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
2 # 平常心132178314俞凌
華夏是龍演化的風塵世界,龍之特性是變化無窮,舜夕萬變。我們這個世間正是象龍一樣的騰雲駕霧,陰晴難量。但有一點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先聖反覆告戒,萬物莫不尊道貴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中庸之道,演出中道而行,人心即是天,深恩之,明辯之,篤行之。她是道學德學高深的數理化學,最高的教育人文哲學。你要掌握用運亦離不了德厚載物!因果呀!南無阿彌陀佛
-
3 # 使用者6583039556
孔子曰,我五十讀易不晚,
又聖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息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易之為書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是把你學到的知識象八卦,8的n次方,八八六十四,類推,演變,再演變。
象,事物的屬性,和你文化的沉澱成正比。
故不可為典要,成人可以讀,不可為教材。
-
4 # 青少年口才特訓營
易經:萬事萬物是不斷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尋的,掌握了規律未來是可以預測的……易經是適合運用到各行各業的
比如:投資~巴菲特曾經說過他這些投資的一些原理都是從商聖范蠡那裡學到的:“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范蠡也是從已經裡邊得到真諦
易經也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讓我們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更讓我們學會如何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簡易生存……
學易經一定得找個好老師,這樣能讓你在通往自己夢想的道路上越來越近,祝你好運
-
5 # 愚翁良知
這話有一定道理。原因人們對什麼是“知識”有不同的理解才引起爭議?古易經確實不是教人知識,而是教人們怎麼運用知識。
老子的道德經開頭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要說明什麼是“道”?什麼是“知識”?河上公解釋道德經時,對“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釋是可信的,也是明確的。“常道”是指我們平常說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等是屬於常道的範圍,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知識。“非常道”是老子要闡明的。是看不見,摸不著,見頭不見尾,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道”,就是道法自然的道。現代哲學的本源論,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宇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要探討的就是道。
易經的本質是象數,是一種形象思維的方法,是以卦象符號為基礎的符號系統。周易的卦辭和爻辭,只是對卦象和爻象的一種解釋,由象辭和兆辭組成。孔子的易傳只是對周易的解釋。明顯的側重於易理的說明,而且宣傳的是儒家思想,把易學引向了哲學和倫理的方向。後來的很多學者也都是這樣做的,其實對易經的核心部分並沒有很好的研究。
象數是古人的一種思維方法,已經近乎失傳。焦氏易林物件數做過深入研究,現在幾乎無人問津。以物取象,以類取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以現象學為觀察的起點,並認為萬物的現象是相通的。這是古人的思維方法,充滿了辯證思想。
現在哲學已經走進了死衚衕,所以有人說哲學已死。才重新開始研究現象學和語言學。科學同樣離不開人的經驗和萬物的表象,象是人類認識的起點。
易經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是文化之源。現在很多學者都在研究易經的義理部分,又用現代科學知識對易經進行評價。而易經的本質是一種符號系統,是一種方法論,是一種世界觀。並不是傳授我們現在的一般知識的。所以說易經不是傳授知識的,有一定道理。
要用古人的思維邏輯來研究易經,才是正確的方向。對東西方的古代哲學有些粗淺的認識以後,才有可能看懂易經的基本內容。
我一向認為古文的愛好者,看看易經,知道是怎麼回事兒就行了,別浪費時間和精力。對各種解釋也不必過分在意追究誰對誰錯。從孔子開始對易經的研究就已經跑題兒了。不過孔子的跑題有所收穫,創造了儒學。
如言語有失,請指教。初學者可以看看各專家們是如何解釋“象數理佔和元亨利貞”的,就可以瞭解各種的解釋有多大的差異。
-
6 # 質躍
有人說《易經》不是教給人們知識的,那麼你覺得《易經》帶給了人們什麼東西?
這問題問的,似乎比《易經》還“高深”,莫非也是易經的東西與口吻否。是以,誰說的你大可以去問誰唄。hh
當然,問到了這,非要讓我說,我呀,從小很少接觸過《易經》呀,近兩年是在國學熱這個熱風裡,不知不覺時而硬是撞入眼簾的,實在孤陋寡聞呀。所以,你問我,易經帶給了我什麼東西,實話說的話,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神秘”,現在也是,至於,帶給別人的是什麼,這個,不敢妄猜。畢竟,大道天機的那些,實在太高深,有時啊,不敢碰,等我慢慢了解吧,瞭解透徹再給你肯定的深刻的回答見解。
至於,這問題,出口就作了限制,說是,“有人說《易經》不是教給人們知識”,這定語定在這,那我又如何答呢,知識都不教,然後教了啥?想不明白,不妨說那就是教了“無知識”,知與無知,相對嘛,不教“知”,那不就是教“無知”嘛?中國有句諺語,無知者無畏,還有句,無(不)知者無罪。
沒奈何?我知道我對《易經》無知,易經沒教給我“知識”,可不是無知嘛,實話呀,然而,不是也有句話不是說嘛,“無知即罪惡”。奈何?矛盾出現了......知識與智慧莫非是脫離的?預測與算命截然不同意思否?
以上作答莫見外,見諒,沒按問題的意思來嘍。所以,對《易經》我就不“罪惡”的回答更多了,留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智慧的“美德”吧。該是易經教給人們了美德......
-
7 # 鄭州歌手草原狼LDH
朋友!你說錯了。
《易經》是教人們學知識的一部奇書寶典,是中華文化,文字,儒家理論的鼻祖。
《易經》幾乎涵括了現代所有的學科,中醫學、,哲學,天文學,地理學,人文學,生物學,機械學,數學,文學,化學,物理學,就連現代網際網路,計算機雲計算,分子學,原子粒子相對論等等,也與寶典《易經》的內容理論不謀而合。《易經》涵括了宇宙永珍。
怎麼能說《易經》不是教人們學知識的呢?
-
8 # 湯天德
易經有三,最早為伏羲氏所創,稱為”夏易”,又名”連山”,以”艮卦”為始,四季六氣為指引,六甲值符為斷,三元九運為時,奇門遁甲就是以此為本;之後是大禹氏所創,稱為"商易",又名"歸藏",以"坤卦"為始,八宅風水學的理論就是以此為宗;最為人所知的是周公所做稱為”周易”,以乾坤卦為始,後代發展出來的命,相,山,卜,醫都是以周易為基礎.
三易的肇始都是以佔問人.事.物吉凶禍福的”象”為主,夏商之際五行理論加入易經中,形成更立體化”數”的吉凶斷論體系,直到孔子作十翼後,才把倫常與為人處世的道”理”融入易經,至此易經象,數,理三大領域終於完善.
易經是先祖觀察宇宙星象及環境變化的大資料庫,將天與地的變化,方位,人倫以及萬物歸納為八個符號,這些符號就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等八個符號,這八個符號組成上下兩組對應就稱為成卦,成卦對應出六十四個卦名,每一個成卦又有六個爻,如果運用於佔算人事物的吉凶,可以從卦名看出端倪,這就是”易象”,從爻辭及六爻裝上六親後加上五行及月令等資料得到啟發,這就是”易數”;如果從卦辭,大象,小象辭來說明人倫經世的道理,這就是”易理”.而之後所發展出來的風水,命理,面相,中醫等都是易經的應用知識,所以易經既是中華文化之經緯也是人類行為的經世之學,更是非常實用的憂患之學,它的價值遠超過任何一部經典.
-
9 # 平凡2850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易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
《易經》《易經》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本天文書,講的是天文觀測,以及透過天文觀測來修訂曆法,進而指導社會生產,社會生活。
《易經》實際上是一個關於天地萬物演化的象數模型,它的核心是數。
天下萬物,都是從無生有,現在我們看到的一切,在過去都是不存在的。
而讓本來不存在的事物,湧現出來的力量,名之為“易”。
既然天下開始有物,那麼萬物就會開始演化。
如果宇宙中不存在任何事物,那麼顯然宇宙中,也就沒有任何的事件發生,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時間。
有了物之後,萬物各成其所是,萬物之間在時間序列的每一個片段發生的所有事件的總和,構成了世界。
易,將萬物從道中湧現出來;道,進一步推動萬物演化。
從道到萬物,這個總的動力系統,也是易所起的作用,充萬物之體並推動它們生生不息進行演化。
華夏民族的聖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務求天下生生不息,保證萬物生長繁衍。
在萬物的演化過程中,人類社會與外界環境互相碰撞,就難免會遇到吉凶福禍,有時候看起來福禍難料。
往哪走是吉,往哪裡走是兇,這時候,聖人就要像一個舵手來進行判斷決策,好讓百姓趨福避禍。
怎麼才能斷吉凶呢?
聖王透過蓍草建立一個數理模型,來合於天地之數,擬合事物發展變化,進而推斷吉凶。
為什麼要用蓍草呢?
古人認為,所有的物都是天所開,但是不同的物,載有不同的德。而蓍草之德,合乎天數,所以就成了祭天驗天神物。
如果蓍草本身體現著天數,用蓍草建立一個數理模型,與天地相合相參驗,就可以推演一切時空中所發生的事,進而可以斷吉凶福禍。
天地垂象示範,陰陽難測。
透過易經的模型,萬物由象而推匯出來數,由數推匯出來理,再由理推匯出來可理解可利用的結論。
卦象的每一爻,都對應著陰陽互推過程中,所展現出來在整體卦象中的狀態,都是易所外現出來的數理。
既然未來的事吉凶已斷,那麼就要從未來的判斷中,退到當前的現實中來指導現實。
而無論未來到來後,結果到底會怎樣,聖王都與天下百姓共患難,共進退。
這就是《易經》的作用。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由天文而人文。
在遠古時期,也就是在伏羲之前,天與人未分,食物較為充沛,對農業的需求也不是那麼的迫切。
遠古時期的真人們,他們並不是以律歷來通天,他們和天地之氣同時同步相感應,掌握未來的氣候變化,指導生活。
隨著人口的增加,食物的減少,農業開始大規模的發展,要進行農業生產,逐漸就形成了分工。
那些通天徹地的聖人們,制定了曆法,來指導百姓掌握氣候變化,進行農耕生產。
怎麼制定曆法呢?
這就需要進行天文觀測。
天文觀測,催生出來了強大的數學應用,在數學應用的輔助下,曆法被制定了出來。
曆法被制定出來之後,就可以非常直觀具體的掌握氣候變化,就能夠指導農業生產。曆法的制定,是人類一切文明的起源。
可以說,沒有曆法,就不會有農業,沒有農業生產,也就不會有文明。
在曆法被髮明出來做之後,中國文明,產生了兩種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人開始通過歷法來推知氣候,逐漸人和天就分開了,不復能合而為一;
第二個變化,是社會組織出現了分化。一部分掌握知識的人,靠勞心而生活,另一部分負責生產的人,則靠勞力而生活。
起初,士人們和群眾一起參加勞動,到了後來,分工更加明確,士人慢慢的就淡出了具體的勞動。
士與農的分工,後來被孟子總結為勞心和勞力。
勞心和勞力有高下之分嗎?
起初並沒有,這只是分工的不同。
孟子說過,士人參與組織社會分工和社會化大生產,所以食於功。老百姓負責具體的農事,所以食於事。
在三皇時期,中國的農業文明,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演進,變得更加的成熟和完備。
尤其是曆法體系,越來越臻至完備。
曆法越完備,天人兩道,也越來越離決分化。
三皇時期,伏羲畫八卦,實際上是一種當時的曆法。
女媧補天,是為了修正伏羲歷的誤差。
神農嘗百草,不僅是為了尋藥,更是為了農業選種和育種。
天文曆法與農業育種,是三皇時期的學術核心。
這時期計程車人,他們也多是與百姓共處共事,那是一個遍地都是賢人君子的時期。
從黃帝開始,華人的文明越來越發達,同時,天人兩道,也越來越分裂。
這種分裂帶來了很多的問題。
一方面,是國家會生病,另一方面,是人的身體會生病。
這時候的學術,除了研究天文曆法和農業生產之外,還需要研究治國理政和治病救人的學問。
在此之前,天下是不會亂的,國家根本不需要治理,人是很少會生病的,也基本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吃藥打針來治病。
黃帝要給天下治病,要給天下人治病,於是,黃帝在天師團隊的輔佐下,重新修訂了曆法,並創立了一套龐大的,可以給天下治病,可以給天下人治病的道術體系。
因為需要治世治人,所以黃帝所創立的這套道術學術體系,要遠比三皇時期的道術和學術更復雜更龐大,這就需要一支規模龐大計程車人團隊,來為這套體系提供智力支撐。
可惜,這種靠吃藥來維持社會生命的方式,效能要遠低於三皇時期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老子和莊子認為,應該把天下和天下人,恢復到那種不病的狀態,自然也就不需要治了。
如果一直依賴聖王不停的治理,天下才能太平下去,那麼一旦等君王失德,天下就會崩潰。
從三皇到五帝,中國的帝王世系是一脈相承的,沒有中斷,沒有王朝更替,也沒有革命,一直都是自然而然的傳承著。
從黃帝到顓頊,再到帝嚳,後來帝堯再把王位禪讓給了帝舜,帝舜把王位禪讓給了大禹。
為什麼要把王位禪讓給大禹呢?
並不僅僅是大禹治水。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堯舜時期,中國的歷法亂了。
曆法亂了,四季的順序亂了,用這種錯亂的歷法來種地,這個問題非常的重大。
大禹修正了新的歷法,讓季節不再錯位,這是帝舜讓王給大禹的真正原因。
天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曆法不準。
洪水氾濫是什麼呢?積年累月,曆法的誤差多達一個季節,於是就出現了在夏天汛期種地的情況。
三皇時期的天塌,是女媧修正了曆法。而五帝時期的天塌,也就是曆法不準,最後是大禹修正了它。
夏朝之易叫《連山》,為什麼叫連山呢,因為大禹修訂的歷法,把之前曆法不準的地方修正好了,不周山合上了,所以叫連山易。
商朝之易叫《歸藏》,周朝之易叫《周易》,夏商周三易,並不是完全不同的歷法體系,而是在前代的基礎上,對舊曆法的修正。
易經是天文書,不是用於人倫教化的書,更不是用來給人算命的書。
-
10 # 熱帶雨林的午後
《易經》本意不是告訴人們知識,而是告訴人們如何思想,如何決策,如何為人處世,如何治國安邦。但是《易經》本身也是一部百科全書,也是富含知識的經典。所以,對《易經》要有這樣的認識,它目的不是叫知識,但它本身就是知識。
《易經》帶給我們的最核心的東西,是如何思想。它提供的是思維的模型,這個模型就是六十四卦和關於如何解釋它的一系列方法。這其中就有豐富的辯證法和通變思想。
《易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讓我們用卦象的組合關係,模擬出事物的關係,然後,從中推測出形勢如何,是吉是兇,人們面對這種形勢應該如何,如何是吉如何是兇。在《易經》裡,它提供了卦爻辭,供我們由辭讀象。這些卦爻辭功勞非淺,它們是在運用《易經》、研究《易經》的長期實踐中提煉出來的經驗總結,是《易經》獨特價值的具體體現和揭示。
其次,它還用卦爻辭告訴了我們做人處事、治國理政的價值觀。《易經》出世,用者眾多,歷史上首先是帝王之術,後來才走入民間。但《易經》本身的價值觀非常鮮明。《易經》裡每每提到君子小人之別。對君子吉的,往往對小人就是兇。如否卦的上六“大人得輿,小人剝廬。”《否卦》六二爻:“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易經》裡的君子小人之別,既有政治考慮,更強調的則是道德評價。
君子是什麼樣的?《易經》把《乾》、《坤》首列在前,透過這兩卦描述了君子的品性。後來的《易傳》把這種君子的理想人格發揮和總結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訟》卦講了打官司的情狀,在上九爻最終告訴人們“終朝三褫之。”意思是爭來的東西難於保持,這就是中國司法中“息訟”觀念的來源。古人總結,“易為君子謀”,“易不可以佔險”是很正確的。《易經》的價值立場是十分鮮明的,它裡面包含了中華文化價值觀的最核心的內容。
同時,《易經》還包含了歷史、人文知識和豐富優美的文辭。從《易經》裡我們能窺見古代人們的生活狀態,瞭解一些歷史故事,還有歷史上的習俗。它的文辭本身就有供人們思考和借鑑的歷史、哲學、文學價值。
《易經》在現代,可以透過內容的現代化,仍然是適用於現代生活的哲學與智慧經典。古人擬出的卦爻辭,依據的是古代的社會生活內容,他們是透過觀象擬辭的方法,形成了我們看到的這本《易經》。隨著時過境遷,它敘述的很多內容都不存在或者是不再適用了。這是不是說《易經》要過時了呢?並非如此。從單純的《易經》本身來看,它本質上是一套抽象的思考模型和正規化,它並不因時代變遷而失去價值。只要我們正確對應和揭示出它的現代意義,或者轉換背景和語境,對應古代經驗,重新取象比類,《易經》依然顯得異常獨特和深刻。
-
11 # 覺醒的力量徒步挑戰賽
每個人對他的認知都是對的,不存在極致的錯與對。
作為易經,它滿足所有,不同緯度的人對他的認識完全不同。
-
12 # 離相如如
易經易經,博大精深!
變與不變,與時俱進!
自強不息,元亨利貞。
厚德載物,耐煩謙敬。
週而復始,巧妙因應。
過猶不及,平和中正。
經中第一,儒道同尊。
研者萬億,仁者見仁。
學以致用,方為究竟。
莫流文字,成為戲論。
-
13 # 車一進二
據說,西方科學家受《易經》啟發,發現了二進位制。
中國各類人,從《易經》中發現了相互不認可的莫名其妙的說法!
-
14 # 成長號外
帶給了我們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睿智。及什麼該做與不該做的覺悟。
-
15 # 九地天心
因為從古至今,很多經學家實際上(不一定是有意)誤導了民眾,使人民不知“易”為何物。儒家把《易經》列入四書五經,然而過去許多精研四書五經的讀書人即使能像背誦其他四書一樣背誦《周易》,可惜恐怕很多人終其一生也不明白易經究竟是什麼,因為被誤導了。
《周易》卦辭據說是文王所編寫,可是歷史卻記載:文王被商紂囚禁在羑里之時,就經常以蓍草算卦。那我們就有個疑問:他當時是依據什麼算卦的?是他一個人發明了一種占卜方法,然後又自己總結了一套卜辭?事實上,歷史記載《周易》之前還有《連山》、《歸藏》兩種“易經”,那既然有兩種,為什麼此外不能有三種、四種?事實上(儘管學術界可能沒有鮮明地認識到這個事實),很明視訊記憶體在第四種易經——《漢易》(包括《京氏易傳》+《焦氏易林》等)。
那麼,究竟什麼是“易經”。既然這些“易經”的文字、卜辭都不相同(既然文王、周公寫了《周易》的卦爻辭,那就證明《連山》、《歸藏》的卜辭肯定不是他們寫的;而《漢易》的作者和內容都記載得十分鮮明,和《周易》不同),那麼“易經”最本質的內容是什麼?這個實際上歷代易學家已經搞清楚了(只是這些精英階層不向一般普通民眾普及這種知識,而是將其變成一種玄學、高層次知識而加以壟斷)——就是“符號系統”,即由伏羲八卦經過初步演化成六十四卦(這種演化有點類似於當代計算機從最早的8位元位系統進化為16位、32位、64位),然後利用這種符號系統來對自然、社會和人類行為進行“模式化”歸納,所以這本質上是一種哲學思維模式。這種哲學思維模式和西方意義的哲學有同有異,一個主要的區別是:西方哲學要最終把一切現象做總結——歸結到心、物二元中某一方上去;而易學是把世間永珍歸結到一種“氣”的執行上去,這種氣非心非物、亦心亦物,所以屬於西方人所說的二元論。東方哲學都有共通之處,比如佛學和易學就有某種想通。佛學認為一切世間永珍的根源是“業力”,這種業力也非心非物、亦心亦物,和易學所講的“氣”很類似,都可以用現代物理學的“能量”一詞來替換。再回到《周易》的本質問題,《周易》早期用途就是占卜,是給六十四卦符號(《連山》、《歸藏》以及《漢易》也都使用這套符號,這是四種“易經”唯一的共享資源!)配了一套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他們創編的卜辭而已。如果另外某個智慧達人(例如老子、莊子、孔子等)也自己給六十四卦配一套自己的卜辭,併發明一個不同於周文王的大衍筮法(蓍草起卦法),那可以說這位智慧達人也創編了一個自己的《易經》。不同智慧達人,對於六十四卦符號中的每一個卦怎樣做“價值評估”,怎樣與現實人事物進行聯絡,這就是不同人透過觀察卦象符號而得到的不同啟示和冥悟。所以說,周易以及其他易經的本質在“卦象”符號,是從卦象符號上得出的不同價值評估體系。比如,《漢易》與周易一個重大的不同就在於,它不但利用了六十四卦符號,同時結合了漢代當時已集大成的(春秋、戰國才成熟的)五行生剋哲學、天文曆法、星象知識,給每一個卦上添加了很多補充資訊(六親、世應、飛伏、六神、五星);而周易產生時期,雖然有天干地支,但沒有運用到卦象,更沒有運用五行,而基本僅限於陰陽之論。
明白了《周易》的本質,再回到為什麼現代人讀不懂的問題。經過孔子的“十翼”的發揮,他把《周易》卦爻辭中的“心靈雞湯”(文王、周公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那些詞句對後人而言,是“心靈雞湯”)全部提取出來了,使之成為了一種倫理哲學的載體。這樣,《周易》在儒家聖賢的發揮下,脫離了原本卜筮之書的本質,而變成了一部倫理哲學教程——教為人處世的。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看懂《周易》?因為卜辭本身有強烈的歷史文化背景烙印,經過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各方面自然風貌、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倫理價值觀等等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革,所以你既不知道那段“卜辭”的字面意義,更不明白其內在含義;而且,經過儒家教育的誤導(儘管儒家也有人宣講“象術易”,但在經學不是主流),使人難以還原到符號系統去理解問題,反而咬文嚼字去扣卜辭,還試圖從這些佶屈聱牙的字句裡面發現“哲理警句”,這就產生了一個致命的矛盾——仍然試圖從判斷人事吉凶的技術性文字裡面提取“心靈雞湯”!能看懂才怪!比如在《周易》中經常出現的“元亨利貞”四字,儒家士人就按自己的倫理觀念,把“貞”理解成正,發揮成“元亨利於貞”(想要“元亨”,你要行的正)的行為道德指導。可是,近現代考古、考證卻發現,“元亨利貞”的“貞”字是“佔”字的通假而已,也就是說,“元亨利貞”就是說“占卜得吉利”,說白了,就是這一卦“大吉大利”的意思。
-
16 # 君易堂
有一個教授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研習過《易經》的人,不會得抑鬱症,也不會自殺。不論是《易經》裡的樸素哲理,還是做人做事的中庸之道,都不及其對人生的認知。比如,它讓我們知道善乃生存之道,即“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讓我們知道道德是承載一切的根基,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讓我們知道男兒應當自強不息,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17 # 霜冷清秋
《易經》是群經之首,是中華民族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的知識面廣袤無垠,對中國的文史政法,兵法民俗,宗教倫理,天文地理,數術樂歷等多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吸引了歷代學者的關注和研習。《易經》透過卦序,卦象,卦辭奇特的結構形式,呈現出了深刻的哲理和雋永的內涵。在它數千年的薰陶下,華人的思維方式逐漸成熟提高,同時也塑造了中國的民族性格和心理。它教給我們的東西太多了。
-
18 # 使用者楊楨楠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易經》不但會教人知識,還會教人做人的道理。千百年來,人們把《易經》奉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這無疑是對《易經》自身價值的肯定與褒揚。揭開《易經》神秘的面紗,首先你要理解生活,認識自我,理解你生存的空間,理解你生存的環境。我們生存的空間:芸芸眾生,大千世界,色彩繽紛我從何來?我們生存的環境:頭頂藍天,足踏大地。蓋天地之大,我作何思?我有何想?故人的思想是永恆的,單純的,是發展變化的。這就與易學思維的不易,簡易,變易有著異曲同功之妙這是《易經》教我如何辨證去認識生活的哲學思維。儘管人事多變,然道始於陰陽而細於五行。道成於非常,德道之要於非常。我於天地之間,不出五行之內,微乎!微乎!原來《周易》明說:天地定位。位既也定,開太平盛世何難?暑往寒來,四季輪迴 ,辨千年人事興替何難?!
-
19 # 劉鴻溢
簡單的說易經說的是天地陰陽萬物生存之理,是從高維覆蓋整個三維空間的宇宙的理。既然能稱之為“經”,其中所含的是無窮的智慧!在我們任意的角度,行業,事件中都可以找到祂的存在!可以說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全息的把三維空間所有的呈現都涵蓋其中。所以每個人都對祂有不同的理解,但每個理解都可以被接納和接受,並且不會互相矛盾。因為所有的呈現都是智慧體系的一個投射點,都是通達天地陰陽的高維智慧。只要人們去走進祂,就會受到智慧的啟迪,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向著更高的智慧去靠近。
-
20 # 人如水
大道至簡,《易經》告訴我們的是陰陽。往大了說,是天地倫常,曰月運轉,成敗興衰; 往小了說是白天黑夜,生老病死,否極泰來,不是一兩句話,一兩段文字能概括的……
教給我們的是萬事萬物運轉的內在規律,陽盛陰損,陰盛陽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博大精深,關鍵在悟不在讀,微妙之處是看自己怎樣拿捏其中的分寸……
回覆列表
易經帶給人們的首先是神秘感,其次是層出不窮的奧秘,對這些所謂的奧秘,解讀評判標準可謂是參差不齊,最後才是易經本身,易經本身反倒是被歷朝歷代的人們所忽略不計。此處的易經專指六十四卦。
易傳假冒易經奧秘已有二千多年,把易經本身包裹得層層實實的。君子之光及其國之光,觀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