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且行且聽風
-
2 # 憶回史記
為什麼後人會對“玄武門之變”和“靖難之役”褒貶不一呢。
我想應該有以下幾點?
1、功勞不同
在大唐初期李世民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大唐江山一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按功勞李世民封為太子也不為過。
而大明江山是朱元璋和朱標及手下的一眾兄弟打下來的。朱棣那時候還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
2、手段不同
當時的玄武門之變是是李建成發起的,他覺得李世民的功勞太大,影響太高會威脅到他的太子之位,所以他決定先下手為強。只不過被李世民所知,買通玄武門守備來了個將計就計伏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反觀朱棣呢?他是因為自己的野心太大,仗著自己兵強馬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造反,去搶自己侄兒的皇位,這一點就足夠讓天下人所詬病了。
3、影響不同
說到底“玄武門之變”只是宮廷政變,影響範圍小。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家人、部將士兵,總共千百人。對國家和百姓的影響極小。
再說說“一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把北方打的赤地千里、荒無人煙。期間造成了上百萬百姓和士兵的死傷。對國家和百姓造成了重大損失,以及影響。
-
3 # 心向青山
玄武門之變,是奪嫡,是爭太子之位,也就是爭奪皇位的繼承權;
靖難之役,是造反,是地方的藩王造反,是以武力篡位。
二者有相似之處,但玄武門之變畢竟還是屬於政變,所以叫“變”,可以類比康熙時期的“九王奪嫡”;而“靖難之役”則是地方與中央的戰爭,是“役”,與其相似的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晉朝的“八王之亂”。
雖說“儲君”也是君,但皇子之間爭奪儲君之位的鬥爭歷朝從未斷絕,李世民只是比較出名罷了。
地方造反奪皇位,在大一統王朝中卻並不常見,朱棣也是唯一的成功者。
但說二者“評價懸殊”其實也不至於,玄武門之變也始終是李世民的“汙點”,只不過他統一天下、開疆拓土和開創盛世的鋒芒蓋過了這一汙點而已。
而朱棣造反成功後也是向這個方向努力,開拓東北、南下西洋、五徵蒙古都是這個心思――以文治武功來證明自己。
朱棣是造反,李世民是奪嫡,這是最大的區別。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雖然都是篡位,但唐太宗李世民與明太宗朱棣卻完全不是一回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李世民是以皇太子身份“名正言順”接受他親爹唐高祖李淵“禪位”而登上皇位的!再說簡單一些,李世民當皇帝在程式上是完全“合法”的。
▲唐高祖李淵畫像
“玄武門之變”是奪嫡、不是篡位雖然結局與篡位一樣,李淵被迫禪位、李世民取而代之。但是,“玄武門之變”在名義上、程式上並不能算作是篡位。原因很簡單,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直接針對的物件只有自己一母同胞的兩位兄弟——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從頭至尾,李世民都沒有把矛頭直接指向自己的父親李淵!即便是尉遲敬德全副武裝跑去逼宮,用的依然是“護駕”的名頭……
▲尉遲敬德畫像
有毛病嗎?沒毛病啊!京師大亂,作為兒子的李世民派人去保護自己的父親,哪裡錯了?李世民這可是“大孝子”的行為,不是嗎?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依然沒有逼迫李淵立即“混蛋”,而是被李淵正式冊立為了皇太子,依然還是沒毛病。彼時的李淵就剩三個嫡子,其他兒子都是庶出,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兩個嫡子都死了,李世民就成了唯一的嫡子!由唯一的嫡子出任皇太子,一切完全“合理合法”,不是嗎?之後,李淵“禪位”給了李世民,依然“合理合法”。拋開殺兄屠殺地不談,單純論李淵、李世民父子間的皇位傳承,整個這一套程式沒有任何毛病,一切都是“合法”的。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所以,李世民並不是篡位,而是“合法”繼承皇位。後世的清仁宗顒琰接受清高宗弘曆禪位不也是這套程式嗎?弘曆先正式冊立時為嘉親王的永琰為皇太子,再舉行禪位大典、正式禪位,是不是與李淵跟李世民之間的皇位傳承一模一樣?如果說李世民是篡位,那顒琰有算什麼呢?至少從程式上來講,李世民的皇位是完全“合法”的。
▲清高宗弘曆畫像
▲清仁宗顒琰畫像
“玄武門之變”僅僅是奪嫡而已,與清康熙年間的所謂“九子奪嫡”並沒有本質區別。而且,李世民作為李淵的三個嫡子之一和彼時唯一的嫡子,他比清世宗胤禛更加“名正言順”、更加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唯一不同的,僅僅是李世民動刀子在繼承皇位之前,而胤禛動刀子在繼承皇位之後而已,不是嗎?
▲“玄武門之變”畫作
▲清康熙年間的所謂“九子奪嫡”(劇照)
同樣是太宗,明太宗朱棣跟唐太宗李世民比起來,差距就大了!他的“靖難之役”不是奪嫡、而是赤裸裸地謀逆。更重的是,至少在程式上,李世民繼承皇位還是“合理合法”的,但朱棣繼承皇位則完全就是篡位,沒有任何“法理依據”……
▲明成祖、太宗朱棣畫像
明太祖朱元璋已經明確傳位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時已經明確將孫子朱允炆冊立為了皇太孫、地位基本等同皇太子。換言之,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唯一合法繼承人。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以皇太孫身份正式繼承了皇位!從這一刻起,明王朝的帝系大宗正式發生了變更,時為燕王的朱棣正式由大宗之後變成了小宗旁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原則,除非大宗絕嗣了,否則無論如何也是輪不上朱棣的!再說直白一些,朱棣當皇帝,在程式上首先就是“非法”的。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建文帝朱允炆畫像
建文帝朱允炆尚有兄弟和兒子在世前面說了,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原則,除非大宗絕嗣,才能輪得上小宗旁支。可是,在建文四年燕軍攻入南京時,大宗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一脈不僅沒有絕嗣,連新的大宗朱允炆一脈也同樣沒有絕嗣。後來被明英宗朱祁鎮釋放的“吳庶人”“建庶人”是誰?“吳庶人”是朱標的嫡子朱允熥的後代,而“建庶人”朱文圭則是朱允炆的親兒子!就算是繼承皇位,也應該是“建庶人”“吳庶人”,不是嗎?
▲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畫像
這就是為什麼朱棣稱帝時要從根子上否定朱標的原因所在!因為只有把建文年號徹底抹去、改為洪武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年,把朱標由興宗孝康皇帝重新降為懿文太子,朱棣才不算“篡位”,而是“奪嫡”。畢竟,比起篡位來,奪嫡要好聽許多……
▲“靖難之役”畫作
可是,李世民的程式都是真正走下來的,無論李淵願意不願意,至少李世民的皇太子的確是他冊立的,禪位給李世民也的確是他“同意”的。朱棣則完全不同,他完全就是“自己咯吱自己樂呵”,從抹去建文年號到將朱標重新降為懿文太子,一切都是朱棣自己一廂情願的騷操作,跟李世民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明成祖、太宗朱棣畫像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之後經歷了很多王朝的更迭。中國古代哪一次王朝更迭是真正合法的?至於奪嫡、逼宮,在《二十四史》中更加是屢見不鮮、比比皆是!後世透過篡位上臺的帝王們為了讓自己的篡位變得“合法”,就必須不遺餘力地去推崇李世民模式——“以功績掩蓋篡位汙點”。久而久之,也就把李世民給徹底“洗白”了。但是,朱棣不同,明王朝之後就只剩一個清王朝,清王朝的皇帝們巴不得給明王朝的皇帝的臉上抹黑呢!好容易逮著這麼個篡位的大汙點,還不大書特書?接下來,時間進入民國,皇帝都沒了,誰還管李世民和朱棣到底是篡位還是“合法即位”?很顯然,朱棣在這方面是非常吃虧的。
▲清聖祖玄燁畫像
不過,對於朱棣的評價,張廷玉主編的《明史》還算是相對比較公允的。篡位之過不洗白,但功績也沒有刻意去抹黑,基本還是承認了所謂“永樂盛世”的。但不管怎麼說,朱棣當皇帝,在程式上肯定是沒有李世民那麼“合法”的。
▲清王朝《欽定明史》
▲張廷玉(劇照)
-
5 # 白衣閒談
所謂後世評價,完全是史書上的記載,以儒家傳統禮教觀念為參照物而已,都是結果導向論,並不客觀、公允。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封建世襲家天下的概念,話說不管是李世民也好還是朱棣也罷,殺弟也好,弒君也好,李世民和朱棣還並不能叫做篡位,畢竟他們都是正經的皇子,從血統上有權利繼承皇位,所以這本就是老李家和老朱家的家務事罷了。
要知道,歷史上真正能做到“崔杼弒君”和“趙盾弒君”的史官幾乎沒有,兩司馬也不能例外。
李世民(599—649)626年稱帝,在位23年。
朱棣(1360—1424)1402年稱帝,在位22年。
兩人在位時間幾乎相同,而且選擇的繼承人也是何其相似,李世民選擇了性格懦弱、唯唯諾諾的李治。朱棣選擇了行動不便、心慈面善的朱高熾。
之所以歷史對其評價兩極分化,無非是唐太宗虛懷納諫,籠絡了大批儒家知識分子,連太子的老師魏徵都能夠為其所用,可見一斑。反觀朱棣呢,靖難之役後有些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因為一旨詔書和一句氣話,竟然滅了方孝孺十族,這下可把天下讀書人得罪光了,要知道士人們口誅筆伐的厲害,以至於六百年來始終拿他當做亂臣賊子的代名詞。貞觀之盛,古未見也,天可汗之名,古未有也,故讚不絕口,殊不知“”髒唐”為何物。朱明王朝,太祖元璋為中華民族草根逆襲之第一人,朱棣的靖難之役為中華歷史藩王造反成功之第一人也,天子守國門也是成功帝王必備的素質,然而前面已經有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所謂的永樂則不足掛齒。所有的國史,官史,二十四史都是給帝王統治者看的,自然不希望看到地方政權反對中央,而且還逆襲成功了,所以清朝吸取了這次教訓,藩王一律不得出京,只得圈養。
前有泰山,後有壘土,壘土不積,何以泰山,何故一捧一貶耶? -
6 # 閆廣鑫
李世民的自己所有的一切,軍功、威望都是自己拿命換來的,大唐的天下也是李世民自己打下來的,大唐也是禁軍和野戰軍不分的國家,知道這一制度,你就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搞定的遠遠不止常何一個人,整個禁軍一看是李世民來了,估計就都倒戈了。
而朱棣有啥?他能帶領的時候天下已經被朱元璋平定了,朱元璋才是這個國家最大的話事人!朱元璋說朱允炆是繼承,朱允炆就是。
朱棣確實猛,畢竟燕王的時代他就在草原馳騁,但是和平時代的軍功也只能震懾自己的手下,但是沒想到朱允炆太蠢了,朱棣靠著自己三個郡的人馬就把朱允炆拉下馬了……
-
7 # 周柃利
一個是爹還在,為了自保發動政變奪嫡;一個是爹沒了,侄子削藩直接謀反篡位。
性質不同,在歷史上的意義和影響也不一樣。
一、“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為了自保要說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篡位,我是很不贊同的。
因為這件事發生的時候,唐高祖皇帝李淵的皇位並沒有受到威脅,且這件事發生的主體是李淵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
1、高祖皇帝起兵,是李世民的主意
李淵建立大唐後,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本來等李淵去世後,李建成就能做皇帝。
但是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很不穩,因為李世民、李元吉也是嫡子,只要他出點事,按照繼位順序,李世民就能代替他做皇帝了。
說到兩人的能力,很明顯,李建成是憑藉嫡長子身份上位,而李世民是有謀略有真本事的。
其實最開始唐高祖皇帝在南陽起兵,主意還是李世民出的,李淵也許諾說:
“如果大業成功,那麼天下都是你帶來的,應該立你為太子。”
感覺這話特別像朱棣發動靖難時,危急關頭見到次子朱高煦說的那句:“努力吧,世子常生病。”
這倆爹說話風格特別像,說得都是意思模糊不清的話,給人希望,但又不直接挑明。
2、李世民軍功顯赫,聲望高,屢遭李建成陷害
也不知道是不是李淵的這番話,讓李世民不管是打天下時,還是唐朝建立後,打仗都特別猛,軍功不斷累積。
特別是唐朝建立後,李建成已經成了太子,但李世民卻接連平定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立下太多軍功,也為他自己贏得了不小的聲望。
反觀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倆人,不管是在打仗還是做人上,都比李世民遜色不少。
太子李建成性情鬆弛懶惰,喜歡喝酒貪戀美色,還喜歡打獵,齊王李元吉,經常犯錯,反正這倆人不怎麼入他們爹李淵的眼。
隨著李世民的軍功和名聲越來越高,李淵逐漸有了讓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為太子的想法。李建成心裡恐慌,和李元吉一起出謀劃策,結交自己的黨羽,排擠李世民。
為了除掉李世民,倆兄弟可謂煞費苦心,也確實做了一些壞事。
李建成先是招募士兵兩千多人,充當東宮衛士,號稱“長林兵”,可惜被人舉報,然後被他爹叫去臭罵了一頓。
之後李建成不死心,又讓曾經的東宮警衛楊文幹募集士兵送往長安。
這時候李淵和李世民、李元吉去仁智宮了,聽到這事,氣得不輕又把不讓人省心的李建成叫過去,李建成磕頭謝罪,李淵又原諒了他。
可這傢伙不見黃河不死心,一心要弄死李世民。
3、李世民射殺李建成是為了自保
之後他給李世民下毒,讓後宮妃嬪在李淵面前說李世民壞話,排擠李世民身邊的親信,杜如晦、房玄齡都遭到斥逐。
這時突厥有數萬騎兵進駐黃河以南,包圍烏城,李建成推薦李元吉率領各軍去討伐突厥。
其實他這麼做是有目的,打突厥是假,對付李世民是真。
李元吉請求讓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以及秦王府的秦叔寶一起去救烏城,這樣李元吉手裡就有幾萬人馬了。
李建成打算在昆明池為李元吉踐行的時候,趁機殺死李世民,可事情洩露了。
李世民得到訊息,詢問長孫無忌等人的意見,大家都說形勢緊迫,應當先下手。
於是,李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先入朝,將兵力埋伏在玄武門,來了個將計就計。
4、李世民的太子是高祖皇帝立的,名正言順
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倒黴了。
倆兄弟到了臨湖殿,發覺事情異樣想要返回,可李世民卻朝他們打招呼,李元吉想射殺李世民,結果李世民先把李建成射殺了,最後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射殺。
尉遲敬德拿著兩人的首級,去展示給還在戰鬥的太子和齊王府的人看,主子都沒了,再打也沒意義了,於是這些人潰散。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方大獲全勝。
但大家要知道的是,這時候李淵還是皇帝,只要李淵單方面宣佈李世民是叛亂,那李世民也不會有好果子吃,可這時候的李世民已經不是李淵能夠掌控的了。
第一,李世民手握重兵,第二,李世民軍功高,聲望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發動政變是為了自保,不算叛亂。
所以,李淵見此情形,索性順水推舟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之後更是很識趣的直接退位,禪位給了李世民,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說明一點,李世民發動政變是為了自保,而不是造反,他的皇位也是名正言順坐上去的。
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謀反篡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他的大背景和目的與唐太宗李世民完全不一樣,且他針對的物件是建文帝朱允炆。
李世民是和兄弟爭繼承人的位子,而朱棣比較狠,直接和皇帝朱允炆開幹!
1、朱棣不是嫡子,身份低微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的上面有三個哥哥,大哥朱標是馬皇后生的,是名正言順的嫡子,他這樣的身份預定了太子之位。
而朱棣呢,不僅排行老四,還不是嫡子,因為他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生的。朱棣身份低微,如果不是發動靖難,他算是這輩子和皇位無緣了。
另外,大明的江山是老朱和他的兄弟們打下來的,什麼常遇春、徐達什麼的,老朱在攻打集慶(也就是現在的南京)時,朱標出生了,是1355年。
1364年,老朱在應天府(還是南京)自立於吳王,就封朱標為太子。
而朱棣是在1360年出生的,也就是說他4歲時,他哥就被立為太子,他就和太子之位無緣了。
同樣的,老朱打天下的時候,朱棣還是玩泥巴,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老朱在世時,朱棣不敢亂來的原因。
2、獲封燕王鎮守北平,歷練一身本事
老朱覺得自己的兒子就該出去歷練歷練,於是等到洪武十三年,就把朱棣扔到北平去就藩。
朱棣被封為燕王,出征漠北,之後他兵不血刃招降乃兒不花,一時間名聲大噪,就連老朱也忍不住誇讚他,朱棣確實有點本事了。
之後到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生病去世了,皇儲的位子空了出來。
其實,當時對於太子之位,朱棣還有兩個競爭對手,一個是晉王,另一個是秦王。
老朱老謀深算,知道自己的兒子個個不是省油的燈,於是劍走偏鋒,立皇孫朱允炆為繼承人,徹底斷掉了這幾個兒子覬覦皇位的念頭。
之後到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死了,到朱元璋去世前,晉王也死了。
這下好了,燕王經過多年的鍛鍊,雛鳥變成了老鷹,競爭對手也死了,他爹也快死了,完全就是他一個人的天下了。
不過朱棣也不是日子過得好好就想打仗篡位的,完全也是被他那倒黴侄子給逼迫的。或者說,他等他那傻侄子做點蠢事,讓自己發動戰爭有點理由很久了。
3、朱棣發動“靖難”,直接謀反篡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老朱死了,皇孫朱允炆繼位。
朱允炆繼位後想到外強內弱,自己無法掌控局面,所以他就聽取黃子澄、齊泰的建議,對諸王進行削藩。
朱允炆先後廢黜好幾位諸侯王,之後朱棣眼看自己也要完蛋了,於是他開始採取行動。朱棣加緊練兵,趕製兵器,等到朝廷宣告他謀反,想要逮捕他的時候,他來了一招“誅奸臣”,為國靖難的戲碼。
不得不說,朱棣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以被動為主動。
這場聲勢浩大的“靖難之役”從建文元年(1399年)開始,打到建文四年(1402年)結束,朱棣憑藉自己的本事,完成了讓人歎為觀止的歷史上少有的造反勝利的造謀反大業。
建文四年,朱棣在南京繼承皇位,而他那倒黴侄子不見了。
為此,朱棣也是傷透了腦筋,畢竟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不是?
再者,朱棣雖然坐上了皇位,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畢竟是篡位,為此,他一直耿耿於懷,怕自己死後沒臉去見老朱。
朱棣雖然是謀反出生,但是他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君王。
他設內閣,五次東征蒙古,讓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關係,還遷都北京,開創永樂盛世,有了“天子守國門”的佳話。
總之,朱棣雖然篡位,很多人雖會詬病他得位不正,但並不影響他政績優秀。
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更不用說了,只是奪嫡而已,根本不是篡位。
-
8 # 劉一千五
壹
先看李世民之"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封秦王。顧名思義,繼承了戰國七雄裡面最強大的稱號。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後討平了薛舉父子、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和王世充。因此於武德四年(621年)受封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秦王李世民身兼數職,功高震"主",這個主就是大哥,現在的太子李建成。李建成自然感到危險。
李世民得罪宮中權勢者,埋下禍根。李世民平定洛陽後,人紅是非多,拒絕了來討便宜的許多貴妃。秦王的武將對後宮已多有得罪,十分不敬。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與後宮妃嬪往來無間,他們合成一條龍,經常在高祖面前讒害李世民。如果不是秦王妃出面活動,李世民差點被廢。在尚書右僕射蕭瑀和太子少保李綱等人的鼎力支援下,李淵最終沒忍心對李世民下死手。但是皇權鬥爭促使兄弟反目,終於決裂。
武德二年(619年)劉文靜事件爆發,李淵冷落秦王。李世民靠邊站。當時的戰事不斷,唐朝廷必須依靠李世民的指揮藝術,李淵才一次復一次地啟用李世民,李世民的戰功越大,他受到的猜忌越重。李淵,李建成,李元吉對李世民猜忌日重,步步緊逼。李世民處境艱難,武德七年六月楊文幹事件,李世民與太子齊王兩敗俱傷之後,勢同水火 。非殺戮不能解決問題了。同年七月突厥再度寇邊,情勢危急,李世民請求出征討伐突厥。高祖聽從了他的請求,太子與後宮妃嬪誣陷李世民謀掌兵權以篡位。高祖在城南狩獵,太子將一烈性胡馬授予秦王妄圖摔死秦王,秦王馴馬後完好無傷答以“死生有命”,太子藉機令後宮妃嬪妄言“天命”誣陷秦王。高祖大怒,但礙於邊境不寧,不得不按下此事。太子於東宮設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不成。又和齊王策劃在昆明池暗殺李世民,並乘機逼宮。率更丞王晊告知李世民,李世民才逃過一劫。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領秦王府八百將士在玄武門設伏。玄武門之變以秦王的完勝而告終,太子被殺,齊王橫死。三天後的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長孫氏隨之成為太子妃, 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為帝,李淵當了太上皇。
這就說明,李世民殺了太子後,李淵於三天后立他為太子,然後兩個月後,繼承人皇帝位。這一切完全符合皇帝繼位了程式。
李世民上臺後,國內大治,他的"貞觀之治"被後人謳歌。他開啟了大唐盛世,把中國文明帶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這樣的皇帝上哪裡去找?
貳再說明朝的朱棣,朱棣透過"非法"措施,把皇帝打死或者打敗了,他是"竊據"高位,大家都不服。只是不開口說話。最明顯的就是方孝孺被誅殺十族也不承認朱棣的地位。其他人雖然付不起這樣的代價,但是,心頭不服是顯而易見的。在是暴力對現行政權的勝利,通常都是不得人心的。朱棣是藩王,建文帝要集中精力治理國家,是皇帝的意志和朝廷方針的決定。朱棣因此而言就是謀反。謀反上位的人,誰服氣。再說,朱棣對大明王朝沒有多大功勞而封燕王,也不過是朱元璋的兒子才有這樣的機會。
朱棣無功無勞,不但不遵守藩王的職責,反而造反,不幸的是造反成功了。明朝的人可能是吃了一隻蒼蠅一樣噁心。他們還會承認朱棣嗎?
李世民是在三兄弟裡面"競爭"而得來的太子位。這就好比一個待字閨中的姑娘,誰都有機會追求。而朱棣已經是皇帝位塵埃落定後,強行奪走,這就是"篡位"了。
在古代華人的價值觀念中,篡位就是大逆不道了,被後人痛罵就理所當然了。後人對他們的評價,高低因此出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是非曲直的評價依據。
-
9 # 講點歷史小八卦
如果你是一個小老百姓。
1.一覺醒來聽說太子謀反,聖上立了新太子,大赦天下。倆月後新太子即位,給你減了兩年賦稅。
2.一覺醒來聽說燕王謀反,一路從北京打過來了,你家正好在他打仗的必經之路。地裡莊稼還沒收,全被人馬踩死了。
你說你喜歡哪個?
如果你是一個大臣:
1.一覺醒來聽說太子謀反,皇上立了新太子,新太子說,沒什麼事,首惡已除,其餘人該幹嘛還是幹嘛,一切照舊,哪怕是太子府齊王府的舊人,該寬恕的寬恕,有能耐的該重用的還重用
2.一覺醒來,燕王登基了,你們叔侄倆爭家產,臣子們怎麼辦?雖然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不能誰幫文帝幹活就殺誰吧?方孝孺、齊泰、黃子澄殺了,禮部侍郎陳迪殺了,戶部侍郎卓敬被滅三族,吏部侍郎練子寧全家151口人被殺害。建文帝的舊臣被殺3000人,還復活了錦衣衛,成立了東廠等特務機構,你們一家子大小老婆搓個麻將,輸了多少錢在哪個小老婆房裡過夜,他都知道。
你說你喜歡哪個?
如果你是個史官:
一個奪嫡奪權,流血極少,基本上一天就控制了局面,大唐國力沒損。登基後任賢重能,哪怕政敵舊部一樣重用,擊潰突厥,橫掃西域,創立一代盛世。等兒子上位後,利用他爹打下的江山,積累的人才和財力物力繼續擴大戰果,達到大唐最大疆域。
一個篡位靖難,殺得血流成河,打了幾年內戰,死傷無數。繼位後靠屠殺維護政權,五徵漠北,後三次啥用沒有勞民傷財,自己嚥氣,兒子就趕緊收縮了,為何?國家都沒錢了,被他爹禍禍完了。
你說你喜歡哪個?
如果你是皇帝,不用選了,好歹李世民還是你禪位的,你難道更喜歡造反篡位的臣子?
雖然說玄武門弒兄屠弟是李世民的一大汙點,可是這在帝王之家也算平常的事情,本質上跟九子奪嫡沒啥區別,他爹李淵也沒說李世民謀反,而且還把天下禪讓給了李世民,甭管是不是情願的,這從法理上講李世民繼位就是合法的。
李世民再把唐史一改,先說他爹李淵說話不算數,答應他當太子變卦,然後說李建成嫉賢妒能,一心要置他死地,他是逼不得已才發動政變,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何況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足以讓人忽略玄武門之變的汙點。
唐太宗李世民被尊為“千古帝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李世民能做到剋制個人感情,選擇正確的決策。李建成作為大唐儲君,他的嫡系力量和人脈成本無疑是超等強大的,魏徵、薛萬徹、王珪、韋挺都是李淵給李建成準備的賢臣,李世民能全部收入囊中,既有胸襟還有個人魅力。
魏徵是李建成身旁第一謀臣,屢次倡議李建成先動手為強幹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責問他,你為啥毀謗咱們兄弟情感,魏徵說太子早聽我的話,何至於落到如斯悲涼了局。李世民善於用人,不計前嫌,魏徵成了股肪之臣。
大將馮立,是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門打起來了,李建成的部下趕來救援,雙方殊死一戰,李世民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傳遞給眾人,眾人見太子已死,大勢已去,無心戀戰。這時候馮立說,做人不能這樣,太子活著受他恩典,死了就作鳥雀散。他帶著士兵頑強抵抗,殺死了玄武門守將敬君弘,敬君弘被李世民收買,私放李世民入宮設伏,可以說李建成之死,跟他有直接關係。馮立殺了敬君弘說我這也算報答太子了才逃跑。過後自首李世民也赦免了他,還重用他,馮立為官廉潔,死在廣州都督任上。
朱棣讓方孝孺為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痛哭不止。朱棣說“先生何必悲傷?我只不過是學習周公輔佐成王的例子罷了。”方孝孺質問朱棣,為什麼不把皇位給建文帝的兒子?朱棣回答道,“老百姓更信任年長的君王。”“那燕王為什麼不把皇位給建文帝的弟弟呢?”方孝孺的話像神機營的火銃一樣,擊中了朱棣內心的陰暗面。朱棣惱羞成怒:“這是我們朱家的家務事罷了,不想寫就給我死。”
後果我們也知道了,雖然朱棣未見得滅了方孝孺十族,但方孝孺的哥哥方孝聞和弟弟方孝友一起被處決,方孝孺的妻子鄭夫人以及兩個兒子都上吊自盡了。為了不變成官妓,方孝孺的兩個女兒也投河自盡。據記載,在一場腥風血雨之後,方孝孺全族幾乎被殺的一乾二淨,親友873人均受到牽連。
這樣的屠殺才開始,建文帝的舊臣被殺3000人,兩相對比唐太宗虛懷納諫,籠絡了大批儒家知識分子。方孝孺一家死節,朱棣算是把天下讀書人得罪光了,要知道士人們口誅筆伐的厲害,以至於六百年來始終拿他當做亂臣賊子的代名詞。一提朱棣就聯想他篡位殺方孝孺十族。
海瑞罵嘉靖,整個奏疏裡,把他從人品個性到能力,批貶得一無是處。嘉靖暴跳如雷,命令手下:“快抓住他,別叫他跑了。”結果宦官黃錦說“海瑞是個死腦筋,聽說他上疏時就自知免不了一死,早已買好了棺材,訣別了家人,在朝候聽處置,所以陛下放心,他絕對不會逃跑的。”嘉靖處理嚴世蕃乾淨利落、絕不留情,可是卻沒有殺海瑞:海瑞倒是想做比干,我不做紂王,給歷史留罵名。這一點嘉靖比朱棣聰明太多了。
-
10 # 詩詞生活日記
因為這兩個事件對後世的影響不同。
從古至今 ,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持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
《舊唐書‧太宗本紀》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髮,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
《舊唐書‧太宗本紀‧贊》曰:"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史臣曰:"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贊》曰:"建成、元吉,實為二兇。中外交構,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憂啟聖。運屬文皇,功成守正。善惡既分,社稷乃定。"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武德九年》:"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太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則亂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發,然後應之,如此,則事非獲已,猶為愈也。既而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惜哉!夫創業垂統之君,子孫之所儀刑也,彼中、明、肅、代之傳繼,得非有所指擬以為口實乎!"
胡戟、胡樂《試析玄武門事變的背景內幕》:"玄武門那場唐太宗一生中最艱危的苦鬥,對他本人來說,絕不是可以誇耀後世的愉快記憶……李世民和他父親這一段不愉快的往事……怎能在李世民受傷的心上摘脫乾淨!"。
柏楊:"然而,華人應該慶幸李世民先生奪嫡成功,李世民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治世的典範。"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場皇帝和藩王之間的內戰。這場戰爭是建文帝朱允炆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決定削藩而引起的。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政權爭奪戰,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歸屬的改變,也極大影響了此後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清代大學者、《〈說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論》中將"靖難之役"、景泰末年的"奪門之變"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禮議"稱為影響明朝歷史走向的"三大案"。
"靖難之役"以後,開國功臣集團--明朝初年的"太子黨"地位急劇下降。南京是開國功臣集團的巢穴,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更加削弱了開國功臣的影響力。伴隨著開國功臣集團地位的下降,靖難功臣的影響力迅速攀升,英國公張家成了此後明朝政壇的不倒翁,長期處於最高統治集團之列。
-
11 # 日常刷下線
很簡單,唐太宗後來號稱是垂拱而治,文官各種表演,朱棣一生征戰,大部分文官就是工具人,不能演了。死後歷史又是文官寫的結果不言而喻!
-
12 # skyfoxfire
李世民沒動文臣,朱棣把那幫酸儒砍了個七七八八,而歷史都是文人寫的,你說他們罵誰?至於朱棣為啥要造反、以及為啥能以八百親兵起事橫掃幾十萬上百萬的朝廷大軍,回過頭來還能帶著這些兵把北元和交趾造反派打得屁滾尿流(雖然都沒能斬草除根但戰術上沒失敗過),南征北戰還讓鄭和數次下西洋去溜達,就這樣還給兒孫留下大把的基業去揮霍,你說他牛逼不牛逼,這些是武功,文治?永樂大典!中國歷史上的千古大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種!你在歷史找個比他更文治的出來我瞅瞅?可寫史書的就不會去誇他,就因為他造了廢柴侄子的反,就因為一個編出來的“滅方孝儒十族”(正史上文人自己都不敢這麼汙衊,何況方孝儒有後人活著這個事沒法抹殺)。
-
13 # 大劉侃歷史
唐代“玄武門之變”和明朝“靖難之役”是歷史上著名的兩場事變,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分別在這兩場事變中成為皇位角逐的勝利者,從而登上龍椅成為一代帝王。但是歷史上大多對李世民持同情甚至肯定態度,認為他殺了太子建成是迫不得已的優勝劣汰,而朱棣奪了侄子建文皇帝的皇位則來路不正,是以下犯上的“亂臣賊子”,為什麼同是“事變奪權”,但是兩者褒貶不一,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兩場事變的性質不同。
“玄武門之變”是高祖李淵選擇皇位繼承人中的內部角逐:太子建成雖然佔據法理上的繼承皇位優勢,但是同樣軍功顯赫、為大唐打下半個江山的秦王世民也是高祖李淵的嫡傳親子,兩人同樣都有繼承皇位的法理正統性。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中殺了大哥太子建成和三弟元吉,自己成了所有嫡親皇子中唯一能夠繼承皇位的的合法繼承人,所以即便是事變後成為皇帝,在皇族宗氏內部和群臣子民眼中這一切就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李淵的皇權沒有旁落,兄弟之間的廝殺屬於繼承權的內部角逐和分配,李世民的勝利自然不會激起太多的群情激憤,而是在事變後大多人認可現實覺得順理成章。
而朱棣的“靖難之役”完全不同,“靖難之役”說到底就是“謀反”。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把皇位傳給自己嫡孫朱允炆,因為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嫡子,太子早亡愛孫心切的老皇帝為了把皇權留給“根正苗紅”的朱標一脈,隔代傳位嫡孫朱允炆,是符合法理和宗族傳統,朱允炆是名正言順的大明二代皇帝,擁有著法理上正統的合法性。
朱棣以藩王身份起兵“靖難”,在當時無疑是“亂臣賊子”屬於造反,遭到朝野輿論的譴責。天下臣民無一不認為這是朱棣以下犯上,是謀逆大罪,所以朝廷自然會傾盡兵力剿滅“燕賊”維持正統。
即便最後朱棣取得勝利逼死了建文帝,很多忠君人士仍然認為建文帝死得冤,以武力謀取帝位的朱棣仍然是士大夫和一些大臣眼中的謀逆者,是不折不扣的“燕賊”,他取得的皇位是奪來的,屬於名不正言不順。所以“靖難之役”本質屬於非正義的謀反,受到大多數維護封建正統皇權人的口誅筆伐,朱棣本人自然也就聲名狼藉。
二是李世民和朱棣奪權成功後對政敵陣營的善後處理手段不同,影響截然不同。
李世民殺了太子建成和三弟元吉後,自己登基走上權力巔峰後,沒有對太子建成的擁護者趕盡殺絕,而是採用溫和的懷柔政策,甚至重用太子府的重臣魏徵等為己所用。李世民沒有擴大“玄武門之變”後建成陣營的武力絞殺範圍,除了殺了建成、元吉兩個主要政敵和他們的兒子,後來為了延續兩支血脈,甚至過繼宗室給他們保留香火,其餘女眷一律放過優待,太子府的部將和幕僚們也既往不咎,這種寬容感化了很多建成的鐵桿追隨者,轉而弱化了“玄武門之變”的負面影響,使李世民繼位成為合理合法,朝野也反對呼聲極小,軍民一邊倒支援李世民上位。
反觀朱棣奪位後對原來建文帝一朝的敵對力量處理的手段則截然相反:反對者殺無赦!用武力血腥鎮壓擁護建文的大臣和士大夫,滅了不與他合作的方孝孺十族,寒了天下士大夫的心;對建文的兒子們也是採用監禁防範的方式,任其自生自滅,絕了建文帝一族餘脈,堪稱殘忍。
這種高壓的手段讓很多臣民敢怒而不敢言,即便是朱棣後來統治期間修“永樂大典”、徵蒙古來證明自己的文治武功遠比建文帝強,但血腥鎮壓建文帝的擁躉者換來了朱棣“暴君”稱號,同時還是擋不住眾多擁有“忠君”思想臣民的悠悠眾口,認為他是“亂臣賊子”、帝位不正,百年之後沒臉見地下的老子朱元璋,更無顏見被自己逼死的正牌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同是“事變奪權”,李世民沒有受“殺兄屠弟”名聲多少影響,開創了“貞觀之治”,成為一代明君受世人敬仰。朱棣卻是造反弒君,成為亂臣賊子開啟藩王武力奪權先河。他雖然奪位後文治武功也很有作為,但是終究沒有逃過封建法理的聲討,成為“暴君”代言人,被很多人詬病。
-
14 # 仁者厚德載物
說後世對唐初“玄武門之變”與明初“靖難之役”評價懸殊有些言過其實,應該說這兩場篡位奪權的事件是各有千秋。
當然在中國歷史上的歷代皇帝中,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地位明顯要比發動靖難之役的明成祖朱棣高一些,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唐朝毫無疑問是一枝獨秀排名第一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李世民也是排名前三的皇帝,甚至與秦始皇贏政等一起被稱為千古一帝。
而明成祖朱棣在明朝並不是一枝獨秀的皇帝,朱棣與他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並駕齊驅,遙遙領先於其他明朝皇帝,而朱元璋因為是開國皇帝排名第一,朱棣只能屈居第二。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遠遠強於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在中國曆代皇帝中,朱棣的文治武功能夠進入前八而很難像李世民那樣進入前三,這也是看起來玄武門之變比靖難之役評價好一些的重要原因。
其次,靖難之役給明朝造成的損失遠遠大於玄武門之變給唐朝帶來的損失。
畢竟明朝的靖難之役是持續了三年時間的內戰,戰火蔓延幾個省,造成幾十萬人死亡,給無辜老百姓造成巨大災難,而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只是最高統治集團內部的一場軍事政變,只有一天時間,只造成成百上千人死亡,基本上對老百姓的生活沒有多大影響。
第三,玄武門之變與靖難之役的惡劣影響各有千秋。
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在骨肉相殘的惡劣程度上強於靖難之役,李世民親自出馬殺害了一母同胞的大哥李建成與四弟李元吉及他們的十個年幼的兒子,逼迫父親李淵退位,李世民還霸佔了嫂子弟媳,在破壞骨肉親情的私德方面無疑比朱棣更加惡劣。
而朱棣雖然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朱棣並沒有像李世民那樣明目張膽殺害侄子朱允炆等親人,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只有朱允炆的妻子馬皇后自殺葬身火海。
但朱棣殘酷屠殺忠於建文帝的很多大臣,比如屠殺名士方孝孺的十族,甚至把這些忠臣義士的妻女作為妓女進行凌辱,而李世民卻優待甚至重用忠於政敵李建成的大臣,比如魏徵等人,李世民的胸懷氣度總體上表現強於朱棣。
可見玄武門之變與靖難之役各有千秋,李世民對親人更加殘酷更加無恥,而朱棣對政敵更加殘暴更加冷血。
即便如此,唐太宗李世民與明成祖朱棣雖然篡位奪權的行為不太光彩,卻都是雄才大略、開創了豐功偉績的傑出皇帝,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而朱棣開創了永樂盛世,李世民更開疆拓土讓周圍小國心服口服被稱為“天可汗”,而朱棣的功績是有可能超過李世民的,那就是鄭和下西洋,可惜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海軍艦隊的情況下,沒有在海外開疆拓土。
-
15 # 未老先衰患者
因為完全是兩個概念,李世民那是奪嫡,朱棣那是造反。中國歷史一般對於奪嫡之事都是比較喜聞樂見的,反正都是他們自家人折騰,死也是死皇帝自家人,加上奪嫡的又是李世民這麼一位打下了大半個李唐天下的人,再加上他哥他弟聯手針對他,所以大家感情上還是覺得李世民受委屈了。但是對於造反,大多數時候是不支援甚至極力反對的,尤其是朱棣是一個明朝的藩王,在這個國家已經極度認同中央集權制並且覺得藩王就是禍害的時代裡,藩王幾乎可以說是帶有原罪的,再加上朱允炆又是明太祖正式傳位的繼承人,所以從傳統出發,朱棣至少是不忠不孝之人,再加上朱棣進南京之後大殺文臣武將,那更不會有好的評價。
-
16 # 吾本是真人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用計殺了太子李建成,逼迫其父皇李淵禪位於己,是為唐太宗。李世民殺兄篡位,為何後世多褒揚其行為呢?
首先李世民登上皇位後,任人廉能,廣開言路。在發展經濟上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在周邊大力平定外患,穩固邊疆。讓長期處於動亂之中的老百姓過上了安定富裕的生活。建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也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打下良好基礎。使大唐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
其次是我的猜測。所謂成王敗寇,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政績顯赫。必定大力宣傳,史書更是褒揚有加。為掩蓋其軾兄奪位之暴行,對其兄惡行必進行無限誇大。讓後世覺得李建成罪有應得,李世民取而代之是民心所向,順天應人。
那麼,同為奪位的"靖難之變"後世為什麼又多貶損呢?
其一,"靖難之變"與"玄武門之變"性質不同。"玄武門之變"為太子之爭,這種事歷朝歷代並不鮮見,能者居之也為常理。"靖難之變"時,已有正統的皇帝建文帝,朱棣透過兵亂奪取皇位是大逆不道,這在封建社會正統的皇位傳承中屬"謀逆"。
其二,關鍵是"靖難之變"破壞了當時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四年內戰,給明初剛剛得到恢復的社會經濟以極大破壞。老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並且朱棣在"靖難之變"獲勝後,大殺忠於建文帝的忠臣,並滅其族。僅受忠臣方孝孺株連被殺就達八百七十三人。對忠於建文帝的鐵鉉,割其鼻耳塞入口中,凌遲,滅族,將其妻送妓院。如此暴君,給李世民提鞋的資格也沒有,後世貶之也不奇怪。
-
17 # 葡萄架子T
因為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程序正義”,這裡特指從李淵那裡“繼承”皇位的程式合法,至於跟李建成李元吉只不過是競爭太子時過火了點,有瑕疵,把人家幹掉了。但是結局是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然後又“傳位”給李世民,雖然實際上不能不立也不能不傳,但起碼“程式流程”完美。
而朱棣靖難搶了侄兒建文皇位,程式完全不正義,就是拳頭硬造反硬搶,跟後來什麼安化王,寧王造反本質上一樣。
-
18 # 河東來
玄武門之變是道家貴族的“撥亂反正”,靖難之役是小人儒家的“正統之爭”,他們的出現都是為了維持王朝的正統。
李世民本來就擁有道家貴族開國君主之一的待遇,事實上是父親李淵的“一字並肩王” ,只是“掛靠與被掛靠”的關係,著名的“虯髯客遇李世民”,就是選擇的對君王的臣服,否則,大機率那個時候的“扶桑”就會形成“逐鹿天下”的格局了,只不過感嘆無法與李世民爭鋒選擇了放棄。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根正苗紅的小人儒家,貧下中農朱元璋的直系後裔,他們建立的明王朝是小人儒家,或者說貧下中農的江山,所以他們選擇了太監代表的更底層的小人儒家作為自己的助手,用於鎮壓文士儒家,實際上太監特務機構從建立那天起就是“貓”的性質,文士儒家在他們的心目中,就是“鼠”的代名詞,而朱永文當時實際上與崇禎皇帝一樣,則投降了文士儒家,意圖斬斷自己的“窮根”,建文帝進行了“削藩”,崇禎皇帝進行了“誅殺魏忠賢”,結果並沒有得到文士儒家的絕對效忠,反而失去了自己小人儒家,貧下中農的全力支援,所謂“清君側”是貧下中農比較淳樸的直接想法。
-
19 # 女青年神吐槽
一個是奪嫡,一個是造反
“玄武門之變”中,唐太宗李世民是在和兄長李建成爭奪太子之位,雖然政變成功之後,李世民不僅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同日還殺死了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各五位,高祖李淵也形同軟禁,手段不可謂不狠。但是畢竟李世民沒有弒君,太子之位也是李淵親口冊封的(雖然李淵一定不情願)。兩個月後,李淵將皇位傳給李世民,自稱太上皇,不問政事。
也就是說,李世民雖然發動過政變,但是他的皇位名義上是繼承來的,合規合法。
而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推翻侄兒朱允炆已經即位的合法政權,雖然政變也成功了,但畢竟皇位是靠造反得來的,史筆如鐵,“造反”二字朱棣是怎麼也脫不掉的。
一個只涉及宮變,一個卻發動戰爭“玄武門之變”中,說到底是李姓一家的權力爭鬥,傷亡也限制在李家和他們的追隨者,對普通民眾來說,沒造成什麼惡劣影響。
外加李世民即位後開創了大唐盛世、“貞觀之治”讓所有華人得利,正所謂功遠遠大於過。因此,李世民在後世眼中是個明君,口碑好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了。
而“靖難之變”實實在在是造反、是動亂。
雖然朱棣也造反成功,雖然也開創了“永樂大典”,也算是明君。但是,造反給民眾帶來的傷亡是不容忽視的,給國家帶來的內耗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朱棣在後世的眼中,口碑自然是比不上李世民的。
一個容納政敵,一個殺人洩憤實話實說,李世民的心胸實在是比較寬廣。
李世民即位後不計前嫌,隱太子李建成用過的文武官員均既往不咎。不僅魏徵、王珪等都得到重用,就連武將薛萬徹、馮立等都可以繼續帶兵。
這份膽識、這份心胸,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就不能怪朱棣達不到李世民的高度了。
歷史上著名的“滅十族”就是我們偉大的永樂大帝朱棣首創的。
朱棣是以“清君側”的藉口發動“靖難之役”的,而“清君側”的目標便是侄兒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大臣,主要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這些文弱書生朱棣一個也沒放過。最悲慘的是方孝孺,被滅十族的就是他,傳說其親友共八百餘人均被朱棣殺害。
因此,“永樂大帝”朱棣雖然也算是明君,在歷史上的貢獻也不是多數皇帝能比得了的,但是,和唐太宗李世民比,還是差一些的。
-
2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玄武門政變和靖難之役,兩者都是奪權,而且都是暴力奪權。可是很明顯,歷史上對於玄武門政變和靖難之役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歷史對玄武門政變給予的正面評價,顯然更多一些,給予靖難之役的負面評價,則更多一些。
那麼,同樣是宗室乃至兄弟之間,為了奪權發動的政變,同樣有殺戮,同樣把政敵的後代幾乎殺光了。可是為什麼,歷史上對他們的評價,會那麼不一樣呢?
關於這一點,學者們有很多種解釋。比如,有人認為這兩次奪權政變,波及的範圍不一樣,玄武門政變波及面非常小,僅僅在皇宮之中進行。或者說,在玄武門內外進行。別說老百姓不知道,一般的大臣可能都不清楚。而靖難之役卻發展成了一種全國性的運動。這種全國性的運動,給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還有一些人認為,玄武門政變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李世民實在被李建成逼得無路可走了,再不發動政變,就沒有活命了,所以才不得不做。而靖難之役之前,朱棣並不存在生命危險的事情。雖然朱允炆也在學著奪朱棣的權,但是並沒有給予朱棣致命的打擊。朱棣在藩國,其實是有很大自由的。
說起來,這些理由其實都對,但不是後人做出不同評價的根本原因。那麼,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對善後事宜的處理辦法。
奪權在中國古代社會並不少見,奪權也並不是太困難。困難的是奪權以後的善後處理,這才是考驗一個奪權者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個奪權者能不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好的評價的根本所在。
善後處理辦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對敵對陣營的處理。很多人成功以後,對敵對陣營的處理,採用的都是殘酷無情的打擊方式,或者說快意恩仇的清洗方式。高明的奪權者,不會採用這種方式,他會謹慎地處理政敵以及他們的追隨者。
李世民採用的就是這種方式,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在玄武門政變之後,幾乎都沒有受到處罰,包括那些在玄武門政變中,拉起軍隊和李世民戰鬥的那些將領。儘管事後他們就嚇得四散奔逃,但是李世民都派人把他們勸回來,給他們官做。李建成和核心謀士,曾給李建成多次出主意,讓李建成打擊乃至殺掉李世民的魏徵,還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成為李世民貞觀之治的重要推動人物。
但是,朱棣的處理就沒這麼好。許多支援朱允炆的大臣,都被朱棣殺掉。比如朱棣殺掉方孝孺,殺掉了劉伯溫的次子劉璟等等,原因是他們不願意投降。而且朱棣殺掉他們的手段,都很殘忍。比如殺方孝孺,不但用了最殘忍的誅九族,濫殺無辜,而且還創造了“誅十族”這樣一個更殘忍的新概念。
有人可能會說,這怪不得朱棣,因為方孝孺當場頂撞朱棣,朱棣必須立威。但是,也是朱棣不會處理事情,太過於咄咄逼人。他明明知道方孝孺是一個很忠誠的人,卻逼迫方孝孺給他寫篡位詔書。有必要這樣做嗎?就算方孝孺寫了,也只能說明方孝孺是一個叛徒,並不能證明他得位的正當性。
二、奪權後取得的成就如何。李世民奪權以後,做出的成就是巨大的,這個成就就是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不但讓大唐王朝迅速穩定下來,並且還開啟了走向富強之路,可以說給李世民加分不少。甚至讓後世的史學家,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等人,甚至覺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是正確的。如果不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而是由李建成來當皇帝,唐朝絕對不會建設得那麼好。
一個篡權者卻被認為他篡權幹得好,可見李世民是很成功的。
朱棣不能說是一個昏庸的皇帝,但是他的成功絕對沒有李世民大。同時,由於朱棣在位的時候,喜歡炫耀武力,五次北伐,還派鄭和下西洋去誇飾明朝的強大,他在國內經濟的發展上,則沒有做出多大的成績,甚至還沒有他的兒子朱高熾幹8個月所做的成就大。因此,他沒有給當時的人,也沒有給後世的研究者留下好印象。
三、應該有怎樣的君臣關係。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最突出的地方,是善於納諫。這使得李世民獲得良好的口碑。後世知識分子都高度讚揚他。
朱棣沒有這樣做,他反而害怕別人提意見。對那些提意見的人,他的手段還極為殘忍。他還多次製造了多次殘忍的事件,比如他活剮三千宮女太監,把解縉埋在雪下凍死等等,不但手段殘忍,而且也體現了他的格局非常小,心胸非常狹窄。因此他的聲譽肯定不會好到哪兒去。
(參考資料:《新唐書》《資治通鑑》《明史》等)
回覆列表
後世對“玄武門之變”和“靖難之役”評價懸殊,大多認為玄武門之變奠定了貞觀之治,推動了唐朝的發展;而靖難之役則多被指責,是以下犯上的作亂,那麼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性質截然不同
玄武門之變是繼承人之間的鬥爭,不反抗皇權,也就是不反抗皇帝,既然是繼承人,就有很大變數,李建成可以當太子,李世民也可以當,因此,對於大臣而言,誰當皇帝都是換一代君主而已;而靖難之役不同,其是臣下公開反對皇上,朱允炆已經被立為皇帝,而且名正言順,朱棣起兵就是反抗皇帝;
朱棣起兵
2、事件的影響和破壞不同
玄武門之變影響有限,很快平息,犧牲的人數也很少,沒有引起太大的政治波動;而靖難之役持續數年,雙方都有不少人陣亡,其破壞力很大;
3、事件的後果不同
玄武門之變快速平息,沒有波及眾人,實現了權力平穩過渡;而靖難之役則在勝利後殺害了大量的名臣,其中大部分名臣都是忠臣。例如方孝孺;
玄武門之變
4、事件的正統與非正統
玄武門之變之後,當時的皇帝認可了李世民,封他為太子,實現了權力的正常過渡,是合法的;而朱棣推翻朱允炆後,是不合法的,沒有實現權力的正常移交,這也不符合朱元璋的意圖;
5、主角的表現不同
玄武門之變的主角李世民登基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而朱棣則殺戮忠於朱允炆的功臣,從歷史成就來說,遠不如李世民。
李世民
綜上幾個原因,靖難之役是無法與玄武門之變在一個層次的,因此,後代評價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