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潮山野人
-
2 # 抱庸詩書
師,學也。法,有兩層含義:一是技法(筆、墨、章法等);二是法度(規矩、原則、譜)。不重師法的後果也有兩種――一是走火入魔的醜書,二是花裡胡哨的江湖體。
究竟要師什麼法?法在哪裡?最好的法都是先人創立的,如今都在故紙堆裡,原滋原味的法存在於先賢大士的書帖、摩本、拓片之上。楷書的顏柳歐趙,行書的二王,草書的張旭懷素,他們的作品本身就代表著最正宗最權威的法度。摩臨的過程本身就是師法,世界上有沒有不經過臨帖就很有成就的書法家?我不敢講沒有,但肯定不多。
到底如何師法?書法的法,內涵太豐富,第一層次是的師法就是摩仿,從點畫到結字,一撇一捺跟著來,把字能寫像。第二層次的師法是意臨,揣摩先賢的技法技巧,讓自已的書寫循規蹈矩。第三層次的師法是仿其氣度,或敦厚或空靈,或莊穩或峭拔,學人家的風度氣質。第四層次的師法是融會。唐楷的中峰二王的偏鋒,顏魯公的折轉柳公權的窩鉤,都可以放在爐中焠火煅燒,融鑄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師法古人是大智,泥食古人是大愚。書法藝術的目標絕不是要重現一百個王羲之、一千個趙孟頫,而是需要承而創的新面貌,開啟新的時代篇章。儘管很難,數百年或有一個,但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抱庸淺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3 # 平沙老白
學習書法,跟學習任何技藝都一樣,必須向老師學習,向前輩學習。就像學習戲劇,一方面要得到老師親授、指導;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多看老師、前輩的表演,用心揣摩體會,領會戲劇表演的真諦。
學習書法最重要的方法當然是臨帖。臨帖,是"師法"的重要途徑。當然,臨帖不僅要用手,更要用腦用心。齊白石告誡弟子,"要學我的心,莫學我的手”。這話樸實無華,卻振聾發聵,開人茅塞。畢竟臨摹只是方法,手段,創作、創新才是目的。
提到創新,我想強調的是,“師法”還應包含一項重要內容一一書法審美的問題。這是大法,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書法審美出了問題,那將是災難性的。
清代書家傅山有著名書論“四寧四毋”:寧醜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這本是清代碑派書法興起後,為對抗帖派柔美、嫵媚,缺乏陽剛、曠達氣象的一個很有警示或啟發意義的書法理論,卻一不留神變為了當代“以醜為美”的“醜派”書法之“理論依據”。
這是傅山的本意嗎?
如果是,他該是醜書的倡導者,是"醜書”鼻祖了,那麼他的書法也理應已經"醜"到境界了,"醜"到極限了,再向前邁一步就可能是萬丈深淵,萬劫不復。
但當代一些無知無畏的書法大咖們,卻全然不理會物極必返的道理,一窩蜂地向前湧去,大有不"醜"出個狗樣來決不回頭的執著,真是可悲可嘆!
因此,"醜書"是當前書法之大敵。因為"江湖書法"充其量也是體制外的“江湖之人”所為,帶動效應很小。而醜書則多是體制內的精英,他們借“師法”之模式,給後學者之損害,對書法事業之破壞,就像中國革命中王明、博古、李德,習書者著實應當清醒!
拙見,如有不妥,請多指正!
順附本人圓光花鳥小品!
-
4 # 狂喜淡墨a
學書法,“師法”而求學拜師,解惑釋道,利於學業有進,決竅沒有,只有虛心,認真穎悟其道,有言,老師領進門,全靠個人,因此有師路通,相比較自學,少走彎路。
學書法,師教擇取從何入手,視其於哪方面有興趣,及偏好,因人而施材佈道。故,領教後且有序有規之練習。
習練課業,師則批正改錯糾謬,這個過程非常重要,近師資而備於修法之誤,歸納總結不足,方有步步取贏,日積月累,終能聚少成多,學書之藝,能不進否?
師法,學師之長,補充自己不足,思考於旁通,提問於疑難,主動性開啟,何有大腦不興?何有技藝不明?
善於省察,善於摹練,悟性是學書藝首要,勤奮踐行習練為至要,按照老師之教義,自然入門,通達學習之方法。取技乎,納於己,至於更高書境,靠自己持之以恆,不輟砥礪。
-
5 # 家村春微小品盆景張勇
書法中的“師法”我的理解是:1,從小有師承或臨摹有心德的學子,多年修為得到神似的程度。2,其它領域的大師,對藝術的理解融入書法,自成一派,如趙忠祥等。
回覆列表
所謂的“師法",雖然古代大師已逝,但我們仍可從他們留下的作品去尋跡。
如何尋跡。最好的師法,當然是如太極拳論所說的“入門引路須口授",什麼人能口授相傳呢?先看歷史上的這一片段,唐代的三大家,張旭傳心法給顏真卿(有《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為證),顏真卿又傳給懷素(見《自敘帖》所載),這三代人心手相傳,我們可以從張旭的《古詩四帖》,顏真卿的《顏三稿》,懷素的《秋興八首》《四十二章經》去看其師法,不難發現其一脈相承的影子。再說具體點,就是觀察他們的用筆,從起,行,收的法度。
好果沒有口授,是不是就不能師法呢?宋代的蘇軾給了我們的答案,他的《臨顏魯公爭座位》,形神兼備,《致季常帖》所用筆法,純出自《爭座位帖》,還有好多蘇軾的書帖,其筆法多出白《爭座位帖》。如果是一個蘇軾還罷了,也許有人說是巧合。但又來了個黃庭堅,他的行楷書,也有好多是顏真卿的影子,如《致天民知命大主簿書》。當然,黃庭堅是蘇軾的弟子,他們也可能是口授的師法。
有了這樣的例子,今人也能師法古人了。只要我們多臨帖,勤臨帖,常讀帖。細心揣摩,也能很好去“師法"古人的。孫過庭《書譜》說:察之尚精,擬之貴似。以此認真研習,味先輩之餘烈,必能揖先賢之前規,寫出有底蘊的好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