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人歌者
-
2 # 漢強20
諸葛亮寧死,也不會去指揮這場戰爭,違背了隆中三分天下的意向。假如他真的指揮伐吳大軍,定能無往而不勝,周瑜何許人?尚且敗在他的手下,周瑜之後,又有哪個可比周瑜?。滅吳必矣。其實諸葛亮真的先破吳後伐魏的。當奪取漢中後,曹兵北循,暫時不會有太大的威脅,稍事(時)休整後,把大軍向吳方而來,連合關羽的荊州人馬,估計不會太久的時間就能破吳,收編吳軍,兵鋒北指,曹魏危矣。
-
3 # 大叔jianggushi9999
如諸葛亮帶兵打陸迅也不一定會贏。這時的蜀國已無什麼大將,不是有話嗎“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峰。”再者說,打仗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蜀國剛死了關羽,後張飛又亡,本應好好休養生息,這時打仗沒有人和,到對方家去打仗,又沒地利,所以,也一樣贏不了的。
-
4 # 裝個渦輪出氣
即便諸葛亮去,也不一定能贏,自古歷代兵家先賢都是上兵伐謀,下策伐兵。戰場上的事,誰也不敢說絕對能勝,這種假設都是毫無意義的。
-
5 # 韶華傾夢
個人感覺,即使是諸葛亮指揮戰鬥,其結局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其一,當時的劉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有些膨脹了,從買草鞋的皇族子弟,到成為掌控一國之政的皇帝,他已經感覺到自己的理想差不多成功了。而且我們要知道,那時候的劉備已經不年輕了,幾十年的征戰帶給他的不僅是榮譽和名望,還有心酸和勞累。所以那時候的劉備,已經開始“為所欲為”了。
其二,當時的蜀國已經呈現出青黃不接的狀態,有能力的武將死的死,老的老;而年輕有為的又沒有提拔的機會。所以在面對孫氏集團的時候,武將是跟不上的。
其三,在三個國家中,蜀國的國土一定程度上是比較小的,其軍事裝備和士兵先天來就比其他兩國少,更不要說,在劉備伐孫的時候,荊州的一系列敗戰及內亂,已經讓劉氏集團計程車兵在減少。
其四,士氣不振。打戰不但靠謀略與國家實力,還要靠士氣。經過一系列的敗戰,讓劉氏集團計程車氣已經萎靡不振,儘管有劉備在一旁的振奮人心,那也有侷限性的。
其五,諸葛亮一生打戰求穩,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才是諸葛亮的風格。可是,當時的局勢容不得諸葛亮穩打,因為掌權者是劉備,而劉備的命令是“快攻”。所以,在這方面,已經讓諸葛亮脫離了他的風格。如果讓一個不熟悉自己風格的人去打快戰,其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其六,天時地利人和全在孫氏那邊,就算給足諸葛亮兵力與士氣,甚至是武將,其後果可能還是敗戰。因為諸葛亮不熟悉水站,也不熟悉當時的地形,等他查攤清楚,也許劉備已經不耐煩了。
-
6 # 棍哥觀史
劉備不是庸主,而是梟雄。夷陵之戰的失敗在於陸遜的才智過人,而非劉備無能。
在劉備進軍前期,可以說陸遜是一點辦法都沒,蜀軍進攻的很順利,陸遜也只能選擇戰略撤退,一直退到猇亭一帶。而此時的陸遜不能再退,若是再退便會導致東吳無險可守。所以才會在猇亭佈防堅守。劉備也嘗試圍攻夷陵來引誘陸遜出兵決戰,也嘗試過平原地帶扎孤營來做誘餌,可陸遜就是不買賬,這是兩個軍事家的博弈。
兩軍相持到六月,江南酷暑難耐,水軍在太陽暴曬之下更本就無法正常休整,所以劉備也是出於無奈,撤水軍上岸,與陸軍在山林紮營,又因為山地崎嶇,無法大規模整片紮營,只能聯營數百里。就算諸葛亮來了,又能有什麼辦法呢?要麼撤軍,要麼就這樣聯營休整到秋後再戰。
陸遜也並非事前就想好火攻,只是覺得蜀軍士氣低落,可以反攻了,於是先派兵試探性的進攻了一次,可是沒有成功,但這次進攻讓陸遜看到了機會,瞭解了蜀軍的紮營方式才想到火攻計策。
劉備在兵敗之後退守永安,使得陸遜不能再進,這也是劉備軍事能力的體現,並在永安平叛了地方叛亂。夷陵之敗實際上是蜀國戰線太長,補給不足造成的,諸葛亮去了也無濟於事,何況論打仗,諸葛亮不一定有劉備厲害。
-
7 # 化州大叔
據毛主席和粟裕評價諸葛亮說其不算軍事家,由此可見劉備不帶諸葛亮出征是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主持後方是對的,劉備徵吳期間沒有聽說過有缺糧的說法。奇怪的是,劉備帶走傾國之兵,魏國竟然不成虛攻取其漢中,益州,斷劉備歸路,與東吳會獵於秭歸。都說司馬懿是第一善守,我看諸葛亮才是。
-
8 # 石銀江
歷史已經註定,也不可能改寫。江東氣數未盡,既使諸葛孔明親至也於事無補,(後有六出歧山無功而返的事例。)至多改變個失敗的方式。應該能全軍而退,不至於蜀國元氣大傷。
-
9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首先劉備是不會讓孔明掛帥伐吳的,原因如下:
A、孔明的戰略規劃能力,後勤保障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為劉備所欣賞,但孔明的戰術指揮能力並沒有為劉備所認可。奪益州,劉備的參謀長是龐統、法正;搶漢中,劉備的參謀長是法正,可以佐證。
B、劉備伐吳一戰,傾盡全國戰略部隊,說白了幾乎拼盡全部老本,劉備交給誰都不放心啊。
C、劉備兵敗白帝城,託孤孔明,只是想孔明守住蜀漢領土,並非北伐或者東征。
二、假如孔明東征,結果一定會比劉備好得多。
諸葛一生唯謹慎,關羽大意失荊州。孔明後來六出祁山,勝多敗少,即便敗北,仍能全師而退。
孔明絕不會讓全軍上山,讓陸遜紅燒,孔明在歷史上留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他擅長火攻,一個用火的祖宗絕不可能被小輩再放火燒了,讓後人笑掉大牙。
孔明的戰略設想是進攻到一定火候,逼著孫權交還荊州的部分領土,蜀漢大軍全身而退。因為和東吳徹底翻臉,兩敗俱傷,讓曹操漁翁得利,是孔明不願意看到的,這和《隆中對》也是相牴觸的。
這一戰略意圖是能實現的。因為當時劉備手下糾集的是四海精銳,陸軍戰力總體是勝過東吳的。
孔明發明的諸葛連弩在撤退時還是很管用的,這種相當於古代自動步槍似的器械在大軍失敗時,還是可以保命的!
劉備的強項是識人之能,如發現孔明、法正、魏延等人才,作戰能力只能用屢敗屢仗來概括,征戰一生拿得出手的是兩場半勝仗,一是大戰赤壁,算半場(劉是配角,第一主角是周瑜),一是攻益州(對手劉璋心太軟、腦浸水),一是和法正奪漢中,其餘都是敗仗,老婆、兒子、女子多次淪落對方之手,這一點和乃祖劉邦有一拼!孔明缺少的不是軍事才能,而是獨擋一面的機會!像南宋中書舍人虞允文第一次帶兵,採石磯一仗,指揮一萬八千人的宋軍大敗金兵四十萬,燒燬完顏亮戰船三百艘,間接導致完顏亮被殺,新帝金世宗完顏雍被逼言和,南宋朝得以苟延殘喘。縱觀歷史,唐朝的劉仁軌、明朝的王陽明、盧象升,現代的毛澤東、粟裕,“談笑間、檣擼灰飛煙滅"的儒將比比皆是……劉備一手好牌,被關羽和自己打得稀爛,弄得忠君愛國的孔明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孔明成了悲情丞相!
-
10 # 意識物理學
如果從《三國演義》來說的話,如果諸葛亮帶兵徵吳,肯定會取得勝利,因為孔明鬥陸遜好比三氣周瑜,著著佔先,處處剋制,陸遜的戰法未見有高明之處,就是堅守不戰,疲憊敵人,知難而退,劉備的大軍兵分六路,水陸並進,奪回荊州,準備乘機滅吳,當時吳國處於生死存亡之機,可惜由於蜀兵懼暑熱,不肯乘勝進攻,給了東吳喘息的時機,當時東吳用詐降之計延緩了蜀軍的進攻,帶來了致命的後果。
打仗就是這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打的是個”快“字,萬不可拖,一拖心就懶了,更不可心軟,打人不留情,留情不打人,對進攻者來說,必須要快,所以歷來進攻者打打的都是閃電戰,二戰德日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把閃電戰打成了消耗戰,持久戰,這是對進攻者最不利的。相反,對防禦者而言,打的是個“慢“字,越慢越有利,為什麼呢?因為反侵略是正義的戰爭,人民是支援正義之戰的,而動員民眾參與戰爭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你必須把民眾組織起來,訓練,管理,指揮等等,你看歷史上少數民族因為有騎兵,來無蹤去無影,就是快,所以總是壓漢人一頭,快,才能形成突然性,齊哩喀嚓就結束了戰鬥,進攻者一旦進入持久戰,愈久愈壞,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沼澤之中,十有九敗。
劉備就陷入到了持久戰當中,戰爭就是如此,當進攻者不能前進時,士氣必會下降,而同時敵人計程車氣就會上升,這個仗就不好打了,劉備當時完全放棄了進攻,一心圖涼快,紮營於樹林中,那還象支軍隊,活象一支工程隊,天氣太熱就體息幾天,工程可以等,但吳兵人家就不嫌熱,正當蜀軍在林中入睡時,受到了吳兵的大舉偷襲,這與當年霍去病奇襲匈奴何其相似乃爾,只有光著身子跑了,在林中被燒死,跑出林中,外面網早已張開,全數落網。
劉備真不是個好的兵家,夷陵之敗全怪他愚蠢加貪圖享受,如果是諸葛亮,他以謹慎出名,必不會有此大錯!不過從歷史上看,諸葛亮打仗太過小心,也未成大器,他數次北伐,無功而返,羅貫中想幫他也不能幫,據我看他就不該北伐,南方政權北伐沒有成功的,孔明幾次北伐都受到內部的大力阻撓,其人心可見,所以總是草草收場。
孔明總是抱著”人心向漢“的想法,高舉”恢復漢室“的大旗,希望大旗一指,人民景從,複製當年劉秀的事業,甚至反對劉邦徵吳,固執於”聯吳抗曹“的過時方針,東吳奪了你半璧江山,反而不伐吳而伐魏,實在是過於拘執,可歷史不會重複,事實證明,人心早已不再向漢,那是因為東漢是個以腐敗為主的王朝,再不是那個威武的西漢了。
回覆列表
諸葛亮勝陸遜一籌,陸遜所有的計謀都瞞不過諸葛亮,雙方的對決有百分之五十的結果是平局,諸葛亮有百分之五十勝過陸遜的機會,但是諸葛亮竭力避免這種對決,聯吳抗曹是諸葛亮的長遠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