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常態變幻無常
-
2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嬴政下定決心收復嶺南地區,是為了給華夏族拓展一片生存空間,因為相比漠北草原,嶺南地區更適合農耕。秦始皇花費大力氣把嶺南化入華夏,給後世的人帶來莫大好處。東晉南宋得以存國,與此有莫大關係!
嶺南地區當時生活著百越族,都是夏朝遺民,戰國時代臣服於楚國。百越數千年來不與中原相同,文化風俗大異與中原,經濟也相對落後。秦始皇派遣五十萬大軍平定百越,並長期駐守百越地區,中原人與百越人相互通婚,慢慢融合在一起了。
為了加強中原地區與百越的交流,秦始皇又下令開鑿靈渠,把湘江與灕江相聯通。靈渠的存在,促進了兩地的經濟交流,促進了百越的農業發展,使百越地區真正化入華夏。
-
3 # 混元形意掌門人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環顧四周,秦始皇發現還有幾個問題未得到解決。
1、政治方面。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其中包含三層意思:①皇帝稱號的由來及為何稱“始皇帝”;②皇帝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一切軍國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③皇帝制度為此後歷代王朝所沿用。自秦開始至清末,延續了二千一百多年。
第三,頒佈通行全國的秦律。①秦律制定的基礎是秦國自商鞅以來的律令。②秦律集中體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影響了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2、經濟方面。第一,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
第二,統一度量衡;
第三,統一貨幣;
第四,統一車軌、馳道。
3、文化方面。第一,書同文。即統一文字。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後,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
第二,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關於焚書坑儒的情況,在分析其作用時,一方面要肯定有利於鞏固國家的統一,另一方面要強調實行這種文化專制主義,毀滅大批文化典籍,極大地摧殘了文化。
第三,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這就規定了教學的內容(法令)和教師的資格(官吏,當時設有專門擔任教師的官吏)。秦朝只許官府辦學,又規定了統一學習的內容,嚴禁私學,實行愚民政策,以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4、國防工程修長城、靈渠、馳道等利國利民的工程。打擊匈奴,解除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5、領域擴張平定百越,使現在的廣東、廣西變成中國的領土。
秦始皇為什麼要平定百越?當時秦朝的疆土主要位於中原地帶,北有匈奴,南有越族(嶺南的少數民族),兩面都有強大的敵人,處於兩面夾擊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所以秦始皇一定要解決這兩個隱患。
先說匈奴,秦始皇的策略是修長城被動防禦。這個不難理解,大家看看地圖上的地理地形就明白,長驅直入攻擊匈奴是冒很大後勤風險的。崇山峻嶺可以翻躍過去,但是面對的是草原與荒漠。而且匈奴採取你來我跑的游擊戰術,讓你無法徹底消滅。所以,匈奴一時半會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只好利用崇山峻嶺的天然螢幕優勢來修長城進行被動防禦。
而嶺南相對來說要容易些,雖然也存在崇山峻嶺,但是過了崇山峻嶺就沒大礙了,當然了秦始皇也是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且損失巨大才征服了百越的。
其次,秦始皇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他本人極其熱衷開疆擴土。他的軍隊也是一支渴求“建功立業”的軍隊,因為商鞅變法確立的“軍功”制度,使得全國上下人人推崇戰功,這在戰爭年代是好事;但是在和平年代,這是莫大的隱患。所以,秦始皇也必須要找一個打仗的機會來緩解這種矛盾。
-
4 # 趣方言
可以說,秦始皇拿下嶺南,確實是遠見卓識。要不然,估計現在會多出一個更加強大的越南跟中國作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此時的秦國是不是該停手享受這無上榮光?然而,並沒有,每個國家在鼎盛時期都不可能允許身邊有威脅存在,因此秦始皇滅掉六國之後開始環視自己偉大國家的周遭環境:
北面和西北面和東北面是匈奴,月氏和東胡,都是草原民族,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有事沒事來內地搶一波就跑,對自己威脅很大,但是卻不能貿然進攻,因為後勤難以保障, 且草原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沒有那麼大吸引力。
帝國西部已經是青藏高原,無論有沒有威脅,此處能據守就是最好狀態。
東部已到大海再沒有任何威脅,只有南部和東南部的百越地區放在眼前,就像一個毒瘡,要趕緊切除。並且,這也是唯一一塊能繼續啃的動的威脅了。於是,秦始皇開始謀略嶺南地區,除掉最礙眼且有最容易拿到的地方。
然而戰爭推進的並不如想象的那麼容易。秦王朝先後三次出兵才拿下嶺南,設定為秦國的郡縣。可想而知,此地如果一直處於獨立狀態必將對中原王朝的權威造成極大影響。也難怪此後的漢朝在統一北方之後迅速來謀略已經經營幾十年的南越國。
蠻荒之地其實並不蠻荒,從秦漢時期對南越和閩越的重視程度以及三國時期吳國與蜀國對交趾的爭奪可以看出此地的富庶和重要性。秦始皇還是非常具有戰略眼光的。
-
5 # 風起雲落666
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第一位統一華夏之君主,眼光必有其獨到之處。當時他雖橫掃中原,但“臥榻之側,豈能容他人酣睡”。正所謂天下之地莫非王土,要想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必須得到廣沃的土地,消除一切潛意識的威脅,才使得國家安定和諧。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政治遠見。嶺南帝處偏遠,雖有蠻夷之地說法,但土地廣沃氣候溫和且適合臣民居住,相信經過發展必定成為以後戰略資源所在。當時秦居中原,北有匈奴、南有越族(嶺南少數民族),北匈奴一時難以剿滅,而征服嶺南成了戰略上的重要舉措,相比匈奴還是嶺南進攻較容易些(其實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損失慘重)。 其二、潛在威脅。嶺南居天險,一旦給予足夠的時間,必定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匈奴。北面匈奴一直虎視眈眈,南面再現一餓狼,必陷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再一個就是嶺南、福建、雲南等地百越都是楚國的屬國,不滅此地,就不算真正滅楚,也就給了楚民復出的幻想,到時反秦勢力必會以百越為根基反秦,秦法也無法在楚地得以實施。 其三、資源開發。嶺南作為當時的蠻夷之地,擁有什麼樣的資源誰也不清楚。秦始皇南下攻取說不定看重了那地方的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某種資源,總之擴張領土是好事,可以為嶺南為發展作鋪墊。再者作為當時的戰鬥民族,長期不作戰,軍隊也會喪失戰鬥力。 綜上所述,秦始皇為了統一大業,三徵嶺南,第一次把它納入中國版圖,使百越成為漢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促進了南北的融合,使經濟、政治及文化的得以發展,奠定了他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格局。
-
6 # 剛剛圖774
先糾正一個錯誤點,南方兩廣地區並不是蠻荒之地,兩廣地區也有城鎮也有村落!
兩廣地區統稱為百越,是因為有數百個部落,也不能稱之為部落吧,介於部落和國家之間,總之就是小國家大部落。
另外百越也不是一個民族,說是數百個民族也不為過,各地區之間的聯絡遠沒有中原地區的頻繁。
秦始皇揮兵南下本來就是為了一統天下,百越地區雖然不屬於六國,但是百越地區一直都存在著並和中原有著聯絡,當始皇帝打下六國後,自然不會放過這股勢力,北方的匈奴都騎著馬不好打,打南方總可以了吧。
總有人問秦始皇為什麼攻打兩廣,其實他就是想把已知的文明都收歸為秦土而已。
秦始皇不打西域是因為他不知道有西域的存在,而且都認為西北都是匈奴的地盤,不大規模攻打匈奴是因為匈奴太能跑了,派蒙恬打一仗,把匈奴嚇得不敢南下而牧馬再修築長城防住就可以了。
-
7 # 夢話很幽默
秦始皇南征百越,是在公元前219年,發動的三次征服今中國嶺南及附近地區的戰爭!發兵五十萬,歷時九年之久,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秦始皇為何要攻打當時尚處蠻荒的嶺南!第一,秦始皇的雄心所致,號稱要超越傳說中的三皇五帝,自然得有空前絕後的功業,對於帝王來說,開疆拓土就是最好最直接的功業!北邊的匈奴佔據的河套的地區,非常肥沃,已經被秦軍收復,而北邊其它地區都是草原荒漠,不適合農耕,東邊是大海,西邊也是高原和荒漠,這些地區不適合農耕,價值不大!那東北平原呢?可那時東北尚未開發,距離中原較遠,又有遊牧民族出沒,再加上寒冷,又不瞭解!這下征服的目標只能是南邊的!
第二,當時楚國在南方,因此從地圖上看,楚國的南部邊境似乎很難明確,只是一條粗略的邊境線,楚國的勢力殘餘跑到百越,與百越互有關係,搞不好哪天藉助百越,楚國捲土重來!為了徹底清楚潛在威脅,只好把百越的老窩都征服了!
第三,相比與其它方向的征服地,南方的百越價值更大,因為百越不是遊牧民族,不像北方平原荒漠的遊牧民族,打不過就跑,搞不好哪天會回來,而秦軍及代表的中原地區是農耕民族,得時刻擔心!南方百越只要打下並徹底征服,雖然開始死傷慘重,但是隻要打下,就能長久守住!
-
8 # 嚴家慶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問到歷史要點上了!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集60萬大軍滅亡楚國第三個都城壽郢(今安微壽春),加上齊國已呈國書投降,秦統一六國已成事實。但秦朝建立後,秦始皇屁股還沒坐熱,就急急忙忙派50萬大軍征伐嶺南。這是為什麼呢?
西漢司馬遷《史記》說:秦始皇是為了搶奪嶺南的珍珠玳瑁和象牙犀角。這個觀點一直佔據中國史學界統治地位。但據廣東著名史學曾昭旋考證,秦始皇的目的仍然是軍事:要消滅統治盤踞在嶺南數百年的楚國殘餘勢力。
曾昭旋先生於1992年出版的《嶺南史地與風俗》一書以豐富的史料,印證楚人在嶺南的事蹟。他先從百越分析入手說明古稱“百越”人族源實際上只有兩支:一是羋姓揚越,是黃帝的兒孑羋子的後裔。曾瀰漫湖北湖南江西和嶺南。二是黃帝的大臣伯禹的後代,號會稽之越。宋代羅泌《路史》也說:“所謂百越矣,是羋姓之越也。至於會稽之越,伯禹之苗,又不再是。”羋子傳說是楚國的祖先,所以楚人很敬重越人。楚國令尹(宰相)在江上游船,聽到越人漁民唱《榜世越人歌》很動聽,立即讓人用漢越兩種語言記錄下來,流傳到今天。曾先生考證,嶺南大都會的番禺和廣州都與楚人有關。番禺原是越人在珠江邊的一個聚集村落。楚滅越國後,伯禹之苗逃亡嶺南,並在番禺修建“南武城”。但被追蹤而來的楚軍佔領,改稱“楚庭”。上世紀,番禺考古發現很多楚墓楚物,印證了這一史實。後來,楚人還幫助越人發展農業生產,傳說用五隻羊馱著稻穗送給番禺郊外的越人養植。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廣州。所以,廣州自古就稱“五羊城”。晉代顧微《廣州記》也說:“六國時,廣州屬楚。”不僅如此,楚人開發嶺南最偉大的貢獻是:創造了完整儲存古漢語雅言的北話(白話)。去年底,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在封開縣組織召開粵語源流學術研討會,專家們用翔實史料證明,封開話完整儲存了兩漢前的古漢語雅言。而封開則是楚國設定蒼梧郡的治所(秦改南海郡,漢恢復蒼梧郡)。越人稱楚人所持的雅言為“北方話”。在數百年曆史和民族融合中,北話成了嶺南官方語言,流行廣東廣西主要城邑。
楚人開發嶺南並將番禺建成全國最繁華的都邑,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儼然成了南楚國。這才是引起秦始皇的恐懼擔憂的真正原因。下決心出重兵清剿,企圖取而代之。但是,他低估了楚人的組織力和戰鬥力。用兵過於分散。50萬大軍沿南嶺分五路,結果慘敗。據《淮南子.人間訓》載:“乃使尉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越人莫肯為秦虜,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血流成河。”有人考證:這場大戰發生在鐔城,古楚國黔中郡(湘西)範圍。現在湖南城步縣還有血灘鳥江的傳說。嶺南多是越人群居,多無君。楚人才有力量殲滅幾十萬秦軍。也有人考證:這場大戰在番禺,是楚人組織越人殲滅孤軍深入的“處番禺之都.”秦軍。戰後,楚人和參戰越人退避廣西山區和粵西地區。秦軍損失數十萬人後被迫退到嶺北不敢作為。五年後,秦始皇派任囂作將才重新佔領嶺南。任囂臨死之前囑咐趙佗:要學習楚人實行民族和睦政策。所以趙佗稱帝時不敢大修宮城,只敢住進番禺南武古城。低調行事。所以,南越國時仍然保留粵俗,也流行北話(白話)。
-
9 # 淡看天上月
秦始皇為什麼要發兵百越和匈奴等等地方,個人猜想原因如下:
其一:戰爭是融合六國民心一個嘗試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六國的民心並沒有死心塌地的歸於秦。那麼秦始皇就得想一個方式來融合六國之民心,那麼上戰場殺敵就是秦始皇想到的最好方式之一了(用現代話說就是一起扛過槍的是兄弟...)。
畢竟塑造共同的敵人,既轉移了國內的一些矛盾,然後還一起奮勇殺敵,秦始皇認為這一點可以加快六國民眾和秦國民眾的融合。
其二:亡秦者,胡也其實秦始皇想的不僅僅是統一六國而已,而是萬萬世的天下。這時一個叫盧生的方士說:“亡秦者,胡也”,這就促使了秦始皇對匈奴用兵,然後秦始皇覺得還不夠就發動了滅百越的戰爭。
其三:日月所照,莫不賓服秦始皇統一之後號稱天下皆得服從秦始皇,而南越則是一個不服從秦始皇統治的國家之一,既然不服那麼就打的你服,收為己有就服了。這才叫做平定海內,日月所照,莫不賓服!
故而個人認為秦始皇去征服百越之地的原因可能有這麼幾點。
-
10 # 刀刀開心
關於秦始皇為什麼要攻下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嶺南,我覺得可以從幾方面做個猜測。
第一個:從歷代秦君的思想
秦國曆代先君都主張進取,崇尚開拓,開疆拓土一直是秦國的核心思想。曾經的巴蜀大地也是蠻荒之地,後經歷李冰修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國,巴蜀糧倉為秦國提供了大量的糧草,可以說,沒有巴蜀大地的繁榮,秦統一六國會更加困難。
第二個:嶺南地勢險要,有隱患
臥榻之側豈能容許他人酣睡。 秦滅六國後,天下格局並不穩定,六國仍有很多勢力暗中謀劃。而嶺南地區則最有可能成為六國殘餘勢力的大本營。嶺南主要生活著越人,互不相屬,稱為百越。嶺南山青林密,河谷縱橫,地勢易守攻。
第三個:打通南北水路
秦始皇在出徵百越過程中和取勝後,開鑿靈渠,解決糧食運輸的難題。將湘水截流引入灕江。此後,這條連線長江和珠江水系的靈渠成為了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始皇帝一生致力於統一六國,開疆拓土,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開鑿靈渠,這兩項可謂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回覆列表
這可以從兩點分析:
一、當時始皇帝剛剛一統中原大地,正事意氣風發的時候,向北攻打匈奴,向南攻打嶺南,他要建立一個超級強大的國家那就是有人的地方就要去征服。這也符合當時始皇帝的心態,大秦是無敵的。
二、嶺南地處南方地域廣闊,很容易成長成為威脅中原帝國的存在,匈奴就是個先例。所以始皇帝必須要打,花再多的人力、財力都要把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滅殺在萌芽之中。
就現在來看我們始皇帝的眼光很超前的我們後人享受他的餘蔭都幾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