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外財富網
-
2 # 小方說歷史1990
“鬱金香泡沫“又稱”鬱金香狂熱“,是世界歷史上最聳人聽聞的經濟事件之一。相傳這場金融災禍幾乎毀掉有“鬱金香王國”之稱的荷蘭,但是關於它所有的傳奇和神話都來自政府的一本規勸民眾謹慎投資小冊子。“鬱金香狂熱”延伸出很多後世的電影和書籍,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鬱金香泡沫”據說是發生在17世紀荷蘭的全民炒花事件:
-
3 # 出住名字
我先說說大家熟悉的在歷史上範圍最廣,危害最大的那次金融危機吧: 為什麼說它最廣,因為時間 那段時間中國在舉辦奧運會,2007到2009也是全球化的時代,這次美國金融危機波及、歐洲、亞洲、非洲……幾乎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華爾街的瘋狂和他們的美國夢 。
危害大
各國金融市場都出現了震盪,投資者紛紛撤回資金躲避風險。某日國家經濟直接倒退,還好對中國危害不大,其他國家喘息時中國抓住機會,沒有對美國的打壓,一舉超越日本成為第二齣口大國,看到日本經濟倒退我不由得偷偷在被子裡 笑出了聲。
日本的房價泡沫
上世紀1980年代,日本地產上行,房價瘋漲的時候,所有當時候日本那麼小的國家成為第二齣口國,奧運會也在東京開幕,那時候所有的日本人以為日本要超越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外界的不斷投資和不斷的出口,擁有鉅額資本日本已經癲狂。
房價的破滅夢醒
當時擁有日本已經完成了城鎮化建設藉助外來力量的投資,和國家雄厚的資本,國內的城建率超過80。這意味著在,日本的經濟增長已經趨向飽和,張不了,但是癲狂的日本把房價炒成天價,房價的泡沫離實體經濟越走越遠。資本全圍著房價轉,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的最終崩盤。當然這與美國離不開關係
這說說南韓經濟泡沫
首先他們的價值觀和我們不一樣,我們華人勤儉節約,不愛鋪張浪費也就是亂花錢,而南韓與我們恰恰相反,比較浪漫,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思。沒錢也要借錢happy,銀行大量印幣,導致錢幣貶值,南韓影視什麼用錢的地方一出手就幾萬上百萬,夠嚇人的,其實也挺奢侈的但是韓幣確實不值錢。還是得以史為鑑,明白房價漲不了多少,漲了我就買不起了
-
4 # 銳哥娛樂
1、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泡沫
2、18世紀英國的南海泡沫(東印度公司,也就是那個販賣黑人奴隸的公司)
3、1929-1933年美國股市大崩盤所導致的全球性大蕭條
-
5 # 學習路上123
最經典最著名的三大泡沫吧:
① 鬱金香球莖事件——歷史上第一次泡沫事件
1630年,荷蘭的一朵鬱金香花根售價是今天的76,000美元,而六星期後只值1美元——
1593年,一位荷蘭商人從康士坦丁(今,土耳其)進口第一顆鬱金香花根,並種植。由於此花為進口商品,因此一躍為財富的象徵,於是這個風氣由荷蘭擴散到德國。這時鬱金香正好染上花葉病,使鬱金香花瓣產生了一些色彩對比非常鮮明的彩色條紋或如火焰,於是染病鬱金香引起一股搶購風潮。從最初的鬱金香行家賞其美到投機分子炒作,交易市場形成並熱鬧起來,如同股市。
1634年,鬱金香熱潮蔓延至中產階級,後又為全民運動,家家戶戶都傾一家之產,只為買一朵鬱金香。1,000美元一個鬱金香球莖,不到一個月,就變為2萬美元。
最瘋狂的時候,1個鬱金香球莖=4噸小麥=1張床=4頭牛=8頭豬=12只羊。
1636年,鬱金香在歐洲一些股市上市,有的設選擇權以降低投機者的門坎,使投機者可以買到幾分之一的鬱金香,於是價格又往上推,從本來購買一個月之內可獲利20倍,到透過選擇權獲利可放大100倍。
最高點時,一位大戶全數賣出;荷蘭政府開始採取煞車行動;土耳其大量鬱金香將抵達。鬱金香的價格開始下滑,六星期內下跌了90%,此時不管政府如何護盤都無力迴天,鬱金香價格持續探底,許多股市交割無法完成,而荷蘭政府宣佈這一事件為賭博事件,豁免交割,結束這一場瘋狂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② 南海泡沫事件——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證券市場泡沫事件
17世紀末,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閒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於是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
1719年,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英國下議院透過南海公司交易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價立刻由129英鎊竄升至160英鎊。當下議院也透過議案時,股價又漲至390英鎊。於是投資更為踴躍,半數以上的參議員紛紛介入,連國王也不例外。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質疑,波及南海公司。
1720年7月起,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12月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破滅。
英國的財政部長在南海公司的內幕交易中,私賺90萬英鎊利潤。醜聞敗露後,他被關進了英國皇家監獄——倫敦塔。但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資人比他更悲慘。損失慘重的還有英國經濟和政府信用。
1924年前,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一直在相對狹小的價格區間內窄幅波動,每當它超過110點,就會遭受強烈賣壓。
1924年底,股指終於突破這個界限。
1925年,股指躍升到150點以上。
1921年~1928年,股市非常蕭條,工業產值每年平均增加4%,而1928~1929年則增加了15%。通貨膨脹率很低,新興工業四處萌芽。樂觀主義越來越流行,再加上資金成本很低,大大刺激了股票投資者的投資活動。
1926年,短暫下跌後,股市月月創新高。這又煽動了更多的人透過經紀人現金貸款以買進更多的股票。隨著股民的增多,信託投資公司也隨之增加,人們基本上毫不懷疑這些公司的信用。其中最著名的是高盛公司,它於1928年出資成立高盛貿易公司(GsTc),這個公司很快就發行了1億美元的股票。
1929年2月7日,股票價格是每股222.5美元。
1929年9月5日,巴布森發表股市要跌60~80點的著名預言後,市場開始對巴布森的警告有了第一次反應。當天,道瓊斯指數就下跌了10點。幾天後,受到利好談話的刺激,買家重新入市,但股價沒有回到過去的高點。9月底,新的大跌開始出現,再反彈後沒有創新高,而且成交量與前次下跌比較大幅萎縮。
1929年10月21日,圖學家威廉•彼得哈密爾頓警告指數圖形走勢很不好。當天,市場垂直跳水,崩盤拉開序幕。
1929年l0月24日,人們聚集在大街上,流露出明顯的恐慌氣氛。事態已經明顯失去控制。恐慌迅速蔓延,隨後幾天股價連續跳水,市場似乎永遠無底。
1929年10月29日,在強烈的賣壓下,恐慌達到極點,1600萬股股票不惜血本逃了出來。
1929年11月13日,指數跌到224點才穩住陣腳。那些以為股票已經很便宜而冒險買進的投資者又犯了個嚴重錯誤。
1930年價格進一步下跌,直到1932年7月8日跌至58點才真正見底。工業股票跌去原市值的85%,而高盛公司的投資證書不到2美元就可買到。
-----------------------------
還有包括戰後新興經濟體在內的統計:
荷蘭“鬱金香泡沫”
荷蘭在17世紀是最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擁有世界海上霸權,商船達1.5萬艘,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1608年,世界第一個證券交易所誕生於此。
1634年,荷蘭百業荒廢,全國都為鬱金香瘋狂。稀有品種“永遠的奧古斯都”,在1623年為1000荷蘭盾,到1636年已漲到5500荷蘭盾。1637年2月,一枚“永遠的奧古斯都”售價達6700荷蘭盾。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或購買27噸乳酪! 1637年1月,1.5磅重的普普通通的“維特克魯嫩”球莖,市價僅為64荷蘭盾,到2月5日就達1668荷蘭盾!當時荷蘭人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1637年2月4日,賣方恐慌拋售。一星期後,鬱金香價格平均跌90%。不知有多少人成為窮光蛋,富商變成乞丐,一些大貴族紛紛破產。19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
鬱金香事件使荷蘭全國經濟陷入一片混亂,由一個強盛殖民帝國走向衰落。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在歐洲的地位受到英國的有力挑戰,歐洲繁榮的中心也開始向英國轉移。
英國“南海泡沫”的股市風險
英國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主要是透過與政府交易來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
1719年初,南海公司股票129英鎊,至7月漲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其它股票也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1720年6月,英國國會透過“泡沫法案”,從7月起,南海公司股票開始暴跌,到12月跌到124英鎊。
美國1929年的股市風險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刺激股市走強。從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漲了468%。
1929年7月,受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以及工業增長滯緩的影響,道指從9月3日的386點開始下跌,到1932年6月30日,跌至41點,跌幅達89%。其中美國鋼鐵公司股價由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股價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這次股災,使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幾千家銀行倒閉,數萬家企業破產,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蒸發。經濟倒退,到1954年才恢復到股災前的水平。
日本90年代的股市風險
日本股市到1989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高達38915點。
進入90年代,股市開始暴跌,到2003年4月,跌至7607點,跌幅達80%。
股市下跌使日本經濟增長率由1990年的6.0%降至1992年的1.1%,股票市值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到1992年的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331萬億日元,跌幅達53%。股市交易量只有以前的20%,200多家證券公司普遍虧損。
日本經濟連續幾年負增長或零增長,銀行倒閉179家。投資減少,庫存增加,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整個國家財富縮水近50%。
臺灣1990年的股市風險
臺灣經濟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起飛,促使股指不斷上漲,到1990年2月,創出12495點的歷史新高。
在臺灣政府連續加息、大幅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再貼現率等利空打擊下,臺灣股市從1990年2月11日開始下跌。不到8個月,加權指數已跌到2485點,跌幅達80%。
臺灣股市泡沫破滅後,年成交量從1989年的25.4萬億降至1992年的5.9萬億。股市總市值佔GDP比重從1989年的155%降到1992年的48%,房價每坪也下跌67%。
並使島內的投入資金嚴重短缺,工礦業生產連續下滑,出口減少,經濟衰退。
香港1997年的股市風險
1997年8月7日,香港股市創出16673點的歷史新高。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蔓延,香港股市開始下跌,到1998年8月,恆生指數跌到6660點,跌幅達60%,
股市大跌,使香港通貨緊縮,失業增加,經濟嚴重衰退。香港樓市一年內大跌七成,旅遊和零售業也大受損失。
中國兩次較大的股市風險
第一次是到1993年2月16日,上證綜指創出1558點的歷史新高。由於通貨膨脹引發宏觀經濟調控,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跌到325點,跌幅達80%。
第二次是2001年6月14日,上證綜指達2245點,因經濟結構調整,減持國有股,擠股市泡沫,到2005年6月6日,股指跌到998點,跌幅達56%。
-
6 # 流逝的琉璃歲月
一、1637年荷蘭鬱金香危機。
二、1720年英國南海泡沫事件。
三、1837年美國金融恐慌。
四、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
五、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
六、1987年席捲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七、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九、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
7 # 文史園地
歷史金融泡沫:
1634-1637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18世紀初期的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裡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捲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英國的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軌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1689年到1714年之間,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aw)使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造成了當時的經濟泡沫
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給人們燙上了關於股市崩盤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但回頭來看時,災難的發生甚至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完全聽憑盲目無情的恐慌擺佈,狂跌不止。自殺風從那時起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隨後的一段日子,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自成立112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大崩盤發生,而且持續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經歷的任何一次。
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金融泡沫
日本的泡沫經濟是由於“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造成的。“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出現大幅度升值,但真正對日本經濟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並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當時極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
8 # 琉皓思晨
歷史金融泡沫:
1634-1637 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
9 # DJ
每遇金融危機,傳媒界就喜歡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三次金融泡沫事件來教育公眾:荷蘭的鬱金香炒作、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泡沫、英國的南海公司泡沫。三大事件在教科書和傳媒中都被歸結為少數騙子做局,政府監管不力,大眾瘋狂跟進,結果人財兩空,經濟遭到破壞而造成金融與社會的悲劇。
一、“金融泡沫事件”鼻祖——鬱金香泡沫
“鬱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16世紀中期,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不久,人們開始對這種植物產生了狂熱。到17世紀初期,一些珍品賣到了不同尋常的高價,而富人們也競相在他們的花園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種。到17世紀30年代初期,這一時尚導致了一場經典的投機狂熱。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這種總是期望有人會願意出價更高的想法,長期以來被稱為投資的博傻理論)。
1637年2月4日,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是整個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懸案(沒有之一)。這天上午,在阿姆斯特丹以及各地的交易所裡,鬱金香的買賣如往常一樣順利進行著,商人們伸著脖子叫價,買主們從豪華的馬車上走下來,看似與往常並無不同。當各種交易正進行著的時候,天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有人開始將自己的鬱金香合同傾售一空,這一刻,鬱金香泡沫的第一枚骨牌被推倒了。隨之而來的是所有人爭先恐後的開始拋售自己的鬱金香合同,因為誰也不想成為最後一個傻瓜。荷蘭鬱金香的價格市場瞬間跌到冰點,交易所內傳出各種歇斯底里的怪聲音,整個阿姆斯特丹沉浸在一種末日般的氣氛裡,鬱金香泡沫宣告破滅。同年4月27日,荷蘭政府在哀鴻遍野的情況下終於出面,下令終止所有鬱金香合同的買賣。
荷蘭鬱金香事件引發的慘劇絕不亞於華爾街黑色星期四,許多人因為高價購入鬱金香而血本無歸,跳河自殺,有人從富翁一夜間變得一貧如洗,沿街乞討。這種從天堂陡然跌入地獄的轉折,給了荷蘭一個不小的打擊。荷蘭的金融業迅速萎靡,商業經濟亦開始走下坡路。
二、股市理論經典事件——密西西比泡沫
在荷蘭鬱金香泡沫迸裂80年後,在1719年又出現了著名的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這兩個泡沫的相同之處是:法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和當年鬱金香價格一樣在很短的時期內大起大落。從1719年5月開始,法國股票價格連續上升了13個月,股票價格從500裡弗爾漲到一萬多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法國股市從1720年5月開始崩潰,連續下跌13個月,跌幅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鬱金香泡沫的不同之處在於:荷蘭鬱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間的投機炒作,但是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有著明顯的官方背景。鬱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過是一種商品,牽涉到的人數有限,而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卻發生在股票和債券市場,把法國廣大的中下階層老百姓都捲了進去。從這一點來說,法國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現代特色。
1715年初,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駕崩,由路易十五——菲利普二世攝政。路易十四留給路易十五的是一個國庫枯竭與鉅額外債的國家,這主要是由於路易十四連年對外發動戰爭,對內又極度奢侈浪費,弄得法國經濟陷入極度苦難之中。於是,1716年,法國政府特許約翰·勞在巴黎建立了一家資本約600萬利弗爾(Livre)的私人銀行,這便是後來的“皇家銀行”。政府授予皇家銀行有發行鈔票的權力,以便它用所發行的鈔票來支付政府當時的開支,並幫助政府償還債務。這種鈔票在原則上可以隨意兌換成硬通貨,人們樂於接受。因此,銀行建立後,其資產總額迅速增加。1717年8月,勞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的貿易特許權和在加拿大的皮貨貿易壟斷權。其後,勞建立了西方公司,該公司在1718午取得了菸草專賣權。1718午11月,勞成立了塞內加爾公司,負責對非洲的貿易,1719年,勞兼併了東印度公司和中國公司,更名為印度公司,壟斷了法國所有的對歐洲以外的貿易。勞所主持的壟斷性海外貿易為他的公司源源不斷地帶來了鉅額利潤。
1719年7月25日,勞向法國政府支付了5000萬利弗爾,取得了皇家造幣廠的承包權。為了彌補這部分費用,印度公司發行了5萬股股票,每股1000利弗爾,股票價格很快上升到1800利弗爾。1719年8月,勞取得了農田間接稅的徵收權。1719年10月,勞又接管了法國的直接稅徵收事務,其股票價格突破了3000利弗爾。1719年,勞決定透過印度公司發行股票來償還15億利弗爾的國債。為此,印度公司連續三次大規模增發股票:1719年9月12日增發10萬股,每股5000利弗爾。股票一上市就被搶購—空,股票價格直線上升。1719年9月28日和10月2日,印度公司再增發10萬股,每股5000利弗爾。股票價格一漲再漲,達到了每股10000利弗爾,在半年之內漲了9倍。
印度公司的股票猛漲不落,吸引了本國大量的資餘到股票市場,吸引了歐洲各國的資金的大量流入。這樣,股票買賣的投機氣氛越來越濃厚,投機活動的盛行增加了對貨幣的需求。於是,每當印度公司發行股票時,皇家銀行就跟著發行貨幣,每次發行股票都伴隨著貨幣的增發。因為勞始終堅信增發銀行紙幣,換成股票,最終可以抵消國債。1719年7月,皇家銀行發行了2.4億利弗爾鈔票,用於支付印度公司以前發行的1.59億利弗爾的股票。1719年9月10日,皇家銀行又發行了2.4億利弗爾。貨幣大量增發後,必然會引發通貨膨脹。1719年,法國的通貨膨脹率為4%,到1720年1月上升到23%。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直接動搖了民眾的信心,人們紛紛湧向銀行,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紙幣兌換成黃金,而不要印度公司的股票。1720年9月,印度公司的股票價格開始暴跌。1721年11月,股價跌到2000利弗爾;到12月2日,跌到了1000利弗爾;1721年9月,跌到500利弗爾,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密西西比泡沫破滅後,法國經濟也由此陷入蕭條,經濟和金融處於混亂狀態,多年之後還難以復甦。
在“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中,約翰·勞曾經一度成為法國政府“特聘的專家”,一手主管政府財政和皇家銀行的貨幣發行,另一手控制法國海外貿易與殖民地發展。在他背後,政府為了緩解財政虧空,大量發行紙幣,製造虛假經濟繁榮,最終引發了劇烈通貨膨脹。約翰·勞的“密西西比開發計劃”成為泡影,股票變成廢紙,法國金融體系因此崩潰。後來,約翰·勞逃離法國,1729年在威尼斯於貧病交加中死去。 金融創新源自於信用,而金融泡沫則崩潰於信用的透支。德國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思曾說,約翰·勞“既是騙子,又是預言家”,因為他的“騙術”聽上去與當代貨幣學理論頗為神似:增加貨幣供給,可以在不提高物價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業機會並增加國民產出;紙幣本位制要比貴金屬本位制更好,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說白了,採用貴金屬本位制,發行貨幣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銀子,而金銀在世界上的儲量有限,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金銀的供給量。紙幣本位制就沒有這個限制,如果金融當局願意的話,啟動銀行的印鈔機,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金融市場的瘋狂,就在於一旦泡沫被濫發的貨幣和無限的樂觀預期所吹大,即便是強有力的政權力量也無能為力,通貨膨脹幾乎就是濫發貨幣的代名詞,相應地,貨幣貶值和政府信用喪失,必然導致資本市場甚至一國經濟的最後崩潰。
三、“經濟泡沫”詞源事件——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是英國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發生的一次經濟泡沫,它與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鬱金香狂熱並稱歐洲早期的三大經濟泡沫,經濟泡沫一語即源於南海泡沫事件。
事件起因源於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仍然進行時創立,它表面上是一間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所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南海公司在誇大業務前景及進行舞弊的情況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過賄賂政府,向國會推出以南海股票換取國債的計劃,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全民瘋狂炒股。然而,市場上隨即出現不少「泡沫公司」混水摸魚,試圖趁南海股價上升的同時分一杯羹。為規管這些不法公司的出現,國會在6月透過《泡沫法案》,炒股熱潮隨之減退,並連帶觸發南海公司股價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鎊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無歸,連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爵士也蝕本離場。
南海泡沫事件使大眾對政府誠信破產,多名託利黨官員因事件下臺或問罪;相反,輝格黨政治家羅伯特·沃波爾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混亂,協助向股民作出賠償,使經濟恢復正常,從而在1721年取得政府實權,並被後世形容為英國曆史上的首位首相,此後,輝格黨取代託利黨,長年主導了英國的政局。至於南海公司並沒有因為泡沫而倒閉,但事實上,公司在1750年以後已中止對南美洲進行的貿易業務,它最終維持至1853年才正式結業。
在調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國會秘密委員會委任了查爾斯·斯奈爾(Charles Snell)為南海查賬,這是國會歷史上首次委託民間第三方獨立會計師進行核數調查,結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嚴重的詐騙及做假賬等等的舞弊行為。委任第三方專業會計師的做法在後世被加以採納,成功減低了企業舞弊的風險,在日後大大促進了特許會計師及核數行業的長足發展。
-
10 # 歷史銅鏡ZBW
拋磚引玉,目前較為著名的金融泡沫事件共七次,下面分別簡要的進行講述:
1. 荷蘭鬱金香泡沫
17世紀的荷蘭是當時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首都阿姆斯特丹是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1608年,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證券交易所即誕生於此。
鬱金香原產小亞細亞,1593年傳入荷蘭。由於引種時間短、數量有限,因此價格極其昂貴。1634年開始,炒賣鬱金香成為荷蘭的全國運動。荷蘭人不惜拿黃金、土地、房子、珠寶換鬱金香球莖,他們堅信鬱金香球莖價格的上漲會永遠持續。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專門為鬱金香開設固定的交易市場。炒作持續近4年。許多品種在一年內價格上升百倍。到1637年,一種稀有品種的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一價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一幢豪宅。
1636年末至1637年初的寒冬,人們不僅買賣已收穫的鬱金香球莖,還提前買賣1637年將要收穫的球莖。球莖期貨更使得已經被吹得很大的鬱金香泡沫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
1637年2月4日,賣方突然大量拋售鬱金香,公眾陷入恐慌,鬱金香球莖價格一瀉千里。一星期後,價格平均下跌90%,跌得比上漲之初價格還低,普通品種不如一隻洋蔥售價。19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
鬱金香事件沉重打擊了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使荷蘭經濟陷入混亂,加速了荷蘭由一個強盛殖民帝國走向衰落步伐。
2. 法國密西西比公司泡沫
路易十四去世後,法國政府國庫空虛,債臺高築。法國攝政王腓力二世邀蘇格蘭經濟學家約翰・勞治理財政。約翰・勞成立“通用銀行”。這家銀行一項獨特功能就是發行貨幣,法國開始流通以“裡弗爾”為單位的紙幣。紙幣信用不錯,一度紙幣市值甚至超過了其面值規定的貴金屬貨幣。
約翰・勞還成立密西西比公司。法國政府給這家公司對許多商品種類和地域(包括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貿易壟斷特權。法國國債債券可以直接購買密西西比公司的等值股票。當時500裡弗爾的國債債券在市場上只能兌換到約150裡弗爾紙幣,但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卻由於約翰・勞關於密西西比貿易前景的迷人描述而不停升值。所以,幾乎所有持有國債的人都將債券換成密西西比公司股票。於是,民間持有的國債數量大幅縮減,密西西比公司則成為了法國最大債權人。這也就等於使法國政府解決了債務危機,回收了路易十四時代積累的國債。
約翰・勞為滿足市場,不斷增發新股;為推動股價上漲,又增發紙幣。到1720年5月,股票市值與13個月前相比約高20倍。大券商察覺到股票與紙幣過度發行而即將崩盤,開始將紙幣換成鑄幣。紙幣信用下落,人們蜂擁前往銀行兌換。支撐不住兌換,約翰・勞只好規定紙幣貶值,股票也一同貶值。於是人們拋售股票。密西西比公司股價到1720年8月已跌破發行價。1720年10月,法國政府禁止紙幣流通,並剝奪密西西比公司的一切特權。密西西比公司泡沫的破裂嚴重破壞了法國的經濟。
3. 英國南海公司泡沫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英國處於經濟發展的繁榮期。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私人資本迅速增加,而投資機會相對不足。同時,英國政府由於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產生了鉅額國債,並以國家壟斷經營權來還債。在這樣的背景之下,1711年,英國財政大臣羅伯特・哈利等人創辦南海公司,認購1000萬英鎊英國國債,換得了該公司對南美的貿易壟斷權。
1720年南海公司經英國政府同意,以收購國債形式發行南海公司股票,即若想獲得南海公司承諾永久支付年息流通股,須以利息更高但難以交易的國債來換。這樣一來政府可降低國債利息支出,二來南海公司可用注水股票換取收入穩定的國債。
其實,當時南美是西班牙殖民地,南美貿易壟斷權並不能使南海公司展開什麼商品貿易。所以,南海公司不斷散佈“西班牙政府已經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魯開闢基地”之類訊息。美妙的未來預期使得南海公司股票成為搶手貨,股價不斷上揚,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英鎊狂飆至7月的1000英鎊。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細節:為了爭奪收購國債的權利,南海公司和英格蘭銀行在1720年初陷入競爭。英國下院透過有利於南海公司的法案。這項法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完了所有程式”,又於1720年4月7日獲上院透過。
藉此東風,其他英國特許經營企業,諸如英格蘭銀行和東印度公司,其股價也快速上漲。還有不計其數的新公司成立,發行股票。沒能買到南海股票的民眾,生怕失去下一個機會,紛紛把錢投到這些搞不明白到底是做什麼生意的公司。很多買家其實也不相信這些公司真有前景,只要購入的股票出現溢價,就將股票拋給“更容易上當的人”。
因為被其他公司“搶”跑大量資金,南海公司說服議會在1720年6月透過《泡沫法案》,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發行股票發行。這也是“泡沫”這個術語首次正式被官方使用。
但此舉也使人們意識到南海公司其實也半斤八兩。1720年7月開始,南海公司股票被拋售,股價一落千丈,12月跌到124英鎊。幾個月裡,成千上萬的股民傾家蕩產。英國經濟遭受沉重打擊,政府信用一落千丈。
大科學家牛頓在每股130英鎊時買入南海公司股票,於300英鎊丟擲,但在漲到900英鎊時,牛頓又按捺不住買入,結果損失殆盡。牛頓感慨:“我能計算天體的運動,卻無法知曉人類的瘋狂!”
4. 192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
1920年開始,美國製造業飛速發展了10年,保持超6%的增長速度。然而,繁榮裡潛伏著危機:美國農業長期不景氣,農村購買力不足。美國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新興工業部門,採礦、造船等傳統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大批工人失業。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國民收入三分之一被佔總人口5%的富人擁有,而約60%的美國家庭的生活水平還掙扎在僅夠溫飽的每年2000美元上下。大部分美華人的購買力日益下降,呈現生產過剩。
20年代美華人對經濟前景的自信集中地體現在股市。道瓊斯指數從1921年的75點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33%。股市預期的財富增長速度已大大超出了實質經濟能支援的速度。
1929年夏,股票價格增幅超過以往所有年份,崩潰近在眼前。9月3日,統計學家羅傑・巴布森在華爾街的金融餐會上說:“股市遲早會崩盤!”巴布森在此前兩年一直重複這句話,從來只被當笑談,但這次此話傳遍全國,投資者信心開始動搖,股市立刻掉頭向下。儘管總統胡佛等政府官員力挺股市,但此時人們的神經已經異常脆弱。10月29日,道瓊斯指數從386點跌至298點,跌幅22%。11月,股市跌至198點,跌幅48%。從10月29日到11月13日兩個星期內,就有300億美元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在最低谷的1932年,指數只有崩潰前的12%左右。
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使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
5. 1980年代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
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達成“廣場協議”後,世界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均上升,其中,日元升值幅度最大。這提高了日本產品的成本和價格。為緩解經濟下滑,擴大內需,刺激國內投資,日本政府開始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從1985年開始,日本央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從5%降至1987年2月以後的2.5%,貨幣供應量顯著擴張。
當時在原有產業結構下,日本經濟增長已趨向飽和。大量資金流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1989年12月31日,日經指數達到高點38915點。1985年東京商業用地價格指數為120.1,1988年暴漲至334.2。1989年,日本地價市值總額相當於美國地價總額4倍。1990年僅東京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土地價格。當時,很多日本居民都樂觀認為,房價會因為有限的土地供給、高人口密度和蓬勃的經濟發展而一直上漲。另外,對於推崇一戶一屋的日本社會,普通勞動者無法承擔大城市中心高額房租,只能被迫遷往郊區,“買晚了更買不起了”進一步刺激地價上升。
然而,同一時期日本GDP年增幅只有5%左右。日本泡沫經濟離實體經濟越走越遠。1989年,日本政府已意識到經濟泡沫,施行緊縮貨幣政策。從1989年5月開始一年多時間內,利率從2.5%上調至6%。貨幣政策突然轉向,首先刺破了股市泡沫。1990年1月12日,股市暴跌70%。股價下跌使幾乎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鉅額虧損甚至破產,導致它們擁有的大量不動產湧入市場,頓時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房地產價格一瀉千里。
1992年,日本又出臺“地價稅”。土地所有者紛紛出售土地,加速了房地產經濟的崩潰。房地產價格的暴跌導致大量不動產企業及關聯企業破產。緊接著,非銀行金融機構因擁有大量不良債權陸續破產。給這些機構提供資金的銀行也因此產生了鉅額不良債權,幾家大銀行相繼倒閉。隨著股市、樓市泡沫相繼破滅,日本經濟進入“失去的二十年”。
6. 美國網際網路泡沫
1990年代中期,以網際網路為媒介的電子商務及網路廣告逐漸普及,使許多創業者認為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新商業模式將會興起。1998年至1999年,美國又處於相對低利率的週期。於是資金湧入網際網路企業。網際網路經濟概念的新奇性,加上公司難以估價,把IPO(首次公開募股)的網際網路企業股價推上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高度。
這些企業原始股東在上市之初即獲得巨大的紙面富貴,更吸引了大量投資。網際網路大泡沫開始形成。2000年3月10日,NASDAQ(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攀升到5048.62,比1999年翻了一番還多。
其實,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存在天生缺陷:大量公司在相同領域有著相同商業計劃,每一板塊勝出者只有一個,因此大部分公司會失敗;這些企業家大部分缺乏切實可行的計劃和管理能力。
1999年至2000年,美國開始進入加息週期。流動性減少,帶來企業淨利潤的削弱,投放給網際網路企業的網路廣告減少。2000年3月,一些網際網路零售商年報顯示,1999年聖誕業績不佳。這時又恰逢微軟在反壟斷訴訟中失敗。投資者意識到,繁榮不可持續,開始拋售網際網路企業股票。2000年3月13日,NASDAQ一開盤就跌到4879。一年多的時間,NASDAQ跌到最低點1114.11。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網際網路企業被抹去約5萬億美元市值。
7. 美國次貸泡沫
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就是發放給信用較低的貸款購房者的貸款。相對於針對優質信用客戶的貸款,次級貸款利率高、收益大,但逾期還款的風險也大。
“9・11事件”之後,美聯儲連續降息。美國經濟在2003年開始了新的增長週期。流動性過剩與經濟增長相結合,推動房價上漲。房價高企及低利率,推動人們投資房地產的熱情,次級貸款放貸機構也願意放貸實現高收益。2005年,美國家庭自有住宅比例達到歷史最高紀錄。次級抵押貸款佔全部房貸的比例也從以往的不足5%躍升到2006年的30%左右。
次級放貸機構放貸後,普遍將房屋抵押的債權出售給投資銀行,用收益進行再貸款;投資銀行則將債權打包成“資產支援證券”,經評級公司評級,出售給保險公司、養老金、對沖基金等投資者。越來越多的證券與次貸產生了關聯。在房市繁榮時期,購房者、放貸機構、投資銀行和次貸證券投資者,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然而,美聯儲又開始加息,導致付不起按揭的次級房貸貸款者大量湧現。按道理,如果還貸困難,只需出售房屋就能渡過難關。但由於住房市場從2006年起急劇降溫,很難將房產變現,房價也可能已跌到不足以還貸的地步。2007年4月開始,次級貸款者無力還貸的影響波及放貸機構、投資銀行。該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此後,持有大量與次貸有關證券的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將自己賤賣給摩根大通銀行;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佈破產;美國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房”是作為“政府授權企業”執行的私有企業,主要業務是在房貸二級市場收購貸款,向投資者發行債券。次貸危機暴露出美國的金融監管存在很大漏洞,而投行、“兩房”都在國會僱有遊說團,阻止國會授權政府對它們加強監管。
回覆列表
那就講一個發生在1610年代發生在荷蘭的【鬱金香狂熱】。由於當時鬱金香稀有美麗,引得植物愛好者瘋狂追捧。就算較為便宜的品種,也要1000荷蘭盾左右。(當時一個工匠,年收入為250荷蘭盾)。因為鬱金香大熱,吸引無數投機者哄抬物價,倒賣鬱金香。據記載,在【1636年,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
這種瘋狂也引得普通民眾進入市場。他們購買較為低端的鬱金香,然後企圖倒賣給其他買手。在這種情況下,便出現了鬱金香的期貨交易和全年交易。
後來因為鬱金香價格太過昂貴,最初的買家也不願意購買。到1637年2月初,由於票據無法兌現 (很多投機者既為期貨買方又為賣方),鬱金香的價格暴跌。只留下許許多多破產者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