舉殲滅明英宗中央軍,光馬匹就繳獲20萬,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50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精銳的三大營一掃而光;之後,瓦剌大軍趁勢攻打北京,要不是于謙等忠勇大臣的拼死一搏,明朝可能就此滅亡。瓦剌之後,韃靼興起,繼續侵擾明朝,比瓦剌更威猛,甚至倭寇也大鬧東南沿海,江南富貴之地成為屍山血海;南倭北虜之外西域的亦力把裡將明軍從哈密驅趕到甘肅的嘉峪關;遼東的女真也趁勢崛起,成長為大明王朝的災星。

    漢朝什麼情況?劉邦在公元前202年在長安登基稱帝,70年後正是漢武當國,大漢王朝衛青、霍去病、李廣、常惠等優秀將領,數十年間擊潰匈奴,在內蒙修建外長城,收復河套的朔方郡,將甘肅河西走廊納入版圖,又先後吞併南越、閩越、夜郎、滇國、衛滿北韓等國,討平西羌、遠征大宛降服西域諸國,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唐朝更是征討四方,在立國初期就征服東西兩突厥、踏平高句麗,就是打得難分難解的吐蕃,也最終聯合阿拉伯、回鶻、南詔、天竺各方勢力將其搞垮。和漢朝一樣,唐朝也是亡於內亂,也是被“禪讓”,取代唐朝的朱溫與曹操也很像,我認為亡於臣子總好過亡於異族!明朝亡於異族。

    再看治平海內,漢朝立國之初,為制衡異姓王,大封劉姓諸侯,同時有意製造一些冤假錯案,把異姓王一個個敲掉,但不封王的沒事,像蕭何、張良、陳平一個比一個命長。唐朝初年李淵殺的是各路反王,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杜伏威等等,李世民殺的是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說白了,殺的是政治對手,但立功人員幾乎不殺,不幹兔死狗烹的事,李世民的陪葬墓兩邊是秦瓊、敬德,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明朝什麼樣?朱元璋簡直是草菅人命,異姓王就雲南沐家一戶,其餘藩王全是自己兒子,這一點很像劉邦,布衣天子都不自信,總懷疑別人要搞他,有沒有證據就要殺人。朱元璋要比劉邦狠多了,一殺就是幾萬,都是為朱家王朝做過貢獻的,就算有錯,一點治病救人的心思都沒有,往往兔子還沒烹,狗就讓殺了。朱棣比老子還要厲害,殺人如麻,揮金如土。自己死後嬪妃、宮女都要殉葬,這種商朝的野蠻制度居然在明朝復活了。後面的皇帝比較懶,殺人的事一般交給太監去完成,東廠、西廠、錦衣衛都是殺人機關、害人機關。

    明朝的政治制度就是高壓恐怖,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度也走上了八股文的歧路。唐朝的科舉有50種,考試的範圍從經文到時事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法律、鹽政、漕運、歷史、數學、文學等等,而且不僅考儒家的東西,還考道家的東西。明朝為了追求極端的公平,搞出一個八股文,這是嚴重的文化倒退;很多宋元時代的數學成就,到明朝居然失傳了,因為大家看不懂,認為沒有用。義大利的利瑪竇,一個神父他能有什麼科學素養?但這個利瑪竇到了大明朝,科學素養直接甩了大明國士幾條街,而義大利在歐洲已經是比較落後了。不僅數學倒退,自己發明的火藥武器,在明朝後期開始全面落後,比如:在唐朝時代,日本幾乎就比野人強一點,但到了明朝無論是倭刀還是火槍,日本造都已優於中國,而日本火槍師從葡萄牙,明朝的紅夷大炮也是師從葡萄牙,明朝最好的火槍是魯密銃,師從土耳其;無論葡萄牙還是土耳其,它們的火器在歐洲都是學渣級別,誰是學霸?法國、英國、荷蘭!這三家的火器,明朝已經仿製不出來了,這是經歷前工業革命才能造出來的。造成這一現象,重文輕理的八股文難辭其咎,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罪行更大。尤其重農抑商,漢文帝說“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穀物和絲麻”,一千多年後,大明王朝居然還把這個奉若圭臬,就不敢有一點精進。

    明朝,尤其是朱棣朝之後,日本、越南、北韓這些小國從中國已學不到什麼先進的東西了,中華文化開始全面落後於歐洲。

  • 10 # 卓爾艾米

    總有人說,“我不評價歷史,我只是歷史搬運工”;“明清我都不喜歡,可清史學家說明朝黑暗,我就信”。但認真研究明朝歷史後,我並不贊同明朝是最黑暗的。

    艾米認為,直接造成今天網路上對明朝過度指責的原因,在於清朝統治者把明朝歷史“玩”壞了!用今天最流行的通俗解釋來說,就是清朝統治者“帶節奏”地對前朝貶低抹黑,才形成了今天明朝史料少、“最黑暗”的尷尬局面。

    一個不爭的事實,正在編撰中的國家清史工程,可以用規模宏大、浩如煙海來形容,原因是尚未完稿的清史已經寫出了3000萬字的規模,是比中國歷史全部《二十四史》文字量的總和還要多!

    是什麼原因呢?寫清史的人,一個個累得汗流浹背,可面對汗牛充棟的史料,又不能輕易捨棄,無可奈何,只能無限感慨,清朝留下的史料太多太豐富了嗎?箇中原因,我們可以慢慢反思。

    但是,但是,重要的就是這個但是!

    憑什麼清朝可以寫出三千萬字的歷史書籍,明朝不可以?我們的專家下點功夫不就行了嗎?

    不是不行,更不是國家不願意搞這麼大的工程!實在是,史料缺如!

    是明朝人不懂史料的珍貴?還是明朝的史官不稱職,瀆職?!都不是!

    史料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明朝人也懂,他們其實也做的很好,三百年曾經留下無數的典籍,同樣,汗牛充棟,浩如煙海,這些都是輝煌的歷史!然而,一切的一切,都隨著滿清入關的鐵蹄,被無情地踏滅了!

    事實上,滿清入關後,為了政權穩定,把一切不利於自身“正統”的書籍一律銷燬。就是一個字,燒!

    燒了明朝檔案史料,幾乎是全部!

    原來,明朝自從朱元璋時代,檔案館遍佈全國,極其重視檔案史料的蒐集整理建設,連皇室裡也建有“古今通集庫”,到清軍入關時,明朝檔案史料之豐富,其規模為中國曆朝歷代之最,內容之詳實,無出其右者,待到清軍入關以後,檔案館悉數被毀,皇室案卷,俱付焚如!損失數量至少在一千萬份以上,而今天中國第一檔案館保留的明代原有檔案僅僅3456件,尚不足原有檔案數量的萬分之一!

    (被醜化的朱元璋像在清朝大行其道,美其名曰,龍像!你信嗎?真像幾乎無人知!)

    後來,清朝花費了145年編修《明史》,這部帶有明顯皇帝“意識”和滿清標籤的史書,備受專家學者和華人質疑,閉門造車,令人扼腕痛惜不已!

    大家還記得《明實錄》這部明代一部極為出色的編年體史書嗎?這部編撰於洪武朝,成書於天啟朝的鴻篇鉅製,原稿被清廷毀滅。現存於國外的抄本,是清人中的有識之士,冒著生民危險,偷運藏在日本而儲存至今的!

    我身邊一些研究熱愛明史的朋友們,常常無奈而感慨地對我揶揄,“咱們研究自己歷史,還得遠渡重洋到人家的圖書館借閱藏書,這是什麼滋味?”這些史料在國外一待就是三百多年啊!

    每每想到曾經被毀滅的明朝書籍檔案,被篡改的明朝歷史,我和朋友們都一樣的痛心!

    而後來編《四庫全書》,毀滅的書籍達到17萬冊,竟然如此觸目驚心,如此有目的地大規模摧毀前朝史料,亙古未有,這叫什麼?這叫,毀史滅跡!

    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歷史檔案裡,既有貶低建州女真的描述,更有大量讚美明朝“豐功偉績”的史料,洋洋灑灑,如果任其存在,那麼,清朝的政權,把明朝政權消滅了,這不是給自己找“哽”找難堪嗎?一個事實,只要明朝的檔案史料存在一天,那麼,滿清的正統性就必然受到中原人民的質疑,這對當權者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清軍入關以後,在“剃髮易服”問題上,堅決實行了遵循滿洲傳統,改變漢人文化的政策,結果造成的中原人民的殊死抵抗,清軍大開殺戒,濫殺無辜,其結果帶來了中原人口銳減7000萬!

    國內著名的人口學家、歷史學者如譚其驤和杜車別等都對此做出了嚴謹的論述,證實了清軍的屠刀是很鋒利的!

    這就是清朝入關後最黑暗的時刻,學者們將其定義為,神州陸沉!

    而清修《明史》就一定全部真實可信可靠嗎?不!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它,就在於它篡改歷史的東西太多了!

    明朝果真如某些人所說,皇帝個個都是昏君?蕃王個個都是“害人精”?知道為什麼了嗎?因為滿清處心積慮地掩蓋了真相,毀滅了歷史書籍,他們想怎麼評說明朝全由他們自己做主,直到今天,後患無窮!

    為什麼我們研究明代歷史,倍感艱難?今天還直不起腰?

    因為我們明朝的歷史被毀滅的太沉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25仔0投資都可以進超時空,會不會對其他職業不公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