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社長
-
2 # 無名54866938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角度和標準,在習字時自然形成自己認為美的字型,久而久之成了自己的獨特字型。
-
3 # 曼殊書院
他每次寫完字就把字掛到牆上,每天觀摩自己的字不好的就該掉重新寫了掛上去。結構上他自己發明了一種叫黃金格的格子,中間有四個點,字的重要筆畫都穿過那四個點。寫出來的字就很有啟功的特色。。
-
4 # 知易說
這個就是“意臨”,臨帖的高階境界。啟功先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筆法,每天還在勤奮臨帖。
一是從大家之作上,不斷去合經過時間雕琢過後的書法氣質。
二是用自己的筆法臨帖,在此過程中,不斷汲取前人在創作時的精髓,不斷最佳化自己的書法。
三星學習精氣神,因為到啟功先生這個境界,已經不需要去看臨得像不像了,而是如何推陳出新。
-
5 # 陳天哲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不去看啟功先生的臨帖作品,而是看啟功的學問與求學環境!
啟功先生是更是一個文化積大成者,其詩詞歌賦、考古、文字等方面都是行業的佼佼者,做過齊白石、陳垣、張伯英等大師的學生,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
為什麼要去了解這些背景?
因為有了這些背景,我們就可以基本上有了下面三個方面的認知:
一,先生的藝術審美價值不會偏頗。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個人沒有相對高階的審美觀,只會對印刷體的整齊有序等基本特徵感興趣,學書法,學著學著便趨向於美術字!田某的功力深厚,為何得不到專業人員的認可,因為他學死了!同樣學魏碑,清朝張裕釗很有名氣的書法家把魏碑寫死了(圖一),與當代孫伯翔先生就有差甚遠(圖二)!
二,先生在臨帖時汲取的營養會深入消化!我們發現啟功先生對古文化的傳承高度,就會明白其臨帖時是最易於消化書法中傳統文化因素與傳統文化氣質的。啟功先生書法最大成就一定是其具備了一般人學習不到的書卷氣!
三,先生的性格特點決定了先生最鍾情於行楷書,而非草書和狂草!有一點很有趣,先生對懷素自敘帖是情有狂鐘的,因為天哲學習過草書字典《草書編》,裡面絕大部份的字都有啟功先生寫的草字,而且基本上與懷素自敘帖風格相符(三圖),甚至於天哲認為啟功先生的書法風格是受懷素自敘帖影響而非瘦金體,只是先生用懷素的狂草線條嫁接入行書、楷書,把狂草慢下來、穩下來……這恰恰是啟功先生的性格導致,也是其學習臨帖的高明之處!
有了如上認知,我們就可以輕易理解啟功先生臨帖都有自己風格的原因了……大家不要妨注意一下四圖、八圖,是先生老師張伯英的作品,也是有影子在的!
-
6 # 木玉軒書法
首先說明一下,我雖然沒有練習啟功先生的書法,但是對先生的詩,書,畫是充滿無比的敬意。啟功先生是中國近代書壇大師級的人物,也是領袖級的學者。只可惜先生於2005年駕鶴西去,書壇從此群龍無首。啟功先生的書法主要是脫胎於柳體,大家看看他寫的楷書,基本就知道了。
先生臨帖很有自己的風格,甚至網上出現批評的聲音,說他臨帖不像,只是按照自己的風格抄寫一遍罷了。但是一般的初學者哪裡知道,先生臨帖勝在神似,而非形似。形似只是初級階段,處在模仿別人字型的外貌罷了,但是先生是一個文化的集大成者,自然對於臨帖有自己的體會,學其精華為我所用,最後寫出自己的樣子,這也是他一貫的臨帖主張。試想一個人怎麼會完全和別人寫的一樣,這是不可能的,就算王羲之在世,讓他自己去臨摹蘭亭序,恐怕也寫不出以前的樣子吧。
所以說我們臨帖一定要學其精華,找出它的規律,認真消化,最後要變成自己的東西。
-
7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他還可以被表述:
為什麼啟功先生臨帖既是“像”的,也是不“像”的?
這個問題,或者說這一類問題,所指向的,不僅僅是如何看待啟功書法創新性臨摹的問題,更是關涉到我們如何理解臨帖、認識書法和書法家創作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這些問題。
一、三大原因
簡單來說,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值得我們去關注:
第一,啟功先生能夠做到深入瞭解“字帖”本身,然後又能做到“出帖”,即在繼承原帖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創造,產生一定的新意。
第二,啟功先生靈活的臨帖態度,敏感的藝術家修養。
第三,啟功先生具有豐富的學養、藝術技巧,善於在書畫藝術中展現自己的真性情。
我認為這三點是造成啟功先生臨帖高妙,但是又能保持自己獨特風格的原因。但是以上三點,總體而論,可以歸咎為兩個大的問題,即啟功先生的臨帖觀和他的藝術觀。
我們現在之所以還要重視啟功先生的書法,不僅僅是因為他書法寫的好看、美觀、大方,還應該注意到啟功先生在書法理論和藝術修養上的造詣,這可能是最值得我們深思、探究的地方。
二、啟功先生的書法臨帖觀——碑石書法與帖學的碑石化
我認為啟功先生在書法理論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臨帖觀,尤其是對待碑石書法上。
碑石書法是一個相對廣範的概念。它主要包括碑學書法作品和帖學書法作品。碑學書法可以被列入碑石書法,這一點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之所以碑石書法會包括帖學書法作品,是因為某些帖學書法家,他本身的書法是屬於帖學一派,但是在他流傳給後世的書法作品中,作品本身以碑石的形式存在是佔據絕大多數的。
這一點其實透過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歐陽詢是無可爭議的屬於二王一派的書法家,但是他的書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碑石的形式存在。
雖然他的書法是帖學一派,但是他著名的四塊楷書碑石作品——《九成宮》《化度寺》《皇甫誕》《虞恭公》——在被刻成碑石的過程中,自然帶上了某些碑學書法的特徵。所以,這一類的書法作品,雖然是帖學書法,但是仍然要歸入碑石書法之中。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其實就面臨一個矛盾,一個學習和認識歐陽詢書法的矛盾,我們是應該只相信碑石上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呢?還要是透過想象、構建,來還原一個真實的歐陽詢的面貌呢?
啟功先生的回答是:透過想象、構建,來還原一個真實的書法。
三、啟功先生的書法臨帖觀——透過刀痕見筆痕
啟功先生曾經斷言“透過刀痕見筆痕”。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啟功先生的著作《論書絕句》中。這裡面,很明顯,“刀痕”指的就是在碑石書法中,那些原本是屬於帖學書法的筆意,由於這些書法作品中有一個預先設定的“筆痕”在,所以在臨摹這一類書法作品中,應該“透過刀痕見筆痕”。然而,在碑學書法中就不存在這種問題,或者說這種問題並不尖銳。所以,這句話所指向的物件應該非常明顯。
所以,我們會看到,啟功先生的臨帖觀,是一種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的臨帖觀,而不是一種被動消極、盲目接受的臨帖觀。
很多人強調臨帖就是一板一眼的寫,這話是沒錯,但是字帖是“死”的,人可是“活”的,很多事情我們可以靈活處理。書法臨帖也是這樣,誰說你臨帖就必須要臨成像字帖上碑石刀刻那樣的呢?
而啟功先生之所以能夠做到臨摹古人的字帖而又不被拘泥住,不至於被古人所“困”,道理就在於此,就在於他能夠“透過刀痕見筆痕”。
四、透過刀痕見筆痕——書法創作和書法家之間的互動機制
正因為啟功先生可以做到“透過刀痕見筆痕”,所以啟功先生的書法就有一種“主動性”、“創造性”在,就好像清代的王覺斯認為書法創作要“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一樣,要想充滿想象力和主動性的臨摹、創作。
所以,啟功先生得以“透”見刀痕背後的筆痕,這本身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主觀創作性。這樣一個過程自然就離不開書法家自身的修養和人格因素參與其中。也就是說,書法家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就將自己本身具有的一些品質、特性內藏在其中,從而做到臨帖的“二次創作”,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出帖”。
所以,啟功先生所臨摹的作品,絕對不是他複製一遍古帖,隨便抄寫那麼簡單,其中蘊含了啟功先生的修養、學識以及人格化的因素在其中。
比如,啟功先生曾經臨摹過柳公權的《玄秘塔碑》,我們知道柳體歷來以骨節著稱,人稱“顏筋柳骨”,但是啟功先生臨摹的柳體書法毫無柳體那種骨力奇俏的特點,反而多了幾分圓潤秀雅在其中,更顯書卷氣和一種靜穆淡泊的學者氣息。
這就是啟功先生為何臨帖可以做到有自己風格的原因。以上就是我對該問題的論述。
-
8 # 翰墨書道
啟功先生臨帖可以說是意臨和我們初學入門的臨摹要求與方法不同。目前沒有見過啟功早期的臨摹學習作品,但從現代能夠見到的臨摹的作品看,可以說是意臨,是再深入理解原帖的基礎的臨摹,這種臨摹一方面是根據自己保留在頭腦中的理解內容去臨摹的,同時也有自己的東西在內,就是臨創結合的臨摹,不是初學亦步亦趨式的臨摹。在就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臨摹,說白了就是缺什麼學什麼,以此種來方式完善自己。從啟功先生臨摹作品看,臨摹過許多古代經典書法作品,如王羲之的、智永的、虞世南的、顏真卿的、歐陽詢的柳公權的、蘇軾的、米芾的等等,有通篇臨摹的如米芾的《苕溪詩卷》等,也有選取區域性進行臨摹的,基本上都是以遺貌取神,或偏重一面為主的臨摹。也就是根據自己讀帖的感覺或一家的整體特點加以融會貫通去臨摹的。這種臨摹學習方法嚴格意義說不適合初學者採納,因為是在技法嫻熟,文化修養到達較高的修養的基礎上去臨摹的,而初學者技法不熟,還不能完全運用手中筆表達自己的性情,也就是隨心所欲而不越規矩的層次。在這種條件下的臨摹學習還是隻能的其形,還沒有悟其神的情況下是不可能達到啟功先生那種臨摹水平的。
如果我們的學習和實踐能力已經達到可以得神,並能夠用毛筆嫻熟的傳原帖之神韻的時候,也就理解啟功先生為什麼這樣臨摹的了。
概括起來說就是技法嫻熟,無不如意,遺貌取神,心揮手運,得意見韻,這是一種人書具老的條件才能達到了臨摹學習境界。從所附啟功臨摹作品不能看出啟功的臨摹是自己一般法帖一半的,和自己的書法風格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區別的。
-
9 # 不二齋
學習書法的時候,老師一直在強調臨帖要臨像,臨的越像越好,但是我們平時看一些書法家臨帖,他們臨的作品和原帖並不一樣,有的甚至出入很大,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老師說的“臨帖要臨像”的理論並不相符合。
比如說啟功先生的臨帖作品,能夠看出一點原帖的風貌,但是一眼看上去更多的還是啟功先生自己的書法風格,和原帖並不一樣。
如上圖,是啟功臨寫的唐代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雖然隱約看出柳體的感覺,字型還是啟功先生書法的風格,和他平時的字區別並不大。
啟功臨的這幅《蘭亭序》也是一樣,有著濃厚的自己的風格,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的風格卻少了很多。
這一幅作品臨的是《大觀帖》,其實已經寫的很像了,但是單看臨帖作品,還是啟功先生書法的味道。
為什麼會是這樣?1、初學者練習書法,還處於模仿階段,是一定要寫像的,寫像了才能透過臨帖訓練書法的筆法、章法和結構,寫像其實是一種基礎的訓練。
2、而啟功先生經過長期的臨帖訓練,已經過了寫像這一階段,他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語言,不再需要寫像,而是透過字帖來表現自己的書法風格。
啟功的臨帖有自己的風格,是長期訓練加上自己的修養、性格特點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平時練習書法,還是要以寫像為主。 -
10 # 中州耕牛堂主
啟功先生可稱之為現代書法泰斗,他曾執掌中書協多年,是一位德高望重,慈祥可愛的書法大家!
那麼,啟功先生臨帖時是怎樣做到有自己的風格呢?啟功先生臨帖,以對臨為主,先臨其形似,再臨出神韻。由於他的功底深厚,悟性驚人,每臨一新帖,都上手很快,並在尊重原帖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個性。
啟功先生的臨帖形成自己風格的秘訣是:對臨,先達到五六像,爾後精臨,達到七分像時,慢慢融入三分自己的東西,最終成為自己的書法風格。
啟功先八十歲時,還在臨趙孟頫的書法,正臨時,突然有人造訪,造訪之人觀啟功臨趙孟頫的字後,說已有八分像,啟功聽罷,高興得笑了起來。接下來,與造訪之人聊臨帖之事。啟功先生對造訪之人說:“現在學書法的人都厭惡臨帖,這是不對的。學書法,不臨帖怎麼能行呢?凡學書法者,都必須從臨帖做起,臨帖達到七分像時再出帖。怎麼出帖?就是在七分像的基礎上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就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一個書者,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很難,但真正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那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書法家啦!”
以上是啟功先生的原話。請各位書者認真領會一下吧!
據瞭解,啟功先生在世時,除了教學、開會、參加社會活動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臨帖上了。啟功先生說:“臨帖,應不厭其煩。臨帖,心須靜如水。臨帖,須用心,須專注,須戒浮躁,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進步。”
回覆列表
啟功先生,的書法是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揣摩才形成的一種秀美剛勁的書寫方式,,,他的字的脈絡是先臨古人,比如歐陽詢,柳公權,,記住不要多練顏真卿的,如果你要學啟先生的字就少練顏真卿,但不是說顏真卿不好,,顏真卿我個人非常推崇,歐陽詢,柳公權,後注意一定要練瘦金體,,宋徽宗的瘦金體,,,啟先生的字型,筆畫的由來就明白了,,注意還有啟先生的字型結構,這很重要,,他的字型結構很講究的,,,啟功的字很漂亮,如果你超喜歡可以練習,,臨摹,,但一定要記住她的字有個毛病就是如果練成,很難轉到其他書法上,,,,不過如果你喜歡這個風格我建議不轉也可以,因為啟功的字的確非常的耐看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