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觀賞魚飼養以難易程度分等級,大概裸缸是最簡單的,只要裝置齊全,前期養好水,魚的密度合適,再定期換水,基本上每個人都能搞定,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
如果是草缸、原生缸,或者說生態缸,難度係數就高很多,需要考慮的東西也比裸缸多得多。
諾貝爾獎獲得者康拉德·勞倫茲在他的著作《所羅門王的指環》中,談到了他對水族箱的看法:
一個魚缸就是一個世界,因為它就像是一片天然的池塘和湖泊,就像是我們住的星球,裡面的動植物是在完全平衡的生態狀況下生活在一起的。
在康拉德的觀點中,水族箱是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植物透過“吃”動物撥出的二氧化碳,然後排出氧氣供動物呼吸,而動物死後的屍體會被細菌分解,分解後的成分又可以被植物同化利用。
這樣就構成了生命大迴圈的三個關鍵:植物——創造者,動物——消費者,細菌——分解者。與自然界是一樣的。
植物、動物、細菌這三者來得容易,如何讓它們達到平衡狀態、達到一種生命迴圈才是難點。
康拉德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一個人工化的水族箱,就像個牢籠似的,頂多只是個弄乾淨了的容器而已,它是用來“關”某一些生物的工具。
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不過說的有一定的道理。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以什麼樣的方式養魚自己喜歡就行。康拉德認為水族箱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社會,應該能維持自己的動態平衡。
但是一些大型魚還真的只適合裸缸,除非你能夠弄一個足夠大的魚缸,所以說理論上生態魚缸是不適合大型魚的。
所謂的生態缸就是魚缸裡的動植物達到了生態上的平衡,能夠自給自足。構建生態缸還是得從植物、動物、細菌這三大關鍵入手。
人要生存離不開氧氣,魚要生存也離不開氧氣,所以一個生態缸首先不能缺少植物。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生產氧氣。
選擇在魚缸裡養什麼動物、種植什麼水草(水藻)是一門學問,在前期就要規劃好。不同的魚和不同的水草,對水質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適宜弱鹼性、有些適宜弱酸性,或中性水質。
比如水族箱弄好後,你想養寶蓮燈、紅綠燈之類的燈魚,那你就要在之前就將水質調為弱酸性軟水,因為他們適宜弱酸性軟水環境。與此同時最好也種植一些適宜弱酸性的水草。
另外,選擇用哪種底沙和造景石也是有講究的,不同的底沙和造景石有各自的酸鹼性,這個最好自己去了解。這裡重點講一下如何種植水草。
一般來說,春天種水草會比較合適。底沙或水草泥鋪好後,開始時最好是隻種植少量的正在萌芽的水草,或者採用播放水草種子,因為只有在魚缸里長大的植物才能適應魚缸裡的特殊環境,並且越長越美;凡是在其他地方長大成熟的水草,再移植到魚缸裡,很有可能會不適應而腐爛。
植物發生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自然光不太好把控,這個可以選用專業的水草燈。自然界中的水草多生活在半明半暗的樹蔭下,或者岩石下、山澗裡,所以一般情況下,每天的光照時間可以控制在6~8小時。
至於二氧化碳和營養供給,如果需要人工新增那就不叫生態缸了,魚的呼吸和代謝等要能滿足這個條件才是良性的迴圈,才是自給自足。
一個漂亮的草缸有了動物才能活起來,但是麻煩也隨之而來,因為魚蝦新陳代謝會消耗氧氣排出糞便。在只有過濾器沒有氧氣泵的情況下,水體中的溶氧量跟水草(和藻類)的多少有關。
魚蝦的配比要合適,可以有魚、蝦和螺等,但是不能太密,太密的話有可能會使氧氣不足窒息而死。有個公式可以參考一下,即平均一升水飼養一釐米的魚(長度不含尾鰭)。
一般來說,讓魚保持飢餓感,魚會更有活力。所以每次餵食不要太多,可以每天定時定量投餵養成習慣,並堅持寧願少喂也不要多喂的原則。糞便和殘餘飼料,會在有益菌的分解下成為水草的養分,下面會說。
康拉德說過:一個人在養魚的時候,一定要有一點兒自制力,才不至於影響到魚缸裡的魚和水草的自然發展,有時候,甚至好意的調整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這裡的細菌指的是那些有益菌,有效的微生物群,包括硝化細菌、芽孢桿菌、光合細菌、反硝化細菌、乳酸菌等等。它們會分解魚缸裡的糞便、殘餘飼料和有機質,以及因此產生的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
這些有益菌可以自己生成,也可以新增人工培育試劑,採用人工試劑相對來說會快很多。如果你只想用一種,那建議選擇EM菌或者硝化細菌,EM菌是有效微生物群,含有光合菌、乳酸菌、芽孢桿菌、酵母菌等幾十種有益菌。
一般經過25~28天,魚缸就可以建立起穩定的硝化系統,這時再放動物到魚缸是最好的。這裡有一個關鍵點,就是硝化系統並不能有效分解硝酸鹽,當硝酸鹽不能快速被魚缸中的植物吸收利用時,很有可能長藻類。
像矽藻或者綠藻其實不會危害水生物,但是會影響美觀,如果爆發黑毛藻那就難過了。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建立硝化-反硝化系統。
硝化-反硝化的機理大概是這樣的:透過硝化作用將氨氮最終分解為硝酸鹽,再由反硝化作用將硝酸鹽最終分解為氮氣。
如果採用新增人工培育菌液,這裡的反硝化細菌要選擇好氧型的,才不會和硝化細菌發生衝突。硝化-反硝化作用會消耗氧氣,在沒有氧氣泵的情況下,最好選擇少量多次新增。
魚缸這個小小的水中世界,達到生態平衡上的自給自足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千萬不要嘗試做任何事去擾亂這種平衡,否則很容易造成悲慘的結局。
要先把魚池清洗乾淨再放水曬三天,讓自來水中的氯氣釋放完,同時用過濾器培養有益菌平衡水質的酸鹼增加水體的含氧量。
如果把觀賞魚飼養以難易程度分等級,大概裸缸是最簡單的,只要裝置齊全,前期養好水,魚的密度合適,再定期換水,基本上每個人都能搞定,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
如果是草缸、原生缸,或者說生態缸,難度係數就高很多,需要考慮的東西也比裸缸多得多。
諾貝爾獎獲得者康拉德·勞倫茲在他的著作《所羅門王的指環》中,談到了他對水族箱的看法:
一個魚缸就是一個世界,因為它就像是一片天然的池塘和湖泊,就像是我們住的星球,裡面的動植物是在完全平衡的生態狀況下生活在一起的。
在康拉德的觀點中,水族箱是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植物透過“吃”動物撥出的二氧化碳,然後排出氧氣供動物呼吸,而動物死後的屍體會被細菌分解,分解後的成分又可以被植物同化利用。
這樣就構成了生命大迴圈的三個關鍵:植物——創造者,動物——消費者,細菌——分解者。與自然界是一樣的。
植物、動物、細菌這三者來得容易,如何讓它們達到平衡狀態、達到一種生命迴圈才是難點。
康拉德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一個人工化的水族箱,就像個牢籠似的,頂多只是個弄乾淨了的容器而已,它是用來“關”某一些生物的工具。
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不過說的有一定的道理。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以什麼樣的方式養魚自己喜歡就行。康拉德認為水族箱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社會,應該能維持自己的動態平衡。
但是一些大型魚還真的只適合裸缸,除非你能夠弄一個足夠大的魚缸,所以說理論上生態魚缸是不適合大型魚的。
所謂的生態缸就是魚缸裡的動植物達到了生態上的平衡,能夠自給自足。構建生態缸還是得從植物、動物、細菌這三大關鍵入手。
水族箱的創造者——植物人要生存離不開氧氣,魚要生存也離不開氧氣,所以一個生態缸首先不能缺少植物。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生產氧氣。
選擇在魚缸裡養什麼動物、種植什麼水草(水藻)是一門學問,在前期就要規劃好。不同的魚和不同的水草,對水質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適宜弱鹼性、有些適宜弱酸性,或中性水質。
比如水族箱弄好後,你想養寶蓮燈、紅綠燈之類的燈魚,那你就要在之前就將水質調為弱酸性軟水,因為他們適宜弱酸性軟水環境。與此同時最好也種植一些適宜弱酸性的水草。
另外,選擇用哪種底沙和造景石也是有講究的,不同的底沙和造景石有各自的酸鹼性,這個最好自己去了解。這裡重點講一下如何種植水草。
一般來說,春天種水草會比較合適。底沙或水草泥鋪好後,開始時最好是隻種植少量的正在萌芽的水草,或者採用播放水草種子,因為只有在魚缸里長大的植物才能適應魚缸裡的特殊環境,並且越長越美;凡是在其他地方長大成熟的水草,再移植到魚缸裡,很有可能會不適應而腐爛。
植物發生光合作用需要光照,自然光不太好把控,這個可以選用專業的水草燈。自然界中的水草多生活在半明半暗的樹蔭下,或者岩石下、山澗裡,所以一般情況下,每天的光照時間可以控制在6~8小時。
至於二氧化碳和營養供給,如果需要人工新增那就不叫生態缸了,魚的呼吸和代謝等要能滿足這個條件才是良性的迴圈,才是自給自足。
水族箱的消費者——動物一個漂亮的草缸有了動物才能活起來,但是麻煩也隨之而來,因為魚蝦新陳代謝會消耗氧氣排出糞便。在只有過濾器沒有氧氣泵的情況下,水體中的溶氧量跟水草(和藻類)的多少有關。
魚蝦的配比要合適,可以有魚、蝦和螺等,但是不能太密,太密的話有可能會使氧氣不足窒息而死。有個公式可以參考一下,即平均一升水飼養一釐米的魚(長度不含尾鰭)。
一般來說,讓魚保持飢餓感,魚會更有活力。所以每次餵食不要太多,可以每天定時定量投餵養成習慣,並堅持寧願少喂也不要多喂的原則。糞便和殘餘飼料,會在有益菌的分解下成為水草的養分,下面會說。
康拉德說過:一個人在養魚的時候,一定要有一點兒自制力,才不至於影響到魚缸裡的魚和水草的自然發展,有時候,甚至好意的調整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水族箱的分解者——細菌這裡的細菌指的是那些有益菌,有效的微生物群,包括硝化細菌、芽孢桿菌、光合細菌、反硝化細菌、乳酸菌等等。它們會分解魚缸裡的糞便、殘餘飼料和有機質,以及因此產生的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
這些有益菌可以自己生成,也可以新增人工培育試劑,採用人工試劑相對來說會快很多。如果你只想用一種,那建議選擇EM菌或者硝化細菌,EM菌是有效微生物群,含有光合菌、乳酸菌、芽孢桿菌、酵母菌等幾十種有益菌。
一般經過25~28天,魚缸就可以建立起穩定的硝化系統,這時再放動物到魚缸是最好的。這裡有一個關鍵點,就是硝化系統並不能有效分解硝酸鹽,當硝酸鹽不能快速被魚缸中的植物吸收利用時,很有可能長藻類。
像矽藻或者綠藻其實不會危害水生物,但是會影響美觀,如果爆發黑毛藻那就難過了。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建立硝化-反硝化系統。
硝化-反硝化的機理大概是這樣的:透過硝化作用將氨氮最終分解為硝酸鹽,再由反硝化作用將硝酸鹽最終分解為氮氣。
如果採用新增人工培育菌液,這裡的反硝化細菌要選擇好氧型的,才不會和硝化細菌發生衝突。硝化-反硝化作用會消耗氧氣,在沒有氧氣泵的情況下,最好選擇少量多次新增。
魚缸這個小小的水中世界,達到生態平衡上的自給自足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千萬不要嘗試做任何事去擾亂這種平衡,否則很容易造成悲慘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