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竹林
-
2 # 盛世鳴鐘聲
學習書法的人,有幾個毛病,一是眼高手低,這個寫的不行,那個寫的不行,自己動起手來卻一臉懵逼,這是沒有深入學習的緣故;二是好高好高騖遠,今天臨顏明天臨柳,覺得歐體好看,於是找來歐體字帖,有人說還是趙孟頫的字漂亮,於是又臨趙,最終一無所獲;三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自己也不知誰說的是真理。
未學楷而學行草,如幼兒學步,尚未能站立,焉能獨步行走?學書法完全就是這個道理,幾乎沒什麼可質疑的問題。但是學了楷書就一定能寫好行書草書嗎?回答也是否定的。換句話說,欲學草書,必先學楷,而學好了楷書,又不一定能寫好草書,蓋所謂學有專攻,楷行草實際上是不同的專業,不能等同的,它們各有規矩,各有規律,要都能寫好,必須付出代價。這些道理,前幾回略已涉及,茲不贅述。
楷書是行草的基礎,這是共同的認識,先賢們多有論述。竊以為,學楷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掌握用筆使筆的技術要領,特別是起筆行筆收筆,中國書法的難度全在對軟體毛筆的控制能力,手腕對筆毛彈性的敏感性,這個沒有掌握,寫出來的一定是江湖字,便是皓首窮經一輩子,也脫不了江湖氣——墨豬體,流滑而無筆趣墨韻。
-
3 # 靜中樂
楷書從來不是行和草書的基礎。相反,有些楷書比如歐楷,如果沉浸太長,行草根本寫不了。你看看二田的行書,有會寫行草書的嗎?真實的情況是,草書在東漢已經很高水平了,如陸機(平復帖,冠軍帖)索靖(急就章),到二王已形成今草。而楷書始自三國的鐘繇,到唐朝才集大成。所以從書法的歷史程序演化看,行草書反而是楷書的基礎。所以,楷書是行草的基礎,這種說詞,完全是誤導!
-
4 # 林慶逢358
唐一代的楷書完善並定型了漢字的結構,幾大名家用科學和藝術的筆法書寫出端正的楷書。先練楷書,一來可以認識漢字結體,二來可鍛鍊運筆的提按頓挫。雖說真不通草,但草書終究是漢字胎生,再怎麼寫得天馬行空,也得有漢字之形跡,此基因也。故此,先習楷書是最佳方法。
-
5 # 中醫與書法
可以這麼說楷書是行書草書的基礎。學習書法確實是應該先練習楷書。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先練習隸書更好。
我個人認為先練習楷書還是好一點。畢竟這樣對於字型結構佈局更容易掌握。行書草書一樣離不開楷書這種結構佈局。另外,提按這些在楷書中用得比較多。行書草書一樣用得到。但是隸書的話,基本用不到提按。
書法總的來說,不外乎筆畫,結構,章法。所以不管先練習哪種書法,只要認真練習,持之以恆,便會有進步的。
-
6 # 行書一點通
觀點很鮮明――楷書不是行書和草書的基礎!篆、隸、草、行、楷,都是獨立的書體。若論起源上,我們今天所練的楷書,多為唐楷,它可是晚於行書產生的!
但是,先練好楷書,對行書有幫助的一面,畢竟主筆,結構,往往是一樣的;但同時也有限制――容易寫呆滯,而且機率非常高!
相應的,練好行書,對學楷書,同樣也是有幫助的,畢竟主筆、結體也相似;
有的人真就沒認真練過楷書,自由體直接學行書,我就是(初一練過數月),但我自信行書比普通練字者要強一點。
學了行書,再寫楷書,同樣是有影響的――有點行書的影子,有行楷的味道,如上兩圖——尤其第一個我;至於這種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能否接受,看法因人而異吧。
對楷書的理解,我喜歡趙孟頫的理念,如下圖——
練好任何一種書體,都對其他書體有幫助!很多朋友有這樣認識很正常――是因為我們學書法時,多以楷書為入門;而且,我們還以為,行書,就是楷書的快寫,多是出於常識性認識,這也是常識性的錯誤!
不是這樣,行書,絕不是楷書的快寫!具體太多了,這裡就不細說了――
其實,二年前的我,其實也是持有以上觀點的,隨著練字多,實踐並學習了書法常識知識,得此結論的:楷書不是行書和草書的基礎。我們知道,行書包括行楷和行草;但是現在的硬筆字貼,又細分了三類:行楷、行書、行草;
據我觀察:一直學楷書,再學行書,往往牽絲不自然,放不開,行書的結構有太多楷書的規矩,這是導致很多朋友行書實用性差的主因!
日常字,抄抄――
若是想直接就學習行書,沒問題的!讀貼、臨貼、隨抄鞏固、日常運用相結合;若方法得當,肯定是能練好行書的! -
7 # 狂喜淡墨a
可以如此理解,楷則乃度,無度何有其它。
當然正楷法嚴,有阻性情之發揮,當人常於法徜徉,很難出楷帖之園囿外,似乎有束縛手腳,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體驗,而盡己之率爾,則有心如馳鶩,心手相即一拍,然若是法疏而意性往往令筆畫無致,若巧形密緻,必須有彌足之法技。
從而入楷,而見地有失有得,捨得之取法乎上,丟棄稍許,盡情新增己之活躍之熟筆,其熟乃技藝之長處,糅雜自己法性與意情,如此留精去旁枝,加己之綠葉。若此有了出帖之目的,也許自己的才情有了發揮,久而久之發展了自己筆墨風致,初學,僅僅些點,久之多許,或多或少,讓才華之酵母菌有了擴散,張揚,其味之內涵屬於己的。
入楷,學之不精,也乃為法之右,失去應用的韻致,為以後創作落下二流之品味,永遠不會入流,入法眼。
學楷,固然重要,明白是學法度,學正統,是基礎,基本功,童子功。為學行與草而備法。
強調基礎,是真理,捨棄基本,而取法度之末,只算三流之書貌。辯證地說,幾種書體可以轉化,由行楷或行草,也亦可歸正,一般學書皆為如此,七十年代無帖,皆從一些標語書報而得學之,或家學傳之,臨今人之書,古帖少見。後學又從行書轉到楷。
話說命題,楷是行、草之基,符後書道。
-
8 # 翰墨書道
楷書的技法通一切書法字型的基本技法,但書法不同的字型(篆、隸、楷、行、草)和書體(歐、顏、柳、趙)有不同的字形和線條造型。
所謂書法各字型和書體技法的相通,是指如執筆姿勢角度筆墨紙硯有相通之處,用筆的提按頓挫、藏露伸放,點畫的粗細輕重、疾徐變化等技法是相通的;還有結構的疏密虛實,重心穩正、奇險峻拔、開合伸縮、長短斜正等技法有相通之處。我們知道可以把楷書看做諸體書法技法的集大成者,包括字法的標準性。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只要透過臨摹,掌握楷書的基本技法和字形,在學習其它書體或字型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技法來分析和臨摹練習其他書法字型。還有讀帖能力的養成,都可以借鑑和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借鑑到其它書體的學習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楷書就是行書和草書的基礎,不過這個說法有不太準確。較準確的說法應是楷書的技法是行書或草書技法的基礎。實際上,我們學習任何一種書體或字型,都會有一些技法是相通,所謂的萬法歸宗,屬於“宗”範圍的技法都是相通的。單純從楷書來說,學好楷書對於理解行書的偏旁部首符號的“演變”過程,特別是草書符號的省減過程的認識與理解也有非常大的幫助,在再說先學習楷書還便於我們日常應用和培養良好的審美觀念。
-
9 # 踏雪驪山
楷書也叫正楷,正書,講究的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它所有的筆畫都應該是孤立的,一個筆畫完成後才開始另一個筆畫,筆畫與筆畫之間沒有連帶關係,對於楷書可以說是“狀如運算元”。楷書由隸書演變而來,是中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楷書在用筆上非常複雜,除了斜捺之外,幾乎每一筆包括起筆和收筆都需要頓筆,尤其在轉折處要明顯。而且在書寫速度上不宜過快,注重中規中矩。
行書,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連帶,強調呼應關係,屬於筆斷意連的情況,把起筆中的頓筆去掉了,採用了搭鋒入紙的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書寫的效率,行書把很多折筆變成了圓轉,轉折處不再使用頓筆,直接轉了即可,提高了書寫的流暢性。行書除了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帶之外,還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連帶,這種連帶不僅有實連還有虛連,另外,還借鑑了草書,很多筆畫可以簡略。書寫速度比楷書要快,方能得行雲流水。
古人學習書法是學書須學楷法,以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為楷模。而草書和行書,都是以楷書為基礎的,或者是楷書的快速書寫,是書法入門的基礎,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在楷書領域摸爬滾打,很難在行書和草書上有所成就。
以上屬於我個人偏見,還望批評指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其實我覺得是不一定的,不能說因為初學者先學楷書就說楷書是行書或草書的基礎!通常說的寫楷書打基礎,並不是指這個。但寫好楷書對後面的行書楷書是很有促進的,因為有了楷書的基礎,對於如何行筆,結構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學習行草自然入門要快的多了。這個道理和人們常說的:書畫同源,有些類似,他們兩個是相互促進的。所以我覺得無論楷書行書亦或別的什麼字型,沒有說什麼是什麼的基礎,就像有很多人是從行書開始入門的,也有很多人是從隸書開始入門的。難道說從行書入門的人沒有打書法基礎嗎?所謂用筆千古不易,無非就是用筆要學而已,各種字型微有不同。
舉個很多人都知道的例子吧,宋代大家米芾,行書寫的極好,但楷書卻是平平常常。難道他的行書是有多麼深厚的楷書基礎嗎?甚至米芾很是不喜楷書,他對於唐代幾位楷書大家也是嗤之以鼻,無論是顏真卿柳公權或是智永等都毫不客氣,而且他對於楷書大家柳公權的評價更是說,自柳公權開始之後便有了醜書,乃醜書鼻祖也!當然我們在這裡不討論誰對誰錯,其實我很喜歡唐楷,也喜歡米芾,書法藝術的本來就有不同的見解。我舉此例不過是想說楷書並非行草的基礎,行書寫的好不一定楷書就好,楷書寫的好不一定行書寫的好!當然用筆技巧在那裡,別的字型學起來當然就很快。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僅供參考。如有不妥,勿怪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