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牆聯盟

    書法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黑格爾說:“風格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法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現他個性的一些特點。”書法風格就是書法家在創作中表現出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書法家由於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徵、審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選擇書體、表現手法諸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筆者擬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對書法風格形成的原因談談自己的認識。

    個性心理特徵一詞在《心理學大辭典》上的解釋是“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它主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其中以性格為核心。這些特徵影響著個體的舉止言行,反映出一個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識傾向,集中體現了人的心理活動的獨特性。它又與心理過程不可分割,以心理過程(即知、情、意)為基礎,又反過來影響著每個人的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特徵是以一定的素質為前提,在後天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1.環境因素

    創作者在各自成長和生活過程中都離不開一定的環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環境是指“在人的心理、意識之外,對人的心理、意識的形成發生影響的全部條件”,所以這個環境可以是人的生活環境,諸如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成長經歷等等。這些是人的心理、意識內容的主要源泉,對人的思想傾向和個性品質起主導作用。一個時代的藝術形態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會受到來自社會政治生活的影響,並受到相關文化藝術思潮的影響,社會環境的不同,使得每一個時代的書法都呈現出不同的書法韻味。清人梁在《評書帖》中說的“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就是社會環境對書法風格形成的論述。在魏晉風度的影響下,魏晉時期的書法呈現出流美妍媚、風流瀟灑,反映了士大夫階級意蘊深沉、清閒雅逸的特殊意境,這正是人們內心的客觀體現。而唐代在長期離亂之後得到統一,所以需要一種向法度的迴歸,具體表現在書法藝術領域就是“唐人尚法”。唐代書法法度嚴謹、端莊整飭、筋骨強健,因為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它需要確立起合乎藝術規律的法度,表現出封建鼎盛時期國力富強的氣派和勇於開拓的精神。家庭環境的影響就更是不言而喻,成長環境的不同、成長境遇的不同,塑造了每個人不同於其他人的獨特性格與品質,這些因素也自然作用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

    2.能力水平

    藝術心理學上的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的個性心理特徵”。在藝術心理上,能力水平表現為人們已經表現出來的完成某種活動的實際能力或熟練程度。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反應判斷能力、表達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都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認知能力是書法創作過程中,藝術主體根據對創作內容的掌握在技法上做出的選擇,是有關使用方法的認知,還包括對文字的認識。反應判斷能力是指創作過程中對於藝術美感的辨別,主要表現在節奏的快慢、力度的大小、質感的剛柔、墨色的濃淡、意境的虛實等感性材料方面。人的能力存在著一般能力、特殊能力以及能力成熟早晚等各方面的差異,創作者在需要掌握的不同能力方面,如觀察、理解、記憶、分析、想象能力及情緒控制力、身體靈敏度等,必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影響書法創作的水平。能力水平的高低既可能受先天因素的影響,也可能受後天環境的影響,更多情況則是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王獻之的書法成就可能受先天影響較多。他自幼聰明好學,在少年時期就書藝超群,並且能非常敏銳地把握住時代潮流的脈搏,以“古之章草,未能宏逸”,而應“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張懷瓘《書斷》)的理由,勸王羲之改古體,由此可見其早慧、見識不凡之處。相反,米芾的成功絲毫沒有取巧的成分,他每天臨池不輟,習書自稱“集古字”,其成功來自於他對書法技法的熟練掌握,只有在技術嫻熟的基礎上,才能有機會進一步體會書法的內涵。

    3.性格特點

    “性格是人在生活活動和社會活動中所表現的最基本的、最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是一個人成為與眾不同的個體的核心特點。性格的形成基於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在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下,人們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一定的共同性。如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唐朝,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太平盛世的局面使人們的性格中自然而然地蘊藏了平穩安定的成分,使得這一時期的書法風格整體上由方整勁健趨向雄渾肥厚,追求氣度恢宏。除共同條件之外,因每個人所處的具體條件不同,便又生成了性格中的個別性部分,即每個人性格的獨特性。如顏真卿和柳公權兩位書家,他們同處一樣的時代,但是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書風:顏體豐腴雄渾,寬潤疏朗,方形外拓,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而柳體瘦硬通神,峻峭險勁,中宮緊聚,四面開張。兩者的書法在體現大唐繁盛氣象的同時,也與他們各自人格相互融合,呈現出不同的書法風格,於是也就有了“顏筋柳骨”的說法。

    4.氣質型別

    心理學上的氣質也是人典型、穩定的心理特點,這些特點是人與生俱來的,以同樣的方式表現在人們各種心理活動中的動力特徵。對於構成氣質的心理特徵,心理學上認為有“感受性、耐受性、不隨意反應性、反應的敏捷性與靈活性、可塑性與穩定性、內外傾向性、情緒興奮性、情緒與行為特徵等”(同上)。根據這些特徵,心理學上一般把人的氣質型別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四種。在《書譜》中,孫過庭將人的不同氣質型別對應書法風格分為“質直”“剛佷”“脫易”“躁勇”“矜斂”“溫柔”“狐疑”“遲重”“輕瑣”九種,詳細且精準地描述了各類氣質對書法風格產生的影響,明項穆的《書法雅言》也對影響作品風格的氣質型別做了更為詳細的分類與評判。

    不同氣質型別的藝術創作主體在相應的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區別。對應心理學的氣質理論,我們可以把孫過庭所歸納的九種氣質型別的前四種歸入多血質和膽汁質,後五種歸於粘液質和抑鬱質。多血質氣質的人富有朝氣與活力,但容易浮躁、情緒起伏大,在書法創作方面表現為灑脫快意。張旭的氣質型別就與多血質極其相似,其為人灑脫不羈,性格豪放,豁達大度,字也奔放豪逸,筆畫連綿不斷,有飛簷走壁之險,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開創了狂草書風格的典範。另外,多血質與膽汁質的氣質型別還表現為在技法的操作敏捷度方面相對較強,所以更適合快節奏、高律動的書法創作,表現力相對突出。膽汁質的人熱情、剛毅、坦率,顏真卿的氣質型別多屬膽汁質,性格忠烈,大氣凜然,精神氣節盡然反映於翰墨之中。他的顏體楷書筆力雄健,力沉勢足,大氣磅礴,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

    粘液質的人自制、鎮定、踏實,耐受性強,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注意力相對更為集中,思緒更為穩定。如歐陽詢,其性格冷靜剛毅,判斷力強,書法風格也呈現出平穩險勁的特質。抑鬱質的人情緒細膩、想象力豐富,但易怯懦,做事優柔寡斷。此類特質的人在藝術創作中善於營造細膩柔美的情感,表現手法也更加精巧獨特,使書寫的作品更加耐人尋味。書家徐渭的一生坎坷境遇形成了他抑鬱、多疑的性格,但正是因為他的抑鬱質的性格特點,反而使他在書畫方面都有很深造詣,且能獨樹一幟。

    二、創作過程中的心理狀態與心理活動

    1.情緒

    情緒與藝術創作的關係甚為緊密,書法創作所具有的抒情功能是藝術創作主體的心靈寫照,目的就是為了書法藝術創作主體的情感,表達情緒。陳繹曾的《翰林要訣》中指出:“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孫過庭在《書譜》中認為,書法應“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否則“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引起藝術創作過程中情緒發生的刺激因素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書寫工具、天時氣候、創作環境、作品內容等,孫過庭《書譜》中有關於書法創作的“五乖五合”之說,“時和氣潤”“紙墨相發”等書寫環境,是創作的有利條件,有利於良好情緒的產生;而“風燥日炎”“紙墨不稱”的創作環境則會產生不好的情緒,影響作品的品質。“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書譜》中這段對王羲之的描寫,充分說明了在面對不同創作內容的時候,產生的創作情緒也大不相同。書法創作過程中,個人的情緒一旦融入,即可透過對線條質感、力度、氣韻、節奏等創作因素的控制而實現抒情,使作品形神血肉兼具,有血有肉,出神入化,使無論創作者自身還是觀賞者,都能產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審美品質和情感共鳴。

    2.動機

    有意識的行為就一定會有目的指向性,要完成這一行為,或多或少需要一定的內在驅動力。這種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行為,並將這種行為導向某一目標,來滿足個體意願、理想的傾向或動力,就是動機。西晉有王獻之不作應酬之書,東漢後蔡邕“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筆論》),孫過庭《書譜》“五乖五合”說中“五乖”所指之“意違勢屈”,即說藝術創作的動機並非本人的意願,而是受到某種勢的壓迫和驅使,“五合”之一的“感惠徇知”,指為自己有知遇惠澤的人或事來主動地創作,即意願上的主觀能動。由此可見,書家在書法的創作過程中還是深諳動機之妙的,動機是影響創作的重要因素。行為的起初擁有動機,但動機若始終處於高強度的主導狀態,則會提升人的緊張感。蘇軾對此提出了“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的觀點,認為創作一旦開始就不應背有太多前行的思想包袱,回覆到平常心,才能使思想與感情自然融入到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提升作品的意境和深度。創作過程中的“物我兩忘”,也是人的心理活動由“有意”到“無意”的發展,包括下文將要提及的神思、妙悟、移情等心理活動,也都需要創作者具備相應的動機才能完成。

    3.神思

    “神思”一詞,是中國古代時候用來描述藝術創作時的精神狀態的詞彙。南朝宗炳曾經提出,畫家繪畫時的心態應該是“萬趣融其神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對“神思”的特點做了專門的描述。這裡的神思,大概是指畫家作畫時融匯著豐富情趣和畫面感的思維活動,包括想象和理解。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做出間接概括的反映,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雖然非常強調情緒的醞釀和抒發,但也不排斥理性的思維活動。書家、演奏者在創作過程中常用到的一種思維方式,叫做形象思維。創作過程中對意境的實現,需要創作主體在腦海中有鮮明的“形”或者“恍惚的像”,使“意在筆先”,此所謂神思。依照《文心雕龍》的描述,“神思”最基本的表現應該是“物與神遊”。“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透過保持心靈的“虛靜”狀態,達到自覺、專注的審美態度,“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神用象通,情變所孕”,將思想感情與情感變化融入到藝術創作的表象之中,透過合理的融合變化,產生新的意象。

    4.妙悟

    “妙悟”即靈感,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強調創作主體在創作過程中瞬間產生的創作思維,是創作主體自身深層次的心理活動。藝術來源於生活,王羲之觀鵝而找到行筆伸屈自如的方法、張旭由公孫大娘舞劍器而領會草書之勢等等,這些都是創作主體在現實生活中,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產生的獨特領悟。“錐畫沙”“屋漏痕”“印印泥”“折釵股”之說,也是妙悟產生的結晶。我們可以從很多事例中看出,“妙悟”的產生往往就在一瞬間,這一瞬間妙悟的產生,一方面,需要創作主體對需要由妙悟進行作用的事情本身有熟練的掌握,只有對原行為內容的充分掌握,才能在新的事物中順利得出二者相關聯的線索。另一方面,創作主體需要有活躍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聯想能力,並富於創造力,這些能力是將兩個不相關事件進行關聯的橋樑。具備了這兩方面的能力,創作主體才能在靈感到來的瞬間做出反應,大腦內原本儲存的資訊被啟用,各種隱含的素材在一定事物的刺激下,迅速轉化為興奮狀態的形象思維,使藝術創作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5.移情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在心理學上一般指人際交往中感情的相互作用,即由對對方的情緒覺察而導致自己的情緒被喚起,也有人認為移情就是把自己置身於另一個人環境中的能力。社會心理學家索蘭德認為,移情是由於知覺到另一人正在經歷或要經歷的一種情緒而使旁觀者產生的一種情緒性反應。藝術創作中的移情,應該是與神思緊密相結合的藝術素養。移情的物件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具體情境,也可以是抽象意境,透過創作過程中的神思、妙悟,將自身置身於這宇宙洪荒之中,得到切身的體會。顏真卿的名作《祭侄文稿》就是由其真摯的情感澆灌而出的,他將自己的悲憤和懷才不遇的感慨融注於筆端,悲憤的感情貫穿於創作始終,即便脫離了文字內容只做書法創作的鑑賞,也能感受到其所抒發出的悲憤心聲。

  • 2 # 老閒事主任

    謝邀,我以為嫻熟要從兩個方面理解,一個是書寫速度,一個是對作品的駕馭程度。前者是在掌握了筆法結體和章法的基礎上,當然是越快越好,快速能體現書法的流暢性,尤其是行草書,真書速度快也能感覺到字的流動性。第二個方面主要是有人為了對筆畫準確性的表達,將速度降下來,不見得作品質量有所下降。由於表達方式不一樣,自然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如果靠嫻熟形成風格,前提還是必須精準。這主要和人的性格及對書法的見解不同有關。

  • 3 # 子衿書法

    技法嫻熟就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嗎?這個問題有必然性,也有不確定性。不能單純的回答是或者不是。不面我們我就來給大家談一談嫻熟的技法能不能形成獨立的書法風格。

    我先給大家講一段王羲之的書法形成過程史。王羲之七歲時即顯露出書法方面的天份。跟隨衛夫人學習書法。成年以後,隨著遊歷的增長,眼界的開闊,知道了世上還有比自己師傅衛夫人強的人。在學習了鍾繇張芝的書法以後,才知道跟他的師傅衛夫人學習,純粹是浪費時間。他的書法在早期並沒有特別突出於其它人。在臨摹鍾繇張芝的時候,神彩超逸,體態妍麗。而自己獨立書寫之時,又變得形疏神痴。及至暮年,登峰造極之時,完全靠的是思慮。

    書法是由技能和邏輯構思相結合於一體的創作。嫻嫻熟的技法,只是其中的一個要素。大家都有臨帖的經驗。在對著字帖臨寫時寫的都還行,一離開了字帖,同一支毛筆,同一支手,寫出來的東西完全判若雲泥。再離開所臨字型,獨立書寫時,更加慘不忍睹。這是為什麼?我們平時只注重了手上的技法訓練,卻沒有對大腦的構思進行訓練。嚴重的依賴於字帖,手只會按著字帖裡的套路去行動 。

    要形成自己的風格,你就要進行大腦的構造思維訓練。讓你的手中技能,聽從於自己大腦的構思。這個過程,比起技法練習來更困難。所以寫好字的人很多,而最終形成自己風格的人,從古到今,寥寥無幾。

  • 4 # 石千石519

    謝謝邀請。 技法熟了與創新好象關係不是很大的,技法只是保證某部分好看,創新是靠其它或者某些啟發才能成功的。書畫印技法到了一定高度,技法有與無一回事了。無法~有法~無法。中國的書畫印藝術,是一種修練型藝術種類,與西方藝術區別也在此。天天畫寫、非常勤奮的藝術工作者並不少,而且很多,為何創不出新呢?關鍵還是思路、觀念存在問題。

  • 5 # 楚秋堂

    樓主的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一個書法愛好者(或書法家)終生追求的一個目標。因為學習書法之初,大部分書友固然是因為興趣愛好等原因進入書法殿堂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己技法的成熟,一部分人就開始注意到如何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這個層面上來了。

    今天不探討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書風這個話題,因為本人都沒搞明白其中的道道,就不敢說應當怎麼樣做就一定能形成個人書風。今天就樓方問題談幾點淺見吧,不當之處,請書友們指正。

    技法嫻熟就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嗎?回答是:不一定能形成。可以作如下幾方面的探討:

    從歷史上看,技法嫻熟的書法人很多,能形成獨特風格的有幾位?大約數下來,應當不超過二百多位吧。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所謂的獨特書法風格,每個時代理解都不一樣。通俗地說,“所謂獨特”可能指的就是書寫出來的面貌“獨一無二”“特立獨行”(但不是野孤禪一路)吧。歷史上能形成獨特書法風格的代表人物。我想了想,按書法發展的歷史大約梳理一下,有這麼幾位。

    秦朝:李斯,算得上是一個。因為,他不僅字寫得好,而且將6國書體統一成自己書風的小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獨特風格。比如著名的《嶧山刻石》,今天來看,就是後線的“鐵線篆”的代表作。

    《嶧山刻石》——秦相 李斯 小篆

    漢朝:蔡邕,代表書法是隸書,今天我們很難看到他的字,據說當時,他的隸書水平非常高。誠然,我們承認,蔡伯喈不愧為一代大師級的人物,但其隸書風格,其實代表了當時一種廟堂之氣與正書的規範式寫法。我們現在看到的漢代諸多隸書碑其實都是在此基礎上變化而來的。有明顯風格的如《曹全碑》《張遷碑》《禮器碑》《肥致碑》等。但蔡伯喈樹立了典範,所以說他的風格才是真正的自己的風格,其他的都是在他基礎之上演化出來的一種變化,不足稱之。

    《熹平石經殘碑》——東漢 蔡邕 隸書

    漢朝:張芝 ,代表作是草書。他是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為“一筆書”。因為,草書在他形成自己的書風之前,漢代就已經有“章草”了,這個比大草出現的時間要早,但要說到對後世草書影響深遠的人,那非張芝不可!《冠軍帖》傳為張芝之作,是其突出的代表作品。從此碑拓中可以看到,那種只用純粹的線條來表現書法魅力的人,在漢代就是張芝啦。這種獨特的表現風格,讓他成為了“草書之聖”。

    《冠軍帖》——漢 張芝 草書

    晉:王曦之、王獻之,世稱“二王”。兩人為父子關係,是影響後世書法極為深遠的書法“大牛”!毫無疑問,他二人是形成了自己獨特書風的代表人物。其代表字型,當屬行、草書,楷書其實並不是他們獨特的書風(子敬可能還稱得上形成獨特的楷書書法)的重要代表作,因為“大王”的小楷基本上還是鍾繇、衛夫人等一種風格。“大王”史稱“書聖”,之所以這樣稱他,當然是因為他對書法的貢獻是無人能比的。可這種貢獻最重要的地方到底是什麼呢?

    《蘭亭集序》 東晉 王曦之 行書 (神龍本)

    《十七帖》 東晉 王曦之 草書

    我想除了他的字本身已經是高峰之外,最重要的貢獻是,王曦之將行書、草書的書寫進行了規範化的整體處理。他所創立的行書草書的那種筆法規範、章法規範,到今天仍然在影響我們書法創作。而“小王”——子敬,則是從另一個角度(或者技法)去表現毛筆的書寫藝術,採用外拓的筆法,開創出了不同於王曦之的書法面貌,對後世的影響至今也仍然在起作用。

    《舍內帖》 東晉 王獻之 行書

    《鄱陽歸鄉帖》 東晉 王獻之 草書

    寫到這裡,我就不再一個一個從歷史上舉到今天了。那樣的話,估計寫到明天也寫不完,而且書友們也不愛看。

    下面舉一個代表人物,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獨特書法風格”形成的的規律。一個是宋代的米芾,他在40多歲以前是以大量臨習先賢的名帖而知名的,人稱“集古”字當朝第一。所臨的東西,能以假亂真。但後來形成的書風,則自成一家,並影響後世深遠。我以為,宋代書法第一人非米元章不可!蘇、黃、蔡,都在其下。至於為何這樣說,大家可以想想,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並不是說蘇、黃、蔡的書法不好,是因為他們三個的書法風格都炯異,但對後世的影響,遠遠不及米元章。米海嶽學書法可以說是“傳承有續”“技法高超”的,從他身上的學書過程,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其借鑑意義非常之大。

    王獻之的 《中秋帖》 米芾 臨

    《多景樓詩帖》 宋 米芾 行書

    也許有書友會說,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傅山等,難道不算是形成的獨特的書法風格的人嗎?我要說,當然算,絕對算!只是篇幅的原因,我不可能展開來說。

    前面舉的這些例子,其實是想說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這件事,當你有了紮實的技法之時,都不成為問題,你都能寫出有自己典型特點的作品來,關鍵是你寫了,風格有了,但到底最終歷史會不會記住你呢?你的這種寫法、風格,對後世的學書法的人有沒有影響呢?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

    光有獨特的書風,光有與別人不一樣的寫法,那隻能在一時一世之內“顯”出特點來,假以時日,你寫的東西,都不知道會被人扔進哪裡去?況且,唐代李邕說過: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

    我想他說的話,也許對於那些想要迅速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的“書法家”們有些許警省作用吧。

    以上敘述不當之處,肯請書友們指正!

    《集王聖教序》——以米芾筆意書之!

  • 6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技法嫻熟並不一定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

    大家都知道,書法的技法包括筆法、墨法、結體和章法。筆法是用筆之法,筆法決定線條的質量。嫻熟的筆法會使線條有深度_入木三分;有厚度_有立體感;有彈性,有張力,有變化。墨法是用墨之法,墨分五色,墨法決定韻味。結體是字的結構,是筆畫的組合,不同結構的字具有不同的風格,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體”。章法,也就是佈局,它決定整幅作品是否合諧。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真正決定書法風格的只是結體。技法嫻熟可能透過臨帖後接近某個古人的書法風格,但結體是人家的結體,並沒有你自己的東西。所以,儘管技法再熟練,這種風格的掌握並不等同於你的書法風格。那麼如何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呢?我認為,要以臨帖掌握的書法風格為主,從同一書體其他法帖中選取你自己認為比原帖好的字和偏旁部首融入原帖。如何融?要思,要悟,要加進自己的審美情趣,不斷篩選和組合。因為都是你認為最好的東西,自然是隻有你才具有的獨特的書法風格。

  • 7 # 書法家王曉平

    技法是風格的一部分,並不是風格的全部。

    書法風格不僅從形式(技法)上能夠表現,最關鍵在於表現的主題、內容,甚至是一種思想,技法和形式只是一種表現途徑。

    書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走進先賢名帖,勤學苦練他們的技法和精髓,再走出帖創造出自已的風格。技法再嫻熟、風格再獨特、要想墨跡傳世談何容易?

  • 8 # 狂喜淡墨a

    技法嫻熟不一定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書寫過程講究合規合度。

    若是循規循距的技法嫻熟,那麼經過一段時間或一生的砥礪後,字法嫻熟,並且有一定的豐腴的點畫線條,肯定是作者的風格,或稱之為自己獨特的書法藝術品味,也屬於出帖型別,而自己創作出自己的筆墨景觀,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思想面貌和豐富情感,能夠透過筆墨書寫出抽象的意境,也有線條流暢之韻味之感。大凡書家都有如此的書法經歷,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風格,有自己的嫻熟的書寫習慣及方式,而技法皆在傳統書法的基礎上的發展。

    由此可見,不符合法度就不能說代表因嫻熟的技法而成獨特風格,只能叫作江湖體。

    這裡牽扯到繼承和發展的辯證關係。

    嫻熟技法,技法屬於傳統文化的技法,亦或是自己獨創的書寫習慣,取決於哪一方面的技法嫻熟。才能夠談論風格,或獨特風格。

    規律證明,書法有度,方可創作。成為自己的獨特風格。

  • 9 # 黃河大俠-

    技法嫻熟,是必須的,但真正形成個人風格,就要寫出有獨特面貌的書體。讓人一看見字,就知道是誰寫的,而不是要仔細看落款上的署名和印章。如啟功的字就是這樣的。

  • 10 # 翰墨書道

    應該這樣理解吧。如果基本的技法都沒有掌握,書法作品肯定是幼稚的。技法嫻熟了,能夠做到隨心所欲運用書法技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或審美觀念時的書法風格才是自己真正的書法,也就是有我階段的書法。學習書法是無我就是為了鍛鍊技法,掌握技法,讓技法成為個人書法表達的語音和技能,然後才能隨心所欲而不逾越規矩的表達自己的性情和審美思想。

    我們為了更好的說明問題,還是以人的走路,跑步為喻吧。技法是書法呢,在這裡就是走路的技能和掌握掌握走路的重心的技巧。即學會了走路有掌握了走路的重心技巧,並能夠駕馭自如,這時候我們的自由度就大了去。可以生出許多花樣。甚至如雜技演員那樣做出高難度的動作,以後想舞蹈家那樣舞出優美的舞姿動作,亦或武術家那樣的動作。學習書法也是一樣的道理,嫻熟的掌握了書法的基本技法,我們就可以甚至隨心所欲的創作出不同風格的意韻的作品。

    對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說,不會走怎麼可能會跑呢,就完全不難理解了。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技法,是包括完成書法藝術所需要的一切技法元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的面板突然開始變得很油,長了很多閉口,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