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鏘鏘
-
2 # 紅紅火火都是火
簡單地說,就是因為隋煬帝!
在隋煬帝之前,中國歷史上還沒有一個人可以在短短13年內廢掉一個“開皇之治”那樣的盛世並將其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間地獄。
在隋煬帝剛剛接任帝位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隋朝的統治已經十分穩固,正常情況下,國祚達到百年以上是妥妥的。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了渴望,都希望在這個輝煌的時代,透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或戰場上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所謂“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
不幸的是,他們遇見了楊廣。這是一個比秦二世胡亥還要奇葩的怪胎。他容貌英俊,詩文才華傲視古今,志向遠大到極致,但帝王真正需要的治國能力和軍事才能卻十分低下,又死要面子。可以說,他的內心始終被一股強烈激情和建功立業的衝動所控制,智慧根本無法發揮作用,但又掌握了最高權力,能夠動員當時東亞地區最多的政治資源供自己毫無制約地釋放這種激情與衝動。
這種激情與衝動的力量有多強?只能說很強,強到了對別人的死活完全不管不顧的地步。這樣一種心理狀態外加這樣的地位,結果可想而知。而隋煬帝又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大上各類超級工程。
①.營建東都。每月役使200萬人,在隋煬帝不切實際的“工程截止日期”的強力逼迫下,近一半的人死亡,像條狗一樣被扔到洛陽城外東到成皋、北到河陽的區域。
②.修大運河。開通濟渠,徵發河南、淮北各郡百姓100餘萬;開頇溝,徵發淮南百姓10餘萬;開永濟渠,徵發河北軍民100餘萬。死者無數。
後來,四夷君主都知道了隋煬帝的提款密碼:瘋狂地吹捧他,怎麼肉麻怎麼來,然後趁勢提出要求,隋煬帝總是有求必應,瘋狂賞賜。
前宰相高熲對此稍有不滿,私下說了兩句,就被楊廣殺害,順帶還殺了一批能臣干將。
再次,四處巡遊。南到江都,西到張掖,北到塞北,都留下了楊廣的足跡,路過的地方,周邊數百里的百姓都要為皇帝及其龐大的隨從隊伍準備食物及各種物資,浪費無數。
再次,軍事冒險。實際上,前面的舉措雖然造成了海內騷動,無數人家破人亡的悲劇,但局面還沒有失控,頂多只佔隋煬帝亡國大業的4成,剩下的6成都要記在隋煬帝軍事冒險——三徵高句麗上(核心是第一次)。
高句麗不是單純的草原遊牧帝國,只要野戰擊潰對方就可以取得勝利,而是一個類似於後世的遼國、滿清一樣的成熟政權。它有眾多堅固的城池,有迥異於中原的氣候,有廣闊的戰略縱深,有眾多的人口,有豐富的物產,統治也並不見得有多失德,關鍵是也有能征慣戰的大將。可以說,隋朝與高句麗的戰爭,高句麗佔據著天時、地利與人和。與這樣的強敵作戰,一定要慎之又慎。以高熲之大才,在不利情況下出師尚且大敗而歸(隋文帝時,皇帝強令宰相高熲輔助漢王楊諒攻打高句麗復仇,最終30萬大軍因道路、天氣、疾病、後勤等原因幾乎全軍覆滅),其他人恐怕就更難想象了。從戰爭的角度看,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原王朝要想短時間內徹底打敗高句麗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好是積極防禦,先小規模地持久騷擾戰不斷消耗敵方國力,待時機成熟,再派精兵(不能派多,否則後勤很難處理)突襲,一舉滅敵。因此,這場戰爭註定是一場持久戰,是一場消耗戰,是一場後勤補給戰,誰主動進攻誰吃虧,誰防禦誰佔便宜(這恐怕也是當初高熲不願意出征的原因)。
針對高句麗的空前軍事行動,隋煬帝的戰略戰術猶如兒戲。他制定了一種空前的決戰方略,傾國動員,從嶺南到涿郡都有任務,集中一百多萬軍隊,製造無數軍資器械,徵發數百萬民夫保障後勤,直接、間接參戰人員超過五百萬,完全不想其中的風險。在戰場上,他為了獨取戰勝高句麗的功名(皇帝要與下屬爭功),要求任何行動都要向他請示彙報。高句麗軍隊利用堅城持續消耗隋軍士氣,誘敵深入,伺機反殺。隋軍最終大敗,度過遼河的30萬精銳只有2700人返回,軍資器械損失無數;來護兒水軍在南方戰線也犯了類似的錯誤,4萬精銳只有數千人返回。這是一次空前的決戰失敗。不但前方兵力有巨大損失,後方負責後勤工作的數百萬民夫也死亡無數,損失的資財也十分驚人。可以說,高句麗已經成為一個迅速將隋朝埋葬的無底洞。
更可怕的是,驕傲的楊廣還不認輸,他還要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征伐,大有不滅高句麗不班師的架勢。這就真的不可救藥了。
從這裡開始,天下開始出現土崩之勢,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民起義蜂起,席捲全國。隋煬帝的威望伴隨著決戰的失敗已經降到了冰點,各地頗有威望的地方勢力紛紛趁勢而起,這些人有威望有智謀,迅速將反隋鬥爭推入到一個新的境地。此時,距他上臺執政不過10年左右,但土崩瓦解之局已成。
隋煬帝面對空前的失敗,情緒從一個極端滑入另一個極端,從極端亢奮迅速變得心灰意冷、自暴自棄,對鏡自照哀嘆:大好頭顱,不知道將來會被誰砍掉?最終,連身邊的禁衛軍將士們也跟著宇文化及等人叛變,可謂咎由自取。可以說,隋朝的滅亡是“內憂(有志無才的皇帝)+外患(高句麗太強)”下所形成的“土崩(民眾無法生存後的反抗)+瓦解(各地豪強趁勢而起)”,這其中隋煬帝絕對是罪魁禍首,佔據90%的責任(剩下的10%由隋文帝來負,他在執政後期聽信讒言、濫殺大臣,可謂自毀長城,但他至少還留了高熲、楊素、賀若弼等人)。
總的來說,就是隋煬帝自毀長城,拿著一把好牌,偏偏亂出牌,最後玩脫了,純粹咎由自取。
-
3 # 九號你到底會不會彈琴
隋朝一個和大秦相似的朝代 不過也如大秦一般給別人做了嫁衣 首先 隋朝結束長達幾百年的亂世 實現漢人再一次大一統 隋文帝開始修建了大運河至今任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楊廣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這種民主的選拔制度,為社會低階層提供了走上仕途,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說到勞民傷財 修建宮殿每一任皇帝都有 不過隋亡了 唐書寫 自然會代表當是唐的政權來寫!
隋主要滅亡的原因還是當朝之中 暗流太多 黨派太多 且以前南北朝時期豪強太多 隋並沒有斬草除根 天下有變 就是群起而攻之 再者隋戰高麗 民不聊生 死的死 傷的傷 最後還失敗了 隨著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異激化 隋朝的政權也搖搖欲墜 於是 這樣的情況下 以 李淵 楊玄感 劉武周 粱師都 沈法星等 各個勢力反隋 有句話很贊成 史家有論,雲:稱割據叛亂為"土崩",農民起義為"瓦解",隋政權不僅失去了天下民心,而且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主階級的支援,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隋朝是在中國經歷長期分裂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其情況頗似秦朝,外表強盛至極,在大一統的表面下卻湧動著各種割據勢力的暗流,統治階級內部埋藏著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統治基礎很不穩固,這種隋政權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強盛之際,會有那麼多反抗者,統治根本上也看不到 反而變本加厲 奴役子民 這才是隋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然而隋也和秦一樣 為為漢唐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讓漢唐成為漢人建立的最強大的朝代 若是隋煬帝不那麼求功心切 或許 會是不一樣的結局 網上有句話 隋煬帝想1 0年做完100年的事。
-
4 # 看文讀史
隋煬帝對開皇時所定的各種制度作了一些修改,有的出於復古,有的意存改進,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官制方面,大業三年,改內侍省為殿內省,與尚書、門下、內史、秘書併為五省。煬帝時設進士等科,並命按十科舉人,科舉制度有所發展。法律方面,大業二年,煬帝因“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次年由牛弘等撰成新律,即《大業律》,凡十八篇,五百條。在某些地方雖較前有所減輕,但隨著社會矛盾的加劇,便“生殺任情,不復依例”
經濟方面,煬帝即位之初,因府庫盈溢,下令免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之課,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對賦役略有減輕。文化方面,隋文帝曾在仁壽元年(601)廢除太學、四門學和州、縣學,只留國子學,不久又改國子學為太學。煬帝即位,恢復國子監,依舊置國子祭酒,並加置司業一人。四門學和州、縣學也恢復了。
煬帝所推行的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在大業五年以前,國家尚在承平之時,後來隨著階級矛盾的日趨嚴重,也就無暇顧此了。
隋煬帝自恃國富兵強,“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即位之後,就對周邊各族不斷進行各種軍事、外交活動,進一步擴張隋朝的國勢。隋煬帝的這些軍事、外交活動,開拓了疆域,保障了邊境的安全,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對高麗進行的三次戰爭,遭到失敗,從而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隋煬帝為欲恢復遼東故地,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並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因此藉口高麗王不肯入朝,下令東征。在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督造戰船三百艘,以供水軍之用。在河南、淮南、江南等地,製造兵車萬輛,以供軍需運輸之用。
大業八年(612年),大軍雲集涿郡,共一百一十三萬人,分二十四軍出發,煬帝自率六軍殿後。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綿亙,一千餘里,直奔遼東。水軍由來護兒率領,從東萊出發,指向平壤。高麗軍據城守禦,頑強抵抗。水軍登陸後雖有小勝,但在平壤城下大敗而退。宇文述等率領陸軍三十多萬人進攻平壤,面對堅城,亦因糧盡引還。高麗軍四面抄擊,隋軍大敗於薩水(清川江)。士兵戰死逃散,回到遼東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鉅萬計,失亡蕩盡”。
隋煬帝並不甘心失敗,大業九年,又發動了對高麗的第二次進攻。正當陸軍進抵遼東作戰,水軍剛要出海的時候,禮部尚書楊玄感突然起兵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圍攻東都。煬帝聞訊,立即撤軍回救洛陽,平息內難。高麗軍尾隨追擊,軍資器械,損失甚重。大業十年,隋煬帝仍以“拔海移山”之志,第三次進攻高麗。來護兒軍至卑沙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打敗高麗軍,正要進攻平壤,高麗亦因困敝不堪,遣使乞降,囚送叛將斛斯政。煬帝看到國內形勢不佳,便藉此班師,轉而鎮壓國內的農民起義軍。
隋煬帝即位以來,為了滿足無窮的欲壑,大興土木,廣事徵調,到處巡遊,揮霍浪費,以致“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又加連年發動對高麗的戰爭,進一步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山東、河北一帶為出兵高麗的基地,兵役、力役最為嚴重。大業七年,鄒平縣民王薄首先起義於長白山(今山東鄒平南),作《毋向遼東浪死歌》,反對用兵高麗。於是義軍蜂起,劉霸道起於平原豆子■(今山東商河、惠民境),孫安祖、竇建德起於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蓨縣(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亦各在境內起義。
隋煬帝一開始就用嚴刑酷法鎮壓人民的反抗怒火。下令為盜者隨獲隨殺,甚至抄沒全家。樊子蓋鎮壓汾、晉間起義軍時,大肆燒殺;王世充鎮壓劉元進領導的起義軍時,一次坑殺三萬人。但是屠殺只能激起人民更大的憤怒,起義隊伍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不顧廷臣的勸諫,第三次南巡江都。他寫詩留別宮人說:“我夢江都好,徵遼亦偶然。”面對土崩瓦解的形勢,他卻說得如此輕鬆!他在江都一年多的時間裡,生活更加荒淫。
自知末日快到,對蕭後說:“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陳後主),卿不失為沈後(陳後主妻),且共樂飲耳!”又對鏡對蕭後說:“好頭頸,誰當斫之!”蕭後驚問其故,他笑道:“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這些話表現出他在農民起義的壓力下,狼狽不堪的情景。大業十三年(617),農民起義有了巨大的發展。齊郡杜伏威率眾渡淮,攻佔歷陽郡城(今安徽和縣);渤海竇建德據有河北,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李密據洛口城(今河南鞏縣東南)稱魏公,威脅洛陽。隋煬帝見中原大亂,不敢北歸,謀建丹陽宮,保據江東。但隨從的驍果衛士多是關中人,懷念家鄉,時有逃散。
大業十四年(618)三月,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元禮和監門直閤裴虔通等,利用驍果的不滿情緒,推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把煬帝用腰帶勒死,時年五十。歷時三十八年的隋朝統治到此便告結束了。 -
5 # 翻翻二十四姓家譜而已
隋煬帝初期國力仍然興盛。例如,在政治制度上,隋煬帝改革官制與租調製度,並開始設進士科,這些都是中國典章制度的創新;經營東都、開運河、修馳道與築長城,帶動關中地區與南北各地區經濟與貿易發展;對四周國家展開徵討威服,擴張隋朝版圖。
然而,由於隋煬帝本身急功好利並且暴虐,使得這些作為對社會造成破壞,最終毀滅了帝國。
一、興建洛陽。長安位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604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於洛陽興建東都,並在第二年遷都洛陽,以掌控關東與江南經濟。在洛口(今河南鞏義)、回洛(今河南洛陽)等地興建大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由於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又注重宮城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開鑿大運河。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關中政治地區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的運輸與經濟發展,隋煬帝推動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將中國重要水系連線起來,形成運輸網路,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許多商業城市,其中的江都(今揚州)更成為隋朝的經濟重心,還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然而,由於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伕,經久不息地勞動,受凍捱餓,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佔全部一半以上。三、馳道與長城。605年,隋煬帝在開鑿通濟渠的同時,帶後宮、諸王、衛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徵調許多人民。607年,隋煬帝巡視北方時,徵調北方人民經太行山開鑿馳道達幷州,並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眾協助開鑿馳道。早在隋文帝時期,就開始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築長城。608年,隋煬帝出巡榆林,動員壯丁百餘萬人,於榆林至紫河(今內蒙古、山西西北長城外的渾河)開築長城以保護突厥啟民可汗。
四、對外戰爭。隋煬帝四處征討,過度耗費了隋朝國力(以對高句麗的戰爭最劇),加速了隋朝的衰亡。582年5月,突厥率四十萬大軍,殺入長城。583年4月,隋軍分八路北伐突厥。隋將長孫晟用離間之計,使本來已經在北周時期分裂為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的突厥汗國互相攻戰。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戰敗降隋。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朝。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基本解決北方外患。
此外,位於隴西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汗國也時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與吐谷渾和親以安撫之。608年,隋煬帝派軍佔領吐谷渾,史稱隋與吐谷渾之戰。隔年,隋煬帝西巡張掖,置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與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朝見隋帝,各國商人云集張掖進行貿易。
在南方,602年,隋文帝派交州道行軍總管劉方率兵南下,劉方隨後遣使勸降,後李南帝李佛子因畏懼而率軍投降,被劉方縛送隋都長安,與其他將領一同被斬首,北越南地區遂受隋朝統治。
還有無理取鬧的情況,如605年,群臣有言林邑國多奇寶者林邑,隋帝乃授劉方驩州道行軍總管,領兵擊敗林邑。
-
6 # 禾川化學汪工
很多影視劇小說演義都會把問題集中於隋煬帝的橫徵暴斂,驕奢淫逸,大興土木之上。這也正是書影視吸引觀眾罷了!
隋朝滅亡原因
一、門閥制度
發展:漢武以來獨尊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 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藉家世出身參與政權。到了隋唐時期,為了鞏固國家政權,當政者大力打擊門閥士族,為提拔寒門之士,而採用科舉制度,科舉的興起,導致門閥制度走向消亡。而唐末農民起義的爆發,徹底掃蕩並結束了門閥制度。弊端:門閥制度對社會進行了層次壁壘之分,門閥壟斷了那時期所有仕途路徑,朝堂之上顯現門閥與天子叫板之象,是一種反中央集權,分化帝王權利的格局,農商世代無從仕之途,軍事力量也為府兵,也就基本上是門閥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而非國有。
楊堅廢九品中正制,楊廣興科舉制,正是和門閥勢力正面做鬥爭。想法是對的但是時機還不成熟,第一大部分書籍都還在門閥勢力手中,寒門子弟難以應試,也就沒法實行科舉制度;第二楊廣登基不久,自身勢力不夠穩,也沒有可靠的大臣。楊廣即位之初就已經感到門閥制度的危害,想要革除弊政,而門閥勢力又豈能甘心放棄自身的利益。對於皇帝的一系列改革制度不去施行,多方掣肘,最後無疾而終。一方面大世族聯合起來反抗,身為皇帝也擔心他們的造反,門閥制度不能改革,另一方面門閥勢力日益腐敗,國家又豈能穩定!
二、隋末大亂
隋末的亂不是秦叔寶、程咬金一幫瓦崗軍這樣農民起義軍所能滅亡的,還有門閥勢力的各自武裝力量的反抗,主要還是一些家賊,就是各路蕃鎮力量,以王世充、羅藝、李淵為代表。各路蕃鎮有各自武裝,有組織有後勤還有政治號召力,能網羅各種人才。羅藝出身寒微,是楊廣一手提拔出來,還將最精良兵馬給了羅藝,就是當時隋朝野戰軍中王牌虎賁鐵騎,同時又給錢又給權力,關鍵是在三徵高麗時,還捨不得讓羅藝上,可謂嫡系啊!然而沒想到啊,在楊廣想讓其掃清各地叛亂時,羅藝卻反叛了,擁兵割據一方。李淵坐擁十三郡的兵力防範突厥,反而與突厥串通,尊突厥為可汗稱臣納貢,揮師中原!最後一個反叛的宇文家更是直接結果了楊廣的性命。
三、人口問題
縱觀歷史我們做一個對比,看一下各歷史時期國家人口,文景之治人口1400萬,光武中興人口2100萬,貞觀之治1600萬,再看秦末大亂4000萬,綠林赤眉之亂6000萬,黃巾之亂5600萬,隋末大亂多少人4600萬。在物資匱乏的時代,人多吃什麼,本身條件疾苦,再加上窮兵黷武三徵高麗,大運河的開鑿,還有以佛教作為鞏固統治方針,各地修建寺廟傳抄經書,這一項費用也接近運河支出了,這樣勞民傷財,民心盡失。
在楊堅和楊廣執政初期的種種善政之下,隋初一片欣欣向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的凝聚力和百姓的認同感也大為增強。但開國之初的飛速發展很快就到達了瓶頸期,進步速度開始減慢,而人口的迅速增長又造成了人均耕地不足,而門閥大族們日甚一日地兼併土地,更讓很多人徹底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社會矛盾漸漸尖銳。而權貴門閥們也漸漸失去了剛建國時的樸素與自律,開始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政令,利用捐稅盤剝百姓,導致民間壓力日重,進一步加劇了底層人民的不滿情緒。
-
7 # 古樓殘卷
隋朝的建立本身就是關隴集團幾大家族相互妥協的產物,楊家只是他們的代理人而已,並沒有絕對的權利,隋朝建立之初,各家貴族之間各懷鬼胎暗流湧動,因為當時大多比較正直,所以相對發展比較穩定,天下取得了暫時性的恢復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文帝駕崩煬帝繼位,短短二世而亡,甚是可惜。原因如下!
一,楊家失去了關隴集團的支援
隋文帝時期,大家之間還是比較和諧的,經濟取得了良好發展,雖各懷鬼胎,終是被楊堅的個人魅力所征服,沒有太大的動靜。後來創科舉制,到了煬帝進一步發展完善了科舉制,就是這個科舉制,讓關隴集團內部炸開了鍋!
科舉制就是貧民子弟可以透過考試選拔而做官,躋身於國家管理層!而當時國家的現狀卻是貴族圈壟斷仕途,做官要貴族圈推薦,這樣的話,老百姓是沒有任何希望的,而朝廷大員全是出自幾大家族,這有一個弊端就是埋沒了大批優秀的人才!
因此楊家搞的科舉制嚴重的損害了關隴集團的利益,從而失去了他們的支援!
二,楊家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援
煬帝繼位,這位煬帝很不簡單,有大志向,希望國家在他的領導下蒸蒸日上!我們從他的年號就可以看的出來---大業!希望建功立業,成就一番偉業!
為此他做了很多的事情。
1.科舉上面說過了,此處不提!
2.修大運河,當時南方經濟發展繁榮,全國經濟重心難移,而首都卻在北方,要解決北方的資源缺乏問題,就必須有一條能夠把南方的資源運送過來的渠道。因此大運河工程啟動,這在古代是一項大的工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民怨沸騰!
3.三徵高麗!打高麗動輒出動百萬(大軍以及後勤),消耗也是驚人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老百姓叫苦不迭!
4.營建東都洛陽,洛陽宮殿歷時十個月完成,動用大批民力!
運河,徵高麗,建東都這三項舉措,民生凋敝,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還會支援楊家嗎?
三,楊廣個人問題
楊廣個人能力有限而且急於建功立業,不切實考慮問題,一味追求政績,導致政策失當,大失民心!
四,有人亂中取利
每個時代都有野心家,有投機者,而且這些人善於分析形勢,更是天下大亂的推手,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動亂,他們反而添油加醋暗中助理,以滿足他們投機的需求!
最終全國上下,上至管理層的貴族們,下至基層的老百姓,一起拋棄了楊家,結果群雄並起,關隴集團的李家最終勝出,同時他們也繼承了楊家的大運河為他們服務!而關隴集團經過隋末動亂的洗牌,也元氣大傷,李家順理成章的接下了楊家的科舉制,到武則天時期完善科舉,重用酷吏打擊貴族,最終關隴集團淘汰,中國進入士族社會!
-
8 # 八大山人99
隋朝雖只經歷二代帝王便改朝換代了,但卻是我比較喜歡的朝代之一,其兩代帝王的業績也應彪丙於民族青史。關於其滅亡的原因,過去教材的結論主要有三點,一是窮兵黷武三打高句麗,二是勞民傷財修大運河,三是生活奢侈性格殘暴。關於第一點,北韓半島對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重要性,每個高瞻遠矚的戰略家都清楚,這裡不便多說,英雄所見略同的李唐也打過,中國志願軍也打過,只能說明這個半島太重要了。而且,這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少之又少的主動對外亮劍之一。第二點,我只能說,運河現在還在用,造福中國上千年。最後一點,中國千百年來有勤儉節約而又仁慈的皇帝嗎?這隻能是一個偽命題。而且,由於成王敗寇的千年古訓,結論都是李唐史官寫的,在疑。所以我的觀點是,歷史都是由偶然事件構成的,一代年富力強奮發有為急性子的帝王楊廣,基於卓越的戰略眼光,不顧立國不久根基不穩的事實,傾全國之兵出征高句麗,而且由於其不服輸的性格屢敗屢戰,三打高句麗,被善於偽裝的蟄伏待機而動的李淵父子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撿了個便宜。一聲歷史的嘆惜,消失在冰冷的歷史長河中。
-
9 # 懼意恆生千珏
隋朝開始於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滅亡於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建立唐朝。公元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覆滅,國祚38年。隋朝之所以短命,主要在於隋煬帝的“好大喜功”,動搖了王朝根基。隋煬帝公元605年登基,薨於618年。在位13年,根基動搖在於以下幾點。其一僅用七年就開掘了全長約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大運河雖功在千秋,卻也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其二修建運河的同時,又大興土木,所到之處,便要建個豪華宮殿,太過奢靡。其三三徵高句麗,卻又無功而返,民怨沸騰。其四隋朝建立時雖然表面上統一,但是門閥士族勢力依然強大,時刻準備著於中央抗衡。隋朝雖短命,卻也為後世做出了巨大貢獻。結束魏晉南北朝戰亂,統一中國;開創科舉制度(高考的前身),寒門子弟得以崛起;開掘京杭大運河,利在千秋,第二個長城。
-
10 # 多巴胺猶有盡時
能征服和能統治不是一回事,統治要比征服困難的多!隋朝雖然具有了征服統一天下的能力,但是想要對舊有中國政治秩序進行徹底的改革,隨心所欲地進行統治卻絕非易事!
不能否認,隋煬帝在政治上是極具遠遠見的一個皇帝,他能夠看到當時政治秩序存在的隱患,所以他急於改革。這個隱患是什麼呢?就是當時中國普遍存在的門閥政治。這種政治現實不但影響皇帝的權力,而且對國家的統一也有著極大的損害,比如強大的北魏,在統一了北方之後,很快又陷入分裂,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又變成了北周和北齊。
所以說隋煬帝是居安思危的,他急於擺脫士族的控制,想要建立一個平民政治的大一統國家,但是他太心急了,中國實現這一個政治上的目標,也是到了幾百年後宋朝的時候了!
看看他具體的執政措施,就能看到這一跡象。第一、他為什麼急於遷都洛陽呢?就是要擺脫關隴貴族在政治上對他的阻礙。洛陽是天下之中,把這裡當做統治中心,就可以集中調配整個中原地區的人力和物力了。
但是這裡是以往北齊的統治地區,處於山東衣冠之族的包圍中,他們對隋朝更是不友好的。這樣我們就能理解明白第二點,為什麼隋煬帝又要急著開挖大運河?這樣就可以將江南地區的物資調配供中央使用。
他盲目樂觀認為自己掌握了空前的,前代任何一個帝王都沒有掌握的人力和物力,所以他就又要急於透過戰爭來樹立個人的威望,所以他發動了對高麗的三次東征
中國的門閥政治是從東漢到魏晉以來經過幾百年形成的,他極端腐朽,又是整個國家統一的巨大障礙,但是想要消除它也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隋煬帝為了消除門閥政治,他的一系列努力,最終把自己和隋朝帶上了滅亡的不歸路!
回覆列表
隋朝開國時敢和五股勢力大戰,其中突厥、吐谷渾、陳都是很強大的國家。在短短的8年裡消滅了眾多勢力,包括吐谷渾(大國)、陳(大國)、梁(小國)、周朝遺留胡人勢力、營州高寶寧勢力等,並削弱了北方最強的勢力突厥,使之一分為二,奠定了大隋的江山。 隋朝對歷史的功績可謂繁多,有婦孺皆知的京杭大運河、趙州橋等,其首創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沿用千年,開皇律也是奠定後世歷朝歷代律法基礎。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篡奪北周帝位,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出兵平陳,統一了中國。617年,隋朝被李淵建立的唐朝取代。前後三十七年,如果從統一全國算起,則不過二十九年。 怎麼看,隋朝都會是個長久的朝代,可為什麼會導致各地都揭竿而起?王朝迅速滅亡呢?而唐朝幾乎是隋朝的翻版,卻如此的長久呢?這都是為什麼呢?難道說僅僅是因為隋煬帝楊廣的殘暴和荒淫無度?真的有那麼的殘暴和荒淫?以至於必須推翻才行? 隋朝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隋朝是宮廷政變建立,政權被財閥士族壟斷的格局還是不變。隋文帝採取的抑制士族勢力的措施還是沒什麼效果。同樣的,隋文帝晚年喜怒無常的變化也加速了這個矛盾。
隋煬帝登基之後,社會矛盾越發的明顯。楊廣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是一種對老百姓的一種傷害,勞民傷財。最後高麗戰敗更是引發了百姓的不滿,揭竿起義層出不窮。隋煬帝不是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只是一個誘發的導火索。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透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