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清單
-
2 # 權謀l
跟我們現代人的春節差不多。
先是正月初一三更到五更的時候。開門放鞭炮慶祝新的一年開始。拜天地,祭祖先。相互祝賀。穿新衣,戴新帽,這是必須的。就算沒有新的衣服,帽子。當會留著最好的到春節穿!
-
3 # 笑看東籬
網友們!快要“過年”了,預祝朋友們“春節”快樂,美滿安康!
說到“春節”,就是天下華人的特殊節日→春天的節;俗稱為“過年”。
春節,與中國農曆(陰曆)24節氣有著直接關係。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天文曆法,稱為“夏曆”,就是我們說的“陰曆”或“農曆”。到戰國時,24節氣已經形成,便於安排農業生產。人們把第一個節氣叫“立春”。“春節”——就是陰曆第一個月的第1天至第5天。有時在“立春”前,有時在“立春”後。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夕”(俗稱為年三十)。
宋朝時候,“過年”非常熱鬧,已形成完整的“春節”。宋朝人把春節稱為“元旦”,最受重視。
“元旦”(過年)前的七天,即23日,稱為“小年”,就是為“大年”做準備。二十三日的晚上,把“灶王爺”請下(摘下)用火繞掉,之後全家人一起吃晚飯,商量“過年”的打算和安排。
臘月24日或25日,習慣於大掃除,又叫“掃房日”。屋內屋外,上天棚,下地面,牆壁四周,廚房盆灶等打掃乾乾凈淨。接著“糊棚”“表牆”。清理庭院,豬舍雞架,馬棚牛欄等。
從臘月26日起,北方人開始做“豆腐”,蒸“饅頭”;南方人做“年糕”(分粘與不粘兩種),備茶葉等。
三十上午,貼對聯、帖掛錢、掛年畫、貼“桃符”、帖門神、掛紅燈等。
除夕夜(三十晚上),百姓家要擺“家譜”,祭祀祖先,迎神供佛。安放“灶王爺”,貼上灶王聯: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
接著,全家人圍桌而坐,吃飯喝酒,唱歌說笑。午夜時,到庭院燃鞭放炮,全家人一起吃新的一年第一頓飯——“餃子”(南方吃“年糕”)。大人可以睡覺了,年輕人和小孩一直到天亮,稱為“守歲”。
大年初一,穿上新衣,年輕女人抹口紅,依門挨戶往來,行禮作揖,恭賀發財。大街上搭綵棚,擺滿各種物品,有說書的,獻詩詞的,演雜耍的。宋朝的城市娛樂場所——“瓦肆”裡,擠滿了人,婦女也可以出來遊樂。
宋朝——中國傳統文化盛興的時期,其中的“春節”(過年)已經完整成形,蘊含著濃厚的中華文化!
-
4 # 歷史遊戲影視評論
宋朝過年已經和現在過年方式差不多了,我們可以透過我們如今的過年方式推斷他們方式。
以下文獻選自百度百科
燃爆竹
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
《東京夢華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宮廷高院深牆內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包含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本原理,令人驚歎。
吃餃子
宋朝稱餃子為“角子”,“角子”為餃子一詞的詞源。餃子是寄託人們美好願望的吉祥之物。古書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已盛行吃餃子,文獻中說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當時的餃子是連湯一塊兒吃的,叫做“餛飩”,至今仍有此種吃法。
飲屠蘇酒
宋人過年都要飲屠蘇酒,這種風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蘇是一種草名,這種草釀造的酒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的,將大黃、白朮、桂枝、花椒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過年飲屠蘇酒正好相反,卻是從最年少的飲起。
守歲、拜年
除夕之夜,人們要守歲。宋人席振起《守歲詩》寫道:“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農曆正月初一,三更過後、五更來臨之時,爆竹響徹天空,便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同僚親朋之間拜年互賀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達官貴人因為親戚朋友太多,時間不夠,本人不能親自前往,就讓僕人拿著自己的名片去往別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雜誌》載:“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宋朝的年和現在的慶祝方式已經沒什麼差別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今,如今文化承擔到我們這一代,我們這代人應該薪火傳承這些優秀的文明,我們應該有民族自豪感,自豪我們有傳承了千年的文明文化。
-
5 # 劉教授史話
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
《東京夢華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宮廷高院深牆內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包含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本原理,令人驚歎。
02
吃餃子
宋朝稱餃子為“角子”,“角子”為餃子一詞的詞源。餃子是寄託人們美好願望的吉祥之物。古書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已盛行吃餃子,文獻中說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當時的餃子是連湯一塊兒吃的,叫做“餛飩”,至今仍有此種吃法。
03
飲屠蘇酒
宋人過年都要飲屠蘇酒,這種風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蘇是一種草名,這種草釀造的酒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的,將大黃、白朮、桂枝、花椒等中藥入酒中浸製而成。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過年飲屠蘇酒正好相反,卻是從最年少的飲起。
04
守歲、拜年
除夕之夜,人們要守歲。宋人席振起《守歲詩》寫道:“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農曆正月初一,三更過後、五更來臨之時,爆竹響徹天空,便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同僚親朋之間拜年互賀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達官貴人因為親戚朋友太多,時間不夠,本人不能親自前往,就讓僕人拿著自己的名片去往別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雜誌》載:“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僕持名刺代往。”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宋人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我們和宋代的人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但是承續的都是中華的文脈,華人自身的精神氣質透過春節得以彰顯,也透過春節得以延續。
宋代春節風俗體現了世俗化、大眾化特徵,這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其一,科舉考試製度到宋朝得到廣泛應用,打開了平民入仕為官的管道。其二,宋代市井的繁盛也為世俗文化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宋代這種繁榮的、大眾的文化,與正心正舉所提倡的傳承人文、發展人文、振興人文的理念遙相契合。
東方西方,古往今來,無論智慧多麼高深莫測,文化多麼博大精深,它們終歸是要為人的生存與發展而服務的,脫離了這一本質問題,智慧和文化就容易變得高大上和假大空,虛無縹緲,失去實用性。只有打破一切思想壁壘,使智慧和文化切實服務於人的生產與生活,切實接上地氣,它們的價值才能在不斷的超越和創造中充分體現出來。
祝英臺近·除夜立春
宋 · 吳文英
翦紅情,裁綠意,花信上釵股。殘日東風,不放歲華去。有人添燭西窗,不眠侵曉,笑聲轉、新年鶯語。
舊尊俎。玉纖曾擘黃柑,柔香系幽素。歸夢湖邊,還迷鏡中路。可憐千點吳霜,寒銷不盡,又相對、落梅如雨。
-
6 # 詼談趣論
我們現在過的春節其實也就是宋朝人過的,大同小異,因為春節本就是自古傳承而來,每一朝只是起了延續的作用而矣,。
-
7 # 草堂有春色
宋朝是個經濟發達的朝代,所以生活水平相對較高,進入春節前,就開始準備年貨了。
臘月時節,家家戶戶就開始醃製豬肉,魚肉等臘味。市場上一片節日紅火氣象,商鋪競售“各種錦裝,新曆,大小門神,桃符,狻猊,鍾馗,虎頭及金彩鏤花,春貼幡勝(一種用金銀箔紙絹剪裁製作的裝飾品,有的形似幡旗)之類,為市甚盛”。街市上都是些冬季時蔬(撒佛花,韭黃,蘭芽等),還有胡桃,“澤州餳”等糖果年貨。小販們沿街叫賣各種吉祥物“以備元旦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正月初一宋時謂之“元旦”,俗稱“新年”,後世引入西洋曆法,才改稱春節)”。此外,街市上賣“爆仗,成架煙火之類”的煙花爆竹生意更是特別興隆。還有用於慶賀元宵節的歌舞隊經常在街上彩排,往往引的路人駐足圍觀。
許多商家還會開始準備禮物饋贈老主顧,通常都是些“門神,桃符,鍾馗”之類。藥鋪會做些屠蘇袋,用五色線紮成“四金魚同心結子”“百事吉結子”送給老顧客,過年時懸掛門額上以“辟邪氣”。
臘月二十四,是宋代曆法上的“交年”,家家戶戶不論貧富,都要準備“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等祭灶用品。夜間"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市井上還有“迎儺”的祭神的隊伍,敲鑼打鼓,向各戶人家“乞求利市”。還有些窮人趁著過年喜慶的氣氛,“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型,敲鑼擊鼓,沿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
從臘月二十四日到除夕夜的這幾天時間裡,"士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寓意"推陳出新"、"辭舊迎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
到了大年三十,家家戶戶要"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祭拜完祖宗,社神,天地這些“團年”儀式後,就是一家人團圓的“年夜飯”。吃完年夜飯,宋朝時可沒有“春晚”可看,只是宋朝的人更歡樂,這天晚上"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小孩子們則是迫不及待地到外面去燃放煙花爆竹,"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除夕還有試年庚遊戲,陸游《劍南詩稿》有云:“鄉俗,歲夕聚博,謂之試年庚。”即將除夕這一天的賭博輸贏視為預測下一年人生命運的遊戲。為了打發晚上閒暇時光,很多人家都要準備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夢粱錄》一書有描述宮廷內消夜果的場景,其言:“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皂兒糕、蜜酥、小鮑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慄、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帖兒。”供宮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朝廷會舉行盛大而隆重的朝會,一大早,皇帝上朝,虔誠上香“為蒼生祈百穀於上穹”,隨後,皇帝給太后拜年,然後文武百官給皇帝拜年!民間更是熱鬧,街上到處是綵棚,銷售各種好玩的小商品,“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在南宋時,臨安市民“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譁”。朝廷還會放開賭禁三天,市民可以在初一初二初三這三天縱情賭博,許多商家也會以博彩方式銷售商品。在新年這天,市民們都是“新潔衣服,把酒相酬”。過年要拜年,也是相沿已久的習俗,“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
這些過年習俗和傳統,千百年來,塑造了華人的生活方式,也生成了一種春節文化!
-
8 # 理工男讀歷史
宋朝基本上進了臘月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夕”。宋末元初周密有《武林舊事》一書,記載了南宋時期杭州過年的盛景。
(杭州宋城)
過年採購一般從陰曆十月就開始了,在杭州朝天門內外有專門賣年貨的集市,包括服裝、新曆書、各種各樣大小門神、桃符、鍾馗、狻猊、虎頭,以及金紙剪出的五彩鏤空花樣、春帖子、幡勝等等;
臘月初八,各個寺廟和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一種菌類)、柿子、栗子等物熬粥,叫做臘八粥;
醫生和藥店調配一些藥物,包括虎頭丹、八神、屠蘇,用紅色的藥囊包裹,送給路過的行人,稱作臘藥。皇宮中也在這個時候大量調配臘藥,並賞賜給大臣和皇室成員;
各家各戶把互相饋贈的禮物裝在盒子中,不論好壞貴賤,代表心意,叫做“饋歲盤合”。有送禮物的,就有回禮物的,大街上滿是提著這種盒子、抬著酒水羊肉走來走去的人群;
臘月二十四,叫做“交年”,用花餳(糖)和米餌祭灶神,還有糖豆粥,叫做“口數”。普通百姓就開始儺戲來求神,到處敲鑼打鼓到各家“乞求利市”;
除夕,每家都用五色紙做成供品,在門口迎送六神。到了晚上也進入最熱鬧的時候:
至夜蔶燭糝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謂之“聒廳”。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又明燈床下,謂之“照虛耗”。《武林舊事》整夜爆竹、鑼鼓、音樂聲音不斷,夜空被紅色的燈火映紅,小孩子們可以整夜玩遊戲,並美其名曰“守歲”。要在床下點一盞燈,叫做“照虛耗”。祭祀祖先有的是早上、有的在晚上,各家不同;
還有貼天行貼、百事吉剪紙、飲屠蘇酒、吃膠牙餳(糖)等等,好多習俗是從北宋東京汴梁流傳過來的。
皇宮中外人不能輕易進來,就用小女孩裝扮成六丁、六甲、六神做儺戲,晚上準備很多消夜的果子,如蜜煎珍果、花餳萁豆等百餘種。宮中嬪妃準備歲軸、珠翠百事、吉利市袋兒、小樣金銀器皿,並隨年金錢一百二十文。
皇宮中的爆竹檔次很高,外形有各種果子、人物,還有一副屏風外畫鍾馗,裡面藏了藥線,點著之後連續響上百聲;
(宋朝皇帝就這品味?)
正月初一是大朝會, 皇帝和百官穿上最正式的禮服,黃色大旗儀仗三千三百五十人,這比北宋時期汴梁的規格已經縮減了三分之一;所有高階官員、太子等宗室成員、各州郡官員以及各國使節在紫宸殿為皇帝祝賀,一套拜年的禮儀和程式,最後再賜宴;皇帝先祭祖,再接受百官朝拜,最後在後宮接受皇后、太子等親人的朝拜,晚上晚宴後放煙火、賞燈。
初一之後一直到十五都很熱鬧,主要以觀賞燈火歌舞為主,整個杭州城從皇帝到高官,再到市井小民普遍參與。歌舞表演有流動的,也有各青樓酒肆固定的,人們經常一邊飲酒一邊觀看歌舞,開銷並不多,“酒邊一笑,所費殊不多”。從初一開始,一天比一天熱鬧,直到十五“元夕”達到最頂峰。
-
9 # 自戀村村長
除夕承載了華人太多的情感與記憶,華人過除夕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今天的除夕和古代的除夕,人們的風俗習慣有何變化和不一樣呢?讓我們來看看宋代人是如何過除夕的!
送節物史料記載,除夕這天宋代皇帝有賜文武大臣鍾馗像的風俗。如北宋神宗時期,宋神宗就命畫工摹拓鍾馗像,然後雕版印刷精裝後,將成品賜給中書省和樞密院中的官員。除夕之夜,神宗又派入內供奉官“就東、西府給賜鍾馗之像”。而在民間,當時的人們也送門神、鍾馗等節物之禮俗,如宋代史料筆記《雞肋編》記載,除夕日“送節物,必以大竹兩竿隨之”。
陸游《劍南詩稿》有云:“鄉俗,歲夕聚博,謂之試年庚。”即將除夕這一天的賭博輸贏視為預測下一年人生命運的遊戲。另外陸游《新歲》一詩中,“明燭聚呼盧”之句便專指此遊戲。
小兒賣痴呆按宋代人的風俗,在除夕夜天將亮前,要進行一項所謂小兒賣痴呆的活動。南宋詩人范成大《賣痴呆詞》就有描述:“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招人買。二物與人誰獨無?就中吳依仍有餘,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從這首看似詼諧幽默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一風俗飽含著宋代人良好的心願,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
消夜果除夕夜闔家團聚,為了打發晚上閒暇時光,宋代時,很多人家都要準備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夢粱錄》一書有描述宮廷內消夜果的場景,其言:“是日,內司意思局進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團、韻果、蜜姜豉、皂兒糕、蜜酥、小鮑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慄、銀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頭兒、牌兒、帖兒。”供宮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雖不能如宮中豐盛,但也極盡所能,準備消夜果,力保年節順心。
年餺飥餺飥,是宋代除夕所製作的一種特色小吃,類似於今天羊肉泡饃等湯餅類的食物。宋人就有“冬餛飩,年餺飥”的說法。大詩人陸游《歲首書事》一詩有言:“中夕祭餘分餺飥,犁明人起換鍾馗”,並自注:“鄉俗以夜分畢祭享,長幼共飯其餘。又歲日必用湯餅,謂之冬餛飩、年餺飥。”
籸盆燒松盆,主要是一種宋代民間的驅邪祈吉活動。南宋時已開始流行,周密《武林舊事》就記載,“至(除夕)夜,蔶燭籸盆,紅映霄漢。”籸盆因為以麻籸(渣滓)為燃料,故有此稱。劉昌詩《蘆浦筆記》也有記載:“今人祠祭或燕設,多以高架燃薪照庭下,號為生盆。莫曉其義。予因執事合宮,見御路兩旁火盆皆疊麻籸,始悟為籸盆,俗呼為生也。”
-
10 # 飛天夜航船
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
明代的正月初一,皇帝先在祖廟祭告,然後在奉天殿舉行大朝會。朝賀禮儀活動莊重,王公百官整肅,儀衛威嚴氣派。皇帝大駕出乾清門,在威武的護衛佇列中金輦升上三臺,經過謹身殿、華蓋殿,最後皇帝御奉天殿,端坐在金鑾寶座上接受臣民的新年朝拜。外廷儀式結束後,皇帝回內廷,接受皇后率領嬪妃行禮,皇子皇孫行禮。
《明穆宗實錄》記載,官員們過年的年假從臘月二十左右開始,一直放到正月二十左右。假期的時間大概能到一個月左右。廟會、燈市、祭灶神等活動熱鬧非凡,萬民同慶。明代《元宵曲》:郎莫看燈去走橋,白綾衫氅撒嬌嬌。 走來兒怕雙纖趾,不走兒愁一捻腰。
正月汴京城大街上有叫“關撲”的投擲遊戲,小販把食品或玩具、首飾等物作為獎品,於瓦罐內投中銅錢,根據銅錢的正反判定輸贏來贏得獎品。這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投壺、扎氣球,但是在宋代是一種賭博遊戲宋代春節的“獅子舞”盛行非常,相比於唐代凶神惡煞的儺戲面具,“獅子舞”更加可愛、靈活,注重武打表演,有時還會表演“獅子”口吐煙火。同時看花燈也是宋代春節人們趨之若鶩的一項活動。除了熱鬧的娛樂表演,購物也是宋朝新年的重頭戲。“八荒爭湊,萬國鹹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孟元老在他的《東京夢華錄》中這樣說道。繁榮的貿易帶動了春節的氣氛,也展現了一個朝代欣欣向榮的景象。從古至今,中國過年(特別是北方)都一直有吃餃子的習俗。不過宋代還有一種說法叫“冬餛鈍,年餺飥(一種面片湯)”,因此北宋戲稱“肥冬瘦年”。 -
11 # Feng馮生
宋朝時期,顯然是歷史上幸福指數最高的朝代。節日的宗教色彩淡化,娛樂成分大大增加,節日成了宋朝市民階層的狂歡的代名詞,特別是春節更是放大到極致,宋朝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到元宵節結束,更有甚者從臘八節開始一直到二月二都稱為過年。皇帝和上層文化精英與民同樂,宋朝人春節放假,原則上大年初一前後各放三天,元宵節放假七天,臘八放假三天,二月二中和節又放假三天,春節這一個月中就放假20天,助推了春節的節日文化的發展。一部《水滸傳》中洋洋灑灑告訴我們宋代過春節情節。那時,普遍開始燃放爆竹了。書中出現了一個放炮高手,呼延灼在推薦凌振時提到,“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里遠近,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看看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凌振又放一個車箱炮來,那炮直飛在半天裡響;凌振就岸邊撒開炮架,搬出號炮來,連放了十數個。號炮者,興兵列陣埋伏衝殺的訊號,僅為戰場之幫襯,不是戰場之重要武器,宋朝還沒有實質上的火炮,凌振的炮兵部隊只是一群放爆竹的高手。可以說明宋朝的爆竹製作技術已經很成熟。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宮廷高院深牆內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這是凌振火炮的原型。
回覆列表
宋朝的春節和如今也沒有太大的區別,或許不同的地域習俗可能有些不同,不過大致還是相似的,我們有的他們也已經有了,下面給大家來說幾個比較常見的習俗。
1、放鞭炮。不過他們使用紙來包住火藥製作成的爆竹,在比較重要的節日是要燃放爆竹的,比如春節、除夕、元宵。
2、除夕夜要守歲,過完年夜要拜年。
3、吃餃子。他們稱呼為“交子”,實際上和我們沒有太大差別。
4、飲屠蘇酒。這是一種叫做屠蘇草釀成的酒,在宋朝特別流行,家家戶戶在過年期間都要喝。
5、貼春聯、貼門畫。
6、準備各種年貨,比如肉啊、酒啊,還有過年用到的各種東西。
其實宋朝是一個文化朝代,這種人文思想和現代很是相似,我們現代人的節日就是延續宋朝的習俗。這些習俗都是十分的接地氣的,這裡提到王安石的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