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鑑鐘樓主人
-
2 # 祥河詩語
“棍棒底下出孝子”和“父慈子孝”是有區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形容一種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父慈子孝”是形容一個家庭和睦時所用的,不是一種教育方法。
一般是這樣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虎君治下有忠臣。”講得都是嚴教嚴管,有法律講規距,並不完全是遇事不講道理一頓暴打,以暴治家,以罰統臣也是行不通。
“父慈子孝”,是稱讚形容,意思是“父輩慈善,子孫孝順”。 不是“父慈子才孝”或是“父不慈,子就可以不孝”。 而說“父不慈,子不孝”是指責某個家庭兩代人行為都不好的意思。
其實在教育子女上面還有一句:“慈母多敗兒”。現在的社會條件好了,這樣失敗教育的現象也比較普遍,看看那些少年犯罪的背後,多是慈母慈父教育出來的。《增廣賢文》上說得比較好: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一句可以正確回答了這個問題。
-
3 # 太匆勿
愛不求回報
——兒子的童年 兒子13歲了,個子趕上了我。今天老婆去給兒子買涼鞋,來回換了兩次,終於穿起來不擠腳了。兒子長大了。
兒子還不會走路的時候,晚上喜歡不睡覺,喜歡讓我抱著他,走來走去,晃來晃去。家人都說我太順著他的性子了,大了會不聽話的,但我樂而為之。他剛會走路的時候是一個可愛又難纏的孩子。每到晚上,他不喜歡呆在家裡,總是要我抱著他到大街上去接他還沒下班的媽媽回家,也許在他幼小的心靈裡認為三個人湊到一起才是完美和幸福的。雖然我上班累了一天,明知道老婆要上夜班到深夜12點,但我總是滿足他的要求,給他希望。我抱著他坐在燈火闌珊的馬路旁邊,他安靜地躺在我的懷裡好象比躺在床上還溫暖舒適。他不住口地問這問那,聚精會神地聽我講經常重複的故事。路燈漸漸地滅了,直到我又困還累,他總算進入了夢鄉,叫也叫不醒。我開始抱著他回家。第二天黃昏來臨的時候,我和兒子依然重複著昨天的故事。兒子總是不想跑一步,我總是把他抱在懷裡。
直到有一天,工作忽然緊張起來,沒有時間再把多餘的空閒留給家裡的兒子了。我每月平均不到300元的工資如果再考慮找保姆的話簡直是天方夜譚的事情。把兒子送回老家吧,交給我年邁的母親照顧。我帶著兒子回到了老家,那時候兒子和他奶奶還沒有什麼感情,我無聲地離開了兒子。一路上心裡滿是酸楚,好幾天不適應兒子的突然離開,眼前老是浮現出兒子稚嫩的笑臉,無邪的眼睛,懷抱裡空蕩蕩的。老婆因為工作忙平時很少回老家,每次回老家的時候,我總是買一堆兒子喜歡的玩具和食品。每次的離開總是帶給我傷心,這些好玩的好吃的東西打動不了幼小的兒子,他更喜歡我溫暖的懷抱。每次回家,他都開心地要命,每次吃完飯他知道我就要離開的時候,他總是躲到房間裡或門後面,喊也不出來,當我去拉他的時候,他眼睛裡滿是淚水,哽咽著堅強地不哭聲來。兒子是懂事的,他知道我不能滿足他的希望了,但他知道我不是一個狠心的爸爸。我忍住不讓眼淚流下來,我不能讓父親母親為我擔心,我只有匆匆地離開。我總是對兒子許下一個個不能兌現的諾言,答應下次一定和他一起走。兒子總是為我守著一個不能實現的諾言。雖然他的爺爺奶奶是那麼地疼他,雖然他和他的爺爺奶奶建立了感情,但回到父母的懷抱依然是他最大的期盼和夢想。我知道這樣每次的分離雖然不是生離死別,但對一個幼小的心靈來說是多麼無情地煎熬和殘忍。
兒子慢慢地長大了,讀學前班了,但我依然沒能把兒子帶回身邊。農村的Sunny曬黑了他的面板,他知道疼他的爺爺奶奶了,有次他和小朋友放學了路過奶奶的玉米地,幫奶奶剔禾苗,把草留在了地裡,而拔光了幾壟禾苗。夏天我每次回老家的時候總會買個他愛吃的西瓜帶回去,他會把切開的西瓜先送給他的爺爺奶奶吃,再讓我吃,看著他狼吞虎嚥的樣子,我推說說自己不愛吃。兒子吃西瓜總是啃的很乾淨,還會把啃不乾淨的拿過來再吃一遍,直到找不到一絲瓜瓤的紅色。每次離開的時候,兒子依然問我,什麼時候帶他回去,我依然對他許諾。他總是懂事地理解我相信我,哪怕我說等到下年春天的時候就帶他回城,他會天天盼望著下一個燕子飛來的春天的來臨。母親說,有次兒子在夢裡笑出聲來,說著回到城裡的夢話。
終於有一天,我們在城裡蓋了房子,有了屬於自己的家。我第一個要做的事情就是馬上把兒子接到城裡生活、讀書。臨走的時候,開始兒子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看到我收拾他的衣服,他的玩具才相信他的夢想變成了事實。他緊緊地摟著我的脖子,親我,開心的笑容象陽春三月盛開的小花。忽然,他對爺爺奶奶說,“奶奶,等我們走了,你倆也去找我們。”聽母親說兒子天天夢想著他曾經印象中模糊的城市,經常不厭其向她描述著城裡的美好。我們一家人要去城裡了,母親看著和她相處了快三年的可愛的孫子就要離開她了,她拉著孫子的小手久久不忍鬆開,平時堅強的母親眼角里滿是淚水,“到了城裡一定要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讀書。”她一次次對孫子說著重複的話,“奶奶你別哭,我們會來看你的,幫你幹活。”兒子不斷地點頭答應著奶奶。
兒子逐漸長大了,學習進步了。雖然以前曾經在班裡排在後十名,雖然他的老師曾經把我叫過去幾次歷數兒子的“惡習”,給了我不少“打擊”。但我依然相信兒子一定能行的。我抽出空閒的休息日,我犧牲玩樂的時間,指導兒子,給他講學習的重要性,給他講做人的道理。我瞭解到兒子的英語不好,於是晚上我利用休息的時間,午覺的時間,一步步學習了音標、單詞、語法,和兒子一起看書共同進步。現在兒子的英語成績終於提高了,還當了個英語組長的小官。其中考試,兒子得到了一個本子的進步獎。
我不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賢孫”的古訓,我總是給他希望。我總相信不息的關愛、理解和付出,心與心的交流和碰撞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才是人生追求和進取的最大的動力。
人與人,人類與社會,凡承載生命、靈魂的體,相互需要不求回報的關愛!
-
4 # 碧玉齋和田玉
在現代社會,當然是父慈子孝更適合。父慈子孝,指的是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父母的行為舉止,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成為同樣的人。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如果家庭氣氛和諧、融洽,父母對孩子保持溫和的態度,能夠合理地接受孩子的建議和想法,採取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和愛護孩子。這種家庭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性格溫和,情緒積極。
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封建社會或許還可以,因為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很多家庭是家長制,這種嚴苛的教育方式弊端還不明顯。但是在現代社會還用這種教育方式的話,家長訂立明確的規則標準,要求孩子必須遵守,嚴厲地對待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意見。對孩子要求嚴格而且態度粗暴。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長大後通常自卑,容易激動,對壓力很敏感,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和別人打交道。
時代在變遷,觀念也在變化,棍棒底下出孝子那套已經不適用現代社會了,還是父慈子孝更恰當些。
-
5 # 健康大家庭
關於孝道,我認為“父慈子孝”更好。不同的家庭環境,教育出來的孩子絕對是不一樣的。中國自古就有“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父母怎麼引導孩子,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我的兩個兒子都很懂事,很孝順,有一次我教育大兒子好好孝敬岳父岳母,他對我說:“放心吧老爸,有您在前面做榜樣,差不了。”我聽了真的很感動,兒子長大了。小兒子更是懂事,總是對我們夫妻問寒問暖,關懷備至。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也是如此。他們非常聽話,只要我有要求,總是想辦法做到。現在,兩個兒媳婦也非常孝順,春節後就要有兩個孫子,一家人其樂融融,沒有煩惱。重點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我都做到了,而且做得更好。
回覆列表
當然是父慈子孝更好。
首先,父慈(家庭中長者的慈善)是家庭教育後根基。慈不單純是一種態度,一種行為,而是一種道德理念與情懷,為家庭這個社會小環境創造一種平和善良與仁愛的氛圍。
其次,這種平和善良仁愛慈懷的長期濡然會在潛移黔中形成一種共同追求,一種習慣和自我約束,成為一種無形的精神與道德營養,滋育真善美的人格心魄。
第三,慈在社會生活中決不是善惡不分,是非不辨的糊裡糊塗。慈本身與善良、仁愛、中正、誠信、道義有著緊密聯絡,有助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優秀家庭與社會道德的形成與董道不豫精神的培育。
第四,慈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而是具體的行動,慈悲、慈愛的情懷是在不斷的施為中體現出來的。這種施為的本身也產生出教育的力量。古今中外這樣的範例不勝列舉。
第五,前面說到,慈懷可以為家庭打造出平和善良與仁愛的精神氛圍。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諸多家庭中這種良好的精神氛圍會形成整個社會的氛圍,可為我們推進善良、和諧、美好社會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動力。
以小詩為結:
一念慈懷衍萬千,
利興家國肇機緣。
億民為善偕同步,
公道大同是著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