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邑財經
-
2 # 理財迦
朋友們好!關於理財明確的講:一,有風險!二,分有不同等級!三,控制在一定範圍!因此,購買理財產品,選擇尤為重要!俗話說:只買對的!不相於自己承受能力不相稱的!首先看一下銀行理財產品都是哪些種類!從發行管理人的角度來講,有銀行自營自銷的自己產品,有保險公司合作的銀保,還有代理代銷的各類,基金,證券,信託,以及國債和債券等理財產品!
以上這些品種當然風險是不一樣的,為了方便朋友們選擇,相關部門為他們制定了一個一系列的標準,將風險等級進行了劃分,最簡單講有五個等級,這在產品的協議書風,險揭示上都有標明,pr1-pr5!從pr1開始,風險逐步加大直到pr5!
朋友們經常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大都屬於極低風險R|(例如結構性存款),低風險R2(例如貨幣基金)或中低風險R3(平衡型產品)!其中銀行,最常見的,還是r2級穩健型,低風險理財!這類產品本金相對安全,實踐中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也基本相符!經過了實戰的檢驗!從R3以上的理財產品,本金和收益的波動開始加大,甚至劇烈波動…適合有需求的朋友!祝朋友們,買到優秀理財產品!
-
3 # 大海看財經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任何理財產品都是有風險的,只是不同型別的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不一樣,任何宣傳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都是違反法律法規及監管規定的。
為了更好的理解為什麼理財產品有風險,我將從以下幾點予以簡要說明:
1、根據中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理財的本質屬於信託法律關係,即管理人(如銀行、券商、信託、基金等)接受投資者的委託,按照合同約定的投資範圍、投資策略等對受託資產進行管理,因此產生的收益歸投資者所有,相關風險也有投資者承擔,管理人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和業績報酬。 簡單點說就是投資者將自己錢交給銀行、券商等專業機構打理,因此產生的收益歸委託人所有,風險也是由委託人自擔。 所以從中國的法律法規的規定來看,理財是有風險的,且明確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
2、管理人的投資運作行為即是根據合同的約定,將投資者的資金投向不同市場的產品,如銀行間市場的債券、上交所的股票、深交所的股票、銀行的存款、未上市企業的股權等。 不同市場的產品本質屬於一種債權憑證或者權益憑證,簡單講就是有些企業需要資金,於是透過發行債券、股票、吸收存款等方式籌集資金,後期再按照合同約定還本付息或者由投資者自行行使賣出或者繼續持有的權利,以獲取相關收益。
既然理財產品最終投資的產品都是由上述企業發行的,同時這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會面臨資金流短缺、市場經營情況不好等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這些風險會最終傳導至投資者持有的理財產品,並因此影響理財產品的最終兌付。
-
4 # 理財小乖
銀行中的理財產品並不是無風險,銀行中會有多種理財產品,比較常見的理財產品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其中理財產品本身是有一定的風險等級的,風險等級由R1至R5,數字越大,代表的產品風險越大。銀行普通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在R1-R2,如產品掛鉤滬深300指數或黃金市場,這類產品對購買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要求較高,因為產品風險較高,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風險匹配才是合理的優選。
再有,理財產品本身就具有收益的不確定性,我們將理財收益的不確定性叫做風險,風險與投資虧損是有本質區別的。建議大家要區別這個概念,正確認識理財產品風險。
銀行作為大家投資的首選場所,有著覆蓋面廣,受有關機構監管,理財專業能力強等特點,在理財產品發售、運作及管理方面還是很具有優勢的,大家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注意要選擇與自身承受能力匹配的產品,瞭解產品投向,發行主體等要素,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規避一些投資風險。
-
5 # 有財的紋姐姐
其實銀行也是代銷機構之一,並非在銀行買的理財就完全沒風險,你看很多糾紛就知道了。
1 工作人員誤導,因為有銀行背書,所以很多投資者會選擇信任銀行,而忽略產品。但當產品虧損的時候有白紙黑字的合同在,投資者也只能吃啞巴虧
2 沒有認清風險,這位投資者在開戶的時候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問卷竟然是後來虧損產品無法追回的關鍵。如果風險不匹配,而推薦高風險產品是違規的,但這份激進的投資測評,也許當時只是圖快,並沒有意識到。
3 還有一種情況是飛單,就是銀行的理財經理賣的不是該銀行的產品來混淆熟悉的投資人。
-
6 # 理財師鬱小貝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各家銀行都會在理財產品宣傳摺頁上寫上“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但是一般來說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很少出現過收益未達預期收益率的時候,也沒有發生過本金虧損,難道因為這樣就判定銀行理財沒有風險嗎?這是很不靠譜的說法!
銀行理財分類:一般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三種:銀行自營、銀行代銷以及銀行託管產品。
■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自己發售的理財產品。一般來說銀行將自身信用作為保障,所以銀行自營理財產品安全性相對較高。但是大家在購買前也要了解產品的詳細資訊以及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銀行理財產品會有風險評級。一般銀行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為低風險、較低風險。
銀行理財有分為:非保本浮動型、保本浮動型以及保證收益型。銀行理財產品中七成左右都是非保本浮動類的,事實上還沒有發生過本金損失的情況,大部分的收益也是能得到保障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保本理財產品的投資大方向很大明顯差別:各類債券,同業存款,貨幣基金等債券類的。
■銀行產品代銷是指透過銀行營業網點或網上銀行等渠道,向客戶銷售該行合作機構的相關投資產品。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通常有:基金、信託產品、保險產品、黃金等。其中,基金和保險產品需要代銷資格,沒有取得代銷資格的商業銀行,不能代理銷售基金和保險業務。
因此在理財產品篩選上就很重要,不同的產品風險等級不同。
做好風險評估很關鍵不管是去哪家銀行買理財,買什麼樣的理財,第一件事就是做理財產品風險評估。
目前來說,銀行的理財產品已經逐漸向淨值型產品變更,很多客戶對於淨值型理財十分恐懼,看到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從“預期年化收益”變更成“業績比較基準”之後就覺得銀行的理財不保險了。其實,銀行自主髮型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大多都在R2-R3,本金和收益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很小,適合穩健型的投資者。在我們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應注意關注產品的風險等級。
那銀行就沒有保本理財產品了嗎?當然有,結構性存款目前可是網紅的“保本理財”。結構性存款屬於保本產品,浮動的只是和金融衍生品掛鉤的那部分資金。用作銀行存款的大部分資金屬於銀行存款,也受存款條例保護。它的收益是由保底本金利息+投資最高收益組成的一個區間。期限分為:3個月、6個月、一年等。目前銀行
結構性存款是一種穩健的理財方式,在保證本金的同時還能獲取較高的收益,但是我們要學會區分結構性存款的投資標的,並且由於結構性存款不能轉讓,因此在購買時還要考慮資金的流動性需求。
最後,要說明的是銀行理財的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的收益,我們不能單單隻從一個角度看銀行理財,加上資產新規落地,理財產品打破剛兌,更加不能保證本金和收益。做好風險評估,根據自己的風險喜好謹慎選擇各項理財。
-
7 # 鑫財經
當然不是,銀行理財產品也有不同的分類,有的是無風險,有的是有風險,有的是高風險。
簡單來說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有兩大類,一類是保證收益型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保本理財,它的本金和收益都是固定的有保證的,另一類是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型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不保息)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不保本也不保息),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是保本理財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大部分結構性存款產品是保本浮動收益型。
而且過去不代表未來,即便過去未出現過風險,說明風險較低,出現風險的機率較小,但是不能因此就說未來不會出現風險,所以不能當做保本保息宣傳。
再換句話說,就算我知道某種債券類的理財產品幾乎不會出現風險(參照餘額寶),但我也不能告訴你沒有風險,一是因為銀行和監管部分有規定,二是因為我的專業要求。
綜上,無論在銀行還是在哪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或相關合同協議,平時學習一些理財基礎常識,這樣才能避開理財過程中的陷阱,使資產保值增值。
-
8 # 農業銀行趙麗榮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一、“在銀行買理財沒有風險”的緣起
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沒有正式出臺之前,個人投資者普遍認為在銀行買理財安全放心無風險,所謂的“理財有風險”和理財產品說明書上標明的風險等級,只是為了迎合監管要求,不足為懼。當時銀行可以保證理財產品收益的剛性兌付。但個人投資者普遍不知道的是,所謂的剛性兌付,只不過是利用了管理政策的漏洞,透過多重巢狀,預支未來的資金來兌付現在的利息,這樣為金融安全埋下了很多隱患,是不合規的資金運作行為,遲早殃及無辜投資者。
二、銀行理財的實質
是代客理財,即個人投資者賦予銀行權利,委託銀行透過合規投資,讓自己的錢獲取合理收益。理財新規對銀行理財的各方面進行了規範,彌補漏洞,避免不正當操作。同時也讓理財迴歸到了本源。簡單地說:自己看好一個專案,拿錢去投資都不一定是穩賺,那代客理財為什麼就是穩賺呢?透過銀行理財,只是把錢交給更專業更有經驗的人去運作,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穩賺。今後的銀行理財產品將向著淨值型轉變,就像基金,會隨著過成出現份額單價的波動。這樣一來,表面上看不能夠剛性兌付,成本有風險;深入分析不難發現,投資賺多少都是投資者的收益,銀行只獲得管理報酬,不會再出現因為簽訂了預期收益率的協議,超額回報就不屬於客戶的現象。總的來說,更加規範合理。
-
9 # 陸燕青
本人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風險”。正因為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係數,幾乎與銀行存款等同,才有2018年年初的“資管新政”,旨在打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然而,任何金融產品都有其特定的風險。銀行存款的50萬保險,就證明銀行存款亦有風險存在。但“銀行存款保險”和“資管新政”,不等於銀行的存款和理財產品,會經常出現違約的風險。應該屬於和國際接軌,降低銀行的金融風險之舉。
社會上無處沒有風險。買房子購物,就沒有風險了嗎?坐車甚至行走都有各自風險隱患,難道就永遠呆在家裡?想將自己鎖入保險箱,乃是“巨嬰”之想,完全脫離現實。
即使“央媽”的“理財新規”2021年元月1日實施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將取消保本模式打破“剛性兌付”。但是,理財產品承擔的市場風險,估計還在可控範圍之內,沒有財經媒體形容的那麼誇張。
只要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出現一定數量的違約現象,這一款產品的信譽度都將大打折扣;最終導致產品銷售的大幅度萎縮,銀行和客戶都將成為輸家。
當然,“資管新政”和各大銀行紛紛成立理財子公司,由此表明銀行在剝離風險資產。未來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將逐漸增加,此乃符合國際慣例。
-
10 # 孫建波
說銀行的理財沒有風險那是不靠譜的,只能說相比較其他金融機構,銀行理財總體上風險不大。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第一方面,銀行理財的風險是由銀行的理財產品投資方向所決定的,大多數銀行的理財產品投資以穩健型為主,也有投資高風險產品的,配置比例不同,也決定著風險大小。我們來看一組資料,截止2017年,在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債券,非標的債券資產,現金和銀行存款買入返售佔比60%以上,高風險的權益類資產佔比不足10%,發行的風險等級為中低的產品募集資金144.51萬億元,佔比83.25%,風險等級較高的產品佔比0.16%,單從資料上來看,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是低風險居多。
第二,銀行的理財產品市場很大,競爭激烈,品種選擇也很多,很多銀行為了吸收客戶的存款資金,提高了理財產品的利率,這必然決定著理財產品的風險要增加,那麼投資者在簽訂理財協議的同時也預示著和這款理財產品共擔風險。資管新政頒佈後,銀行既不能發售保本類理財產品也不能實現剛性兌付,那麼風險發生的時候,投資者利益受損一定避免不了。
所以,在投資者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了解投資的產品,瞭解發行產品的銀行。只要是理財必定是有風險的,還需謹慎。
(晴溪)
回覆列表
銀行理財產品沒有風險的說法明顯是錯誤的不靠譜的,雖然銀行的理財產品以穩健型居多,但是在銀行的理財產品中也有一些高風險產品,拿出單隻理財產品來分析,發行機構不能決定產品的風險性,主要看資產配置。
總體上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性不大,下圖是銀行業理財等級託管中心公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7)》統計的資料,在銀行發行的產品當中,債券、非標的債券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和買入返售佔比在60%以上,高風險的權益類資產僅僅佔比不足10%,資料顯示2017年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風險等級為中低(“二級”)的產品募集資金為144.51萬億元,佔比高達83.25%,風險等級較高的“四級”及“五級”產品僅僅佔比0.16%,在資料上就可以得到有力的支撐,銀行理財產品還是以低風險居多。
以上是從宏觀方面分析,如果討論單隻產品的話,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是有著明顯的風險等級區分的,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是低風險產品,R4、R5級的理財產品是具有較高風險的,這些產品通常都掛鉤有股票、匯率、大宗商品等波動性極大的資產,包括一些境外理財都是風險較高的,這類產品不適合所有人投資,需要具備投資經驗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
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在產品的說明書中會有明顯的標註顯示該款產品的風險等級,在打破剛兌以後,基本所有的產品都會有幾個大字“非保本浮動收益型”,這就是風險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看產品說明,在投資之前瞭解你的產品,起碼你要知道你的錢投在哪裡,嚴格來說,沒有無風險的投資,銀行理財也不例外,作為投資者而言,只有拿到預期收益和沒拿到預期收益的區別,無論佔比再小的產品,哪怕是0.16%的高風險理財,只要你選擇了,就只有盈利或者虧本兩種結果,各佔50%,不會因為你選擇了銀行的理財,就會繼續給你保證剛兌,以前有,現在已經沒有了。
所以,銀行理財產品沒風險這句話是錯誤的,一點都靠譜!投資有風險,理財選擇需謹慎!謹慎的人請選擇穩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