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中醫蔡野平

    中藥的喝法有時候很講究,有的是熱藥涼喝,有的是涼藥熱喝,現在醫生大多數都不怎麼講究了。一般都是熱著喝,很少有喝涼的了。

  • 2 # 寧可851

    沒有特殊要求一般溫服,不過根據疾病的寒熱性質需要對中藥服用的溫度有講究,有些需要放涼後服,具體情況要根據具體服用方法。

  • 3 # 肛腸科林醫生

    湯劑,古稱湯液,是中藥最為古老的劑型之一,湯劑能夠充分適應中醫辨證施治的需要,並具有療效快,易吸收,作用強等幾大特點。 所以湯劑相比較丸劑還是有它獨特的作用。特別適用於各種慢性疾病。

    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就曾講:"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反而有害……"就指出了正確的服用湯劑可以加速病情的好轉,而錯誤的服用方法會使病情惡化。 由此可見湯劑服用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著藥物在人體中的吸收和治療效果。

    如何才能正確服用湯劑呢?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的服藥時間 服藥時間應根據病情來決定。

    1)疾病部位在(心、肺部)比如冠心病、肺炎等,想要使使藥力停留較長,宜飯後服;

    2)疾病部位在(膀胱、腸)比如膀胱炎、腎炎、腸炎等疾病,欲使藥力往下輸送到相應部位更好的吸收,宜飯前服;

    3)清熱解毒藥、滋補藥最好空腹服,因為空腹狀態是藥物最好吸收的時機,沒有其他食物影響藥性。(空腹服即指早飯前一小時或晚飯後一小時服藥);但是清熱解毒藥一般為寒性並且比一般中藥苦,容易傷胃刺激胃,所以在不耐受的情況下還是要飯後半小時服用。

    4)還有一些特殊藥物應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藥在服藥前應少量進食以助藥效;驅蟲藥應在早晨空腹服,服藥前應喝點兒糖水,這樣可以提高殺蟲的效果。

    二、 正確的服藥溫度

    1)湯劑在治療一般疾病時均宜採用溫服法,但是服用解毒劑需冷服,因為冷服可以容易排出毒素,熱服的話會反而增加體內毒素的擴散。

    2)還有活血通絡的湯劑需要熱服,因為熱能加快體內代謝促進血液、經絡流通,生活中熱敷就是這個道理。

    3)清熱藥和消暑藥宜冷服。因為中暑後或風熱感冒後身體會出現發熱,我們此時的清熱藥物、消暑藥物在冷服的作用下能更快的降溫和發揮藥性,因為清熱藥物是寒性的,更能發揮藥物天性。

    4)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服用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或嘔吐,可用生薑擦舌即止。

    三、 正確的服藥劑量

    中藥湯劑均是煎煮2~3次後的倒在一個碗裡,再分兩次服用,一般來講,每次以服用 150毫升為宜,一般兒童1歲以內用成人藥量的五分之一,1~3歲用成人藥量的四分之一;4~7歲用成人藥量的三分之一;8~10歲用成人藥量的一半;10歲以上就可以用成人藥量了。

    四、 正確的服藥次數

    一般湯劑一日分早晚兩次服用,清熱解毒藥可每日服3~4次。補液藥應早晚各服1次,發汗藥可加服2~3次,含咽藥汁可少量多服幾次。 掌握了這些方法之後,就能夠更好地利用藥性,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總結:中醫博大精深,我們看病需要辨證論治,根據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就算是同一種疾病出現在每個人身上,他的用藥也可能就會不同,中醫湯劑的服用方法更是講究,所以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早日康復。

  • 4 # 宋藥師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有些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很可笑:怎麼會有人問這樣的問題?喝中藥不都喝熱的嗎?醫生都讓喝前熱一下啊!有這個想法也很正常,因為我們平時就是這樣喝的。但這個問題我卻不能直接回答是,因為並不是所有中藥湯劑都要熱了喝。

    對於中藥湯劑,通常就是大夫讓怎麼喝就怎麼喝。如果是自己回家熬,通常大夫會說放涼了喝、趁熱喝、放至溫熱不燙手喝;如果是醫院代煎塑封袋那種,很可能會說冰箱內取出放至室溫再喝、溫一下再喝或熱一下再喝。而我們遇到最多的就是喝前把中藥熱一下,不燙嘴了趁熱就喝了。那麼醫生說的放涼、溫熱、趁熱到底有什麼講究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中醫對中藥湯劑的服用溫度是有講究的,根據不同的辨證病因而有所區分,不僅可提高藥物療效,還可減少不良反應。中醫臨床據辨證病人分為寒、熱、真寒假熱、真熱假寒四類,據此將湯劑分為溫服、冷服、熱服。

    溫服

    一般湯劑採用溫服法( 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不冷不熱,大概35 ℃左右) ,溫服與腸胃之性相合,和胃健脾,減少刺激,特別是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如: 乳香、沒藥等藥物宜溫服;

    凡藥性平和、補益(溫補)的藥均宜溫服,增強其補益功能; 活血宜溫服且用溫黃酒送服,以引經活絡;補血、涼血、止血類藥宜溫服,寒則瘀滯,熱則沸溢。其實平時我們喝的中藥湯劑大多都是需要溫服的,好多人都用開水浸泡,拿出來放一會兒就趕緊趁熱喝了,不知道大家喝的時候是熱的還是不冷不熱,估計好多人都喝熱了。 熱服

    是指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即在藥液較熱時服用。

    凡辛溫解表藥宜趁熱大口服下,以達到發汗的目的。如:傷風感冒、惡寒無汗者;凡屬理氣類藥,熱則易舒,涼則增滯;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宜熱服;寒性病宜熱服,發散攻下,以助藥力; 祛寒劑、祛痰劑等也宜熱服;患胃寒的病人服用苦寒湯劑時,也可涼藥熱服,以避免寒涼傷胃。如:有名的經典方《三痺湯》是一種袪風之劑,主治風寒溼痺。用法即為:右㕮咀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空腹熱服冷服

    即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

    止吐藥或清熱、解毒藥,應冷服;患支氣管炎、肺炎、膽囊炎、尿路感染而高熱的病人,多使用清熱解毒、瀉下通便的涼性中藥,須冷涼後服。滋補藥應冷服;夏季或乾燥氣候所用熱性藥,也應冷服;

    如:有名的清熱類經典方《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火牙痛。它的用法為:上藥為末,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以上是我根據平時知識的積累,並藉助一些文獻資料,總結的一些大致用藥習慣,並不代表違反上述就一定是錯的,醫生還要看針對不同病人體質和病情而定。當然,這些知識對於一般人而言並不需要知道多少,用藥遵醫囑即可。我之所以說這麼多,是為了告訴大家,醫生告訴你怎麼吃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定嚴格按醫生的囑咐用藥。

  • 5 # 深山醫道克沉痾痼疾

    我認為喝內服中草藥湯劑時,溫熱好,因為脾胃虛寒,虛弱體質,如果湯藥涼了,容易引起腹痛,腹瀉,刺激腸胃炎症發生。

  • 6 # 中醫雜症

    很多中藥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因此在用藥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飯後喝,即使一些養血的藥材,脾胃虛弱的也最好飯後吃。中藥是趁熱喝還是不熱了再喝?要看藥材整體是寒性的還是熱性的,也需要看喝藥的人脾胃如何,疾病的性質不同,也需要熱喝或者溫喝。

    中藥材有寒熱溫涼的特性,中醫就是用這些不同的特性,調理體內的寒熱虛實。一般藥性寒涼的藥材要趁熱喝,能夠減少寒涼藥材的副作用,溫性的藥材不要熱喝,這就是中醫所講的“涼藥熱喝,溫藥涼(溫)喝”,但是也不要放涼了再喝。

    清熱解毒和涼血的中藥,多是寒涼的藥材,像蒲公英、菊花、生地、金銀花、大黃、黃芩、黃柏、麥冬、白茅根、赤白芍、石膏等,這些藥材都是偏於寒性的,一般都是趁熱喝。一些補氣養血和溫陽的中藥,多的熱性的藥材,像吳茱萸、生薑、肉桂、桂枝、黃芪、人參、熟地等,這些藥材偏於溫性,一般都是溫喝。

    中藥不可以涼喝,這就像喝涼開水和吃冷飯、冷盤一樣,會影響脾胃的運化,有的還會造成胃腸道不舒服,出現胃痛胃脹的症狀。所謂“涼藥熱喝,熱藥涼喝”,是相對而言的,並不是把中藥放涼了再喝,而是不要趁熱喝,要放溫了再喝。

    體質虛弱和脾胃虛寒的人,要趁熱喝,涼了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體內有熱和體質強壯的人,喝中藥的時候不要熱喝,以免增加體內的熱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職前,一定要先找好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