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74629721
-
2 # hbl海雲天573169
觀點不對,魏就是不死也會大事已去,根基不牢塌牆是必然,就像國共兩黨鬥爭的結果必然會使一方氣數已盡。這是歷史的必然!
-
3 # 歷史動車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是史學界的主流觀點。
歷史學家黃仁宇指出,萬曆十五年是大明帝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大明帝國的滅亡已經開始了倒計時。
看一組資料:漢朝憑藉東西兩漢,勉強的維持了407年,唐朝289年、北宋南宋一共31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
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壽命平均300年左右。
就像人平均壽命70歲一樣,封建王朝的壽命就是300年左右。越接近這個年限,封建王朝的內部矛盾就會越明顯,這是由封建制度造成的。也可以說這就是命數。人有壽命極限,封建王朝也是,非人力所能扭轉。
明朝末年天災不斷。中國歷史記載最冷的冬天就發生在明末。而連續三年全國範圍的大旱也是史無前例的。
大明朝的滅亡乃命數使然,與任何人無關。
-
4 # 丟失了N年
孫承宗就是魏忠賢搞下來的,若孫承宗還是遼東經緯,東北形勢哪會變如此糟糕。東北不緊張,明不會需要如此多的軍餉。當初孫在遼東時,親手打造了關寧防線,但他這個關寧防線是具有延伸性的,他在努爾哈赤最強時期,慢慢的收復遼東千里,可惜魏忠賢沒得到孫的好處,就黑孫承宗,幾次下手,孫承宗是木匠皇帝的老師,背景也硬,而且木匠皇帝對孫承宗還是有感情的,所以孫承宗沒有被殺了,但遼東卻不能管了,只能告老還鄉,魏忠賢后來讓他看上的人去管遼東,可惜是庸人。後來的熊廷弼雖然有兩把刷子,也不聽話,也搞牢裡去了。
明亡不是說李自成麼,為什麼老說東北呢?其實二者是息息相關的,西北李自成造反就是因為苛稅太多了,老百姓沒錢,流民四起,大家哪有飯吃,就往哪跑,有飯吃誰願造反啊。明末時,魏忠賢一幫太監折騰太厲害了,每個封疆大吏都要孝敬魏忠賢,錢少了還不行,這錢哪裡來,就是百姓頭上刮啊。魏倒臺後,百姓已很苦,但遼東形勢嚴峻,崇禎啟用袁崇煥,袁開口要十萬,並說三年平遼東,這錢崇禎拿不出,但還是讓下面人去籌,哪裡籌,百姓唄!於是百姓紛紛出走逃荒,形成大規模流民,李自成就趁勢而起。所以明亡,與魏忠賢亂政直接有關,他雖然倒臺,但明被折騰的千瘡百孔,若無東北清的騷擾,崇禎實行休養生息,或許幾年能恢復,但內外交困,崇禎手下又無一個經天緯地能人,明實在難以挽救
-
5 # 魔方歷史觀
並非如此。雖然魏忠賢是明朝後期歷史的關鍵人物,但不管是外部的入侵還是明朝的滅亡,都有著多方面的原因,與魏忠賢這個人的關係並不算太大。
外部入侵方面——關外後金政權對大明王朝的進攻大明王朝外部的入侵,最初是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清朝的前身)對大明王朝的進攻,而且在努爾哈赤對明朝進行攻打時,當時的明朝皇帝還是萬曆皇帝,那個時候,魏忠賢還沒有發跡,當時的魏忠賢還不是後來的“九千九百歲”呢,所以,這個時候的外部入侵跟魏忠賢這個人沒有什麼關係。
而後來努爾哈赤逝世,皇太極繼位後對明朝的征伐,原因也很明顯:其一是為父報仇,並完成父親的遺志;其二就是當時的明朝已經是“日落西山”的狀態了,而皇太極的政權大本營屬於是在關外,資源有限,需要發展,所以皇太極要做的就是征伐明朝,進入中原。
總之,這兩個政權,或者說兩個國家的戰爭,並不是說是因為魏忠賢,就算魏忠賢不死,難道皇太極就不會再打明朝了嗎?還是會打的
明朝滅亡的原因大明王朝之所以滅亡,也不能說是因為魏忠賢的死,一個王朝的滅亡,並非是因為一個人,而是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的。就比如說明朝的滅亡原因:
明朝的滅亡原因之一其實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出現,就是皇子皇孫的待遇,朱元璋曾經為了穩固“朱家天下”,分封自己的孩子在國家各地,這無可厚非,而養這些皇室自然是由國家出錢,但到了最後,明朝後期,皇室繁衍眾多,開銷就比較大,以至於最後形成了“郡王以上,生活還行,地位稍微低點兒的,就比較困難了”,試想皇室的子孫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那普通百姓是什麼樣的生活。朝中大臣,就相當於國家的“中流砥柱”,而明朝後期,吏治腐敗,貪官不少,再加上宦官得勢,專擅朝政,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怎麼能不走下坡路呢。崇禎帝時期,外部有皇太極的入侵,內部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內憂外患交加,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已經到了末路。而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被推翻時是崇禎帝在位,其實,在崇禎帝繼位時,明朝已經是千瘡百孔,岌岌可危了,如果說明朝是“日落西山”的話,那麼崇禎帝繼位時的明朝就已經連“落日”都看不到了,只剩一些餘光。雖然崇禎帝是個親政的皇帝,一心想要振興大明,但是他的性格多疑,剛愎自用,使得這位有遠大抱負的皇帝最後也沒有力挽狂瀾。由這些可以看出,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說一個魏忠賢就能改變的,就算魏忠賢不死,明朝還是會滅亡,因為這是大勢所趨。
-
6 # 張永科38
提法欠妥!!!魏忠賢陰險狡詐之極,興風作浪一味製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亂。實為亂臣賊子!明朝的滅亡,怎能與這個人渣的死亡相聯絡?真是顛倒黑白!
-
7 # 吳優一家
首先我的問題主要觀點在於,如果魏忠賢下臺被殺時才59歲,如果不被殺,他至少再活20年,那麼那個時候的後金,是永遠進不來的!等20年,努爾哈赤與皇太極都死了,而那個時候也不會有李自成,所以歷史不管怎麼樣都會改寫!中國絕不會落入女真人手了,不管怎麼樣也不會被外族入侵!所以大家可以就這個方面分析下去!
-
8 # 傷心淵
士紳無恥,顛倒黑白。《明通鑑》熹宗天啟六年:“初,起元(人名)撫吳,公廉愛民,絲粟無所取。實(宦官李實)在蘇杭貪橫,妄增定額,恣誅求……“。千言萬語,彰顯東林,然而一句話露餡了。公廉愛民,與不收工商稅混為一談?而且,文官不收工商稅,就真的清正廉潔?太監收點稅,就是貪橫?!顛倒黑白的功力很強。明朝中後期工商業是非常發達的,明朝稅制從朱元璋開始就非常坑。大約從萬曆開始,向各地派遣礦監、稅使。然後士紳集團,各位所謂道德君子,歷經幾任皇帝,一直就死命抗爭。在明朝,工商業抗稅,居然帶著大義凜然的色彩。注意,話語權在誰手裡。太監閹宦及其黨人,徵收稅款,國營礦產,都被汙衊為貪腐。道德君子們的奢侈生活就沒人過問。一個清倌兒妓女、揚州瘦馬多少錢?西北饑民又要負擔多少田賦?明朝自始至終做過多少財政改革?成功了嗎?萬曆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真的對工商業動手了嗎?後來被廢除了,也沒見那些所謂仁人志士出來改革財政稅制。明朝工商業的發達程度與財政貢獻嚴重不符。某些人辯解明朝就是那樣的稅制,可是道德君子們怎麼不作為?!清朝後期,大量設立關卡和厘金局,從工商和貨物運輸上收來大量資金,為什麼明朝不做呢?另外,士紳是有特權的,不納稅不服役,大量兼併土地,鄉里人同樣“投獻”土地於其名下,合謀逃稅。士紳經商同樣不想納稅。他們與其他工商業這有種不自覺的天然親近感,自然反對財政稅制改革了。某些自認為磚業的文史磚家,總說別人沒讀史書,是地攤文學。別老以為別人都沒文化。還有人舉一些東林與閹黨裡的個別人來洗白東林黨。
其實沒人真的喜歡魏忠賢。僅僅是因為當下某些磚家讓人反感。所以,故意抬高魏忠賢。當然,東林黨整體上,真不是東西。
再說點題外話。編造天啟是文盲,這麼齷齪的事,是哪個“道德君子”做得?平民百姓家,有點餘錢還知道讓孩子讀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事不是沒有。富家更要送子女讀書,混上功名,就有特權了。堂堂蝗室子孫,就算沒有正式的帝師,也該有人教讀書吧?難道天啟身邊的人都是傻逼文盲?不知道教育蝗孫?偏偏,當時人就信了,後世也有人信。孫承宗真的是零基礎授課?!多沒腦子才會信?
-
9 # 紅黑聖西羅
魏忠賢救不了明朝,說他的死是明亡的關鍵,的確是誇大了。
但如果崇禎聽了他哥的遺言,繼續任用魏忠賢,明朝應該還可以續命一會。雖然魏忠賢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打擊異己,但他還是能做事的,他掌政期間,國家還是比較穩定的,經濟和軍事都維持的不錯。天啟朝就沒怎麼發生過民變,軍隊也挺平穩,國庫還收到了不少新稅。
可崇禎一上臺,殺了魏忠賢,廢了所有政策,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
10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沒有發生的事只能人為主觀推演,只是片面的猜想,已發生的事,才是歷史事實。歷史沒有如果,假設歷史的人肯定是以歷史為賣點的媒體專家,也就是吃媒體飯的人!如今這也是個時尚職業,有人以軍事為賣點,有人以情感為賣點……。這其實就是大眾娛樂,也沒什麼不好,反而能給了華人一個從多角度看待某一事件的機會。
個人認為明朝後期,已無想象空間,其發展已經進了一個死衚衕。天下利益集團已經分裂了,各利益集團非但沒有將大明天子作為共主,反而圖謀瓜分大明天子的國權。東林黨與魏忠賢集團的爭鬥就是奪權大戰,而且雙方已失去了底線,但是卻出現了相對的力量平衡。也就是說雙方各掌控了一部分利益集團。
如果魏忠賢不死,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憑手中掌控的資源,大體還能壓住陣腳,明朝可能會延些壽,但也僅僅是可能而已。
魏忠賢一死,其利益集團群龍無首,內鬥嚴重,從而導致闖王做大,而原魏忠賢所代表的各利益集團,也害怕東林黨報復,紛紛開始找後臺,這就給了闖王攻打北京的機會,也使得一些利益集團去勾搭清朝,尋找新的靠山。
闖王集團不成熟所以很快失敗了,清朝因此進一步收編了中原各利益集團,成為天下各利益集團的總協調人。有鑑於清朝基本統一了長城以北,而且已進入中原,這就讓天下各利益集團,看到了利益擴大的希望。於是清朝成了天下的共主,短時間內就一統中原。當然南明小朝廷也就被徹底拋棄了。
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朝可能還會多活一陣子,但是滅亡是肯定的,至於清朝能不能一統江山,個人看來這也是個大機率事件!
-
11 # 二曲人
不管那些學者有此言論,我都不認為魏忠賢能保大明江山不被外族所侵。
一個混混,混世界,在明朝後宮謀到差事,取得了皇上喜愛,掌握了國政大權,以黨同伐異的方式拉幫結派,形成自己勢力,解決了一些如東林黨這幫愛鬥嘴皮、爭一言一詞誰正確的書生空談而未解決的問題,就以為真能救國救民於危難了,實在是沒有根據,只能是對東林黨等的反動。
明當天啟之時,水早蝗災比崇禎年間要少,農民暴動也少的多,最大威脅來自遼東,而明朝也有些力量能夠應付。當崇禎之時,則內外交困,天災頻仍,國力運用捉襟見肘。假如魏忠賢處此時機,能扭轉乾坤?魏能徵?魏能戰?魏有謀?魏有略?如果真有也不會混到壯年淨身進宮了。
回覆列表
明亡說到底就是窮,沒錢沒糧。出身決定立場,東林黨代表南方大地主官僚,不挖國家牆角就不錯了,毀家救國想都不要想。魏忠賢的確不是好貨,但他能弄到錢,知道覆巢之下沒有完卵,就這點就比東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