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瞎騰疼
-
2 # 單身諾貝爾獎與自由囚
74:A,窮人特別期盼150萬億億噸推力的地球行星發動機時代,直接拉昇人類文明從20世紀文明到41世紀的文明,大躍進於21世紀直接跨過永生靈魂UFO文明二千年躥升至41世紀!
B: 窮人家家掛玄幻專家的巨幅人頭像:150萬億億噸推力發動機讓高山成平原,高山石頭髮了電,石頭磨粉發電後殘渣熔鑄建設了金字塔,2000天60多個月建設了7200億座金字塔種室內紅苕;地球人民75億人口又人均發放96座金字塔搞室內工農業,三代10口人發了960座金字塔!讓古代埃及金字塔的法老王也羨慕現代150萬億億噸推力發動機啃石頭髮電時代!
C:150萬億億噸推力發動機優秀的發電能力:有噴氣式飛機推力發電王的美譽,從抬飛地球大胃王耗能巨大的成本,轉換為不抬飛地球,啃地球石頭髮電支援全球人民當玄幻土豪普及!
窮人痛苦流涕:每天每一個人花出去2億億度電摺合2千萬億美金的不知折措;十口之家每一天分配20億億度電是10個2千萬億美金價值總和是2億億美金:除以高估人類一年GDP100萬億美金,是200年人類收入總和,三代10口人之家一天收入就分配2億億美金!
啊:歷史上的人類活神仙再世啊;造出的150萬億億噸推力行星發動機每天發電量計算:每噸噴氣式推力發電廠啃石頭髮電24萬度電一天,摺合2.4萬美金,乘以150萬億億噸推力的發電王行星發動機,每天發電3600億個億億度電!每一天發電量除以目前人類一年高估發電量30萬億度電,等於120萬億年人類發電總和,用150萬億億噸推力發電機啃石頭髮電一天搞定!
200萬字上萬個地球十萬個地球作者中國陳紅雲思想家用非暴力手段:去列出抬飛地球優劣玄幻細節,抬飛地球的粉絲支持者們,與其抬飛地球當2500多年100萬天的100代人債奴,不如留下150萬億億噸推力的行星發動機工作一天十天100天在地球專搞發電工作;啃石頭髮電的150萬億億噸發動機轉變為發電工廠,全球人人當玄幻土豪!
換位思考逆向思維:又順應抬飛地球派的盲目支持者的利益,又讓飛船派及全球人民個個一天之內一夜之間當土豪!150萬億億噸發動機噴氣式發電一天:是每一天360億個億億美金,除以100萬億美金人類一年高估GDP,等於人類3.6萬億年收入,發電10天等於目前人類36萬億年收入總和!除以75億人口:每一天每一人分錢4.8億億美金,10天分錢每個地球人48億億美金;三代十口之家十天分配480億億美金,除以100萬億美金的高估一年人類生產力:也就是等於目前平均4.8萬年人類收入總和!
聯合國的軍隊把數量1萬臺又單臺推力150億億噸的發動機運往世界各地啃大山發電發財,石頭磨成粉發電又殘渣利用又用電力熔化後列印冷鑄為金字塔,2000天造出7200億座金字塔!全球發電的150萬億億噸推力地球發動機:成了地球至尊王發電寶,全球核彈氫彈的新增重點保護物件是1萬臺行星發動機,成為各國的發電寶發財王!
聯合國下一步計劃:抬飛月亮火星出征銀河,改造銀河系及河外星系的N億億顆開礦行星開礦衛星也發電大發財,抬飛N億億顆開礦衛星開礦行星去上千億個星系,搞戰雷版宇宙海大航海計劃是飛行的無翅膀球形星體流星版慧星版的人工指揮變形金剛駕駛!
凍結抬飛地球計劃:把150萬億億噸推力行星發動機消耗的電力能源,轉變為發電工廠為人類永生靈魂UFO時代服務!
一念之間:抬飛地球當債奴成了地球行星發動機啃石頭髮電當債權土豪的身份轉變!
中國重慶陳紅雲思想家的思想現念紙上談兵翻手為雲又覆手為雨的主動權思考:讓全球人民從抬飛地球2500多年100萬天的債奴,又一夜之間又翻身農奴把歌唱,感謝中國航天神劇玄幻的150萬億億噸推力的發動機發電讓全球人民個個當上玄幻土豪!
接下段!
-
3 # 龍雲DR
本人不是科學工作者所以關於一些資料不會算,只說些大家都理解的。
太陽壽命還有五十億到六十億年的壽命,到時地球存在不存在都兩說何況是人類,就算地球和人類幸運的度過行星、太陽活動的災難,在太陽膨脹之前最有可能面臨的星系級災難,40億年後仙女座星系與銀河系的碰撞,所以沒等太陽爆炸,銀河系就可能先爆炸。
-
4 # 李永樂老師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被改編為電影之後大火,但是其中一些bug也為觀眾所吐槽。例如行星發動機能推動地球嗎?點燃木星形成的衝擊能讓地球逃出木星的魔爪嗎?劉培強用自己的判斷代替聯合政府的決定合理嗎?打碎了一個攝像頭人工智慧就會壞掉嗎…
不過,全片最大的硬傷還是在於電影中災難的基礎——洛希極限的數值給錯了。這個硬傷實在太難圓了,以至於電影中的大災難——地球被木星撕碎,事實上根本不會發生,電影情節的基礎都被動搖了。
我們這回就來講講什麼是洛希極限,以及為什麼說電影中的洛希極限給錯了。
慣性力要理解洛希極限這個概念,我們從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慣性力說起。
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不受力的物體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但是你是否發現過這樣的情景:我們在一輛勻速運動的汽車上,汽車突然剎車,結果我們就向前傾倒。是什麼力將我們向前拽了呢?
如果從地面參考系下看,這個過程很好理解:汽車突然減速,但是人憑藉慣性還在向前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相對於汽車,人就會向前傾倒。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什麼力把我們向前拉。
不過,如果從車廂參考系去看,人原本是靜止不動的,現在無緣無故向前傾倒,似乎是不合理的。這其實是因為車廂在剎車時不再勻速,因此車廂參考系不再是慣性參考系,而牛頓定律只有在靜止和勻速運動的慣性參考系下成立。
如果我們一定要在車廂參考系下研究問題,也不是不可以,那就需要對車廂裡的物體新增一個虛擬力,這個力的大小等於物體的質量和車廂加速度的乘積,而方向與車廂的加速度方向相反。比如車廂在剎車,加速度向後,所以在車廂參考系下,車廂裡的每個人都會受到一個向前的虛擬力,這個力稱為慣性力。
慣性力是一種虛擬力,但是在生活中卻非常常見,因為我們會不知不覺的用周圍的環境做參考研究我們的運動,但是這些環境並不一定是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比如,地球每時每刻都在做勻速圓周運動,所以在地面上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都好像受到一個力的作用向一側偏,這就叫做地轉偏向力,也是一種形式的慣性力。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颱風才會成渦旋形狀。
潮汐力我們不妨就以《流浪地球》中的木星和地球為例,來解釋一下能把一個星球撕碎的力:潮汐力。
當地球靠近木星的時候,由於木星的吸引力,地球會向木星加速運動,地球的加速度是指向木星的。如果以地球為參考,地球上所有的物體都會受到背離木星的慣性力。由於慣性力大小隻跟物體質量和系統(地球)加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在地面上不同位置所受的慣性力大小和方向都是相同的。
除了慣性力以外,地球上的物體還會受到來自木星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是指向木星的,而且近大遠小。我們看:在地面上最靠近木星處的A人,他距離木星比較近,因此木星的引力大。事實上,A所受到的木星引力大於自己受到的慣性力,所以如果不考慮地球的影響,木星其實有把A拉向空中的趨勢,這個力就叫做潮汐力,也稱為引潮力,它就等於木星引力和慣性力之差。
在地面上背離木星的一面有個B人,他距離木星比較遠,所以木星的引力小。實際上他受到木星引力小於慣性力,所以他受到的潮汐力依然是指向空中的,也有把他拉向天空的趨勢。
總而言之,由於木星引力和慣性力的不同,地面上靠近木星和遠離木星處的物體會有被拉向天空的趨勢。之所以物體能夠留在地面上,是因為地球還對物體有吸引力。儘管如此,在朝向木星和背離木星的一側,會出現海水的漲潮,這也是地球上潮汐的原理。
洛希極限現在我們就可以解釋洛希極限了。
法國天文學家洛希指出:如果一個小天體距離大天體太近,小天體上物體所受的潮汐力會超過小天體自身的引力,小天體就會被撕碎。而這個臨界距離就稱為洛希極限。
當小天體接近洛希極限的時候,由於潮汐力的影響,小天體兩端會被拉長。但是由於自身引力作用,小天體還可以維持整體而不破碎。進入洛希極限之後,小天體兩端所受到的潮汐力大於自身引力,就會發生解體。這個時候,小天體各部分之間的分子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對抗強大的引潮力。因為引潮力與質量有關,所以當小天體破碎成很小的塊之後,每一小塊的引潮力會被分子力抵消,小天體就不會繼續破碎了。
因為進入了洛希極限而破碎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土星有美麗的光環,最早是伽利略用望眼鏡觀察到的。
有科學家認為:土星光環的形成就是因為小行星進入了土星的洛希極限,潮汐力將小行星撕碎,從而形成了光環。
另外一個比較確定的例子是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1994年7月,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與木星相撞,這是人類首次觀察到的太陽系天體撞擊事件。其實,在此之前的1992年,彗星就進入了木星的洛希極限,並被潮汐力撕碎。碎片環繞木星轉動了2年,最終在1994年落入了木星表面。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碎片)
木星因為其巨大的引力,充當了太陽系的“清道夫”角色,保護了地球等其他行星。
《流浪地球》中的硬傷為什麼說電影中的洛希極限是一個硬傷呢?
剛才說到,洛希極限是引潮力與小天體自身引力相等的位置,所以洛希極限的大小與兩個星球的密度和大天體的半徑有關。如果小天體是絕對剛體(不能發生形變的物體),那麼洛希極限公式是:
因為液體、氣體等流體可以流動,所以流體組成的小天體更容易被引潮力拉長和撕碎,一個絕對流體組成的小天體洛希極限會大一些,公式是
透過公式我們可以看出:討論洛希極限的具體值,首先必須確定是哪兩個天體之間,例如太陽與木星之間的洛希極限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洛希極限是不同的。而且,流體洛希極限比剛體洛希極限大,小天體進入流體洛希極限後它上面的大氣、海洋等物質會被拋向空中,進入到剛體洛希極限後岩石結構也會解體。
木星是一顆氣體行星,平均密度是1.33g/cm3, 地球上有大量的岩石、土壤,平均密度是5.51g/cm3, 木星的半徑約7萬公里。將資料代入,可以得到木星與地球之間的洛希極限:剛體洛希極限5.5萬公里,流體洛希極限10.5萬公里。
由於洛希極限是兩個天體的中心之間的距離,而木星自身半徑有7萬公里,所以剛體洛希極限在木星內部,地球在撞擊到木星之前都不會完全解體。流體洛希極限距離木星表面約3.5萬公里,只有距離小於這個值,地球上的大氣才會開始飛散。
然而,在影片的最後時刻,地球大氣距離木星大氣約7萬公里,地球上的大氣已經開始被木星撕向空中,這其實是不合理的。而且,人工智慧MOSS在它的顯示屏上給出了洛希極限的具體數值,它把木星-地球的兩個洛希極限都畫在了木星的外側。
如果我們努力去分辨上面寫的數字,會發現MOSS計算的兩個洛希極限分別大約是89萬公里和171萬公里,與影片差別很大,與實際值相差更大。
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有一切其他資料問題,例如按照一萬臺行星發動機,每臺150億噸推力計算,讓地球加速到光速的0.5%需要20萬年,根本無法在2500年內到達比鄰星。點燃木星階段,影片說木星吸收了地球300億公升的氧氣,但是這些氧氣與氫氣完全燃燒,對地球的推動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根本不可能阻止地球墜毀。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不能否定《流浪地球》是近年來最優秀的中國產科幻片。我小時候看過的《魔錶》《大氣層消失》等科幻片,雖然年代久遠,但是依然記憶猶新,《流浪地球》是一個新的開始。
科幻片不光能讓人獲得娛樂和滿足,同時也可能會讓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我們小時候看《機器貓》,為裡面各種各樣神奇的道具著迷,而機器貓裡面的一些設想,現在就已經實現了(比如打電話叫餐和購物)。科幻片是一顆種子,會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我們永遠無法想象,這顆種子會長成怎樣的蒼天大樹。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個美國小朋友特別喜歡月亮,他對自己的媽媽說:媽媽,我要一下子蹦到月球上面去。媽媽笑著說:好啊,別忘了晚上蹦回來吃晚飯。
這個孩子就是阿姆斯特朗,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
5 # 阿凡小題
題主真夠無聊的,而且還真有人配合。
吳承恩的西遊記有沒有硬傷?你咋不去挑挑?如果你真的去了影院,你真的不可能吐槽。因為你會完全陷入電影氛圍中,會隨著故事情節起伏,牽掛他們的命運。你會自豪,國家真的強大了。當然裡面還有點小幽默
唯一有點不適應的是,第一次看3D電影有點頭暈。
-
6 # 血染戰旗紅
劉慈欣老師的《流浪地球》BUG還是挺多的。比如說:
地球重達59.76萬億億噸(網上查到的),想要推動這麼個龐然大物離開太陽系光靠那所謂的12000臺行星發動機可不行。
地球表面70%是海洋,也不適合安裝行星發動機——想想每座發動機高達一萬多米,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兩千多米,怎樣施工就是個大問題。
網上還有較真的理科網友計算過,即便建成了行星發動機,地球上的石頭也不夠它燒2500年。
地球的外殼其實是很薄的,根本不適合安裝行星發動機。在原著小說中,行星發動機開啟後,經常引發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氣候異常等災害,但有較真的人計算過,如果12000臺行星發動機全功率執行,它們每個高達150萬億噸的推力會很快就把地球版塊直接崩裂掉,到時候地球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還有個地球磁場的問題。地球磁場是怎樣產生的,目前還有爭議,但普遍的看法是與它的自轉有關。那問題就來了。按照原著描述,地球是停止自轉的。地球停止了自轉,磁場也就消失了。地球之所以生機勃勃,全賴有地球磁場的保護,它替我們抵擋了許多有害的射線,讓它們無法到達地面。如果地球磁場消失,各種各樣的宇宙射線就直接到達地球表面,即便它能飛到比鄰星,那時候它也變成一顆死球了,根本不適宜人類生存。
當然,還有許多BUG,但本人學識有限,就不能一一列舉了。據報道,網上有個愛較真的網友一口氣給《流浪地球》找出了70個BUG。不過,儘管有不少BUG,但瑕不掩瑜,無論小說原著還是電影,《流浪地球》都是難得的佳作。另外,科幻作品不是科普作品,不是學術論文,我們沒必要用嚴謹科學的目光還看待它。我們還是暫且將這些BUG放下,走進電影院感受《流浪地球》帶給我們的視聽盛宴吧!也衷心祝願中國的科幻電影越來越好,早日走向世界,像好萊塢科幻大片那樣傳播我們華人的價值觀。
-
7 # 26度涼風
題主問這個問題沒意義,科幻小說看過沒,人工終端智慧,太空戰甲,機甲,太空戰機,黑洞炮,高壓縮能源電池,這些現實都有理論支撐成立嗎?
科幻小說從來都不是科學家來寫的。各種虛幻各種想象,才是科幻。
復聯各種能力,變形金剛,等等現實都可行嗎?包括號稱最嚴謹邏輯的《星際穿越》,最後的四維空間也只是想象猜測。
-
8 # 搞笑收集者0201
我只想說,硬你媽逼,國外那麼多科幻片難道就沒不靠譜的設定,中國好不容易有一部能看的科幻片了,天天找“流浪地球”的茬,有意思嗎?
-
9 # 泛圖文影音
如果真的那麼計算,那我問你,這還叫科幻電影嗎?
那應該叫科教片了吧。
變形金剛、蜘蛛俠、鋼鐵俠等等,哪一個能經得住科學的推敲?
看電影只不過是看一個故事而已,就跟看小說一樣,所以不要太較真,就是個劇而已。
-
10 # 凌風144403443
科幻片就是科幻,沒有傷與不傷,如果要說傷也就與實際科技有關才叫傷,科幻本就是脫離實際的幻想,如果科幻展示的是實際科技成果那不叫科幻。某些腦殘者妄責該片實屬封建腦殘,沒有創想思維,只知默守陳規的守舊二貨。科幻就是要想人未想到的,做人未做到的,人不敢想不敢做的能引領未來的才叫科幻。
-
11 # 一凡7U
我覺得硬傷就是因為刪剪導致的情感線太跳躍了,科學你就有100%把握你是對的?幾百年前說造高樓大廈還是硬傷呢。。。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的答案無疑讓作者本人來回答更好,先列舉一下大劉對《流浪地球》硬傷的看法: 對於小說中的人類逃亡,從科幻或科學角度講,我是百分之百的飛船派,因為推進地球的能量絕大部分消耗在無用的荷載上,也就是構成行星的地殼內部的物質,這些物質最大的意義就是產生重力,但重力也可由飛船的旋轉來模擬。但從文學角度看,這篇作品的美學核心是科學推動世界在宇宙中流浪這樣一個意象,而飛船逃亡則產生一個完全不同的逃離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遠低於前者。 不過後來的一次經歷差點兒使這篇小說流產,那是我因公外出,第一次坐飛機,從萬米高空看大地時,仍然一點兒都覺察不出地球的曲率,行星的表面仍然是一個無際的水平面,推進這樣的世界簡直是痴人說夢!但回去後還是堅持把小說寫出來,最初只有發表時的一半長,後來應編輯的要求加長了一倍。王晉康老師在筆會上看到該文時說這應該三十萬字才夠,可在當時是沒有機會發表長篇的。《流浪地球》還有許多方面不得不在科幻的嚴謹上做出妥協,比如氦閃,只是恆星步入晚年初期的一種活動,在漫長的時間裡反覆發生後,恆星才能進入紅巨星狀態。另外,當時沒有經驗,竟把地球發動機的具體引數全部詳細列出,詳細到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計算地球得到的加速度,計算的結果是:發動機只能給地球零點(N多個零)幾的加速度,別說航行,改變軌道都不可能。——選自《流浪地球》:尋找家園之旅】(《科幻世界增刊·30週年特別紀念》)簡單一點說這個硬傷,從科學的角度看,地球派是,飛船派是更現實的選擇,但從文學的角度看,地球派的象徵意義使其成為一部極具美學價值的科幻小說——事實上,很多人都認為在《三體》之前,《流浪地球》是大劉最好的作品。在科學硬傷和文學性的選擇中,大劉選擇了後者——一個死硬的科幻作者是發表不了任何作品的。在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再系統的看看劉慈欣對於科幻硬傷的看法,大劉認為,科幻的科技類硬傷可粗略地分為四類:一、疏忽硬傷:這類硬傷都是由於作者粗心馬虎所造成的,如《鄉村教師》中的行星文明測試數量、《流浪地球》中地球繞太陽公轉卻不產生日夜、《郵差》中歐洲第二天知道亞洲戰況等。這類硬傷沒有什麼討論的價值,它是不應該出現的,反映了作者寫作的不認真態度。二、知識硬傷:這是科幻作品中出現的最多的一類硬傷,是作者的知識水平所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鯨歌》中鯨長著牙,這已到了讓人無法容忍的地步,但筆者寫的時候確實不知道,所以也沒有辦法。 創作科幻文學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十分怪異,是一種頂天立地型的結構。頂天是說作者需要對最前沿最深刻最抽象的知識核心有透徹的理解,立地是需要作者對最低層最繁瑣的技術細節要有生動的感受,而對於目前理工科專業學得最多的中間層次的知識反而要求不多。 以計算機為例,要寫出好的作品,就要求科幻作者理解人工智慧的哲學含義,從哲學層面上理解機器意識的深刻內涵,以及這種內涵對人類文明將產生的深遠影響。他必須去涉獵像圖靈機中文房間哥德爾定律之類的普通計算機專業涉及不多的東西;另一方面,他還需要知道當主機房斷電時,UPS發出的聲兒聽起來像什麼;咖啡潑到鍵盤上時螢幕上有什麼反應……而學得最多的實際工作中最有意義的C和JAVA程式設計倒是不太重要。三、背景硬傷:對這類硬傷作者在寫小說時是心知肚明的,但只能硬頭頭皮寫下去,因為這種硬傷是故事賴以存在的條件,否則小說就沒法寫了。這樣的硬傷在中外科幻中比比皆是。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用身體透明方式來隱形,稍有常識的人都能想到,即使其折射率與空氣相同,在現實環境中也不可能隱形,更別提隱形人的視覺問題了。威爾斯肯定想到了這些,但他還是把小說寫出來了,現在已成經典,在所能見到的對《隱形人》的評論中,很少提到些硬傷,倒是現在又出了個《透明人》,雖然評價界有說它是垃圾的,但與其硬傷無關,這方面同樣很少被提及。這種硬傷可以看做是科幻的作者和讀者的一種約定,對於神話來說,那全是約定了,你只有先無條件認同作者寫的全部再去讀他的書,在科幻中,這種約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是為了給那些真正科幻的東西搭一個舞臺,如果非要去深究就沒什麼意思了。四、靈魂硬傷:這是對於科幻來說最重要的一類硬傷,重要到它就是科幻的靈魂。這裡涉及到一個問題:僅從科幻意義來說,最高階的科幻小說是什麼? 讓我們剝開科幻這個洋蔥:最外層的是那些把科幻做為外衣的武俠和言情;然後是把現有的技術進行超前一步的應用所產生的故事;再向裡是可能出現的技術和世界;以上三類是目前最常見的科幻,它們的共同點在於,其中所描寫的世界都是執行在已知宇宙規律之下的。洋蔥的心兒是這樣一種科幻:它幻想的是宇宙規律,並在其上建立一個新世界。 這是最高階的科幻,因為沒有比幻想宇宙規律本身更純粹的科學幻想了;同時也是最難寫的科幻,比如把萬有引力與距離的關係改一下,成線性或3次方,那宇宙會變成什麼樣?這絞盡腦汁也難想出來。縱觀世界科幻史,這類作品很少,成為經典的更少,目前科幻界評價較高的有《重冰》和《博彩世界》兩篇,都是美華人所作,前者描述冰的比重突然變得比水大對世界產生的後果(同志們可想想會有什麼後果?呵呵。),後者則描寫一個以打賭為基礎的社會,但以上作品所改變的自然和社會規律都不太基本。《巴比倫塔》也有這方面的影子,克萊門特寫了一些類似的小說,且此公科學功底深厚,很少出錯,但那些小說並不好讀,看它們比看《第一推動》都費神。這類科幻與神話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要在自己創造的宇宙規律下使世界自洽,這是寫科幻時最難的思想體操,是造物主的活兒。硬傷成了這類科幻的靈魂,它本身就是科幻,這類科幻的理念就是要考查宇宙帶傷執行時是什麼樣兒,這也只有科幻能做到。 綜上所述:出現疏忽硬傷,格殺勿論;知識硬傷,指出來,給作者一個學習的機會(雖然再學恐怕也改善不了多少);背景硬傷,裝著沒看見;靈魂硬傷,您很幸運,這是最棒的科幻了!——選自《無奈的和美麗的錯誤——科幻硬傷概論》綜上所述,這條問答中大部分的回答都屬於第三類、少數屬於第二、四類。第二類是無法避免的,第三類是出於科幻設定的需要,沒有這些硬傷的話,小說的可讀性要下降不少,第四類只是對未知截的不同科學見解,屬於有益無害的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