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鬼冷知識
-
2 # 錘吻鏡
古代女性溫柔,賢惠,忠貞剛烈,那麼她們的“貞潔觀”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社會上流行的風氣便是女子要遵從“三從四德”,有句話也經常說,那便是“女子無才便是德”。
古代對女性的壓迫和封建枷鎖很重,在這種重壓下,女子在婆婆和封建禮教的約束下,做家務都要小心翼翼,久而久之,這種“貞潔觀”慢慢形成了。
-
3 # 我是越關
在春秋時代一直到北宋年間,社會風氣是很開放的,春秋時期計程車大夫很多都找了二婚甚至多婚的女性;
秦漢時期風氣也很開放;秦始皇的母親曾經是呂不韋的小妾,這樣嬴異人也不嫌棄;漢武帝的母親曾經是金天孫的妻子,而且還為金天孫生了一個女兒,這樣漢景帝也不客氣的收下了。曹操更是人妻專業戶,只要是打敗了對手後,怕對手的妻子無依無靠,把對方的老婆孩子一塊接過來養著。
到了唐朝就更開放了;李治連身為小媽的武則天都收到後宮了;後面更李隆基扒灰,連自己的兒媳婦兒都不放過。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確實開放到了極致。後周的皇帝郭威,連續娶了好幾個寡婦,不是寡婦還不要。
到了宋朝突然貞潔觀就來了,很多女人都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中有重要的兩點。
第一就是程朱理學的興起;興起的程朱理學強調壓制人們的慾望,強調了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朱熹後來的更是發展了程朱理學。更加在人性道德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而這時貞潔觀開始顯現。
第二就是蒙古的入侵;元朝入主中原之後,為了統治中原,開始實行更嚴格的戶口管理制度,要求百姓把自己家的人口數、姓名都貼在門上。元朝還會派蒙古士兵入駐村子,充當一個村的監管。讓人氣憤的是,元朝士兵有一種初夜權,就是娶了老婆要先送到這個監管家裡過一夜。這種事情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神經,他們把這種奪走貞潔的事情視為奇恥大辱,久而久之,對貞潔觀就更看重了。
-
4 # 大風起兮雲飛揚y
“貞潔觀”與“三寸金蓮”一樣,是對古代女性的禁固,是對女性權力的戕害,是重男輕女的極端表現。
原始社會初中期,生產力與文明極低,人無貴賤之分,兩性關係完全出於生理需要,並無固定性交伴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進入奴隸社會,男子在社會中作用超越女性,在社會中處於主導,逐漸有了不同地位、權力與財產,為保證子女繼承財產、權力的血統純正,出現了一夫一妻制,同時也出現了貞潔觀。
歷經秦漢與兩宋的各統治階級與社會精英的努力,女性貞潔觀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經過明清兩代幾百年的發展,女性貞潔觀更是得到了系統理論性的發展,出現了一女終身只侍一夫,丈夫英年早死也不準改嫁,漫漫餘生陪伴青燈,獨守空房度過餘生,對於貞潔烈女封建統治階級給她立貞潔牌坊,要求女性用失去一生的性福與快樂來守護。
在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須得三從四德,男人可以花天酒地,找女人風流快活,卻被冠於風流倜儻,女人的貞潔觀,必須一生只能與一個男人發生關係,而且結婚得落紅,在古代結婚洞房,除了紅蓋頭,還有一白絲巾,是為檢查女性的貞操,古代女性從小就被灌輸貞操勝過於生命,倍加珍惜,許多女性為此失去寶貴的生命。
作為女性,應該慶幸生活於當代,男女平等,女人抵半邊天,甚至更多,有多少男性為了女人芳心,情願為她而改變。
-
5 # 沐海聽風
古代女性,"貞潔觀"對她們來說是特定時期的產物!中國古代社會,並不是一開始就有貞潔觀的吧!
那麼,中國古代女性的貞潔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先民時期,社會以女性為尊貴!女性可以有多個不同的配偶,並且不必固定一個配偶!這樣的母系社會,人們習慣於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也就無所謂貞潔了!
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改變,私有制的確立,嚴格意義上的家庭才得以出現。男性在家庭中,逐漸取得了支配性地位。社會家庭也就確定了以男性姓氏血脈為中心的家庭淵源關係!而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開始明顯下降!女子地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女子在婚姻中地位的不平等。
以男性姓氏血脈為中心的宗法家長制,將家庭權利高度集中到男性家長的手中,夫妻間形成了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
在男權社會中,男性為了維護宗族姓氏血脈的延續和一統,也為了滿足私有制社會背景下,男性對女性的私人佔有慾望,社會就對女性的配偶問題,提出了有利於男性的要求!那就是要求女性對男性從一而終!為了強化這種要求,男權社會就製造出專門的禮法,從思想上來約束女性的行為!
從一而終的女性,稱其為貞潔烈女!反之,稱其為失貞之人!這種人,在社會中是抬不起頭的!周朝的《禮記》中就有要求女性要貞潔的記載!漢朝的大學問家劉向,還專門寫了一本書,為漢朝女性找了一堆學習的好榜樣,這就是有名的《烈女傳》,董仲舒也寫了一本書叫做《春秋繁露》,東漢班固也有《白虎通義》,到了唐代,宋若莘寫了《女論語》。這些著作,無非都是在給女性樹立貞潔觀的榜樣!為守節之女歌功頌德!從而在精神上,對女性加以引導和控制!
這些朝代,雖對女性婚配有著諸多精神道義上的限制,但是女性二婚再嫁等事,也並非不可接受!但是,到了宋朝後,事情就朝著極端化方向發展了!宋朝的程朱理學,構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論,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到了明清時期,統治者對節婦烈女的大肆褒揚,於是乎守貞、殉夫的婦女人數急劇增多!在清代,中國婦女的婚配生活更是達到嚴重畸形!有的寡婦並不願意守節,但家庭中其他成員強迫其守節,甚至強迫她殉夫,以此來換取貞節牌匾,獲得統治者的獎勵,從而抬高自家的門第。
在男權社會中,男性為了維護宗族姓氏血脈的延續和一統,也為了滿足男性對女性的私人佔有慾望,為了維護某種秩序,就於是就產生了貞潔觀!
-
6 # 祥雲廣瑞
我們都知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這是說,生理上,男女都一樣。春秋時代,不僅沒有規定女人的貞節觀,反而有一個女人同時有三個情人的史實:衛國有個叫夏姬的美女,老公亡故,有一半大兒子,與二位大夫先後偷情,後又拉入了國君。其子不堪忍受,射殺母親情夫,被誅。楚國大夫巫臣,聞夏姬色美,想盡辦法終於得到手,置楚王交付的工作於不顧,車載這位沒有什麼貞節意識的美女流亡遠方。而美女夏姬情怏怏而已,絲毫不感謝巫臣大夫的痴情!到了漢代,按說巳經獨尊儒術了,《漢書》作者班固的妹子曹大姑寫了《女誡》。但,東漢光武帝劉秀卻公然在朝堂上為寡居妹妹挑丈夫。並讓妹妹隱藏在皇座帷幕後監聽。事情不成了,劉秀回頭對帷幕攤開手,說:人家不答應,我也沒辦法。這就是,“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一一劉秀這皇帝夠萌! 隋唐時期,僅隋暘帝蕭皇后一人,就可證明無什麼貞節觀念:楊廣被殺後,她被宇文化及霸佔,又被竇建德霸佔,又經李世民過手,最後又投入突厥可汗之懷。這不怪蕭皇后,被迫也。但還是體現了當時那些權貴男人都沒有貞節要求。南宋時期,出了個朱熹,搞了個“理學”一一“存天理,滅人慾。”女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又來了個宋理宗皇帝,大興理學。這一下,女人倒黴了!講理學的朱夫子自己可以嫖妓,推理學的宋理宗可以委政於奸(賈似道宰相)。而中國女子卻被強制執行“守貞執節”。明代,雖有王陽明心學出來,卻沒有解放女性的思想出現。清代,更是變本加厲摧殘女人,“貞節牌坊”成為天下第一牌坊。遊遍窮鄉僻壤,見到最多的牌坊十有八九是貞節牌坊。女人天性被禮教扼殺,男人也以此為榮,這是何等的荒謬啊!1949後,中國女人才獲得徹底的從貞節牌坊壓力下解脫出來。一一至於那些“天上人間”之類的問題,恕不在本文思慮之中。
-
7 # 鄢城秀才
中國的女人自由的解放自己的“雙腳”,似乎也沒有多少年。孫中山在民國建立後,開始推行《勸禁婦女纏足令》,其輻射範圍也僅僅幾個有限的大城市。而除此之外的廣大農村,幾乎沒有什麼實質的影響。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後,政局穩定,婦女解放運動才真正的開展起來。
即使如此,五十年代很多窮鄉僻壤鄉照樣有“裹腳者”。如此算來,中國的婦女被當成平等的一員,也不過才一個甲子多。正是因為婦女解放的時間不長,所以經常會出現一些封建沉渣時不時的“迴光返照”,例如某老婦大談“三從四德”,某些網路評論支援“裹小腳”。
前些日子,河北某地的學校,又出現要求女學生將露出腳踝的褲子放下,據稱是“為了健康”。暫不提,中醫“寒從腳起”“血氣受損”等等“玄妙”說法,單看這“一片苦心”,聽起來就很有意思。 不管是“三從四德”的沉渣泛起,還是“為了健康”的“放褲腳”,背後統統藏著一個幽靈,那就是數千年來的“貞節”觀!而這個“貞節”觀的主導者就是落後腐朽的禮教。翻看中國歷史,文化越是沒落,社會越是封閉,“貞節”的噪音越是強烈。
隋唐時,中國處於封建的社會的上升階段和繁榮時期,不僅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關係等方面,而且在婦女的道德約束也頗為開放。儒家的傳統“三從四德”雖然對社會有一定製約,但是,在強大的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之下,傳統的“貞節”觀受到了動搖。最能體現這種開放特點的莫過於婦女的“改嫁”。隋煬帝的妹妹蘭陵公主“初嫁王奉孝,後來嫁柳述”,社會上也並沒有“有違道德”看法。到了唐朝,上層婦女更是不以再嫁為恥。
根據《唐書·公主列傳》的記載,當時再嫁的公主有二十八人,其中嫁過兩次的佔二十五人,嫁過三次的也有三人。統治階級如此,民間的百姓亦然。除此之外,隋唐的婚嫁風俗的開放還表現在青年男女擇偶的相對自由、男女關係比較隨便以及民族婚姻頻繁等方面。這種婚嫁狀況與前朝的“從一而終”和後代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截然不同。 隋唐五代的寡婦改嫁,放到現在來看也是頗為“前衛”。唐玄宗時期,中書侍郎嚴挺之的妻子,在離婚以後,又嫁與蔚州刺史王元琰,後來又離婚,三嫁崔氏。當她嫁給崔氏之後,王元琰犯了罪,被嚴挺之搭救。唐玄宗懷疑嚴挺之徇私枉法,張九齡為嚴挺之辯護說:“此挺之前妻,今已婚崔氏,不合有情。”唐玄宗反駁道:“卿不知,雖離之,亦卻有私。”最後,嚴挺之、王元琰都因此獲罪,甚至張九齡也受到了牽連,丟掉宰相的職位,嚴挺之的妻子不僅三次改嫁,而且在離異之後,夫妻之間關係並未反目成仇,甚至前夫與後夫之間還保留著比較親切的關係。
即使五代時期,中國的“貞節”觀念也還保持頗為寬容的看法。後周的太祖郭威,一生四次婚姻,次次都是找的寡婦。郭威當“軍校”(輔助之職的軍官)時,娶了後唐莊宗的嬪妃柴氏為妻,死後追諡為聖穆皇后。這是郭威的第一次婚姻。柴氏去世後,郭威又娶了楊氏為妻,而楊氏此前嫁給石光輔,石光輔死後寡居。這是郭威的第二次迎娶寡婦。楊氏以後,郭威又納張氏為繼室,而張氏也曾經嫁給武從諫之子,後來寡居。這是郭威第三次娶寡婦。郭威稱帝后,有董氏,為楊夫人鄉親,先嫁劉進超,後成寡婦。楊氏生前常稱讚董氏賢惠,郭威又娶董氏為妻。清朝著名歷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前後死娶,皆再醮婦”,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風氣。
進入宋代,理學逐漸盛行,“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叫的震天響,可是程頤喊破喉嚨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貞節”觀,在宋代社會各階層聽來與現實格格不入,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女性對此並不留意。她們照樣拋頭露面,濃妝豔抹,在芸芸眾生中尋找自己的愛情。當時女性的選擇配偶和再嫁相對比較自由,加上宋代婦女在家庭中有相應的財產繼承權,因此婦女再嫁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男人娶已婚婦女為妻也不覺得低人一等。在宋代整個三百年間,即使理學大師們一再強調“三從四德”的“貞節”觀,但是,實際並沒有對宋代老百姓有什麼實質的影響。
元、明、清,“貞節”觀念開始強化,並且向宗教化的方向發展。宋儒以來的倡導的禮儀規範,越來越深入到家庭和婚姻之中。再婚被看成恥辱,“守節”成為政府嘉獎的行為。明清時期,所謂“貞女殉夫”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史料當中。《明史·列女傳》中記載:“陳氏,祥符人,字楊瑄,未嫁而瑄卒。女請死,父母不許,欲往哭,又不許。私剪髮,屬媒氏置瑄懷。汴俗娉女,以金書生年月日畀男家,號定婚貼。瑄母乃以貼裹其發,置瑄懷以葬。女遂素服以居。亡何,父母謀改娉,女縊死。”類如這樣的記載,明清史料中層出不窮,明清地方誌也都有大量的記載。“貞女殉夫”現象的出現和增多,是“貞節”觀氾濫的直接後果,也是“貞節”觀宗教化的必然結局。不顧事實,不惜生命,愚昧麻木,守節的“貞女”只是成為封建倫理犧牲的托盤上增加了幾份祭品而已。 歷史潮流不可逆轉,落後腐朽的舊道德倫理的陰魂雖時不時冒出頭來,呼吸一下,以示自己的存在,但已經無法阻擋殘害女性的“貞節”被徹底的砸爛。那些想靠著幾句話或依靠權力推行“貞節”觀的人們,最終得到的只是歷史無情的嘲笑。
-
8 # 李三萬的三萬裡
貞操觀 古代女子講究三從四德。四德者,專指“德、言、容、工”四類,貞操作為婦德重要評判標準,歷來為人所重視。《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雲:為婦之道,在女己見。幽閒貞靜,古人所羨。在對婦德評判中,“貞靜”二字,必不可少。所謂“貞”,《說文解字》解釋為“貞,卜問也,從卜,貝以為贊。”即“正,方正”之意,所謂的“貞之為問,問於正者”即是此意,後來逐漸解為“貞操”、“貞節”,並且特指女子對男子的“貞”,要求女子未婚時必須守身如玉,嚴守男女之大防,做到“男女不同行”“男女不同席”,時刻謹記“男女授受不親”,出嫁後“生是夫家人,死做夫家鬼。
溯源:家族血脈與男權 中國古代傳統的貞操觀念,是建立在父權制以及私有制的基礎上的。家族的傳承以血緣為紐帶,強調“立嫡不立賢”,故血脈的純正極為重要,為了保證血脈的純粹性,必然就會要求擔負著傳宗接代的女性要堅守貞節,因而才會強調女性“一女不吃兩家茶”“烈女不更二夫”的一系列寧為貞烈死,不為失貞活的對於丈夫的“忠”。這種忠原本屬於男性政治操守,只是在歷代統治者推及到女性的婚姻道德準則裡,使之潛移默化成了女性的自覺角色意識。這是女子的悲哀,也是歷史的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就像恩格斯所說的“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
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了丈夫淫慾的奴隸……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貞操是自然人性純潔的品行,是對性純潔品行的肯定評價。貞操觀念體現的就不是貞操的‘純潔’性,而是對性規範的遵守和維護。說到底,這種“一女不嫁二夫”的貞潔觀只是女子被束縛於男權統治下的衍生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也必將隨著社會的前進而消亡。
-
9 # HuiNanHistory
貞潔觀的形成和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與婚姻制度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從早期的原始群婚制,到對偶婚制,再到父系專偶婚制,經過想當長時間的演變。因此,在父系專偶婚制建立之初,原始婚俗仍有遺留影響,男女雙方的性生活仍然保持一定的自由度。
然而,西周中晚期以來,父系專偶婚制已經走向穩固,與此同時嫡長子繼承製和宗法制也確立起來,人們越發要求子孫血統的純正和不容混淆,故而開始要求女子守貞。例如,戰國時期李悝頒佈的《法經》就提到“淫禁”的問題,禁止妻有二夫。
等地漢朝統治時期,儒家禮儀制度逐漸規範化,守貞作為一項倫理標準,開始貫徹到全社會,嚴禁婦人有“淫逸之心“。
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的妹妹班昭在《女誡》中這樣告誡婦女們: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也。故而,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
除此以外,班昭還提出“女有四行”,即德、言、容、功。婦人不必顏色美麗,務必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此係婦德也。
經過唐宋之際的變遷,貞潔問題成為國家法律,婦人的通姦淫行不僅會受到國家的嚴厲懲罰,也會遭到地方宗族的制裁。等到程朱理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時,婦女守貞勿改嫁的貞潔觀念,更是得到廣泛普及,由此可見貞潔觀念的根深蒂固。
-
10 # 簡簡單單就好的吧
封建時代女性地位比較低下,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貞潔這個跟裹腳這種惡習是一樣的,不好一種封建專制下的產物極大的限制女性的自由。
眾所周知,在宋朝以前雖然女性地位不高但是還是佔據一定的地位的,畢竟之前還是出了不少傑出的女性同胞,包括在統治地位上的。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像之前隋朝隋文帝夫婦也是十分相愛的。基本上束縛沒那麼大,從歷史可以看出來不少統治著都娶了人家二婚的婦女,甚至好幾婚的都有,這個是有歷史考究的不必多說了。同時女性大多可以再嫁人,所以還是比較開放的。主要還是在宋朝時期,程朱理學的這種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對於封建統治是有一定幫助的,所以加上當時統治者加大渲染所以大為流行起來,程朱理學經歷了兩宋主要是由於當時北宋中後期乃至南宋屈辱求和的這種社會現象,推進了這種新的儒學的發展。在當時主要還是作為一種學派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對於女性的地位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到了明朝時分對於思想上面更加專制,考試要靠八股文,極大抑制了思想上的開放程度,對於老百姓是一種災難,女性的貞潔意識開始於宋朝(在之前也有相關的作品之類但是相對還是開放),在明清時期大為發展,對於女性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所以說新時代好啊,生活在新時代的女性是幸福的。不管你是在宋朝之前,還是在宋朝之後相對女性來說地位都是要比男性地位低的。生活在新時代中國女性那是幸福的,不像有些國家表面很繁榮,但是晚上人家女性都不敢出去玩的,在中國雖然不能說是絕對的安全,但是還是可以的。
回覆列表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
春秋的時候,常有卿大夫娶再嫁的婦女為妻的,更有夏姬巫臣之事,在當時注重西周禮法的情況下,都沒有人指責,但是到了宋朝,卻出現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言論。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貞潔觀念沒有延續下來,人們的貞潔觀念越來越重了?
春秋時期,人口非常少,幾乎都集中在有限的城邦聚居區,周圍是大片大片的空地,要使用這些空地,就需要有足夠的人口。
所以,當時打仗基本上就是在爭奪勞動力資源,也就是搶人口,並且,就是當時的國家兵力也取決於人口,武器還是很落後的春秋時代,人數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這時候,女性的生育能力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資源,如果遵從守貞節,丈夫死了之後就不改嫁的規則,那這個女性的生育能力就相當於浪費掉了,這樣對國家增加人口數量是非常不利的。
後來,人口增加了,但是民風還是開放的。現在的貞潔觀念應該是南宋時期程朱理學開的頭。但是縱觀兩宋時期,民風還是非常開放的,宋朝時期女性的財產繼承還有嫁妝所有權是受到了法律明文保護的。
當時宋代法律甚至規定,宗室女子二婚是有補貼的,而男子就得自掏腰包了。宋朝的女子二婚現象實在太普遍了,比如李清照和朱熹的妹妹。
南宋時期,社會風氣實在是很放蕩,寡廉鮮恥,一般士大夫家裡都養了很多的官妓,民間的青樓數量也達到了空前的數量,光是臨安城內就有數百家妓院,而娼妓業也是非常發達,家境一般的人家會把女兒送到青樓去教習,指望她長大了之後養家餬口。
社會上道德淪喪,世風日下了,理學家就得站出來講話了,他們覺得自己有義務匡扶社會正義。這時候最有名的就是朱熹了,他就嘔心瀝血,規定了三從四德的貞操觀希望大家能夠遵守。
但是當時大家並沒有馬上就接納,而是覺得他在放屁,後來是到了宋理宗的時期,才開始實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整治社會的風氣。
隨著男權社會的發展限制女性的活動就逐漸成為了必然。這樣做不只是說為了怕戴綠帽子,更重要的還是出於對財產的保護,如果自己死了妻子改嫁了那不是帶著自己的錢去養別人家了嗎?這怎麼行。
宋理宗時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覺得朱熹說的特別有道理,就把程朱理學上升為了官學,規定大家好好的克己復禮,後來到了明清時期,理學的觀點被沿襲了下來,甚至還被歪曲了,搞得連個手都不能碰,臉都不能露了。
但是這種觀念能夠站得住腳,主要原因還是土地代替人口成為了第一生產要素,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逐漸成形了,這樣子一夫一妻制更能保護小農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