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鵜鶘心理
-
2 # 卿一
生活中總些事,明明心裡不願意做,卻無法開口。如果你對所有事都來者不拒,那會怎麼樣?這是金·凱瑞電影的前提,但也是一種性格型別。愛取悅他人的人樂於讓他人開心。這挺好的?是挺好的。這挺健康的?那就不見得了。給他人帶來樂趣是值得珍惜的,但那種具有這種行為型別的人或許就有點太過了。
一份研究表明,愛取悅他人的人易向潛在的社交壓力屈服。研究發現,如果取悅者的朋友正吃甜品(比如說糖果),那麼取悅者常常會選擇跟他們朋友數目相同的糖果,這樣他們的朋友就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尷尬。換句話說呢?就是在某種情形下,他們朋友的舒適感比自己的更重要。
《拒絕之書:250個說“不”的方式——認真拒絕,絕不做取悅者》一書的作者,社會心理學家蘇珊·紐曼曾告訴雅虎:“通常,取悅者害怕對峙,他們只是認同,幾乎答應任何事,避免令人難堪的爭吵或爭論。”
儘管這麼說,取悅者們自己也禁不住自己“能行”的心態。以下特徵或許可以說明你是一個愛取悅他人的人:
1、對他人說“不“讓你身體不舒服
那麼結果就是,經常接管額外工作的是你,儘管週五晚想呆在家裡但也會外出的還是你。為什麼?因為讓他人失望會讓你痛不欲生。
2、你習慣說對不起
在火車上擋住了別人的路?你道歉。花了點時間回覆郵件?你道歉。不小心撞到了餐廳椅子?你還是道歉。
3、衝突會嚇死你
雖說沒人喜歡爭論,但取悅者比誰都唯恐避之不及。但這會引發更大的問題。麻省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心理和大腦科學教授蘇珊·克勞斯·惠特伯恩提議道,試著把衝突當成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機會。
在今日心理學的一篇部落格中,她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需要這種交涉:為了解決問題。她寫道“當你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發生不快時,交流、尊重、好奇、願意轉換視角,這些行為的根本內質能夠幫你度過這些最艱難的時刻。”
4、你容易過度自我解釋
少有那麼幾次你什麼都做不了,於是你會詳細解釋原因。但你不必那麼內疚啊,取悅者們。有句咒語送你們:你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的事。
6、你拼命努力,證明自己
這種事出現在工作和交往中。就跟高度敏感的人一樣,愛取悅他人的人多少有點討厭批評,他們喜歡正面反饋。這會促使他們更拼命,確保自己做了一切應做的事,使自己的老闆或另一半滿意。
7、你選不出就餐地點
做決定=受酷刑。你只喜歡跟一大幫人去一家餐廳——是南韓烤肉還是義大利餐廳都不重要。
8、很可能有問題你也不會問
會議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在問答環節刷刷刷舉手提問的人,一種是默默記下稍後要提問問題的人。取悅者不喜歡自己的問題引起注意,他們寧願首先解決別人的問題。
9、你偷偷地想成為可以被所有人依靠的人
幫助你的同事、家人和朋友會讓你感覺很棒。事實上這是有科學證明的:研究表明為人慷慨大方或是幫助他人能讓你自己更加幸福快樂。
利用自己的性格去造福自己和他人?這當然是極好的。那麼,我該如何改變呢?
記住八個關鍵詞:簡單、積極詞彙、自我暴露、冰杯法、折衷、建議、問題、幽默。
1、保持簡單的迴應,“對不起,我不能。”
想要打破是的迴圈,可以先從這裡練起。千萬句曲折的話語也抵不過這一句所擁有的力量。你可以微笑或者攤手,表明你的歉意,但態度一定要堅決,這樣可以傳達出一個清晰、強有力而有禮貌的拒絕。人們會在頭腦裡給自己設定很多的障礙,當你嘗試開口,你會驚訝於其實最後的感受並非如你所想的那樣糟糕。
2、放慢語調,用一句肯定的話來開頭,“這聽起來很有趣,但是____”
積極的詞彙會使對方減少防備,當他的心開始敞開,他會更容易接受你接下來所提出的拒絕的理由。
3、真誠地表露自己的難處,但不要長篇大論
適當的自我暴露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人人都有難處,誰也不是萬能的。但過於囉嗦會丟失話語本身的重心,同時讓對方感到厭煩。
4、給自己一些時間,“讓我考慮一下,好嗎?”
當事情看起來比較棘手時,你需要一些時間來冷卻頭腦裡的衝動和忍不住脫口而出的好,這就是冰杯法。給自己兩盞茶的時間,仔細考慮這件事是否應該出手幫助,以及自己是否有能力給予幫助,這會促使你做出更為合理的決定。
5、考慮一個折衷的方案,很抱歉,在這件事上我幫不了你,但是我可以做_____(一個較小的承諾)
這是對登門檻效應的逆向應用。這樣做可以讓對方獲得一種“補償”感。這是對登門檻效應的逆向應用。這樣做可以讓對方獲得一種“補償”感。
6、坦誠自己的無能為力,並提供一些適當的建議,在這件事上我無法給你最大的幫助,為什麼不去找某某試一試?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能對這件事做出最大的貢獻,或者沒時間,或者缺乏資源,不要拐彎抹角,先讓對方知道這個事實。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是毫無幫助的,你仍然能給別人一些參考建議讓他們有行動的方向。
7、將人與問題區分開來,對不起,不是我不想幫你,而是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拒絕幫忙併不代表排斥那個人,也不代表否定了你們之間的關係。運用得體的表述會讓人們弄明白這一點。
8、以幽默來沖淡可能造成的不快
幽默是一種特殊的情緒表現,也是人們適應環境的工具。
當你無法分出時間來做某件事,你可以苦笑道:我盼望自己有三顆頭六個臂膀,最好再有一身的好法術來助你,可是——你看,我的書桌上攤著一堆的公文,實在是分身乏術啊。面對不願應酬的場面,也可以巧妙地示弱,”對不起,家有悍妻啊。回去晚了,是要遭河東獅吼的。”如此四兩撥千斤,許多疑難都可以輕輕推開。
拒絕沒有你想象中那麼艱難。當你踏出了第一步,最難的已經過去。
老公是個愛發脾氣的人。脾氣來的快,發的猛,去的更快。經常把我氣的咬牙切齒的恨不得揍他。
比如前幾天,他往手機上新裝的軟體不好用,想解除安裝,又發現解除安裝不了。他發了好幾頓發脾氣,對孩子發,對我也發。直到他又弄好了,情緒才緩和。但是連一次道歉都沒對我們說。他隔三差五的因為類似的事情,在家裡發脾氣。好好的日子,不能好好過呀。唉
回覆列表
一般情況下,人若要表達起憤怒,一定是大嗓門、腦充血、紅著臉、指著人、爆粗口,甚至還有可能動粗,雖然憤怒是發洩掉了,但是對自己也是有損的,比如自己相對比較成熟、大氣、謙和的良好形象,會因為一場剋制不住的憤怒而大打折扣;而發怒本身對自己體內的器官也是一種傷害;有時候,發怒還會升級成暴力事件,對身邊的人構成傷害而後悔不已,然自己還需要承擔其事件的後果。或許正是出於這種考量,所以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有一種需求——學習如何發怒?
首先,要達成幾點共識:憤怒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一種情緒,靠所謂意志力去壓抑,往往適得其反;而宣洩出其憤怒的情緒,則是一種釋懷、一種“放下”,一種自我維持身心平衡健康的方式。我們要分享的不是“如何高情商的不產生憤怒情緒”,而是憤怒情緒產生後如何高情商的去表達出來?
一旦發怒起來,雖然口口聲聲地述說“我是對事不對人”,但是對方依然感受到一種“被攻擊”,所以我們或許可以選擇“不開戰”——我們先不發聲,我們用眼神來對峙,心裡邊把想開罵的全部罵一通,罵一通不夠,就再罵一通……反正,自己的眼神是杵在那的,是能夠讓對方感受到的,自己不用一兵一卒(不開罵、不動粗),就看雙方誰先失態?如果對方忍不住,先“動兵”了,那對方已經是棋輸一著了,已經是把自己處在一個不佔理的劣勢中了,那自己這邊的憤怒情緒,也因這“獲勝半步”而有所“補償”了。第二步是,我們“正名自己”,我們不數落對方哪裡做得不到位,我們就說自己做到了哪些哪些?我們其實是生自己的氣,是自己有所期待,因期待沒有得到滿足而失望、不甘、悔恨……
等到你把這兩個步驟完成了,我不用再說第三步了,到時候你自然就明白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