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叔看電影

    古代和現代對文人的認識和文人的地位有著巨大差異。古代文人的社會地位很高,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把讀書人視為真正的社會精英,甚至青樓女子都將詩人奉為偶像,就算再落魄也有青樓女子養著。因此,古代讀書人過得很舒服。反觀今天的讀書人,研究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獲得諾貝爾大獎的屠呦呦和莫言,所獲的獎金不如一個二線明星一部戲的錢;大字不識幾個的山西煤老闆可以肆意炫富揮霍,多少有情懷和夢想的文藝青年一天連頓飽飯都吃不上……如此巨大的反差讓本來就嫉妒敏感的現代詩人如何去面對?自殺,也許是他們最後向這個世界憤怒地討伐吧?!

  • 2 # 大江者

    因為時代的不同,同樣撕裂的靈魂卻因為不同的觀念而導致詩人不同的選擇。古代的觀念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和“父母在不遠游”,基本上身體和生命是屬於別人,不敢輕生。時代對詩人同樣的嚴厲,只是迫窘的詩人選擇隱遁的少林便有了“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派。

    而現代受西方浪漫主義的思潮,基本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個自由是絕對碰撞現實的藩籬,而自由和生命一旦產生矛盾並且不可平衡,那麼只能選擇其一。這就造就了“海子”的臥軌自殺,詩和生命合一而悲壯。

    這兩種詩人的走向,融入了詩歌,不得不說:行走的生命,瀝血匯成的歌。

  • 3 # 倚天劍寒

    多嗎?有幾個?

    古代人自殺也不告訴我們,如果史書上不記載,我們根本不知道。

    現代有個別詩人自殺,那是他自己的原因,不一定與他寫詩有關。全世界每年自殺的人總有幾萬,他們幾乎都不是詩人。

    自殺是對這個世界失去了依戀,再沒有美好的事物能打動他的心。我們是埋怨世界的不夠完美還是該埋怨自殺者的心理脆弱?

    那是他的自由選擇,我們不忍鞭撻死者。

  • 4 # 好玩的國學

    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為了不讓朋友們感到太壓抑太沉重,我準備用一種輕鬆的風格,和朋友們談一談自殺的問題。

    我在高中的時候,讀過日本導演黑澤明的一本書。黑澤明說,自己的哥哥曾經說過,三十歲不成功,就自殺。後來黑澤明的哥哥真的自殺了。黑澤明在事業的低潮期,也屢次想到過自殺。這篇文章對我產生了很大的震動。當時我正處在青春年少,我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花兒開放點綴春天,空氣好像都是甜的,鳥兒的叫聲,在我聽來,都是對生命的禮讚。生活這麼美好,人為什麼要自殺呢?

    其實,就像是生殖衝動一樣,自殺也是人的衝動之一。我有的時候在高樓的樓頂,或者在高山的懸崖峭壁上,總是不由自主的想,如果像一隻飛鳥一樣飄然而下,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我總覺得自己很變態,老是想著去死,而且怎麼能夠死的瀟灑一點。後來我竟然發現,真的有人和我一樣的想法。

    自從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臥軌自殺之後,人們往往認為,詩人是一個容易自殺的群體。其實,這也不盡然。但題主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視角,為什麼古代的詩人自殺的多,而現代詩人自殺的少,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中國文化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成長史中去尋找答案。

    縱觀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殺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若隱若現的線索。在春秋戰國時期自殺的文人並不多,那些慷慨面對死亡的,大多是一些為武士和刺客。中國計程車人,一貫秉承士為知己者死的觀念,我的上級對我好,我就要為他賣命,事情做得不成功,那我就去自殺。其實這還是深受儒家思想中的以身殉道、捨生取義思想的影響。到了漢以後,很多文人的自殺多是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中,無法與社會和諧共生,在痛苦的煎熬之下,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一點在魏晉亂世、民國和文革期間表現的非常明顯。

    在法華人杜爾凱姆寫的一本《自殺論》中,把人的自殺分成三個型別,這種觀點,可為我們審視中國文人的自殺文化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杜爾凱姆說,人的自殺分成三個型別。第一是利己型,也叫逃避型。人們在生活中找不到寄託。第二種是利他型。人們認為生命的寄託早已超越了現實世界。第三種是動盪型。是在動亂不堪的社會中,人的心情極度壓抑,找不到出口,從而自殺。

    在瞭解了自殺的幾種型別之後,我們進入正題,談一談古代詩人的自殺。華人對於死,一般比較忌諱。第一,中國文化是一種重生的文化。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人主要是把自己的一生過得好,過的有意義,幹嘛想著去死呢。孔子還表達了生時就要努力,死後自會長眠的觀點。在道家文化中,更加重視生,道家哲學的核心是無為,而最終的目的是達到長生久視的理想。好好生活還來不及,幹嘛要自殺。在佛教中,也有類似的觀點。所以,一般來說,華人不大提倡自殺。在和西方和日本的自殺文化濃厚的社會相比,中國文人的自殺還是比較少的。第二,中國是個傳統的宗法制社會,強調百善孝為先,強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的身體和生命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而是父母給的。孔子的弟子曾子,在臨死前,還要人看看自己的腿腳還好不好,有沒有受傷或殘缺,因為身體是父母的,要是自己不珍惜自己的身體,就是不孝。孟子也說,華人的觀念就是養生送死無憾。作為兒女的,他的職責是養生送死,你要是先死了,父母無人贍養,妻子兒女沒有生活來源,那你就是一個不孝、不負責任的人。所以,除非是走投無路,一般不會選擇自殺。第三,中國文人有自我心情調節的機制。這種機制就是儒道佛思想。年輕時候好好貢獻社會,在年老或者不得已的時候,就去學習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的慈悲,中國有的是好山好水,躲進五湖煙海之中,自得其樂,幹嘛要去尋死覓活?

    屈原的自殺,可以說開了中國詩人自殺的先河。屈原身在楚國,是個浪漫主義的詩人,楚國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不大。屈原的自殺,是因為楚國的滅亡,他在長期的流亡中深感復國無望,深感作為亡國奴的恥辱,最後投江而死。這是一種為了氣節尊嚴和骨氣而死。在屈原之後,文天祥、陳天華的自殺同樣是愛國主義的節氣使然。對於這一種自殺,歷史往往採取一種讚許的態度,認為他們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死,死得其所,死的重於泰山。但是華人對於因為自己想不開的原因,是不贊成的,認為自殺的人自私、糊塗,因為好死不如賴活著。

    現代詩人自殺的最有名的是海子了。海子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在現實中無法與社會達成共識,他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格,最後選擇自殺,他的自殺其實就是一種利己型或者說逃避型的自殺。

    總之,有理想的年代,詩人們無法實現理想的時候,可能會選擇自殺,在沒有理想的年代,詩人們乾脆與世界共沉淪,在燈紅酒綠的時代醉生夢死,幹嘛要自殺?所以,對於有情懷的人來說,自殺是一種情懷,對於沒有情懷的人來說,醉生夢死就是一種情懷!

  • 5 # 天若有情共沉醉

    為什麼古代自殺的人很少,而現在自殺的詩人很多?

    縱向來看,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古代自殺詩人,因為年代久遠,因為資訊閉塞,因為記載工具不完整,即使自殺了,引起當時轟動,但是我們如今,多數已經無從瞭解。比如同樣的,普通人,自殺者也很多,最多親朋好友,心疼遺憾,感嘆不捨,與大千世界無礙,誰會去一直記得他們呢。

    橫向比較,現代社會,不光是詩人自殺,各行各業自殺的也不少,其中也不乏功成名就的人士。詩人天生敏感細膩,常懷赤子之心,不容世俗玷汙,有時候心態調整不過來,心理上的亞健康,就容易窘困迷茫,鑽在牛角尖裡出不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個人情感走入死衚衕,經濟上的窮困潦倒,等等等等,都會讓詩人生無可戀,走上不歸路。

    而詩人的自殺,往往會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特別是別具才情的天才詩人,人惜其才,扼腕嘆息,深為遺憾,成為全社會的痛。

    其實詩人自殺,古今皆有,最著名的莫過於古代的屈原,現代的海子。

    “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三閭大夫,投汨羅江一躍,其文學成就和治國愛國情懷,深受後人的景仰,因而流傳千古。

    前些日子還寫下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的海子,卻以臥軌這種決絕的方式,告別了這個 “你來人間一趟 /你要看看太陽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的充滿Sunny的世界。

    《天問》《離騷》的屈原,讓我們今天有了一個深切懷念他的端午節。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海子,結束了中國詩歌的一個時代。

    泰戈爾說:“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真正活在這世上。”

    而對於偉大的詩人來說,他們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們永遠活在這世間。

  • 6 # 瘞花秀士

    我們先來看看有哪些古代詩人自殺。

    就我所知的,第一個是屈原,第二個是徐渭,屈原一次成功,一了百了,徐渭尋死九次,非常慘烈,卻都沒成功,還在世上受罪。

    屈原的死為後世計程車大夫階層提供了一個範本:無力迴天時,當與家國共存亡。不是生命不重要,而是國更重要,氣節更重要,像伯夷叔齊就是此類典型,包括近代的王國維也是如此。

    徐渭的生平我沒有去深入瞭解過,我覺得他是個志向跟生理共同遇上了難關的厭世者,生理上近似梵高,心理上近似於垮掉派文人,對時局、世道有著強烈的不滿和絕望,這種絕望結合了他孱弱的身體,遂使精神急速崩潰。但他不屬於典型性的中國傳統文人,他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是西方式的積極入世且具有批判傾向的,而中國傳統文人更重視修養身心,講究淡泊寧靜,泰山崩於前而目不瞬,所以徐渭式自殺並不多見。

    除了屈原式為家國而殉難外,中國古代文人自殺現象確實很少,家裡揭不開鍋也要頑強地苟活下去,仕途上屢經磨難常被陷害也要忍辱負重地活下去,看似心理極為健康,精神力量強大,其實背後映射出來的是一種民族性的責任心,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不但是對父母和家族傳承的責任,也是對生命本身的負責。

    我們再來看看有哪些現(當)代詩人自殺。

    聞捷,1971年在隔離審查中吸煤氣自殺;

    海子,1989年在山海關臥軌自殺;

    戈麥,1991年在北京萬泉河投河自殺;

    顧城,1993年在紐西蘭殺妻自盡;

    昌耀,2000年在西寧跳樓自殺;

    所列的幾個人,聞捷代表了在政治運動中遭受迫害的那一代人,他們是:傅雷夫婦、陳夢家、老舍、羅廣斌、李廣田、楊朔、周瘦鵑等,那樣一個非常時期,我們就不要指責作家詩人們不夠堅強了。

    海子、戈麥和顧城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理想主義者,都跟現實一定程度脫節,但各自的生命走向有所不同,海子和戈麥有些不合時宜,在現代主義先鋒文學當道的時代,他們選擇了向後轉,在當時不被理解和認可也是正常的。這種情況跟路遙比較相似,路遙雖沒自殺,卻不被承認,無法改善生活,最終在貧病中死去。海子作為現代詩人,思考的深度和態度的決絕遠非路遙可比,作品與思想得不到時代認可的孤獨與茫然使他決定以死來成全。

    顧城是個心智不成熟的“成年孩童”,他對世界和生活的理解比前二者要偏得多,他的戀愛家庭關係旁人或許不好置喙,但殺妻絕難原諒。前些年一些詩人想弄個“詩人節”,有屈原祭日、海子祭日和顧城祭日幾個備選方案,我堅決不同意後二者,特別是顧城,屈原已有節日,後二者無論水平還是人格力量均達不到紀念的程度,要也是在李白、杜甫和蘇軾三人中挑選。

    昌耀是這些自殺的詩人中最大腕的,也是年紀最大的,他的自殺沒有隱含什麼教益,對映什麼背景,僅僅是患了絕症,病痛難忍,跟海明威一樣的原因。這種自殺的情況只能說明文人不像普通人那樣貪戀生命,哪怕長期拖累家人也要半死不活地捱下去。

    總的看來,現當代詩人的自殺現象,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改開前被迫害致死,二是思想意識超越當時,有志難騁,陷入了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困局,三是因病自殺,重質量而輕數量。不能說他們不堅強,抗壓差,但是跟古人相比,確實對生命沒那麼看重了。

  • 7 # 國學守望者

     

    我先以現當代詩人入題吧。民國時有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的王國維,在南京跳江的“中國的濟慈”朱湘;文革時有煤氣自殺的聞捷,自縊身亡的陳夢家;90年代後就多了,割斷靜脈自殺的女詩人蝌蚪,綁石跳湖自沉的詩人戈麥,服毒殞命的浙江淳安詩人方向,在紐西蘭寓所殺妻後自殺的顧城,山海關臥軌自殺的海子,用絲襪自縊在醫院的臺灣三毛,因病自縊的前中國青年報編輯詩人王長安,因肺癌折磨而跳樓自殺的詩人昌耀,在家自縊的河北唐山詩人周建岐,服毒自殺的女詩人諶煙,在上海跳樓自殺身亡的詩人胡河清 ,在家用菜刀自刎的雲南青年詩人餘地,在家自縊的廣東詩人吾同樹,在自家柴房自縊的四川詩人遊復民,用潔白哈達上吊的西藏詩人荒流,在深圳跳樓身亡的“打工詩人”許立志。在石家莊跳樓自殺的詩人評論家陳超,在北京懷柔山中絕食而死的詩人臥夫。82歲因病跳樓的文學大家徐遲。這些詩人就進入我的眼簾,這不僅僅是一張名單,也讓我沉思。當青年詩人餘地家中自殺,留下不滿3個月的雙胞胎兒子和患重症的妻子。一時間讓我心痛,是詩人“不負責任”嗎?同還是詩人百無一用?

    翻開中國詩史,古代詩人數不勝數,自殺的詩人還真沒有幾個。 把因戰亂天災人禍的除去,屈原應該算是中國詩人中第一個自殺的吧。屈原忠心故國,抱石投河,為後世所尊敬,是獨一無二的。 初唐詩人盧照鄰身世坎坷,生不逢時,不受重用,又長年飽受疾病折磨,自沉於潁水之中。 明朝宋海翁也算是一個自殺的詩人。宋海翁能詩善畫,才高嗜酒,當世之人誰也不放在眼裡。酒後泛舟海上,仰天大笑:“堂堂七尺之軀,哪裡是世間那些普通的塵土所能掩埋的,就應該用大海來葬我啊!”說完,瀟灑地從船上跳入波濤。明末陳子龍兵敗被俘,在解赴南京的途中,投水殉國。但陳子龍不算真正的自殺,他是被逼,死於戰場。  

     

    我對於古代詩人的死,大致總結兩點,一是死於政治鬥爭,二是死於戰場,至於真正自殺者,我還真找不到幾個人出來。

    而現代詩人的自殺,我理解為一是當代社會壓力太大,詩人多清高,遠金錢權謀,其情感比比古代詩人更敏感更脆弱? 古代詩人在窮困精苦悶之時,他們會自我消解壓力,愛山喜水,獨善其身,借酒澆愁入詩。試觀詩史,有多少不得志之人的詩作留傳於世。而現代詩人呢,因為今天的大多數詩人成了社會的弱勢群體,面對種種打擊,困惑,迷茫,徘徊,痛苦,萬念俱灰下,總有我們不知就裡的某一根稻草把他們擊倒。

    他們就像是溫室裡的花,出了溫室就有可能被幹死凍死,被食草動物吃掉。他們沒有很好地融入現當今的社會,當然就沒有了立身之地,他們就是以一個大孩子的心態思考處理著人際關係、經濟問題和情感問題,忽略了自己已經長大。

    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許多理想卻總是實現不了。於是詩人們就開始苦悶、於是想不開,於是用極端的手段來結束自己感覺到的無能人生。再有詩人寫出來的詩,自己都認為是傳世之作,但是讀者們讀不懂,看不明白的詩,誰還會為你的詩去到處傳揚去。還是一點就是他們詩中很少有關乎民生、關乎國事詩作甚少,多自我宣洩、文字遊戲。讓人沒有讀下去的動機。沒有人為你的詩去捧場,沒有人捧場的詩人自然痛苦萬分;極端之後,便走向極端,用軀體的死亡,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寫了很多,對於死者我們應該以尊敬,其是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就再想,勇敢面對死亡的詩人們啊?你都不怕死亡了,難道你還怕活著嗎?

  • 8 # 奈斯66666

    謝謝邀請。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比較大,古代的人相對現在而言社會壓力沒有這麼大,尤其是就業壓力,畢竟現在是高科技時代,沒有一技之長就意味著你會有著生存的壓力,而且現在的人口比古代要多得多,意味著就業的競爭也會越來越大。古代人口相對稀少,當時的行業也比較有限,所以生存壓力就要小的多。還有一方面就是古代的人比較單純,尤其是感情方面,一般兩情相悅的人都會很懂得珍惜對方,不會像現在所謂的出軌,而現在感情出軌的例子實在太多了,而往往現在發生自殺案例的情況很多都是由於出軌或者感情不專一引起的。

  • 9 # 寒雨6493964

    在古代奉行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讀書人一旦考取功名,都會在朝為官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古代詩人基本都是當官的,不僅有大夫,宰相,甚至還有皇帝,這一個群體基本是不會自殺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屈原。

    現代詩人,不僅有敏銳的心,還有一個難以融入社會大眾的性格,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有些詩人往往感覺懷才不遇,看不慣社會一些陰暗現象,靠寫詩去抒發自己的情感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漸漸形成偏激,單純的性格,遇到挫折回變的無所適從,甚至去鑽牛角尖,最後心灰意冷導致自殺。當然大部分詩人還是積極向上的,他們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優秀的作品,還對許多人的人生觀產生積極的影響。

  • 10 # 螞蟻之瞳

    古代的讀書人幾乎都會作詩,他們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學而優則仕”,進則對君王盡忠,退則對父母盡孝,“忠孝”二字是他們人生價值的兩極,一張一弛,簡單而又厚重,不至於有精神信仰上的空虛。而且在他們詩性的眼裡,山水皆有情,一座名山,一座古剎,亦足以安放他們疲憊的靈魂。在傳統文化語境裡,自殺是沒有容身之地的。

    而現代價值觀多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詩人們也不再滿足於他們的前輩所開創的詩歌領域,從田園牧歌之中走出,進入令人窒息的現代文明,開始關注人類處境,關注生命本身,也不得不關心死亡本身,這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在他們詩性的眼裡,人類身處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而現代人壓力山大,終日奔茫,不會輕易駐足去傾聽那些真誠的歌吟,詩人幾乎已邊緣化。

    跟他們的前輩不同,現在的詩人既無入世晉身之階,又無出世避身之所,他們的靈魂無時不在滾滾紅塵之中受著煎熬,比他們的前輩更為敏感,更為苦痛。傳統精神文明已自坍塌,而現代精神文明尚未完成,詩人已無處安放他們疲憊的靈魂,死亡就成了一種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世上最好吃,吃了還不容易胖的美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