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風雲賽鴿

    我是80後。我記得上小學5年紀的時候,參加縣裡的考試比賽,我是第一次到縣城,特別興奮,我記得那時候我們的縣城其實就兩條街,還沒有柏油馬路。

    具體參加什麼比賽我都忘記了,但我還記得我們吃的,胡辣湯,豆皮卷油條,小籠包,那是我第一次吃這麼好吃的東西,每次我都吃撐了,特別是豆皮卷油條。其實就是用豆皮吧油條捲起來,裡面還加上青辣椒,再加上一個鹹鴨蛋,簡直人家美味。可現在我天天都能吃到,可就是沒有那個味了。

    可能因為那時窮,沒有吃過好東西吧,所以特別好吃,人就是這樣,對沒有嘗試過的,不容易得到的,都感覺特別好,

  • 2 # 歡喜的麵館大叔愛煲湯

    最近被一條抖音影片淚目了。大致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個送餐小哥蹲坐在商場大門一邊,用力且快速的啃著一張餅。一個路過的男子給送餐小哥遞上一塑膠袋炸魚,說:這是給你點的外賣,趕緊吃了吧。貌似是一個路人關愛送餐小哥的影片,一般故事到這裡也差不多了,溫情的創意似乎還是有限度,但這條影片還沒完。送餐小哥疑惑的接過炸魚,只是淺淺的吸了一口已經瀰漫開的香氣後咬了一口,靦腆的說,真好吃,真像我媽做的。男子問,你知道這是誰做的嗎?鏡頭轉到另一邊,一箇中年婦女看到這一切淚崩。她趕緊走出來,對著送餐小哥說:走,兒子,咱們回家。

    能勾起回憶的美食,除了母親做的,還能是什麼?

    小時候生活在南方,麵食是一個選擇率非常低的食物,大部分南方女人操辦麵食的能力相當有限,不會做麵食絕對不是南方女人是否賢惠的標準。

    我媽其實也不大會做麵食,但我只愛她做的一款麵食,用我們的當地話講,叫做:切糕子。

    水和麵粉做成一塊麵,既不發也不擀,揉巴揉巴的,成一個長方形的大面團,用刀切成半公分見厚,十公分見長,兩三公分見寬的“厚面片”。北方人要是見到了一定會說:這特麼什麼玩意兒。

    就是這玩意兒給我的童年充斥著美好。鍋中燒熱些許油,拿青菜過油加少許鹽簡單煸炒,十幾秒後加一盆水入鍋成湯,把湯煮沸下“切糕子”,等它們浮起來,一鍋奶白濃湯透著翡翠白玉,又鮮又香,還相當健康。

    每當想起“切糕子”,我嘴裡一定會滲出舌津,連狗都不如。

    離開家也十五年了,無數人間珍饈嚐遍,唯獨心心念念這份“切糕子”,但是,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吃過了,很久很久…這充滿著對母親的記憶的味道,歷久未嘗但總不能忘。

    生活就是一種輪迴,想念了,就要去做,不然…

    我媽活著呢,活得可好了,我下週就買機票回家,堅決要求吃“切糕子”!

  • 3 # 每天輕鬆一句美言

    雲吞麵,記得這是我小孩子時的美食,也是最容易滿足的。。

    記得媽媽帶我去過的那條老街,那個店,那對面善的老夫妻,那時雖然窮,但很開心快樂。這是窮的味道,是兒時的記憶,很美很美。那時的肉啊,面啊,鮮美啊,終生難忘。

    那時家庭確實窮啊,但很快樂。現在已經很難找回那種味道那種感覺,這可能就是記憶的美,感恩父母,無論天地如何變。

  • 4 # 不可說hw

    小時候爺爺還在世 每天早上都會喝一種飲品 用熱水衝開 我記得好像叫麥乳精 感覺特別好喝 現在喝的東西五花八門的 但是怎麼也不會有小時候那種味道了

  • 5 # 江月書房

    跟鄰居艾國去逛超市,看到了一種美食:蜜食。這算是給我印象最深的美食了吧,恰巧艾國也是。為此我倆談了好一會關於蜜食的童年趣事。照他的話說:我第一次吃的時候根本就不相信世界上有這麼好吃的東西。

    其實我也是,我第一次吃的時候是在初中,同學買來給我嚐了一塊,當我猛不丁一口咬下去的時候,從此深陷其中,比愛情來的都要猛烈,我那段時間所有的零錢,全都用來買了蜜食。

    我現在甚至還記得學校北面路口拐角的那個小門市,因為我在學校裡買最便宜的是三毛錢,而在那個超市裡,只要兩毛錢,雖然份量少了一點,但我覺得很划算。不是我扣,因為那時候,學校的饅頭,才一毛五一個。

    但即使如此,我也只能隔好幾天才能去買一次,畢竟家裡給的生活費少得可憐,所以我只能少吃飯,才能剩下錢來去買自己喜歡的零食。

    當把一塊黏黏的蜜食慢慢放進嘴裡,用牙齒輕輕咬動的時候,滿口的香甜四溢,渾身的每一個細胞,都被這香甜的味道充斥,讓人情不自禁地發出舒服的呻吟,滿口餘香且又回味無窮。

    我每次都是一塊一塊慢慢地享用,我得儘量慢下來,才能更好地品味它帶給自己的幸福感。但即使如此,一包小小的蜜食,還是經不住自己的品咂。

    眼看著越來越少,卻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吃完之後,只好使勁舔舔嘴唇,然後期待下一次。

    後來可能因為到初三學習壓力加大,去買蜜食的次數越來越少,時間過了太久,我已經記不得了。而且很久很久都不再路過那家小門市。

    後來去讀大學,有一次坐車路過那裡的時候,看到那裡因為拆遷被夷為一片平地,心裡突然起了一陣小小的漣漪:那是一段往事將要被漸漸埋沒進歷史塵埃的無力。

    再後來,好像就再沒有和誰談起過關於蜜食的話題,有時候在超市偶爾看見,也只是匆匆一瞥,已無波瀾也無留戀。直到今天艾國問起,我才仿似有種把記憶從落滿灰塵的深處重新拾起的感覺,原來這段回憶已被我深深擱淺了這麼久,幸好沒有弄丟。

    但是現在,喜歡運動的我已經不再喜歡吃甜食,曾經的美好,就安安靜靜放在心裡吧。

  • 6 # 連邦探員

    勾起回憶的美食有很多,排名第一的是一道北京小吃——燒餅夾肉。

    作為資深北漂人士,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在這裡求學,在這裡成長。北京好吃的東西有很多,北京烤鴨天下聞名,報國寺小吃一條街的各色小吃,鑼鼓巷的各種當代美食小店,不勝列舉。

    但要說到最讓我無法割捨的,還要數燒餅夾肉這道北京小吃。燒餅是手工製作的麻醬火燒,外面灑滿芝麻粒。肉是醬制的肘子肉。熱餅涼肉,口味一絕,再配上地道的雜碎湯,那味道實在是絕了!

    現在我所住的地方,距離那家燒餅店,驅車單程將近四十公里,基本上每週都要去吃一次。每次出差在外一段時間,最思念的就是這道美食。回京後三天之內必須去吃一次,不然總覺得渾身不自在。

    有時候我在想,我留戀的也許不僅僅是燒餅的味道,可能還有當年一起吃燒餅的人,還有那隻會在夢裡出現的溫暖笑容!

  • 7 # 藍夜818

    我現在最懷念的一種美食叫“包穀(玉米)甜漿”!它的做法是這樣的:把快成熟的玉米用石磨磨一下,把玉米磨成一顆一顆的顆粒(不能磨成漿),再把豆漿煮開後把磨好的玉米粒加入豆漿煮熟就好了。那個味道簡直無法形容:既有新玉米的香甜味,又有豆漿的清香,吃一口,回味無窮。可惜,幾十年前只有我的一個嬸孃會做,現在沒人會做了,已經失傳了,想念苞谷甜漿,更想念我的嬸嬸!

    地標:湖北恩施。

  • 8 # 我的生活與故事

    三十二年前的一個春天,我和倆朋友一起划船去微山湖裡去玩,當時十八歲。船裡當時有個用土缸做的地鍋,朋友在他家裡下的網裡逮了幾斤鯽魚,然後直接殺了燉了,只用的油鹽醬醋,用的湖裡的水,燒的湖裡的幹蘆葦。四十分鐘後那一種天然的魚鮮味出來了,朋友又拿出來一瓶魚臺米酒,那個美味啊吃起來沒法形容,三個人喝了一斤白酒,感覺就像詩人了,我問朋友為什麼今天燉的魚特別好吃,他說湖水燉湖魚那是最好吃的,和井水燉的不一樣。這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一頓美食,雖然很簡單。

  • 9 # 唯美詩文苑

    一種勾起我的美食回憶的是成都的麻辣兔頭。幾十年了,每次去成都必吃,吃了還要帶走。吃起來味道麻辣鮮香,回味無窮,簡直過癮。

  • 10 # 河北馬嘯宇

    1.土生土長的定州夾菜——2013.9.7《燕趙晚報》

    石家莊新聞網

    □馬嘯宇

    是定州人就知道定州塔;凡定州人都知道夾菜。

    定州人過年有個習慣,先把肉剁出一部分做為包餃子用的備餡,其餘的生肉一律煮熟。煮肉時加好各種調料慢火煨燉,然後把肉撈出,剩下的肉湯就成了做夾菜的主料之一。做夾菜的另一主料是澱粉。澱粉要趁肉湯熱著時加入,一邊加入一邊攪拌,攪和均勻成糊狀。之後裝入提前備好的袋子裡封閉好,放入水中煮。一個多小時後,夾菜就成熟可以食用了。

    定州人吃夾菜,主要是做雜燴菜時用。彼時丸子、白菜、粉條、豆腐、五花肉一大鍋,再加上這半透明、吃在嘴裡滑膩爽口的夾菜,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味道上,絕對是無與倫比的享受!再就是婚喪嫁娶時席面上做蒸碗用。一般把夾菜切成方形或者條形鋪在碗底,上面蓋一層方形肉或條形肉,擱入籠屜蒸,熟了以後夾菜味和肉的味道互相滲透,鮮美無比。此外也可以單炒,或者搭配著青菜炒,喜歡怎樣吃,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自由發揮。

    寫這篇文字之前,夾菜的“夾”字到底怎樣寫,頗讓我躊躇了一番。因為這是土生土長的民間叫法,正規的文字記載是很難尋得到的。為此,我查閱了很多資料請教了好多人,大致總結了一下主要有“假、家、加、佳、架、夾”六種說法。好在鄉親們對此並不較真,只要好吃就足夠了。

    我曾和一個人刻骨銘心的相愛,她對定州的夾菜很好奇,曾不止一次讓我做給她吃,由於當時我不會做沒能實現。可等我學會了,卻再也沒有機會了。這上不了檯面的夾菜記載過我的愛情,勾起過我的思鄉情,濃郁著我的親情,叫我怎能不愛它!

    2. 2013.9.14《燕趙晚報》鄉下丫頭”——淶源豆腐

    □馬嘯宇

    離開淶源已經很多年了。最難忘的人是那裡的親人,最難忘的菜餚是那裡的豆腐。

    做淶源豆腐一般選用粒大飽滿的黃豆或者黑豆。先在磨坊把豆子破開用清水泡好,再磨成碎塊,加開水均拌成牛奶狀。用一口大鍋燒水,上置一木板,木板上抖開一個透水性良好的袋子,把碎豆子連湯舀入,扎口輕揉,把裡邊的“牛奶”擠進下邊的鍋裡燒開,就可以點豆腐了。淶源點豆腐用的東西既不是滷水,也不是石膏,而是酸漿,這是與別處的豆腐做法最主要的區別,是典型的淶源特色。點時要用小勺一勺勺點,邊點邊用筷子攪拌成雲絮狀、塊狀。把豆腐模子放好,把鍋裡的半成品舀進裡邊,攪拌好用木板壓實,控幹裡面的水分。半個多小時後,潔白、微酸、滑膩、香醇、鮮嫩、爽口的淶源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淶源豆腐的吃法很多,最常見的有“刨豆腐”,就是把一整塊豆腐放在碗裡,用筷子直接攪爛,加鹽,加香油,味精,韭菜花等調料,就米飯饅頭,或者喝點小酒,這是典型的鄉野吃法,上不了大席面,但是吃得隨意,解氣,享受,過癮。再就是小蔥拌豆腐,我一直認為“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這句歇後語就是為淶源豆腐創作的。難道不是嗎?你看那白如玉,綠如翠的色澤,滑溜的口感,怕是山珍海味也未必趕得上!最近幾年,人們追求迴歸自然,在吃法上又推出了“出鍋豆腐”,就是用剛出鍋的鮮豆腐直接蘸各種小料吃,這種吃法自然、本真,鮮美。

    淶源豆腐和別地的豆腐相比,在外貌上也不是很特別,但只要你吃了一次,就會為之傾倒,大有“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慨。它雖然像一個清秀略帶野味的鄉下丫頭,卻會讓“三千粉黛無顏色”。

  • 11 # 美文美讀

    小的時候,家裡窮。當然,不是吃不起飯的那種窮。父親當兵,我們和母親隨了軍,母親在父親所在的部隊軍工廠上班。在六七十年代,要說兩個人掙工資撫養四個孩子,應該是綽綽有餘。但是,父親家裡窮,母親家裡也窮。而我知道,父親就是因為爺爺家裡窮才去當的兵。父親母親掙錢不光是撫養我們四個,還要給他們雙方的家庭郵寄一些錢,以供他們的弟弟妹妹生活費用,以至於成家立業。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家的生活依然不算富裕。

    在我們34536軍區大院,如果有誰找我父親,指名帶姓的不一定有人知道我父親是誰。但如果對方稍微一解釋,說他有四個孩子的那個宋連長、宋營長、宋參謀(因為父親是這麼一步步走來的)被問者就會指給你哪家是我父親的家。因為七十年代,計劃生育就已經開始了。在軍區大院,數我們家孩子最多了。一般家庭都是一個兩個的多,三個的就很少了。

    但是就是這樣,父親每個週六都會給我一元錢,讓我去供銷社買六個麵包。那時物價超便宜啊!一塊錢就可以買六個麵包。零售是兩毛錢一個,一元錢就可以多給一個。

    現在來說,麵包孩子都可能不吃。因為現在的休閒食品太多太多了,孩子們變著花樣都吃不過來。但是,在那個年代,麵包是我們這個家庭唯一的休閒食品。且一個星期才能吃一次。因此,我們都過的很有奔頭,因為只要到了星期六就能吃到又香又甜的麵包。

    那個香,那個甜,我想,即使是現在最有名的麵包店也做不出那麼香甜的麵包來。這種每週吃麵包的情形一直持續了很多年,直到一九八五年父親轉業回到地方。

    後來,改革開放,家家成了萬元戶。人們的生活好起來了。各種美食吃盡,但都沒有以前在部隊吃的麵包那種美味。我也曾去過很多面包店,但是,沒有一家麵包店的再有那麼好的味道。現在更是如此,母親常常為了買什麼菜,做什麼飯發愁。愁的她老是問我們:“今天上午吃什麼飯呀?”“今天下午吃什麼飯呀?”“……”

    問的我們耳朵都起繭子了,總是回她一句:“隨便!”然後就是母親的嘆息聲。

    現在的人們,也許是生活條件太好了,也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總是懷念過去,也許人們總是喜歡憶苦思甜。在奔波了多家麵包店而未果時,只得搖頭嘆息:唉,現在的麵包師傅再也做不出那樣可口的麵包了哦!

    其實,不只是麵包,別的許多飯菜好像也都沒有了原來的味道。也許是施多了化肥,也許是打多了農藥,把一些農作物天然的味道給殺掉了,或者是轉了基因了。不管是什麼原因,反正我們什麼食物都再也吃不出原來的味道了。朋友,你以為怎樣呢?

    而在我的記憶中,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的麵包是我八年來永遠吃不夠的麵包,永遠永遠的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讓我時時想起,時時覺得香甜無比。

    再見了,我記憶深處的麵包!再見了,那香甜的麵包將永遠給我以香甜的回憶!

  • 12 # 秋8892

    提到這個話題,很容易勾起我的回憶。每年過中秋節,看著各種月餅和水果,我就很自然的想起我小時候的中秋節。

    記得那個時候,人們都很窮,當然,那時也沒有這麼多品種的月餅,只有我們本縣食品廠出自來紅,和商店裡買的四塊一斤的五仁月餅。我記得那個時候過中秋節,媽媽買上一斤自來紅,或者是買上一斤當時是四塊一斤的月餅,然後,再稱上兩斤梨,晚上把月餅給我和姐姐分開,當時吃著月餅,啃著鴨梨,心裡美極了!覺得這月餅太好吃了!可惜一年只能吃上一次,如果天天吃該有多好!過去中秋節的晚上還要烙糖餅,圓圓的,甜甜的,也挺好吃的,可是有了月餅,糖餅也就不吃了,但爸爸媽媽不吃月餅,只吃糖餅。後來,大點了,也漸漸明白了爸爸媽媽之所以不吃月餅只吃糖餅,是把月餅留給我和姐姐吃呀!可憐天下父母心啊!月餅在今天看來雖然說算不上什麼美食,但在那個年月,也算是一種奢侈品了。所以,一想起這件事情,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痛,每當中秋節到來的時候,很自然的想起父母,想起父母的愛。也想起爸爸媽媽特意給我和姐姐買的月餅,……

  • 13 # 歷史細說官

    小時候老家農村過事(結婚或喪葬)時,最後一道菜中基本都是大碗肉,其中有一道菜叫“老碗蒸肉”,顧名思義,老碗蒸肉就是一種砂陶大碗(現在農村很少再見到)和楊樹和竹子編制的傳統蒸盛著切好的大片上好家豬肉(背膀子肉)一般八片或者十片,製作前肉面是燻烤成醬紫色,輔料有花椒幾粒,整的小紅辣椒,一般是乾煸後放入底部,肉片居中,四周放生薑,香葉,桂皮,八角茴香,白蘿蔔塊,紅蘿蔔塊,加水漫至肉身三分之二,鹽調鹹味放在大蒸籠裡蒸,那時農村入味烹飪的佐料調味品沒有現在種類繁多,大多純用自然的,用的是柴火,大蒸鍋,現在農村還有那種樣式,一般蒸煮一個小時左右,出鍋時那種蒸鍋特有的香味我現在都能沉醉其中:烘(熟透)而不爛,肥而不膩,鹹淡適中,爽滑吸吮如流汁,蘿蔔味清香撲鼻,就著蒸籠裡蒸的大米飯真是吃起來香噴噴不知怎麼形容。不知道還有誰有這樣的體驗,那種九十年代農村的特有純真質樸才能有的味道讓遊子懷念不止,反正我是很懷念的。

    以前農村的廚師師傅手藝基本上是傳下來的,老碗蒸肉全村會做的基本就一兩個,時過境遷,如今新生代傳承的農家菜品越來越少。傳統菜的傳承越來越刻不容緩,主要是農村優秀文化的繼承,有時萌生了去記錄收藏農村民間快要消失的菜品,然而心有餘而力不足,頗覺遺憾,再過幾代人還有多少人能記得那種味道?文化的味道。。。。。。

  • 14 # 老知青看世界

    我是50年代未出生的人。現在剛滿60。進酒店進餐也是時不時有的事情,各種美食也吃過,但吃過之後大多沒什麼印象,吃過就過了。

    有一個美食,一個大多數人,看不上的眼的美食,我確記憶猶新,它就是農村的糯米蒸紅薯。

    我們那時下放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生活條件是比較艱苦的,一個月才能吃得上一次肉,勞動強度不小,我們經常吃豬油拌飯吃也是很香的。

    記得有一次,我們所有的知青,到生產小隊挑草頭,個個累得筋疲力盡,中午吃飯時,生產隊給我們做了糯米蒸紅薯的飯,旁邊放著醃菜,那飯真的好吃,我們每個人吃了幾碗,至今我們回想起這件事,都覺得是我們有生以來最美的美食。

  • 15 # 紅葉23509

    在我上小學時,媽媽做的一種美食,特別的好吃,我看見是用雙手合在一起,手上帶著一個鐵片做的小套子,做出來的麵食特別的美味,放上做好的肉醬,真好吃,回味無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健康家宴該如何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