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開水不流
-
2 # 張三Yasir
值得,因為那時候宋每年對遼的軍事開支是3000萬銀起底,而自檀淵之盟始至遼亡,宋遼幾無戰事,邊疆確實安寧。而且,宋遼互開口岸,在確保邊境安全的前提下,宋每年透過宋遼邊境貿易獲取的收益也在千萬銀以上。
-
3 # 天坑頑石
北宋朝廷代表了漢民族多數人的思想觀念,苟安!看看從古至今,漢民族被異族征服奴役幾多,自唐朝末年開始,民族總把太平的希望寄託在異族突發慈悲心的基礎上,對內為了一點私利殘酷鎮壓,對外卑顏奴膝尋求苟安。苟安二字貫穿始終,看看唐末李家,宋朝趙家,明末朱家,還有個異族滿清後期,到民國蔣家哪家不是?
-
4 # 史上雜談
宋遼簽訂澶淵之盟,30萬歲幣換來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大家都知道,遼宋之間戰場持續了幾十年,戰損民生消耗巨大,所以在大戰數回合之後,於景德元年(1004年)在河南濮陽宋朝稱作澶淵簽訂和平協議,至此結束遼宋之戰,為後世開啟百年和平時光。
一 、對宋朝來說,進一步強化了朝廷重文輕武的特色,宋是經歷隋唐的動亂後一統,對於藩鎮割據,安祿山動亂導致盛唐衰落還是記憶猶新的,所以國策才一直大力壓制武人軍隊,強中樞弱外幹。這就為將來面對比遼國更兇猛的金人入侵,和導致滅亡的蒙古人,幾乎沒有得力武將去抗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了。
二、 對遼國來說,從以前刀頭舔血的日子,突然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紈絝公子哥的生活了,導致武備鬆懈,為後來被金人崛起和應對入侵沒有能力壓制埋下了禍根。可以說也是宋朝沒有想到的意外和收穫
三、 兩國停戰和開通貿易的往來,促進了文明的傳播和交流,互相稱呼為兄弟之國,甚至宋仁宗去世時,遼國舉國哀掉,有力促進了民族融合和解,也為後世樹立了榜樣,就是貿易能促進交流帶來和平,當然前提是武備不能鬆弛,能戰方能言和,沒有武力做後盾只是一個花架子,再如何繳納歲幣人家還照樣入侵。
-
5 # 舍我談歷史
宋真宗年間,遼軍南下宋地,在經過在澶州激烈的交戰後,最終以宋朝每年交付給遼30萬歲幣宣告結束。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對於澶淵之盟,各方說法不一,有人說宋朝軟弱無能,也有人說換來近百年的南北和平是值得的,那麼到底值不值呢?
澶淵之盟對宋遼關係的第一個影響是雙方結束了長達二十幾年的戰爭,戰爭的結束對於北宋王朝自然是好處多,節省了軍費開支。而每年需要向宋遼邊境多運送的糧食和投入的物資恐怕不止30萬歲幣的就價值。繁雜的賦稅和沉重的徭役也增加了農民起義的風險。從結束戰爭角度,這30萬歲幣花的絕對值得。而隨著邊境和平的出現,雙方的貿易也活躍起來。遊牧民族之所以想入侵南方農耕民族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南方溫度,農耕民族的文明程度高,日常生活的物品比較齊全而且實用。而遊牧民族飲食還是原始的燒烤模式。生活也艱苦。他們對南方土地有很強烈的渴望。在他們取得不了土地的時候,雙方能夠發展貿易可以使遊牧民族獲得生活必需品。從這個角度看澶淵之盟也是積極的。
站在中華民族的大的歷史環境看,宋遼的議和對於促進南北民族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也間接的促進了遼人控制的地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契丹民族對漢文化有著很大的尊崇,並大量重用漢臣,採納漢制。如果宋遼保持戰爭和敵對狀態,這個局面是不可能出現的。兩國邊境地區也取得了非常,出現了部分人員的遷移,有利於民族融合。宋朝也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按照GDP來計算宋朝的實力取得是世界老大,而且佔比非常大。遼政權也控制這整個東北亞地區。從這個角度看是雙贏。
凡事有利有弊。澶淵之盟雖然對於維護宋朝的安寧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消極影響也不少。首先,在西北方面,面對實力弱但是作戰機動、狡詐的党項人,宋朝不得不付出歲幣來換取和平。面對實力強於自己的遼付出歲幣,花錢買和平這個還算說得過去,面對弱小的西夏,這樣做歷來遭受詬病。而且也帶來極壞的影響,為周邊其他少數民族勒索宋朝帶來了先例。澶淵之盟讓北宋朝廷上下徹底的放棄了恢復幽雲十六州的想法,軍事能力逐步變弱,軍備鬆弛。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遼人身上,在軍事上的不思進取很快腐蝕了軍人的戰鬥力。
澶淵之盟只是一種暫時的和平協議,是雙方綜合各自實力考量妥協的產物,是一種平衡狀態。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協議就是一張廢紙。而打破這種平衡的就是女真人的崛起。在宋遼統治者過著花天酒地生活的時候,完顏阿骨開啟始著忍辱負重,很快女真人強大起來。遼統治者不堪一擊。而宋朝統治者還沒有看到自身的虛弱,沒有選擇和弱者遼人站在一起,聯合對抗金人。以收復幽雲十六州為名,再遼人背後捅刀子,加速了遼朝的覆滅,也加速了北宋的覆滅。還好,宋朝的一位皇子南逃臨安,讓宋朝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澶淵之盟是在遼軍兵臨城下,宋朝統治者被迫同意的議和。對於宋遼兩個積極意義要大於消極意義。但是和平帶來的軍備鬆弛,也是北宋和遼滅亡的主因。對於現在的國際關係也有借鑑意義。和平不等於沒有國防,有防才能有備無患。
-
6 # 鄧海春
首先說結論,宋遼簽訂的澶淵之盟對宋朝來說是絕對值得的,北宋得到的好處遠遠超過遼國,甚至連宋朝自己都想不到,而且兩國都覺得自己佔了便宜。
我們先了解一下澶淵之盟的兩條主要內容,北宋景德元年(1004),宋遼澶淵之盟主要有兩條內容:1、宋每年給遼十萬歲幣以及二十萬匹絹,宋遼兩國展開自由貿易。2、宋遼為兄弟之國,誰的君主年長誰就為兄長。總的來說,除了每年的歲幣,整個澶淵還是非常平等的,而宋朝財政巔峰達到了1.6億貫,在宋遼戰爭期間軍費開支達到三千萬兩,這些歲幣相比對遼戰爭的開支簡直不值一提。
瞭解了內容,我們再瞭解澶淵之盟的背景,看看為什麼北宋和遼會簽訂這樣一個條約。澶淵之盟的直接原因,是景德之役,根本原因是宋遼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都意識到難以徹底消滅對方,而在此期間宋遼每年都白白付出大量的金錢和人力。從宋太宗高粱河之戰開始,兩國就開始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到了宋真宗時期,蕭太后和遼聖宗孤注一擲發動了南征戰役。當時遼國的主要戰力是遼聖宗的親征軍隊,大概二十餘萬,而宋朝軍力是宋真宗的率領的十萬人和王超率領的十萬定州軍,兩邊戰力大概平衡。由於遼國軍隊不擅攻城,因此直接繞過了定州軍在澶州與宋真宗御駕親征的主力接戰了。
按道理來說遼國此時受前後夾擊,戰局對宋朝應該是極度有利的,但是宋真宗卻一點也開心不起來,因為他發現王超已經不聽指揮了:車駕幸澶州,大將王超擁兵數十萬屯定州,逗留不進,知節屢諷之,超不為動。而宋朝不知道的是,遼國主將蕭撻凜居然在澶州城外被伏駑射殺了,因此兩國都有議和之心,這才有了澶淵之盟這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和平條約。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邊境地區開始了長期和平,史書記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而且和平並不是澶淵之盟唯一的好處,兩國邊境的自由貿易更是給宋朝帶來了巨大好處。宋朝的商品經濟極度發達,遼宋邊境的貿易為宋朝賺回了更多財富,不僅導致遼國財富大量流失,而且更是深刻的影響了遼國的經濟。契丹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對於經濟學一竅不通,在長年與宋朝的貿易之中,宋朝的銅幣逐漸在遼國內部流通,甚至遼國政府都覺得宋朝的銅幣比起本國銅幣更加穩定且使用廣泛(除了金銀,只有宋朝銅幣可以直接與宋朝交易,而遼國銅幣不行)逐漸減少甚至放棄了鑄造銅幣,直接使用宋朝銅幣。
貨幣的發行權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影響極大,而遼國直接將貨幣發行權讓渡給了宋朝,可以說是將本國商人、手工業者等人那本就微小的利益,毫無保留的交給了宋朝這個強大的生產貿易機器。這些人僅有的一部分利潤,也在宋朝的貿易侵略中被掠奪,成為宋朝經濟的養分,宋朝空前繁榮的經濟,其中就有不少是遼國的“無私貢獻”。
澶淵之盟宋朝只付出了每年的三十萬歲幣,卻換來了百年和平和遼國整體經濟的“供養”,這對宋朝來說絕對是穩賺不賠的。
-
7 # 歷史咖啡廳
戰爭讓百姓深陷水火,30萬歲幣換來百年和平非常值得!
澶淵之盟,是自北宋和遼國長期戰爭以來,唯一的一個能夠帶來和平的條約。宋遼簽訂澶淵之盟,用金錢換來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得?這個問題,和清朝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性質不太一樣,我覺得非常的值得,尤其是對於老百姓而言,結束了宋遼長期戰亂的局面,百姓可以好好的過日子了。
宋真宗欲聽佞臣的言論,準備南逃,宰相寇準據理相爭,才讓楊家將得以保全京都汴京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想想都覺得後怕,如果當時宋真宗南逃,那麼北宋就可能不存在了,澶州之戰,可以說是一場北宋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客觀上來說,宋真宗的到來,讓守衛京都汴京的將領和戰士大受鼓舞,紛紛浴血奮戰,才沒有讓蕭太后的計謀得逞。
據史書記載,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透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如果宋真宗南下,遼國乘勢入侵,可能遼國就會滅掉北宋,楊家將也許就直接被送上斷頭臺。
蔣復璁曾說及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從雙方軍力對比和士氣上,宋軍都佔有絕對優勢,而宋真宗卻選擇了簽訂合約,放棄幽雲十六州,達成兩國和解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此役可以說大獲全勝,但是宋真宗卻選擇在這個時候,和遼國和解,看不懂,最主要的是,北宋還要給遼國進貢,是何道理?
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澶淵之盟以後,宰相寇準就受到了真宗的猜忌。不久,宋真宗藉故把他貶斥出朝,任命妥協派王欽若為宰相。
我想,這個原因可能和宋真宗的性格有關,如果放在乾隆、康熙年間,一定會收復失地,兵者有云,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
8 # 圖文繪歷史
宋朝雖然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局面,但未能實現全國統一,這點北宋統治者是清醒的,而遼也認為代表中國,以“正統”自居,兩政權並存的情況下都堅持一箇中國,在實力地位為前提的情況下,簽訂了澶淵之盟,也稱遼宋結盟,有點類似於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會盟形式,在濮陽簽訂的,盟約簽署後換來了兩國政權一百多年的和平共處局面。
宋《契丹使朝聘圖》。《遼史》記載是宋朝先求和的,《宋史》記載是遼國先求和的,明擺著兩國都有點忌諱誰先提出來,有失顏面,當年能促成和談的關鍵人物是王繼忠,兩國史料都有重點寫這個人,王繼忠也很尷尬,他本是宋朝的河北路都轉運使,遼軍南下被逮到,又授予他官職,等於說王繼忠身兼兩國官職,來回充當談判使者,最後達成和談,遼國雖為城下之盟,但先丟擲橄欖枝,宋朝雖有乞和之嫌,但還算體面。
宋仁宗下令將真宗迴鑾詩刻於澶州,建迴鑾碑,圖為澶淵之盟遺址上的迴鑾碑。宋遼兩國接受“南北兩地,古今所同”的觀點,同意雙方正式互稱南、北朝,於是遼宋就成了兄弟之邦。誰為兄長誰為小弟以當朝皇帝的年齡計算,宋真宗趙恆年長於遼聖宗耶律隆緒,簽訂時宋真宗是大哥,遼聖宗是小弟,宋給遼遞國書時,宋真宗把蕭太后喊嬸兒,真宗死後兒子趙禎繼位為仁宗,當時遼聖宗耶律隆緒還在位,於是宋仁宗把耶律隆緒喊叔兒,到了遼興宗耶律宗真時,他又把宋仁宗喊哥,僅稱呼上看,兩國盡顯骨肉親情,一片祥和。
澶淵之盟終結了20多年的征戰,締結了100多年的和平,當初為達成和平協議,兩國皇帝共同發表誓書,圖為大宋誓書。在這件事件中,北宋的寇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澶淵一仗寇準穩住了宋軍戰線,遏制了遼軍的攻勢,他本是位剛正的愛國諍臣,在和談期間,嚴定了條件和底線,司馬光《涑水記聞》記載,宋真宗說百萬亦可,寇準知道後,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准將斬汝。後來也就訂了每年30萬,10萬兩銀,20萬匹絹,但這30萬既不是戰爭賠款,更不是納貢,而是歲幣,就是賜的錢,作為哥哥,每年賜點錢給弟弟過生活,按現在話來說就是資助。
圖為大遼誓書。30萬歲幣多嗎?對於北宋來說,毛毛雨,北宋每年朝廷稅收都是1億打底,北宋連年征戰,消耗的軍費無數,放在別的朝代早就崩潰了,但北宋依然能頂著,百姓生活依然有資有色,30萬的開銷根本不構成負擔,另外兩國開通貿易,宋朝透過貿易獲得的順差數額海了去了,所以這個盟約既不是喪權辱國,在當時對宋朝是有利的,對兩國百姓更是偌大好處,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後世看來,推動了民族和諧融合,中華文明的發展。
-
9 # 胡楊侃大山
我們都說宋朝重文輕武,根源在於趙匡胤。其實趙匡胤建立宋朝時採取防備武將的策略,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的,也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是防備武將造反不代表趙匡胤不思進取。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荊南)等割據政權都是在他手中重新歸於一統的。就連當時牢牢掌握在強大契丹政權下的幽雲十六州,也無時無刻不被他魂牽夢繞。他甚至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存錢機構,叫做“封樁庫”,準備存夠了足夠的錢就要麼贖回幽雲十六州,要麼作為軍費武力攻取。所以說,趙匡胤並沒有真正的輕武,他只是比較深刻的防備武人。
後來接他位的他弟弟趙光義,同樣如此。北漢政權正是在他手中重新統一,他甚至兩次力主北伐契丹,以致於中箭負傷。所以說宋朝開國的前兩位皇帝,先不管他們能力和取得的戰果。說他們都是極有進取之心的皇帝,應該是沒有說錯的。那麼極具進取心的皇帝怎麼可能真正去輕武呢?
因此,宋朝真正重文輕武的國策,正是形成於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恆簽訂“澶淵之盟”之後。自此之後,宋朝排擠武將,重用文臣,兵備松馳。什麼北伐,收復幽雲十六州更是拋到九宵雲外。
還有一點非常可惜。當時契丹傾巢南侵,孤軍深入,主將蕭撻凜被一駑斃命,士氣大挫。而宋朝這邊因為是保家衛國,士氣高昂,當時是有可能一戰全殲契丹主力的。當時假如是換作漢武帝或唐太宗,中國再現漢唐盛世是大機率的事。
後世不忘前事之師!一個人、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進取之心,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將是非常可怕的。
-
10 # 及你太美618
打個比方,交幾十萬歲幣就等於就是交保護費,你交了一個月的保護費惡霸這個月就不來騷擾你,這樣的話他每個月都會來收保護費
。那你是選擇忍氣吞聲交保護費好呢還是選擇反抗。如果你選擇反抗那就說明靠交保護費來換取短暫和平是不值的。
回覆列表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透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1005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訊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積極影響:
一、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二、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消極影響:
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
同時,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