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在蘇軾的眾多友人中,文同很特殊。他們一生見面只有兩次,接觸的時間非常短,卻有著遠勝於常人的友誼。

    《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之《枯木竹石圖》,宋,蘇軾,紙本,現藏上海博物館。蘇軾對文同墨竹喜愛之極,曾大方承認自己是湖州竹派

    當時文同47歲,蘇軾29歲,二人年齡懸殊卻思想相通,一見如故。

    開朗健談的“笑笑先生”

    文同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文湖州,北宋著名的畫家、書法家、詩人,蘇軾贊其詩、詞、畫、草書為“四絕”。他是皇祐元年(1049)進士,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州郡做官,王安石稱他為“循吏”。

    《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之《墨竹圖》,宋,文同,絹本,現藏上海博物館。該卷是二人少有的合作作品

    蘇軾曾自稱是文同“從表弟”,但從史料來看,並不能找到他們在親族上的血緣關係。雖無血緣,二人卻稱得上世交。從年齡上講,文同比蘇洵小9歲,更像同一代人。

    文同畫像

    蘇軾與文同的第一次會面不在京城,而是在蘇軾任所陝西鳳翔。治平元年(1064),文同服父喪完畢歸館,從陸路去汴京時要經過陝西,途經鳳翔去拜訪蘇軾。推斷這二人應該在文同與蘇洵共事期間就有所瞭解,這次見面雖短暫卻相談甚歡。

    文同自謂“笑笑先生”,蘇軾在《石室先生畫竹贊(並敘)》中作了一番有趣的解讀:

    先生閒居,獨笑不已。問安所笑,笑我非爾。物之相物,我爾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餘,以竹發妙。竹亦得風,夭然而笑。

    這是蘇軾關於文同其人所作的最早評述,他覺得此人愛笑健談,竹畫傳神,有趣得很。

    此一相識,又隔6年,二人才迎來第二次會面。熙寧三年(1070)四五月間,文同應召還朝,知太常禮院兼編修《大宗正司條貫》,直到熙寧四年( 1071 ) 初春離京出守陵州(今四川仁壽),而這段時間蘇軾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府推官。

    這是二人相處最多的一段時間,文同常去蘇軾位於西城的居所拜訪。他在《往年寄子平》中回憶說——

    記得往年歸在京,日日訪子來西城。

    雖然對坐兩寂寞,亦有大笑時相轟。

    顧子心力苦未老,猶弄故態如狂生。

    清歡居此僅數月,夜夜放去常三更。

    與蘇軾在一起,對坐兩寂寞也饒有趣味,交心暢談更讓文同聊發少年意氣,故態如狂生。

    《道服贊》卷題跋,宋,文同,紙本,現藏故宮博物院,此題跋書於范仲淹為友人“平海書記許兄” 所制道服贊文卷後,也是文同留存的唯一書法真跡

    “呵呵”趣笑 戲謔張揚

    不到一年的相處時間,蘇軾與文同的唱和詩文非常多,兩位友人不斷分享生活,哀其所哀,幸其所幸。熙寧三年(1070)夏天,文同養的馬和猿先後死去,蘇軾得知後作了悼亡詩,文同讀罷又附和一首迴應(《和子平悼馬》《和子平悼猿》)。

    蘇軾在《跋文與可墨竹》中記錄過一件趣事,是二人書信交往時的生動寫照。文與可畫墨竹,起先大畫特畫,見到上等的紙絹都要奮筆揮灑一番,被在場的人爭奪拿去,自己也不惋惜,但是過了不久便惜墨如金,不再隨意畫竹了。有人問其緣故。答曰,自己當時學道未至,修養不足,遇到不如意的事便會畫竹發洩,這是病啊,現在病好了,自然就不畫了。對於這個轉變蘇洵卻有不同的解釋,他說文同這哪裡是病,那是為了防止貴人求索時不好意思拒絕,乾脆一概不畫。

    蘇軾便寫信去玩笑道:我看這就是病,而且病還沒有好,還會犯的,一犯病就會畫畫,到時我就偷偷搶過來收藏。你說你肆意畫竹是病,我卻從中得到好處,看來我也是病了,我對文同墨竹的喜愛與痴迷,又何嘗不是一種病。

    《墨竹圖》,宋,文同,絹本水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同畫竹首創以墨深為面,以墨淡為背的竹葉畫法,正反濃淡錯落有致,其墨竹風格對後世影響極深,成為湖州竹派開創者

    因為求畫人太多不堪其擾,文同一氣之下把送來的上等絹扔到門口腳踩著說,我要把這些拿來作襪子。他又告知前來求畫的人,“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號召他們去找蘇軾求畫。文同將自己所做所說寫信告訴蘇軾,結尾還加一句“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

    蘇軾收到信,回說,若要畫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文同哭笑不得,回信“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蘇軾卻不依不饒,又作了一首詩:“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竹子沒有那麼長的,但竹影可以有啊。文同不禁失笑:“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所畫之竹就贈給你吧,寄去了一幅《篔簹谷偃竹》,並在信中寫道:“此竹(雖然只有)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蘇軾看信後,仍不罷休,又作了一首詩:“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洋州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樣遍地都是,斧頭逮住竹筍就砍,想來是太守清貧又饞,把渭水邊上的竹子都吃進肚子裡了。文同在洋州(陝西西鄉縣)時喜好種植花木,修建園亭,還寫了《守居園池雜題》三十首,他愛山愛竹也愛吃竹筍。收到信時,文同正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讀到這首詩,竟失笑噴飯滿案。

    此事還有後續,蘇軾得了這一竿竹畫還覺不夠,修書一封說:近日在相識人處總看到兄畫的墨竹,但我只得到這一幅。我給你作記寫贊,任你驅使,任勞任怨,你怎麼也得給我幾張吧。我現在就派人去你家拿,你最好不要拖延太久。不然,我就到處亂畫,然後題上字說是你畫的,或者拿著你以前的約定去告狀,索賠二百五十匹絹。“呵呵!”

    在蘇軾現存的一千多封尺牘裡,有四十多篇出現過“呵呵”二字,鍾情“呵呵”表達的蘇軾,在儒雅的風範裡躍動著張揚個性。

    言辭諄諄,語重心長

    熙寧三年(1070)八月中秋節,文同在京城試院“督秋試”,被封閉在試院不能與親友團聚,此時,心中最思念牽掛的人中也有蘇軾,他寫了《中秋夜試院寄子平》《秋日晚晴呈同院》兩首寄贈蘇子。前者中感嘆中秋團圓佳節,自己卻被孤身鎖在這院落中,眼前都是繁雜公務,如枷如鎖,白白虛放了這良辰美景,同時不忘借問蘇軾一句,“誰陪把樽酒,露下與酬唱。”第二首以景抒情:“秋風淅淅吹碧虛,白雲鱗鱗如臥魚。共君今夜賞明月,興來誰欲騎蟾蜍。”

    古代神話中月宮有一隻三條腿的蟾蜍,蟾宮代指月宮,古詩中也把蟾蜍代指月亮。你我籠罩在同一片月光下,想想就欣慰一些。

    總之是,忙碌時想起你,孤獨時想起你,欣賞明月時也想起你。

    《淨因院·文與可畫墨竹枯木記》(區域性), 宋刻宋拓,現藏天津博物館

    自視年長稍多閱歷,文同在政治上比蘇軾要成熟不少,其人品的忠信,得到不少人的敬重誇讚。司馬光稱讚其“襟韻遊處之狀,高遠瀟灑,如晴雲秋月,塵埃所不能到”。王安石更是將自己先祖與文翁(文同先祖)等量齊觀。能夠同時獲得黨爭雙方的高度評價,文同依靠的不是世故圓滑,左右逢源,而是始終如一的中立姿態,“不趨時好,不避權仇”未嘗有所向背。文同畫竹,常言“竹如我,我如竹”。

    蘇軾生性快人快語,性直不折,他曾對弟弟蘇轍說,自己一遇到什麼事情不對,就像飯菜裡進了蒼蠅一樣不吐不快。蘇轍勸蘇軾,說話之前定要了解你說話的物件,何人可推心置腹,何人不可。蘇軾承認,這也許就是自己所短,生來就太相信人,跟誰說話都暢所欲言。文同年長持重,曾多次勸告蘇軾,借詩文旁敲側擊。每逢假日,文同都邀請蘇軾一道寫字作畫,一則轉移其對政治的關注,二則減少他在不合時宜的人面前發表不合時宜的時政見解。

    《瀟湘竹石圖》,宋,蘇軾,絹本水墨,現藏中國美術館

    蘇軾通判杭州時,建築鳳咮堂、濺玉齋、方庵、月岩齋,並逐一歌詠一同寄給文同,文同在詠《方庵》中藉機說道:“願君見聽便如此,鼠蠍四面人恐傷”,即在官場不要過分標新立異,容易遭暗算。

    針對蘇軾在《戲子由》一詩中的滿腹牢騷,文同也和詩一首加以勸導:“須知道義故可樂,莫問功名能得幾。君子道遠不計程,死而後己方成名。千鈞一羽不須校,女子小人知重輕。”其言辭諄諄,語重心長。

    美人在東方 日久不能忘

    根據史料顯示,蘇軾與文同僅限這兩次相聚,此後全靠頻繁的書信往來。

    這年冬天,文同與蘇軾的共同好友李堅甫到訪文同處,在送給客人的五首詩作中,他也不忘提及蘇軾:“春風吹雪滿西窗,此夜無人對酒缸。若到杭州見蘇子,為言常夢過鬆江。”告訴蘇軾,我時常會夢見他。

    《枯木怪石圖》,宋,蘇軾,紙本,全卷連裱共長 543 釐米。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親往蕭縣聖泉寺時所創作。此圖原藏於日本,2018 年在香港佳士得以 4.6 億港幣成交,現存中國

    作為蓋房發燒友,蘇軾到一個新地方就要建房蓋亭,經常以各種理由向文同和其他友人發出詩文徵集帖,文同每次都是欣然動筆。熙寧八年(1075)春,蘇軾於密州任上修葺一臺,蘇轍名其“超然臺”,蘇軾作《超然臺記》同時寫信給文同求詩。次年,文同的《超然臺賦》成,寄予蘇軾,其中有些句子,按現代人的眼光看簡直充滿基情:“有美一人兮在東方,去日久兮不能忘。”我與美人分別的日子已經很久了,但我還是無法忘記他。

    蘇當即回覆《書文與可超然臺賦後》,對文同其人其賦讚美一番,並求文同書此賦的草書體版本。文同的篆書、草書、飛白都是一流,蘇軾有時是為了文同的書法要他詩文,不過,蘇軾大約是在文同故去後才見到他的飛白,其飛白之妙,令其驚讚不已。收到文同寄來的新詩後,蘇軾書信答謝說:“老兄別後,道德文章日進,又見兄之作,但欲焚筆硯耳,何敢自露。”

    此前文同與蘇軾賭茶墨,蘇軾輸了卻沒有兌現賭注。文同便作了《子平棋負茶墨小章督之》一詩,督促蘇軾賭注快些拿來,“佳墨比望老兄分惠,反蒙來索。”

    在這些書信中,蘇軾偶爾會跟文同要墨竹或竹石枯木圖,二人互相惠贈各自任地內的特產,蘇軾寄藥、食物、玩物給文同,文同也會回贈一些禮物,此外兩人還經常談一些工作和家庭的大小事情。文蘇二人雖未會面,卻似乎隔空生活在一起,一同出遊登山,相互諧謔玩笑,互送寄情伴手禮,分享生活小點滴。

    相望五百里 默坐到天明

    熙寧十年(1077),文同之子與蘇轍長女議婚,蘇軾在四月赴徐州任途中得知此事,作《小簡》以記:“從來交契如此,又復結此無窮之歡,美事!美事!”元豐元年(1078)正月,蘇軾寄往文同處的書信中,已經隨著蘇轍的身份稱對方為“親家翁”了。

    文同在洋州因論茶事與其他官員不和,被迫罷任,於陳州待命,經濟貧困。蘇軾寫信寬慰他說,雖然“乍失了為郡之樂,而有桂玉之困,又卻不見使者嘴面,得失相乘除,亦略相當也”。丟官失俸,卻落得一清靜自在,這筆買賣合算呀。

    元豐二年(1079) 正月,文同年初赴湖州任,病逝於陳州宛丘驛,病危之際還提出欲見蘇軾,而當時蘇軾遠在徐州。後來,蘇軾無比感懷道:“(文同)懸知臨絕意,要我一執手。相望五百里,安得自其牖。”文同死後,蘇軾傷心悲慟,淚滿衣衫,三日三夜無法入睡,只是默默坐到天明。此後蘇軾接任湖州知州。

    七月七日在湖州曝書會上,蘇軾又見到文同生前所畫偃竹,竟泣不成聲,“廢卷而哭失聲。”他感嘆昔日曹操在《祭橋公文》中有“車過腹痛”的說法,當時覺得是戲笑之語,並不相信,現在自己遇到文同逝去卻深有同感,此非親厚無比的感情而不能。

    《祭文與可文》(區域性),宋刻宋拓,現藏天津博物館,出自《西樓蘇帖》。元豐二年(1079), 文同去世,蘇軾傷心悲慟,淚滿衣衫,三日三夜無法入睡,寫下《祭文與可文》。此後他時常睹物思人創作了不少紀念文章,持續很多年

    文同身後蕭條,全家要僑居陳州,竟無力發喪。蘇軾還致信舒州的李常,勸說其出手相幫。元豐三年(1080)正月,在貶謫黃州路上的蘇軾和蘇轍相聚陳州協助料理文同喪事,蘇軾無意間看到文同生前所書飛白體,不禁感慨自己對文同還是瞭解太少,卻再無機會。

    此後多年,依然可以看到蘇軾為紀念老友文同新寫的詩作。這些詩作誕生時,蘇軾或正在去往宜興的船艙內舟車勞頓,或得片刻安寧休憩,悵然若失,或偶然又見到文同生前所畫墨竹,睹物思人,倍感落寞,行臥飲食皆可看見故人身影。文同溘然長逝後,蘇軾對他的懷念持續了很多年。

    參考文獻:李一冰《蘇東坡傳》;

    庫萬曉《文同與蘇軾關係研究》;

    葉翔羚《蘇軾的交友與文學》;

    喻世華《亦師亦友亦兄亦弟—論蘇軾與文同的忘年交誼》;

    羅琴《文同與二蘇的交遊及交往詩文系年考》;

    謝佳玲《千載墨君—文同、蘇軾影響下的文人墨竹》等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技法嫻熟就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