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聽雨喜雨

    宋是封建社會唯一以仁義治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封建王朝,宋的仁政讓宋能以319年的長壽傲視群雄。

    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技、教育、民生等等都是最好的,用歷史學家陳寅恪的話說,中華之文化造極與宋,後漸式微。

    一個偉大的王朝因為仁義治國,因為文明理性,因為沒有濫殺,沒有野蠻,沒有道德淪喪,是整個封建社會文明的表率,這樣一個深得民心,有崖山十萬軍民為之跳海,為之殉葬,史無前例,怎麼可能不能得到臣民的擁護。

    而宋不窮兵贖武,為人詬病。那麼以和平作為主線不好嗎。

    宋以金錢求和平,中國也對不僅亞非拉國家,對歐洲國家都有很多無償援助,西方國家對全球國家都有金錢援助,都是屈辱的嗎。

    強唐盛漢除了戰爭以外,強漢白登之圍,盛唐渭水之盟不屈辱嗎。強唐首都多次為少數民族佔領,光榮吧。

    強漢盛唐每個朝代幾十次和親,送去公主,送去大量嫁妝 ,將安危託婦人,送女人,送財寶,頭腦簡單的怎麼看,是光榮嗎。

    強唐盛漢,比如漢武帝,因為打匈奴,家家戶戶死掉一半人口,家家戶戶賣兒賣女,家家戶戶易子而食,就很有尊嚴嗎?國家也就是漢武帝看起來不跪,除了漢武帝外絕大部分人都在跪。他們在跪,他們每個家庭因戰爭死亡一半,他們在跪死去的親人;他們在跪,他們因戰爭貧困而跪;他們在跪,因易子而食,他們在跪他們不得已交換煮食的子女。他們一邊跪,一邊很風光嗎。

    其實戰與和是中性詞,沒有好壞之分,戰與和要看實機。合適的就是好的。只是戰有掩蓋性,容易站在道德高地,戰敗也不需要承擔道義責任。和就容易被定義為投降,實則是背鍋俠。皇帝只有一個,戰爭一定程度上可以掩蓋國內矛盾,提升自己的威望。而對於百姓來說戰爭是既要出人,要死人,又要承擔戰爭所需物資。下面重點說說漢武帝,漢武帝40年戰爭,用完上百年的積蓄,從即位時5000萬人口,四十年就減為2500萬。換句話簡單的說,用2500萬人口,家家戶戶因戰爭而死,易子而食,國家瀕臨破產,除了漢武帝得到了千古一帝的威名,其他人得到什麼就不知道了。如果戰敗,百姓更不是人。

    宋有兩個合約俗人有異議。

    北宋澶淵之盟史學界評價是一個正面的合約,有利於宋遼兩國和平發展 ,有利於兩國百姓安居樂業。

    金滅北宋,簽訂紹興合約,向金稱臣無疑是屈辱的。二十年後,廢除條約,孝宗北伐,重新簽訂平等協議。就是說給錢,就是屈辱。是不是向崇禎帝,直接死亡就是光榮的。

    有這樣的不加分析的理解,是長期處於基層工作,沒有權利經歷使然。

    我們來看看南宋為什麼議和。

    南宋初期之所以無法打敗金,主要因為南宋初期,為充分發揮各主要將領的主管能動性,完全放權,給予大將各種權利,包括用人權,財稅權,軍事權等等,一個個將軍權利形同軍閥。戰爭初期尚能團結一致,打下立足地盤;戰爭後期很多將領內心膨脹,以自我為中心,居功自傲,目中無朝廷,也無其他同僚 ,沒有團隊合作精神,沒有合作共贏意識,各自為政,各有各的利益追求,各打各的小算盤,沒有以國家利益為重、全國抗金一盤棋的大局觀,找各種理由拒絕協同作戰,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藉口自說自話,不能團結抗金,不能一致對外,甚至有互相拆臺行為,簡單一句話,有典型的麻將思維,有中國獨有的奇葩——麻將觀念。

    一定程度上反應封建社會中國農民的劣根性,農民因為出身寒苦,天生就有小家子氣、自私、脆弱、保守、不能承受打擊、很少合作、惡意競爭、損人利己及損己不利人,其中損己不利人的不合作思想極其落後,為華人獨有。中興大將大多出身寒苦,免不了有身份的烙印。

    麻將桌4個人是各打各的,只有一個人能贏或者大家都贏不了。

    打麻將,就算自己贏不了,也絕對不能讓別人贏,為此,即使是對自己有用的牌也必須打掉,因為對自己沒用而對別人有用,那是極其危險的。

    麻將是一種融合了智慧和自私的遊戲,不講任何合作,只按照規律來,原則就是,要麼“我贏,要麼誰都別想贏。”

    從麻將思維縱觀中國的歷史,其實是真正的“好兄弟”的很少,需要互相大氣豁達,大多人即使是自己人,親兄弟,那為了一套房子,為了幾個錢而反目成仇。

    有人說,華人是一個人一條龍,三個人一條蟲,腦子裡只想著自己贏,怎麼可能成為龍呢?

    中興四將淮西兵敗這一南宋最關鍵之戰,套用麻將理論,就像為麻將理論而生。

    戰與和本身是中性詞,只是戰容易得到認可,和容易被人摒棄。實際上戰與和要看實機,合適的時機 ,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才是對的。

    因為盲目的戰,身死國滅,百姓受苦的例項太多。

    南宋剛建立二十年是戰,在困難時期,每一個人都是一條龍,經過血戰站穩腳跟,並以戰逼和,吳玠、韓世忠、張俊、岳飛、劉光世等中興大將奮力拼殺,讓新政權站穩腳跟,讓南宋得以休養生息,得以有資本再戰。

    趙構19歲,單身赴金營,要求欽宗,不要管自己,該戰則戰,因為能力出眾,讓人懷疑不是王子。所以石國鵬說,趙構也是一員英武大將,有膽有識。他議和之時正是年富力強之時,熟讀儒家文章,作為亂世中的有為皇帝,無論智商,還是情商,還是能力及見識,都遠在絕大部分在坐諸位之上,他的膽識連金營金兀朮都很佩服之人他還不知道求和要被罵?他更知道,生存下來是硬道理,生存下來才可以雪恥,而不是學流氓黑社會,只知道一根筋,不知適時進退。

    趙構二十歲建立南宋,經過二十年拼殺 ,南宋基本站穩腳跟,也很清楚的知道,武將形同軍閥,驕橫跋扈,他們也由創業時一條條龍,變身為功成名就,在一起時變成為了各自利益,爭權奪利,在一起時變成了蟲。

    他們部分人自私,有小心眼,沒有大局觀,戰爭時主導者希望其他將領配合一起打金,但希望主要功勞自己獨享;配合者不希望功勞由主導者獨享,如果你要獨享,我就不去,我為什麼要出力幫你,成就你,讓你得到好處,我出力。導致精心準備的唯一一次本可以徹底打敗金軍,揚眉吐氣之戰,因為各將各自為政,反致淮西兵敗;

    透過淮西兵敗,他做出清晰的結論,軍隊需要整頓,大將給的權越多,給的待遇越高,不等於越能團結,越能聽從號令,反而大將們變成驕兵悍將,都有了自己的小九九,都以自己為中心,無法統一指揮。如果繼續無組織無紀律,更進一步的失敗無法避免。就像孫中山數次北伐,均因軍閥不聽命令而失敗。皖南事變因為項英擁兵自重,拒絕執行中央東進命令而接近全軍覆滅。

    同時因為長達二十多年的戰爭,民怨沸騰,江淮多流民,不能休養生息,繼續戰爭會面臨民變。(實際已經發生鐘相楊么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內部不穩定,後院起火,如何集中力量抗金)

    作為人,是有智慧的,不是野獸,可以不管不顧。是人,首先要考慮生存下來,既要戰,也不能不管不顧實際情況,超乎實際的去盲目拼殺。

    盲目戰爭,南宋必亡。漢王劉邦,打敗項羽,傾全國之力攻打匈奴 ,也有白登之圍,走夫人路線,不斷的送出大量金銀財寶給首領老婆求得活命;李世民號稱天可汗,一向喜歡用兵,也有渭水之盟向突厥稱臣;英武的明也有土木堡之變,清有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無不因為輕敵致慘敗,特別是滿清,準備不足,盲目開戰,國家割地賠款以十億兩白銀記。

    南宋是在北宋滅亡之時,趙構單槍匹馬,力圖復國,是重建已經滅亡的宋政府,是透過戰爭從金手裡搶國土,不是投降,恰恰相反,是爭奪,在爭奪中適當讓步,純粹不得已,實力不濟時得退一步,得以退為進,後退決戰,積蓄力量以利再戰,即是權宜之計,因為只有自己壯大了,才能一洗前恥。

    沒有希望,不能復仇,才是可恥的。宋能生存下來,並最終滅金,一洗前恥是很了不起的,當然這一點無知之人可以無視。

    吳越之爭,越王勾踐不但送出自己的美人,自己國家向吳國稱臣,自己也委身為奴,親自服務夫差 ,親自嘗夫差之便以示臣服,一旦時間成熟,報仇雪恨。

    韓信胯下之辱在他那個時代是很羞辱的,不也成長起來了嗎。

    強漢不盡,和親不斷。盛唐不止,和親不完。也是不得已,將安危託婦人,將安危託嫁妝。

    偉人的心胸是很寬廣的,寬廣的心胸不是天生的,是一次一次委屈撐大的。

    孝宗即位,廢除二十年合約,由高宗安排北伐,後韓又再次北伐,均無功而返,一定程度上說明紹興合約的正確性。至於後來又與蒙古滅金或者抗蒙古,都說明,求和只是不得已,只是一小段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努力戰爭。

    戰與和其實要根據實機而言 ,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情才是對的,並不是一根筋所能理解的,無知者可以無視。

    現在有一種文化現象,評論岳飛要引用宋史作為權威;評論秦檜要引用宋史作為權威;評論趙構卻不能使用宋史;評論岳珂卻不能使用宋史 。有的地方需要引用宋史,有的地方宋史卻不能發生作用。用兩種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因合適的就用,不合適的就摒棄,有人格分裂的症狀。

    趙構有延續宋之功,當然睜眼瞎可以無視。

    岳飛忠心能戰,為平反記過多的採用民間傳聞,民間普遍同情、寄望死者導致神化嚴重,比如關羽、項羽都已經神化。如同現在的抗日神劇,有一定事實,卻能手雷炸飛機,適得其反。明清政治需要,需要忠心的戰將為皇帝服務,加劇神化。

    人還是要腳踏實地,不要唱高調,假道義,真虛偽。

  • 2 # 北京大妞的vlog

    這就要開始追述到宋太祖趙匡胤剛創立宋朝的時候,宋朝的開國初期,國內的雖然說經濟的發展不是很發達,但畢竟大宋深居內陸,佔據中原地區,人們常說佔據中原者得天下,這一句話一點都沒有錯,因為中原地域得天獨厚的地形條件和氣候條件,最適合農業的發展,在古代民以食為天,只有老闆姓解決了溫飽問題,才能去發展別的專案,比如軍事文化,而且讓宋朝人慶幸的是,在宋朝剛建國初起的幾位皇帝都是非常賢明的,最初的趙匡胤非常重視節儉,在皇宮之中,金子做的東西幾乎不用,對待宮中人員的穿裝都是要求非常的節儉,對待宮中貴妃的賞賜積極的吝嗇,但趙匡胤對待自己臣子人都是很大方,而且趙匡胤廣開言路,被宋朝人稱讚,以至於趙匡胤給宋朝開了一個好頭!

    在趙匡胤的人領導下,宋朝的初期的皇上都是非常岸邊賢明的,比如宋仁宗,宋神宗都是非常明白事理的,宋朝在宋仁宗的帶領下文學得到了歷史的頂端,唐宋八大家得意問世,而且掀起了文學的浪潮,雖說宋朝一直都是有問題存在,但一直以來敢於進諫的變法派都在積極地向皇上反映問題,以至於情況不會太糟糕!而且遼國西夏金國說白了就是一種相生相剋的關係,一直都在互相牽制的,誰也不敢擅自出手,而且宋朝地大物博,一時半會兒想吃掉它,根本不可能,直到後來金朝滅國,但漢人的基數畢竟那麼大,一個少數民族來大天朝造次,困難程度可想而知,隨意宋朝從衰敗到滅亡維持了幾百年,就能解釋得通了!

  • 3 # 涼州七里

    繼續湊熱鬧,昨天還回答了一個為啥北宋百萬大軍不頂用的問題,現在又回答為啥能活三百多年,真是一不小心就打自己臉了。

    先說說歷史吧,北宋立國之前,中原地區已經被胡人佔據過好幾次,五胡來過,安祿山來過,遼國的耶律德光也來過,但“亡天下”的整體性覆滅事件沒有發生過,這是有原因的。

    第一,中原王朝強大的綜合實力。如果是拼GDP的話,塞外胡族除了養牲畜別的都不會,但問題是他們善於打架,所以就難纏了。但長期對拼人口、經濟、武器和科技,每次我們都可以反敗為勝,想把中原王朝囫圇吞下幾乎超出了任何一個少數民族的能力。

    第二,文化的感召力。從第一次拿下洛陽的匈奴族,到後來的統一北方的北魏,再到忽必烈,他們無不是帶著深深的自卑感,對於優秀的漢族文化(享樂方式),不管怎樣也要把自己打扮成漢文化的繼承者。最後的結果就是腐化、喪失鬥志直至被徹底同化,“胡運不過百年”的規律直到滿清才被打破。

    在這種情勢下,中華文明終於在有宋一代走向了巔峰。能堅持三百年,無外乎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內部的穩定。宋朝對外戰爭屢屢吃癟,與之相對應的是內部的穩定。雖然大小起義此起彼伏,卻無一能夠真正威脅宋王朝的統治,北宋規模最大的方臘起義是臨時抽調的西北軍幹翻的,南宋的鐘相楊麼起義是前線回師的岳家軍鎮壓的。有宋一代雖然飽受“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的困擾,但總體而言商品經濟發達,養得活偌大的人口。同時,北宋開創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文官集團的忠誠和穩定,這是政治穩定的基礎。

    歷數史上的朝代,真正亡於異族之手的就是兩宋了,西晉和明朝亡國的主因還是漢族的內訌,歷朝歷代覆滅多半都是自身原因。

    第二,媾和的本質。大凡與周邊少數民族如遼、金、西夏等的戰爭,幾乎都是以合約收場,看似丟人,其實不絕對,那些錢在龐大的財政收入面前確實微不足道。合約一方面體現的是雙方誰也不能奈何得了誰的處境,遼金不具備鯨吞宋朝的能力,宋也沒有北伐成功的軍力和意志;另一方面宋朝的經濟龐大的商業能力能夠保證把這些錢賺回來。

    第三,保家衛國的動力和設施。雖然反攻不足,但兩宋的防禦能力卻不是蓋的,沒有足夠的馬匹足見騎兵隊伍,但據險而守的能力綽綽有餘,檀洲城的巨弩,釣魚城的石頭,襄陽城的城牆,都曾讓來犯的韃子流夠了血。

    說起南宋的亡天下,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蒙古的強勢,南宋面對的是席捲了整個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而且堅持了半個世紀,說起來也不丟人。

    崖山--最為悲壯的亡國方式

    第二就是世家大族的消亡,自兩漢起叱吒政治風雲的一個群體,歷經滄桑和輝煌,終於覆滅在黃巢“天街踏盡公卿骨”的屠殺手段之下,最後的餘燼也熄滅在五代十國的戰亂當中。世家大族多半時間都在爭權奪利,但他們畢竟是國家的股東,在應對外族入侵上有著最強的原動力。他們的覆滅導致抵抗的組織性喪失,以及抵抗力量的凝聚力不足,如果世家大族群體還在,在金國可能就發生了隋文帝篡位那樣的和平演變了。

  • 4 # 米南德王問道

    要理解宋朝可以在遼金元的壓力下苟活很久,就必須破除一個大部分人在有意無意間都會出現的迷信:宋朝的控制區對於對方很有吸引力。

    為了方便由淺入深的解釋這個問題,我們最好還是從對比最為強烈的蒙元開始。再依次遞減,去看看金國和遼華人眼裡的兩宋地位。

    很多人至今都津津樂道於南宋抵抗蒙古帝國時間很長。但實際上呢,蒙古從一開始就沒有攻滅南宋的計劃。相反,他們還忙於各類西征和內部的大汗位置爭奪。最激烈的戰爭,往往是和馬穆魯克或自家內部矛盾。南宋的襲擾對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次要問題。一直到建都汗八里的忽必烈上臺,才將戰略重心轉到了東亞。

    蒙古人之所以看不上南宋那點地方,也是因為自己的地盤過於龐大。一個古代帝國所需要的任何資源,都可以在非南宋統治區內獲得。尤其是在蒙古征服後的經營建設,讓戰亂地區逐步恢復了活力。除了草場資源外,糧食可以透過黃河流域、河中、烏克蘭大平原、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獲得。這些地方之間也不缺乏成熟的商業城市和技術工匠人群。就算是南宋可以號稱獨有的瓷器、茶葉,蒙古人一樣不缺。

    金國當然沒有崛起的蒙古帝國那樣家大業大。但其控制東北亞的同時,也佔據了整個華北。尤其在恢復了北宋的半壁江山經濟後,金國在實際上並不缺乏各種資源。即便是有的東西需要進口,也可以透過收納宋朝的歲幣或者同蒙古和西夏貿易獲得。

    南宋人的抵抗,則是另一方面。但金國在金兀朮那代人之後,整體上就安於維持現狀。相反,倒是漢化程度最高的海陵王,因為篡位身份而需要武功彰顯自己。這才一意孤行的發動南侵戰爭。再後來才有末年,出於壓力而做出的無腦選擇。

    最後,再說說看上去和宋朝關係處的最融洽的遼國。雙方在交涉初期的一些列戰爭後,便轉入了和平相處格局。直到宋朝與女真人結成海上之盟,才有了在遼國南京地區的一系列交鋒。期間,雙方一直以貿易形式來互通有無。

    哪怕沒有澶淵之盟後的正常貿易,遼國一樣未必需要透過北宋的控制區來獲得資源。燕雲地區、晉北、河套、遼東都是典型的農牧業混合產區。草原和東北亞的貿易及其他產出,又是黃河+長江流域很難獲得的。如果雙方同時選擇閉關自守,那麼遼國的財力都可能在北宋之上。

    此外,無論遼國、金國和蒙古,都不要供養宋朝制度下的海量官宦人口。別看這些帝國的勢力範圍,經常比宋朝要大。但其統治模式與治理成本都更偏向地方封建。所以,他們的官員和吏員數量,都趕不上宋朝的規模。軍隊的人數也不會像宋朝這樣看上去不可思議。這也讓其稅收比例,比宋朝要低不少。反過來,按照宋朝的維持成本去看其他帝國,也會覺得難以理解。

    可以說,兩宋在同時代的世界地位其實是不高的。世界其他地方看東亞世界,代表勢力就是遼國、金國和蒙古帝國。兩宋則常常容易被忽略。其在經濟上的地位,也更類似原材料提供者,而非成品出口商。這也是北方三大帝國,經常表現的對入侵宋朝不上心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研究生選老師,選擇行政級別高的老師(院長,校長)好還是小老師(講師、副教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