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5
回覆列表
  • 1 # 葉子陶

    就是說當權的人掌握了天下,就不要再一味的求大求全。照顧好天下最弱小的一群人!然後教會弱小的一群人變強大。然後就可以天下安穩了。

    跟毛爹爹的話(為人民服務)就一回事。道德經沒那麼複雜(除了後人某些更改產生的紕漏,有點理解不通),就是古代詞語少,有些言不達意,只能用多個詞語來表達他要表達的意思。

  • 2 # 生活147125292

    這章是以陰陽註解的三種行式,來語意使勢所相。近似於毛偉人的大亂大治方為安。這種精神意識.要用文化解釋一定語不達意。這就聖人智慧所在……

  • 3 # 水靈173515282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此承上章行道之妙,而言聖人不以知道為難,而以守道為要妙也。古德雲,學道,悟之為難。既悟,守之為難。然行道之妙,實出於守道之要耳。蓋此中知字,即悟也。知雄守雌者,物無與敵謂之雄,柔伏處下謂之雌。溪,乃窊下之地。眾水所歸之處也。嬰兒者,柔和之至也。前雲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然氣雖勝物,物有以敵之。而道超萬物,物無與敵者。故謂之雄。聖人氣與道合,心超物表。無物與敵,而能順物委蛇,與時俱化,不與物競,故曰知其雄,守其雌。由守其雌,故眾德交歸,如水之就下,故為天下溪也。由乎處下如溪,故但受而不拒,應而不藏,流潤而不竭,故曰常德不離。以入物而物不知,如嬰兒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以能勝物而不傷,故曰復歸於嬰兒。知白守黑者。白,謂昭然明白。智無不知之意。黑,昏悶無知之貌。式,謂法則。忒,差謬也。謂聖人智包天地,明並日月,而不自用其知。所謂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故曰知其白,守其黑。由其真知而不用其知,故無強知之過謬,故可為天下式。然強知則有謬,謬則有所不知。既有所不知,則知不極矣。今知既無謬,則知無不極,故曰復歸於無極。知榮守辱者。榮,乃光榮貴高。辱,乃汙辱賤下。谷,乃虛而能應者也。樸,謂樸素。乃木之未雕斲也。謂聖人自知道光一世,德貴人臣,而不自有其德。乃以汙辱賤下,蒙恥含垢以守之。所謂光而不耀,仁常而不居者,虛之至也。故為天下谷。由其虛,故常德乃足。德自足於中,則不緣飾於外,故復歸於樸素也。以虛而能應物,故樸散則為器。聖人以此應運出世,則可以官天地府萬物。故能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化行於世而無棄人棄物。故曰大制不割。割,截斷也。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

  • 4 # 安安Anyway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要理解這段首先要理解“其”、“雄”、“雌”,

    “其”當然是“道”,“道”又體現在萬事萬物上。

    “雄”,萬事萬物總是積極爭取、努力向上,總是想出人頭地、出類拔萃、榮華富貴。“雌”,就是不傷害、不被敵視、不被防範等等。“為天下溪”是什麼樣子?溪水下面是岩石,岩石堅硬無比,不可動搖,獨霸一方,這就是“雄”。但是有了溪水,岩石就不再傷害到誰,就不被敵視,就不被防範,就保護了自己。“嬰兒”,不離德就好比“嬰兒”,嬰兒,一個鮮活的生命,生機勃勃,有無限發展的可能,但不會傷害到誰,因傷害不到誰,“嬰兒”也不被傷害,這就是“守其雌”,“雌”就是“德”。“守其雌”就是守之以德。

    這樣就好理解了,後面的幾段也可以這樣去理解。

  • 5 # 山澗一清泉

    一、原文解釋

    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說文解字:谿,山瀆無所通者,同溪,寓意生生不息、延綿不絕之意。雄代表剛健、力量,寓意這個世界顯性的東西。雌代表柔弱是生萬物的,寓意世界是怎麼生出來的又是如何執行的。知其雄守其雌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明白天地間萬物是什麼樣子,如何衍生、又是如何執行的(柔弱勝剛強),那麼我們就能知道天地萬物的來源、目前的狀況、未來發展的態勢,如此自然就能如溪水般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了!

    2.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懂得天下萬物如何起源、如何執行,那麼永恆的德就不會離開,人就會像嬰兒一樣質樸。為什麼老子總是將得道的狀態比做嬰兒的狀態呢?比如老子說:嬰兒之未孩、含德之厚比之赤子等等。我們來看看嬰兒都具有那些至善的品質:一是嬰兒吃飽就不會再去索取,不管你怎麼喂他。可成年的人就不一樣了,總想要的更多:吃要吃最好的恨不得一頓吃完,穿要穿最好的不管衣櫃裡有多少,總之慾望總是得不到滿足。世人都說老子主張人應該沒有任何慾望,這是極大的誤解,老子只是要摒棄過度的慾望而已。比如老子就不反對嬰兒餓了要吃飯這種自然的慾望,也就是說少私寡慾並不是無慾。二是嬰兒就算整天哭泣聲音也不沙啞,為何大人就做不到?因為嬰兒精氣充沛、中氣十足(抱道不離)。三是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一個嬰兒丟在動物群裡會成為狼孩、虎孩等,原因是嬰兒德厚。總之:嬰兒的狀態就符合大道的狀態,水之德就最符合大道之德!

    3.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白,可理解為顯性的、淺顯的表面。黑,可理解為隱性的、厚重的本質。我們知道萬物表面的現象,同時有能把握住其背後的本質規律,那麼就掌握住了統御天下萬物的正規化!

    4.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說文解字:忒tè,更也。掌握了統御萬物的規律、方法,那麼永恆的德就不會變更,最後都會復歸於天地萬物初始之態。無極就是老子第一章說的無名天地之始時的狀態,太極就是有名萬物之母時的狀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出自《易經》,不少人也總結說《道德經》是老子讀《易經》的心得體會,是對易經的解讀、簡化和提煉。

    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榮辱總是相伴,此消彼長。沒有永遠的榮也沒有永遠的辱。我們要明白萬物為什麼繁榮昌盛,也要明白何以凋謝零落。只要以時刻以凋謝零落之心準備著,便能如山川之間的山谷、河流一樣能承載所有匯入的小溪小流、且能通達順暢。俗話說流水不腐,道理大抵如是。時刻準備著失敗的人才能長享榮光。

    6.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能承載萬物,通達順暢,永恆的德就會充盈於萬物,如此自然能復歸於大道自然!

    7.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散則為器原意是將原木製作成各種器物,這裡是說永恆的德可以散化開來滋養萬物以成其器,古之聖王能夠作用這個法則,那麼就可以統御百官、治理天下,為天下王!但這個辦法畢竟把德分裂了,並不是最好的。

    8.故大制不割。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守雌、守黑、守辱,抱道不離、守德不忒,不能將他們分割開來!

    二、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

    上一章講要“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行無言之教、無為之法,這樣就會合道而不離道,表面上看大智若愚、大智若迷,實則才是永恆而無往不利之法。這一章進一步補充闡釋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這些就是大智若迷的辦法,唯有如此才能常得不忒、大制不割!

    老子講去講來個人覺得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為人處世:要搞清楚事物本質,從整體上把握萬事萬物,不要從現象上、區域性上去認識萬事萬物。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說:不要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方法來看待問題,而是要用聯絡的、發展的、辯證的方法來研究問題。多麼的相似!

    你覺得近代西方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萊布尼茲、康德、馬克思到底從《易經》《道德經》兩本書裡學到什麼?他們又從儒家經典經書裡學到什麼?中國元明之際的東學西進是否真的發生?歐洲經歷了黑暗的1000年中世紀後,東學西進對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影響到底幾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預知《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如何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請持續關注,共同學習!

  • 6 # 閒看秋風999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精華或者說關鍵詞是四個字——知雄守雌。這也是道家提倡的一種韜晦自處的處世哲學。

    《道德經》是這麼講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所謂“為天下谿”(同“溪“)者,意思就是“處於下處”,所謂“大國者下流”。

    河上公 注《道德經》是這麼說的:“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谿也。” 這也是“上善若水”的另外一種解釋。

    《黃庭外景經·中部經》“常能行之可不老” 務成子 注:“知雄守雌,其德不離;知白守黑,常德不忒。”(忒,意思是差錯)。

    宋 人范仲淹 在《老子猶龍賦》中說到:“知雄守雌,宛訝存身之際;絶聖棄智,潛疑勿用之時。”

    今天,知雄守雌已經成了成語。它的意思是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

    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藥;

    “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還有一個類似的成語,叫做“大智若愚”。不過,這也應該有一個分寸,否則就是“裝”了。

  • 7 # 劉怯之

    第二十八章老子原文為: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譯解:

    認識到雄(陽)的一面,一定要守持好雌(陰)的另一面,方能成為天下溪。具備成為天下溪流的品性,算是瞭解掌握了道的法則,就可復歸於嬰兒狀態(意指與道的天然真性相符)。

    認識到白(陽、光明),一定要守護好黑(陰、黑暗),因為光明與黑暗之間的陰陽轉換是天地執行的基本模式。在天地執行的基本模式之中,規律與法則不會變化,就可復歸於無極的狀態(強調了宇宙時空本無極)。

    知道榮耀(陽)的輝煌,一定要承受得住屈辱(陰)的壓迫,方能稱為天下谷,成為天下之空谷,標誌著修養足夠豐足,就可復歸於樸(木未加工為樸)。

    樸散為器(意為將樸的本質進行解析複製),聖人將其中的原理透徹應用,於是形成社會治理的基礎制度及最高管理原則。所以說體系化的制度建設(大制)強調的是整體化(頂層設計)因而不能分割。

    本章老子指出人類社會應遵循宇宙執行的法則來制定社會規則,因此老子強調這個規則是"大制不割"的,若違反規制,人類社會必將遭受戰亂凋敝之苦。

    中國五千年前已步入文明社會,黃帝不忘傳承,透過各種文治武略的重大舉措,進一步鞏固了"天下觀"這一文明社會的整體構架,高擎的就是"大制不割"的政治理念。這一理念傳承至老子生活的時代,大約已有2千500年,當時的周王朝已經扛不住"天下觀"的大旗,因此老子作為黃帝思想的重要傳承人,振臂高呼,以五千字雄文號召全社會力挽狂瀾,力阻文明社會"天下觀"的崩塌,然而響應者寥寥。之後周王朝名存實亡,中國曆經戰國時代的長期動盪,至秦再度統一,重塑天下觀。漢傳秦衣缽,傳的是秦的天下觀而非黃老(黃帝和老子)的天下觀。秦漢的天下觀與黃老的區別,在於"大制已割",即政治傳承與文化傳承發生了分裂,文明社會開始全面、大量混雜進流氓文化的基因。

    今天執"天下"牛耳的是美華人,美國作為當今天下的超級大國,其文明程度領先天下,但不妨看一看美華人民選出來的總統特朗普,其文明質素多,還是流氓特性多。

    老子站在時空之外,不厭其煩的在提醒著我們,希望政治領袖們道法自然,大制不割。政治領袖們聽不聽,由不得我們,但我們可以選擇多聽聽老子的,多和老子先生交流交流,定能獲益良多。

  • 8 # 孟珍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我的理解,知道怎麼能站在上風高處,卻能守在下處,等於是甘心做一條小溪流。雖然是一條小溪流,但卻沒有離開天地自然規律的行為。這就象迴歸到嬰兒時的純真是一樣的。

    知道什麼是乾淨,怎麼樣可以乾淨,卻寧願落得一身汙濁,真的是天下人的典範。這種做法也不會跟道德發生偏差。這就相當於回到了天地初始時的狀態。

    知道什麼是榮耀,知道怎麼能得到榮耀,卻能平靜地守著卑辱,等於是甘心處身於天下最低谷。也只有在這種最低窪的地方,才會得到更多的善德。身上的德才會充足。這才是回覆到了最純淨質樸的境界。

    這種質樸是一種盛放德的器具,有智慧的人用之可以成為統治者。大格局的統治者都不會離開這種質樸的。

    我受到的啟示。很多時候,人的行為跟道德是不相符合的。人類好爭,而所爭來的東西往往是不合道德的。人們唾棄的東西卻往往含有諸多的道德和利益。越是在那些低窪卑微汚濁的地方,越能聚積道德能量和利益。那些聖人偉人們都是那樣做的。

  • 9 # 劉懿壬

    聖人依靠玄德統管天下

    為了更好地解讀本章,我命了這樣一個題《聖人依靠玄德統管天下》。

    深知高處的雄強,卻安守低處的雌弱,甘願作天下的小溪流。甘願作天下的小溪,玄德就不會失去。玄德不會離失,就能回覆到人的嬰兒般本初狀態。

    深知哪裡明亮耀眼,卻安於燈火凋零的暗處,甘願作天下的工具。甘願作天下的工具,玄德就不會丟失;玄德不丟失,就可以回覆到萬物的本初狀態。

    深知什麼是榮耀,卻能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作天下的井泉。甘願做天下的井泉,玄德才能取用不盡。玄德取用不盡,就回復到自然的本初狀態。

    匠人利用素材,才能加工出各種各樣的器物。聖人依靠玄德來統一天下,管理天下。

    本章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做人要低調,低調,再低調。在低調中涵養玄德,拓展道德境界,依靠玄德滋養人生,依靠玄德統管天下。

    《道德經》第四十章中寫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聖人不去追求世俗的強者,不去追逐世俗世界的光鮮榮耀,不去跟風炒做,而是反其道而行,追求內心的寧靜,把寧靜當做強大。追求平凡,把平凡當做偉大。甘守寂寞,把寂寞當做奉獻。這才是道德的玄機,這才是道德發揮作用的地方。玄德無限深遠,與人物慾的一面相互對待。所以減損物慾的一面,就可以接近玄德,溶入大道。

    追逐物慾是人性中世俗化的一面,減損物慾是人性中道德化的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種舊幣有傳說中的值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