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鄉村趣事168

    攝影是什麼,攝影就是用技術手段表達人類情感的手段。可是現在的攝影,成為了表現自己慾望的工具,好像遇到一個夕陽與老人、藍天和白雲、晚霞和漁船,不拍一拍,就對不起自己的手機或者相機一樣。

    一旦攝影缺失了攝影人的情感,攝影這門藝術就變成了乾巴巴的技術手段,是一種另類的寫實畫,一個醜惡或美化生活的小工具。

    因為攝影人數越來越多,每天都會有海量的照片上傳到網路上,這讓我們分辨好照片的時間成本倍增,因此,我們對攝影作品的免疫力也在增加。無論多美的照片,現在都不能帶給我們感動、興奮、憐憫、反省……,這些情緒的缺失其實就在於攝影作品缺少情緒、攝影師缺少情緒,人們唯一的追求,就是快和精。1.一幅好的作品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或是表現一個人,或是表現一件事物,甚至可以表現該題材的一個故事。主題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使任何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也我們做攝影培訓基本原則之一。

    2.一幅好照片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攝影的主體,也就說,使觀賞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攝主體。

    3.一幅好作品必須畫面簡潔,只包括那些有利於把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內容,而排除或壓縮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內容。

  • 2 # 大海lzd

    這個問題就建言而已,如果這個攝影人是搞政治的,她的照片兒的思想內涵,就反映人文,反映社會,反映政治,這照片不太好找,反應錯了容易出事兒。如果是你注重藝術和技術,照片照的,通透,漂亮,構圖合理,這也是不錯的。

  • 3 # 影影圈圈

    讓攝影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這就是作為一個攝影人該追求的,

    世界上的任何一種藝術都是來源於生活,攝影藝術更是如此。攝影誕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了,不可否認它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已經產生了毋庸置疑的巨大推動作用了,當然了,攝影技術再先進,都離不開那些攝影師重複的拿起攝像機專心致致的拍攝,

    作為一名優秀的攝影師精通擅長各類題材的攝影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人像攝影、風景攝影、紀實攝影、靜物攝影、其他場景攝影,關於攝影的基礎知識就不多做解釋說明了,只有每個領域都精通了,才能做到“見景即拍”,不錯過任何有意義的瞬間,

    由於有了攝影,我們的眼界變得從未有過的開闊,不必親臨其境就能夠透過照片觀賞世界各地的綺麗風光、風土人情和珍禽異獸,由於有了攝影,我們的目力大大廷伸,透過顯微攝影可以觀察到微觀世界的形態,可以這麼認為,攝影的魅力就好比生命的意義價值,

    作為一名攝影師要深刻了解攝影的意義以及魅力所在,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提升,攝影過程變得越來越簡單、便利,此時攝影師更應該提升自己的攝影藝術修養,讓“光影藝術”變成有生命靈魂的藝術,甚至可以這麼理解,攝影已經不再是一門技術或者藝術了,更是整個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已經深深植入我們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所以說一個優秀真正的攝影人肩上的擔子非常重大,因為興趣愛好而攝影、因為生活而攝影、因為人生價值而攝影,每個階段的體驗都不一樣。

  • 4 # 秋楓視覺

    攝影人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鏡頭後面一顆善於思考的頭腦。

    這句話已充分說明攝影人應追求什麼?

    作為一個攝影人,不一味追求高檔的攝影器材,也不是隻關注攝影作點的畫面。

    攝影要立足生活,追求畫外功夫,作品才能創新,才能觸及靈魂。只有根植在哲學,人文、社會、歷史、地理等基礎知識的土壤上,與繪畫、書法、雕塑、音樂等各種藝術相互融通。

    想成為作家,只會組詞造句,堆積華麗詞彙,不會寫出觸及靈魂的文學作品,想成為畫家,只會透視造型,一張畫只能叫習作,不叫作品。

    作為攝影人,不求無所不通,但必須成為一個“雜家”,人生有了歷練,就會善於發現,精於思考。

  • 5 # 羅禮衛2019

    攝影人追求什麼?你想追求什麼?其實這些追求是因你的內心而定,現在是個有點浮躁的社會,大多都追求快學習,快賺錢,快……,當你做這個做久了,你的心靜下來了,你就知道你要找的是什麼了。我比較喜歡手機拍照,記錄自己身邊的故事。今天記錄了,n年後,或者再後面,回頭來看看就有意思了。現在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環境與人、環境與社會、環境變遷的故事、歷史和關係。我只喜歡記錄當下,哪天,自己老了,當時記錄的環境,人,做為回憶,或者是歷史記錄吧。謝謝。以下是拍的是2019年3月韶關市政府改造後的嘉暉市場。

  • 6 # 唐山月

    首先要有顆熱愛攝影的心,然後是得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投身攝影技藝的慾望和創作的衝動,然後自覺去學習技術層面的東西,培養綜合的美學素養,包括色彩運用、造型能力、韻律節奏、構圖視角、情感表達,甚至是講故事的能力等等。

    當然重要的是得找到養家餬口和藝術追求的結合點。

  • 7 # 0631林日方

    這個問題哪有什麼對與錯。個見:1、偶在拍攝過程中遵循原則是事實,不去扭曲事實,偶爾或許有擺拍的片子(是在其他大師的帶領下完成的);2、咔一張是一張,從來不用連拍;3、懇切需要名師給予指點。

  • 8 # 玉樹臨風146341934

    攝影人是透過手裡的相機記錄和留下一切美好的瞬間。世界上有許多事物都是轉瞬即逝,攝影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真實的記錄事物的本來狀態,也可以說是記錄歷史。所以,攝影人應該追求透過自己的創作,把這個世界上的真善美和假惡醜儘可能的記錄和保留下來,作為後來人的榜樣和借鑑。

  • 9 # 宋渭濤驪泉影像

    作為一個業餘攝影愛好者,不敢說自己是攝影人,所以只能就攝影愛好者的追求說一些感受了。

    1、追求快樂的心情為第一位。

    攝影題材是五花八門的,有美麗,就有了醜惡,有乾淨,就有了垃圾,有光影,就有了黑暗,但是我的攝影追求第一位是快樂的、愉悅的、幸福的,因為只有經過了、受過了、忍耐了最大痛苦的人,才懂得安寧、健康、和平的幸福含義。

    2、追求生活的滿足感為第二位。

    攝影豐富了我的業餘生活,極大的充實了我的閒暇時間,使得我更忙碌了,不敢說對身體很好,起碼我可以充實的過好自己的工作之餘的時間。

    人生本來就很短暫,為什麼總是為別人而活呢?別人的那些閒言碎語,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在意的必要,怎麼舒服你就怎麼過。如果一直以來都是計較這別人的那些是是非非,也許你的生活會一直充滿了坎坷,不會真的順心如意。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經歷,每個人也會有自己的滿足感。攝影帶給了我滿足。

    3、追求攝影作品的歷史價值為第三位。

    每個業餘或者專業從事攝影的人或者群體都很看重自己的攝影作品的價值,我也一樣,從最深處的心理分析,每個人都是喜歡名利的,人的本質決定的,所以我喜歡投稿、參賽、網路傳播自己的攝影作品,因為我一直認為攝影作品只有傳播出去了,才算是正在的體現了攝影的價值,也就傳播了你的理念和思想,讓更多的人感悟你的力量,也算人生的一大價值體現。

    總之,攝影群體的追求千差萬別,因人而異,每個人在各個階段的追求可能不一樣,所處的年齡、地位、閱歷、財富等不同,決定了各自的追求不同,可能反覆、可能徘徊、可能前進、可能落伍等等,隨著時代的脈搏在不斷的發生一些變化,讓我們享受這個美好的時代吧,去記錄風光、紀實、人像、觀念,我們擁抱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時代。

  • 10 # 夜百獸

    上面兩位老師提到的兩組作品,從我個人看,就是他們所拍攝的,似乎都是我們身邊曾經發生過的,所熟悉的,但又被我們每一個人所忽略的場景,或者是畫面。但這些畫面在細節上又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有所不同。

    正是這種不同,抓住了我們的眼光,吸引了我們的眼球,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勾起了我們的回憶,從而引起新的感受。

    這種感受,除了我們似曾相識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假如我們設想,讓一個從來沒有學過攝影,或者對攝影不感興趣的人來拍的話,他們可能是永遠不會拍出這樣的畫面、這樣的場景,至少不會成組的拍出這樣的內容。這就說明什麼呢?說明,他們的每一幅畫面,都是經過思考的,經過選擇的。

    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做這種選擇呢?如果不是為了表達一種主題,或者是一種思想。他們又想說明什麼呢?答案是說明不了什麼。他不像某些經典作品那樣直白。比如說經典作品,“流浪的母親”。我們,看到這幅照片,馬上就可以透過人物的面部表情,得到某種結論,清晰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不用強加解釋,就能立即明白。這些作品呢,也是我們普通大眾,立即就能看懂,馬上就能體會,馬上來就瞭解的東西。他們那如果掛到街上,經過簡單的解讀,每一個路過它的人都會明白,它所表達的含義。

    那麼,他們為什麼又是,兩組好的照片呢?

    我最近一直在農村工作,對農村的貧困有一些新的體驗。前些天讀到一篇文章,講的是貧困的原因。其中有一段說的很有意思:經過一個美國學者的調查,他是好像應該是一個社會學家吧,儘管食物都難以得到保障,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人們仍然要買一個電視。那麼我們可以想象這個電視給他們帶來什麼。電視呢解決不了溫飽問題,但是它可以解決另一個問題,就是解決他們的精神匱乏問題。

    這個作者呢,透過調查還發現另一種現象,就是說越貧困的地方,在各種活動上的支出比例就越高、場面越宏大。比如說,婚禮、葬禮、節日慶祝等,他們的支出比例往往往要大於比他們更加富裕的地區。

    這是相對貧困的地區所發生的情況。由此我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比如說我們中國的農村,辦一些喜事的時候,都要放上幾掛鞭,難道這些聽一聲就響就完事的東西,能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改變嗎?肯定不是,但是它能帶來歡樂。而

    所謂的歡樂與幸福,從我們醫學角度上來講,其實就是一個多巴胺。我覺得呢,就是在相對貧困的地區,這個人們對於多巴胺的渴望,要更勝於相對富裕的地區,當然這個結論還是我自己想,並不是那本書上說的。

    同樣的,在生活相對富裕的地區,甚至發達地區,也存在著一個缺乏多巴胺的問題.因為多巴胺有一個特點:就是經過多次重複之後,原來能夠引起興奮的東西,就不能再引起興奮了,也就是大腦對於熟悉的場景不能再分泌多巴胺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評委,把好看的照片剔除,選擇了一些他們沒有看過的照片,或者是某種新奇角度的照片。

    從這兩組作品來看,我認為就是他反應了攝影的某些實質:如同所有的獵奇一樣,首先是一場多巴胺的盛宴。這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有選擇的拍攝、編輯。無非就是首先刺激了我們大腦的多巴胺。這個無論是對於富裕地區,還是貧窮地區,都是適用的,無論對於有藝術細胞的人,還是沒有藝術細胞的人,也是適用的。

    所以我覺得對於攝影來講,不管是主題先行,還是事後總結,都離不開讓人眼前一亮,刺激眼球這個特點。然後才能談到思想性與藝術性這些東西。

    文學上有文學批評,有時看文學批評比看文學作品本身更過癮。攝影也有攝影評論,有時看攝影評論比看攝影作品本身更有意思。這些批評與評論,其實是一種二次創作,在二次創作過程中,作者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借作品的“殼“,說自已的事兒,也就是說,在二次創作過程中,原來的作品究竟是什麼已經不再重要。所以我們不必非得給作品貼上標籤,它就如同在社會上的熱點新聞一樣,出現了,被關注了,然後被解讀,在解讀之後,它自然有了自已的社會意義,這種社會意義,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結果。,它是真正的作品,因為照片被拍下來後,僅僅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由不同背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人來共同完成。

    攝影理論工作者的價值,正如文學批評中的批評家一樣,有時是引領了我們創作的方向,有時則是將沒有意義的東西,貼上了意義的標籤,沒有他們的解讀,作品就不能稱之為作品,最多隻是一個半成品。半成品從物質產品角度講價值不大,但做為精神產品,它的創造肯定要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所以有的作品把觀點強加於讀者,有的作品則開放了解讀空間,在不同的場景下,兩種作品都有其價值與存在意義。

    法律這麼嚴肅的東西,不同的專家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攝影作品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論或者討論本身,也不是為了分出高下,給出答案。爭論與討論也是一個作品的二次創作過程。透過這種創作,表達的是爭論者的觀點與概念,讓我們又一次在多巴胺的盛宴中享受到大餐的美味,我認為,這已經足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歌曲我的夢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