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遙lgy
-
2 # 一伸手就是風口浪尖
歷史上有些人、事、物總會在機緣巧合下站到風口浪尖上,真相也隨著時間碎落滿地。
大唐王朝,是繼隋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宇文化及叛亂殺死隋煬帝楊廣,隴西集團群龍無首,唐國公李淵起兵於晉陽,五個月後建都長安,創立大唐王朝。隨後的故事,基本上我們瞭解到的都是李世民如何英雄豪傑,可他的父親逐漸被人忽視。直到宣武門之變,悄悄的當上太上皇退休去了。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瞬間從大唐的最高統治者淪為喪失權柄的太上皇,也就是從這個時刻起,針對這位在世“高祖”的歷史篡改就已經開始了。不論是唐代的史書還是宋代的《資治通鑑》幾乎一邊倒地把李淵描繪成“昏庸”、“好色”、“怯懦”的傀儡形象,甚至是在奠定大唐根基的“晉陽舉義”上,李淵都是被兒子騙上賊船,又稀裡糊塗當上皇帝的。可如果仔細想一下,就會明白這種說法的荒誕和失實。
李淵,是一位歷史上被嚴重低估和忽視的開國帝王。在楊廣被殺後,當時華夏最有影響力的隴西集團門閥內鬥,李淵是最有實力的領導人。他的母親與楊廣的母親是親姐妹,當時的外戚獨孤氏,他的姨夫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
李淵時期
因為李淵統治時期是在表親楊堅、楊廣和兒子李世民之間,他們太過閃耀的歷史事件淹沒了能力超群的李淵。
李淵出身名門,自幼就是一名出色的神射手,“雀屏中選”的典故,就是源自他一箭射中屏風上孔雀的眼睛,才贏得了竇氏的青睞,與她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三娘這幾位影響後世的兒女。
李淵的兩個歷史之最:他是歷史上成就帝業時間最快、統一時間最快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如果比功勳的話他超過了其他所有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嬴政,贏氏一門奮鬥六氏,13歲繼承王位,天下已有二分之一,22歲親政,39歲掃平六國,十年統一天下。
漢高祖劉邦,從起兵到當皇帝,花了七年,然後再平定異性王真正統一天下花了十四年。
漢光武帝劉秀,從起兵到稱帝花了三年,後掃平天下滅了赤眉軍一共花了十五年。
宋太祖張匡胤兩兄弟,一共花了十九年還沒有完成大一統。
元世祖忽必烈,從自稱蒙古大汗到割據北方,再到南下滅宋也一共花了十九年的時間。
明太祖朱元璋,從起兵到稱帝花了十六年,又花了十六年才平定雲南,再過六年才收復遼東前後三十八年時間。
即使獲得天下最容易的,晉武帝司馬炎和隋文帝楊堅接手禪讓稱帝的時候,基本上天下已經佔有三分之二,可司馬炎也用了十五年時間滅吳統一,楊堅也花了九年時間滅陳統一。
而李淵在太原起兵之時,也只有太原一府之地,兵力也就臨時招募的三萬餘人。也就是基本強過於白手起家的劉邦、劉秀和朱元璋,比起其他開國君主,那基本上也是小勢力。
但隨著李淵的一路招降納叛,五個月取得長安,隨後便稱帝建國,瞬間便已經有了天下二分之一。此時新生的唐王朝,已經手握河東加關東兩大戰略要地,巴蜀地區也紛紛投靠,不但佔據關中地區俯瞰天下,而且戰鬥兵力也達到了當時的天下三分之一。
李淵五個月建都長安
而當時的對手,梁國蕭銑手握40萬大軍,杜伏威稱霸江淮,劉黑闥流民軍隊首領虎踞河北,竇建德對壘唐軍,個個也是難對付的梟雄。
並且李淵有一大長處就是善於識人用人,屬下優秀的人才數不勝數,網羅天下人才。
所以李淵不可能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性格優柔寡斷、懦弱的老好人。這一切應該是那個擅長改歷史的兒子李世民給他改編的性格。
而且公元617年,李淵父子在今太原舉旗造反,史稱“晉陽起兵”。這一舉動不是很多史書記載的是李世民的個人判斷,李淵是被隱瞞的。其實這一切就是李淵自己策劃的。
隋煬帝時期,盛傳一條流言“李氏當為天子”讖謠,讓隋煬帝對李姓高官多所猜忌,一度殺了不少姓李的人。李淵裝作沉迷酒色之中不能自拔,而且對隋煬帝表忠心立軍功。
正當李淵精心準備,準備太原起兵時,透過外交手段結交李密、突厥兩方面。更對李密表示,願意臣服於他。使得唐軍無後顧之憂,同時一路大肆封官許願,以過人的政治手腕把支離破碎的隴西集團重新整合。
稱帝后的李淵,專心內政,保障後勤,足不出長安,運籌帷幄於千里,調派李世民和李淵兩人掃蕩南北,僅僅三年,唐軍就攻破洛陽,一戰之後,其他勢力紛紛稱臣。掃平天下基本上只用了七年時間。
唐朝統一過程中,李世民和李靖的軍事天賦固然作用很大,但即便沒有他們倆,如此統一之路也就是晚幾年而已。因為掌握著隴西集團門閥勢力和關隴河東府兵,可以調配的資源太過豐富了。
真正瞭解戰爭的人都知道,軍事上的成功最依仗的往往是後勤保證,劉邦曾把軍功評為:“功狗”和“功人”,攻城略地如曹參為“功狗”,後勤保障如蕭何為“功人”,李淵恰恰就是蕭何這樣的統籌支援之功。
同時,在制度上李淵繼承了隋的制度,初步奠定了唐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項制度和基礎。減輕農民負擔,促進了農業生產,又提倡儒學,抑制佛教,為後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淵的長子李建成,論軍功政治表現,也算的上歷代開國太子的強者,只是略弱於李世民。而且李淵還有一女稱作:李三娘,也是一位難得一見的巾幗英雄。論子女教育,李淵絕對在歷代皇帝中數得上。
但由於李世民不僅獲得了隴西集團的支援,還有山東(岐山以東)各地的勢力支援,在最終奪嫡之戰中勝出。其實李世民不只是奪嫡之戰,更是與他父親李淵之間的鬥爭,最重要的是支援李世民的勢力裹挾在一起為了他們日後的利益戰勝了李淵。
李世民的上位,為了證明自己的政治合法性,隱藏了李淵的過人功績,更多的描繪了李世民的打天下的軍功。
-
3 # 賽麥大弘
我認為這幾個人都沒有弒父篡位。
秦二世胡亥,第一,先說弒父,秦始皇在東巡過程中死去,胡亥最多是隱瞞死訊,就是被人黑到極點和篡改過的歷史也沒有說胡亥弒父,在一個他也辦不到。第二,再說篡位,我認為胡還沒有篡位,秦始皇幾次出巡都將胡亥帶在身邊,如果,不喜歡他,不會這樣做。秦漢時候人的壽命不高,秦始皇50歲死去,在當時已經是高壽了,他爺爺活了53歲,當了三天王就死了,他的父親活了35歲,當了三年王就死了。只有他的太爺爺活了75歲。這樣看來,他不可能不將繼承人帶在身邊。
隋煬帝楊廣,他也沒有必要弒父,他在之前已經是太子,他就等接班,更不存在篡位。有人說,他父親已經發現他的不端行為,楊廣是個政治智慧很高的人,他之所以能搬倒,“忍”是他的最高境界,他父親已經臥床不起了,他馬上就要成功了,他不忍了,說不過去。他色誘宮女,從他繼位以後,看他色不色。他修運河,建東都,滅吐谷渾西到張掖開萬國博覽會,他東巡遼東,兩徵高句麗,南巡揚州……到他死,在都城長安總共沒有住過兩年。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以後,他已經大權在握,國家大事已經是他說了算,李淵已經是名以上的皇帝,幾個月之後,李淵也很知趣的讓出了皇位,自己當太上皇,唐太宗有什麼必要去弒父?
清世宗雍正,康熙晚年由於八子爭儲,他兩廢太子,搞得他精疲力竭,朝政鬆弛,貪汙成風,他已經沒有力氣去整治,他就希望找一個乾剛獨斷的人的人來重整朝政,康熙大帝絕不是我們想的69歲還不安排後事,他找的就是冷麵王雍正,雍正幾次代他祭天,他雖沒有明說,就是要保護雍正。
-
4 # 彼岸歷史
這四個人都沒有篡位,只能說是來路不正,或者說不符合周禮所定的規矩。
秦二世矯詔奪位、殺兄;隋煬帝用欺騙手段先得太子後得皇位,而且也是一上位就急不可待地把其兄賜死;李世民雖然先殺兄後奪位,卻還帶有自衛的成分。與以上三人相比,雍正最為辛苦,他的上位在宮廷鬥爭中是教科書般的存在,號稱“九子奪嫡”,過程百轉千回驚心動魄,最後雍正憑藉堅毅隱忍謀略和運氣,從“不可能”中殺了出來。
帝王家事,是世界上最血腥的家庭關係,每個人每一步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毫不客氣地說:權力鬥爭尤其是皇位之爭中,沒有一個乾淨的人,也沒有一個冤死的亡魂。要怪,只能怪自己錯生在帝王家!
-
5 # 精日分子是漢奸
歷史上有很多人,包括皇帝都是站在風口浪尖上的。我認為,有弒父篡位的皇帝。先說秦二世,他是在秦始皇駕崩之後再篡位的,而且秦始皇也不是秦二世害死的。並不是他弒父然後才篡位的。所以,先排除秦二世。
再說隋煬帝,隋煬帝是想方設法把他的兄弟以及父親都害死了之後才篡位稱帝的,所以隋煬帝是弒父再篡位的皇帝
第三個說唐太宗,唐太宗當時其實是在玄武門的時候把他的兄弟兩個殺了,並沒有殺其父李淵。所以,排除唐太宗李世民。
最後一個說雍正。雍正是當時的四阿哥。他比其他的皇子的行為都更好。康熙臨死前把皇位傳給了雍正,而且康熙也不是人為死的。所以,排除雍正。
最後,也就只有隋煬帝是弒父篡位的,所以,我就只選隋煬帝。
-
6 # 昊哥愛音樂
這四位皇帝中只有隋煬帝楊廣有可能是弒父篡位,雖然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但野史確有傳言。
隋煬帝在年輕時還沒成太子之前,隋文帝楊堅有五個兒子,於是便立大兒子楊勇為太子,楊勇這個人能力特別出眾,深受朝中大臣讚賞,然而卻不討他父皇母后歡心,不會哄人。然而這個楊廣這個人野心極大,心機也特別重,心想同樣是兒子,為什楊勇能成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而我卻只能做個王爺。於是楊廣在隋文帝和他的母后面前,收起了自己貪婪的面孔。所以在他們面前,裝的很孝順,能夠善解人意,幫自己的父皇忙朝中的事務,一邊則是在自己的母后面前裝作孝順的樣子,不貪戀女色,愛讀書習武。前面講到楊勇不會討父皇歡心,於是漸漸失寵,楊廣還拉攏朝中重臣楊素,於是楊素被收買,上書彈劾楊勇。隋煬帝震怒於是廢了楊勇立楊廣為太子。楊廣在成為太子後還是裝得像個謙謙君子。後來,隋文帝病重,躺在床上,無法行動了。這個時候楊廣的野心慢慢的開始暴露了出來。很著急的想做上皇帝的這個位子,想和楊素透過書信聯絡商量登基的事情,結果不好,這件事傳到了隋文帝的耳朵裡。隋文帝非常的生氣,瞬間明白了楊廣的為人,原來之前楊廣都是做樣子給自己看。楊廣知道隋文帝要廢了他的太子之位,急了,於是帶兵逼宮下毒毒死了隋文帝,隨後封鎖訊息,登基稱帝。隋文帝一生兢兢業業,為民操勞,結果死在了自己兒子手上。
秦二世胡亥是個草包,讓太監趙高給玩弄於鼓掌之中。在秦始皇嬴政臨死彌留之際下遺詔要傳位給大兒子公子扶蘇卻被趙高與李斯篡改遺詔立胡亥為皇帝,還賜死了世代為大秦征戰的蒙家人,就這樣秦朝就敗在了秦二世胡亥手中。
李世民是透過“玄武門政變”登基的。在李世民還是秦王時,由於功高蓋主引起了太祖李淵和太子李建成的忌憚,於是處處猜疑李世民,李世民被逼無奈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退位奉為太上皇。
雍正就更不能說是篡位了,康熙下達這道遺詔時,胤禛並不在場。他趕到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時為巳刻,三次進見康熙問安,這時康熙還能說話。直到夜間戌刻,康熙去世,才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讀遺詔,據說胤禛尚無當皇帝的思想準備。眾皇子向他叩首,於是胤禛即皇帝位,改元雍正。
-
7 # 浮沉於史
我們很難直接說他們有沒有弒父,只能綜合各方面,推測一個最為可能的答案。
首先,來說說秦二世。秦二世得位,是因為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秦始皇死得突然,並沒有留下什麼臨終遺言。或者說,即便有,也沒能及時傳達出去。
大家普遍認為,秦始皇死前留下遺詔,決定以公子扶蘇繼承皇位,趙高與扶蘇不和,為了防止遭到清算,他決定聯合李斯進行抗旨,最終篡改了這道詔書,改立胡亥,而賜死扶蘇和蒙恬。
當然,這是謀害之說,也有說秦始皇害病,秦始皇早擬年得了結核性腦膜炎,後又得了癲癇病,並經常發作。這種疾病在他東巡途中惡化,秦始皇用頭撞擊車內的青銅冰鑑,最終使自己不治身亡。2009年,專家從海外購回了一批流失的竹簡,其中有一些來自於西漢初年,名為《趙正書》,而這個《趙正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期窘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從這裡看,胡亥得位是合法的。彼時嬴政自知時日無多,已經來不及回咸陽了,長子扶蘇雖賢,卻不在身邊,他在上郡監軍。
王之將死,繼位過程是宜短不宜長,秦始皇晚年,社會已經不太穩定了,如果等扶蘇回來繼位,很可能他還沒到咸陽,就發生了動盪。
這個時候,跟在身邊的胡亥就成了一個比較合適的候選人,即便秦始皇從來沒有培養過他。秦二世胡亥當然有作案時間,不過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我們也能有所推測,他沒有這個膽子弒父,也沒有想過弒父。
政治上,胡亥就是個白痴,他如果有城府、有謀略,也不至於鬧出“指鹿為馬”這樣的笑話。
他甚至都懶得處理朝政,把什麼都交給趙高來做,而也因此,趙高大權獨攬,並完成了弒君這個行為。
胡亥弒君,不太可能。
隋煬帝楊廣弒父說,一個未解之謎。楊廣跟胡亥相比,可就強上很多了,如果沙丘宮變的主角是楊廣和隋文帝這對父子,楊廣絕對有作案的可能,他玩得了陰謀,也足夠心狠手辣。
隋文帝在位晚期,楊廣已經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且坐鎮宮禁,手握大權。
仁壽四年(604年),楊堅患病,居仁壽宮,楊廣為了防止父皇駕崩後生變,於是預先佈置防範措施。他手寫書信與楊素往來,互謀對策,楊素的回信被錯送到了楊堅手上,楊堅一看,頓時氣得不輕,畢竟,這不是還沒死嗎?
再者,楊堅的寵妃宣華夫人起身更衣,被楊廣調戲,宣華夫人哭哭啼啼,跑去跟楊堅告狀去了。
楊堅怒不可遏,命人召楊勇前來。楊廣當然不可能讓這種事情發生,於是調動侍衛接管了宮禁,然後關閉宮門,張衡進入了楊堅寢宮。
“乃屏左右,令張衡入拉帝,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崩。”——《通曆》
當然,這是一家之辭,關於隋文帝臨終記載,《隋書》和《資治通鑑》則描繪得較為溫和,屬於正常傳位。
事實上,楊廣已經坐穩了太子位,楊堅患病在床,已經很久沒有處理過政務了,楊廣只需要安安靜靜等待楊堅駕崩,他沒有必要在這種時候節外生枝,做出這些荒唐事。
他有謀害楊堅的機會,也有這個能力,但不至於這麼做。隋朝的歷史是唐代修的,李世民改史書,有沒有抹黑楊廣,實在很難說。畢竟,楊廣跟李淵一家子的關係實在不怎麼好。
唐太宗弒父,基本沒有這個可能。李世民奪位是經歷了一場玄武門之變,他親手幹掉了大哥和三弟,滅了二人滿門,並且接手宮禁。
他在實際上掌握了軍政大權,李淵隨後立李世民為太子,沒多久就選擇了禪位。
可以肯定的是,李淵禪位是被逼的,但成為太上皇后,李淵在宮內安然生活了九年,直到病逝。
李世民並沒有太過限制李淵的人身自由,李淵經常還能出來參加一下宴會。李世民做了九年皇帝后,以他的手段,李淵不可能還有什麼有分量的親信在朝廷之中。
李淵對李世民沒有任何威脅,而且,李世民還是比較顧念父子之情的,直到李淵駕崩之前,李世民都還在為他修建避暑的大明宮。
李世民沒有必要下這個手,李淵沒有任何威脅。
雍正帝得位,揮之不去的弒父疑雲。康熙六十一年(1722)農曆十一月,康熙帝玄燁猝崩暢春園,享年68歲。
關於康熙想傳位於誰,歷來不乏爭論,有的人說,是十四阿哥、大將軍王胤禵,也有人說,是雍親王胤禛。康熙晚年,九子奪嫡,老大、老二先後落敗,且被幽禁,已經明確喪失了繼位資格。
直至康熙去世,剩下的這些人中,最有力的皇位競爭者便是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還有十四阿哥胤禵。
這三人中,八阿哥雖然很有實力,卻不被康熙所喜愛,斃鷹事件時,康熙甚至直接訓斥過他:““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父子之情都要斷絕,傳位於他是絕不可能了。
十四阿哥落敗,獲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大家都覺得是雍正奪取了十四阿哥的帝位。其實不然,雍正怎麼幹且先不說,康熙還真的沒打算過傳位於胤禵。
康熙晚年病重,胤禵作為撫遠大將軍,鎮守青海,手握重兵。
他有權,也頗受器重,然而,皇權交接的敏感時刻,康熙是不可能放任自己的繼承人遠在天邊的。
臥病期間,胤禵曾回京探望,沒多久就又被攆回了前線。
並且,年羹堯作為四川總督,控制住了胤禵的糧草供應,這直接就斷絕了胤禵起兵奪位的可能。
十四阿哥胤禵也不是康熙屬意的繼承人。兩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都被排除了,四阿哥胤禛看起來機會很大,然而康熙並未在明面上做出過表示。
康熙的死很突然,胤禛的狗腿子隆科多出來宣佈繼位人選時,所有人都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樣。
八阿哥胤禩靠著柱子,雙手環抱,一副愛理不理的狀態,十七阿哥胤禮聽了這個訊息,狀若瘋癲,狂奔離去。
所有人都沒有心理準備,他們至少沒有在心裡考慮過胤禛,這太突然了。
雍正當然編造了一套先帝的臨終遺言,只是這個可信度就有待商榷了。
雍正弒父,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所以這四個人裡面,真正要說弒父,只有雍正帝的嫌疑大一些。
-
8 # 明月無憂1
比較歷史長遠 自古以來 都是當朝貶低被代替的前朝 關於史書資料都是真假參半
就算是現在的人 去誇獎或者貶低一個人都有誇大或者摻假的水份何況一兩千年或者更久的歷史呢
按常理的話 有些事心裡可以有想法但不一定會做 每個人心裡都有可能對一個喜歡的人有邪惡意淫的心思 但會做嗎 不一定
每個人每時每刻心思都會有變化的 早上也許是惡魔 但到下午就變成菩薩 所以有想法不一定會做
所以聽到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舉個例子 比如老婆或者喜歡的人 外出走路 不小心絆倒 剛好有帥哥幫忙扶起來 恰巧你路過看見扶起後的場景 而沒看到摔倒的場景 你也許會覺得老婆或者心愛的人再約會偷情 這種機率有的 那你只相信看見的 那是真還是假
所以光聽別人說也不行 有摻假的水份 看也不行 就算是別人偷錄的影片也完全不能相信 因為有可能他或者她 只錄取讓你認為是真的發生的影片 而你卻看不到是怎麼發生和前因後果的整體影片 有斷片取景之嫌
只能說 不能完全相信 笑笑就行 真真假假用心體會 就算研究明白了 能有何意義 無非就是自古無情帝王家 一入侯門深似海 來來去去走過場 後人能見多少墳
我說有理你說對 各人各有各的理
爭來爭去爭什麼 一把黃土蓋英雄
-
9 # 小箭頭
歷史終歸歷史,誰又說得清楚,記載歷史事件,縱觀歷朝歷代,無人否定自己,都是後朝記前朝,封建社會,美化成分肯定有,成王敗寇,一方面得順民心,得民心則得天下,既使做了,有一幫賢臣良將槓起,又如何?貴族利得以滿足,豈能醜化其行徑,二方面,朝廷換位,老百姓有生活,還過得比前朝好,肯定是頌歌頌德,名臣良將,賢能君王,通訊閉塞,等知曉早已換代,木己成舟,又奈何?
-
10 # 揚沙蔽日
想當皇帝,名正言順才能天下信服不惹爭議。古人弒君自立的都不多,還要玩個禪位這種掩人耳目的把戲,別說弒父這種滅絕人倫的行為了,即便坐上皇位也不得人心。
秦二世,隋煬帝即位雖有爭議,也只是兄弟間爭儲吋玩詭計,李世民是逼父做太上皇,說雍正即位長短的,那是野史看多了意淫出的說法。
回覆列表
秦二世胡亥據說是和趙高和李斯串改詔書才登基繼位的。隋煬帝有說是將自己的父親殺死後繼位的。李世民是發動了玄武門事件,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淵立自己為太子,沒有多久李淵就禪位給他了。雍正皇帝是被傳位的,不像影視劇裡說的那麼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