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向青山
-
2 # 聽聽歷史的聲音
韓信應該算是比較有真材實料的包子,可能正是早年的經歷,他需要的只是一個舞臺,而劉邦哪裡正好有,說實話,他們不過是互相利用而已
-
3 # 文安動態
應邀作答!
韓信也是靠紙上談兵打動劉邦被重用,為什麼沒有像趙括、馬謖那樣大敗?我認為韓信是經過劉邦最信任的蕭何推薦的(蕭何是知人善任的典範) 韓信經歷過戰爭洗禮,理論實踐經驗豐富 戰績戰果無數,奪下漢朝江山。而趙括、馬謖最大的缺點是驕傲自大、嫉賢妒能、不懂活學活用,只有理論沒有實踐,戰場無情,從而導致失敗。
詳情分析
一,三人簡歷
1、韓信:
(1)韓信淮陰人(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西漢開國功臣之一。
(2)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3)履歷:秦末投奔項梁、項羽,未被重用。後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後又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軍。
(4)成名之戰:劉邦彭城之戰失敗後,韓信制定了漢中對策,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隨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了趙國。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5)功高震主:漢朝建立後被解除兵權,封為楚王。後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6)獲得讚譽: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
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7)缺乏政治遠見:
軍事奇才 作為統帥非常稱職,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2、趙括:紙上談兵就是說的他。自傲、嫉妒、不懂活學活用,缺乏實戰,僅僅是會被幾部兵書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了,經過實戰一敗塗地,留下一個(紙上談兵)的典故。
3、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 深得諸葛亮器重,結果在諸葛亮北伐戰爭期間、擅自違背諸葛亮的作戰指令,導致大敗雨街亭,從而直接了戰爭局勢,被諸葛亮斬首。也是紙上談兵的名人之一。
-
4 # 逍遙1906
韓信成功是因為有劉邦絕對信任,蕭何張良陳平等絕對支援,使韓信可以隨心所欲用兵,從而獲得成功。
都說趙括紙上談兵,那是根本沒有讀懂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開始秦國統帥是王齕,趙國統帥是廉頗,雙方都基本上是三十萬左右軍隊,廉頗在連戰連敗的情況下選擇固守,秦國使用離間計使趙國換上趙括。如果可以重來,秦國上下絕對不想對戰趙括。趙括接任主帥時又帶了十多萬軍隊來,趙軍四十多萬,立即進攻,連續擊敗王齕。打得秦國緊急換帥,將王齕換下,換上戰神白起。白起接任也帶了十萬多兵來,兵力對比差不多都是四十萬左右。白起對戰趙括也是連戰不分勝負,秦王親自趕往河內督戰,秦王來時帶了不少於二十萬軍,這樣兵力對比成了六十萬對戰四十萬,即使這樣白起都要先取守勢,使趙括軍離開築壘地區而展開野戰才終於包圍了趙軍。秦王又釋出戰爭總動員令,徵發十五歲以上男子參戰。這下子秦軍最少有八十萬以上,激戰四十六天,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被殺得只剩下四百多人。你看看秦國為了長平之戰到了什麼地步?!而趙國卻沒有任何相當應對。被圍激戰四十六天,趙國沒有派出任何援軍,趙括沒有戰死前,趙軍沒有崩潰。中國戰史除了趙括沒有人能做到被圍四十六天不潰敗的。整個戰國和秦統一戰爭,只有趙括打得秦王親自督戰,還要動員十五歲以上男子參戰。
戰後白起給秦王的戰報是這樣的:秦軍死亡過半(記住了是死亡過半,不是傷亡過半!)將領戰死二十多人,都尉戰死近百人!這是秦軍動員兵力最多,參戰級別最高,死亡人數最慘的一戰!此戰過後,戰神白起再沒有領兵出戰,寧願伏劍自殺也不出戰!居然有人譏笑趙括紙上談兵。
馬謖守街亭,從頭到尾都是諸葛亮的錯!馬謖是為諸葛亮的錯誤背鍋。
古今中外所有戰爭大的戰役,像街亭這樣主要交通要道,生死存亡之地,只有諸葛亮智計無雙敢做不提前安排強將強兵駐守的事,除此一例,別無分號!補救之時,諸葛亮根本不知道街亭無i城池無預設陣地又無兵將,片面強調當道立寨。馬謖王平一到街亭,熟讀兵書的馬謖就看出來了街亭不宜當道下寨據守,果斷決定上山,但諸葛亮安排了一個戳把子王平給他做副將。在軍情緊急的情況下,王平還要以丞相意當道下寨與馬謖爭論。此時馬謖應當立斬王平一則立威,二則速決上山立寨。馬謖的一時仁慈斷送了自己。馬謖分兵五千給王平自去下寨,坑爹的王平得兵後居然沒有當道下寨(這是誰都知道當道下寨就是死路一條了)而是離街亭五里下寨!(王平又該殺),馬謖據山硬抗張郃一天多不敗,而五里外的王平只是看戲,沒有救援馬謖,哪怕王平象徵性的襲擾張郃攻山也沒有,離街亭二十多里的列柳城魏延高翔有兩萬多兵也不來救街亭。造成街亭失守後張郃以街亭為據點而各個擊破王平魏延高翔,還奪取了列柳城。四方防守五萬,由於馬謖號令王平不動,求救魏延高翔不成而造成慘敗。如果諸葛亮派出這四萬兵時不是安排王平擎肘馬謖,不是安排魏延高翔平行領兵互不節制,馬謖不至於慘敗,四萬蜀漢軍不至於被張郃各個擊破!
街亭之戰,敗在諸葛亮不駐守要地,敗在諸葛亮排兵佈陣錯誤,敗在諸葛亮生搬硬套,敗在諸葛亮大權獨攬,不給下屬統領權,敗在諸葛亮貽誤戰機。馬謖之死在於處事不果斷,殺伐不嚴明,對諸葛亮的親信王平不敢處置而自誤。
-
5 # 夜航船水手
韓信沒有一步登天
傳統的看法以為,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就一步登天掌握了兵權,其實這是一個誤解。韓信真正作為獨立一方的主帥開始掌握兵權,是一年以後討伐魏豹時開始。
韓信曾經被夏侯嬰舉薦,劉邦然他做了掌管糧草的小官,與蕭何有交集,糧草本是軍政結合,雖然不顯名,但是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才華,因為糧草是軍隊的重要命脈,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韓信的出色,具體的軍務,他非常熟悉,而且透過交談讓蕭何發現在其戰略戰術上的造詣。蕭何也是久經軍旅,不完全是個文臣。所以一眼就看中了韓信的才華。後來,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極力舉薦韓信做大將軍。
但是,劉邦是個帶兵的老大,韓信做大將軍就是一個高階參謀的角色。說起暗度陳倉,其實開始並不順利,章邯也是有實力的老將,已經把陳倉古道佔據。但是,這時候韓信所屬的劉邦得道多助開始發揮 威力。所謂得道多助,就是不僅僅高層有蕭何舉薦韓信,遇到困難時,小小一個底層士兵也會提供解決方案。這時候有個漢中參軍的趙衍,指出了一條人所不知的小道,道通。於是劉邦率兵出其不意,陳倉、好畤大敗章邯,此後很快打敗司馬欣與董翳。得了關中。
出關中,攻彭城,韓信也不是軍事主力,
劉邦統帥鬆散的諸侯聯軍打下彭城之後大敗,
據漢書記載:
信復發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間,以故楚不能西。此後,張良又出來,建議劉邦將韓信單獨使用。也就是說,韓信得到了漢初三傑中的兩位鼎力舉薦,在參謀有功,實戰有功之後,才獨立領兵的。劉邦對韓信的啟用是逐步的。不是一上來就面對分量很重的敵人做主力對決。
韓信的用兵本來就強悍,手下將領的更令他如虎添翼韓信為人很狂妄,但是用兵時往往以示弱作為開始。比如井陘之戰先詐敗,引出敵軍;濰水之戰,又是詐敗引龍且追擊。整個過程奇思妙想有,更為重要的是他一直保持冷靜的頭腦,使對方失去冷靜。井陘之戰,更是在聽說李左車的意見不被採納之後才出兵,說明他時刻在注意戰場局勢的變化。這樣的特點,就是敗,也不會有打敗。
我們再來看看輔佐韓信的將領。聲東擊西,攻擊魏國,與他配合的是曹參和灌嬰。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兩個人的分量。不多說了。
攻擊趙國的時候,井陘之戰前,韓信手下沒有強兵猛將,但是有個熟悉趙國內情的張耳,趙國的主將正是張耳曾經的跟班兒--陳餘。井陘之戰,主要是韓信的智慧,但是也有靳歙等人在河內策應。到井陘之戰後,靳歙等加入韓信的佇列之後才採取進進攻趙國國都的行動,此時面對趙國殘部、項羽騷擾,歷史明白記述的戰鬥不多,但是應該也是相當慘烈,在《史記》的《高祖功臣年表》中,有相當多封侯的將領中有參與平定趙地的功勞。
攻擊齊國時,曹參、灌嬰、傅寬都是韓信手下。龍且雖然勇猛,曹參已經在劉邦東進的戰鬥中擊敗過他。面對猛將龍且,顯然僅以奇謀能削弱他的力量,必須有一個攻城拔寨的猛將才能打滅他的囂張氣焰,置之於死地。
回覆列表
韓信的紙上談兵便是其說動劉邦的“漢中對”,在歷史上,韓信的“漢中對”不如諸葛亮的“隆中對”有名,但隆中對只是奠定了天下三分,而漢中對則是一統天下。
我們先看一下韓信的漢中對: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漢中對,韓信首先丟擲了他的項羽三敗論。
其一,項王勇冠三軍,一聲怒吼,足以令全軍膽寒。但項羽不能任用賢將,任其獨當一面,項羽之勇,乃匹夫之勇。
其二,項王待人恭謹有禮,言語溫和,下屬有疾病,他會同情流淚。但當有人有功應該封賞時,他卻遲遲不肯封賞。這種仁義,是婦人之仁。
其三,項王雖稱霸天下,卻有四個失誤: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此其一;項王背棄懷王之約,以自己的好惡分封,諸侯不服,此其二;項王逐舊主懷王於江南,此其三;項王所到之處,屠城焚燒,百姓怨恨,人心不服,此其四。
說完項羽三敗,韓信又說道:
大王如果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良將,什麼敵人不能誅滅!以天下土地分封功臣,有什麼人心不能收服!尊義帝,守懷王之約,興兵討逆,什麼障礙不能摧毀!
接下來當完全聽入神的劉邦問具體該如何做時,韓信又說道:
三秦章邯、司馬欣、董翳本為秦將,統兵數年損兵折將,二十萬將士被項王坑殺,唯獨此三人逃脫,秦人對之恨之入骨,不會擁戴他們。
大王當初入關,秋毫無犯,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希望大王做秦王,今大王如北上,三秦可傳檄而定。
聽完後,劉邦大喜過望,堅定了任韓信為大將的決心,並部屬大軍準備北伐三秦。
客觀的說,韓信的漢中對確實是紙上談兵,其無非是堅定了劉邦北上的決心,給了劉邦必勝的信心,而如何一統天下,憑的還是真本事。
韓信與趙括、馬謖不同,他不是誇誇其談之人,他是“兵仙”,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佔領關中,這是第一步;
北上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一統北方完成對項羽的包圍,這是第二步;
和劉邦在垓下佈下“十面埋伏”擊殺項羽,一統天下,這是第三步。
所以,韓信以紙上談兵開始,以一統天下結尾,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韓信相比,趙括、馬謖更適合做參謀,而非領兵。
司馬遷曾言:“漢之有天下,大抵皆信之功也!”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