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向沐浴國風哦
-
2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回答是否定的。
束縛人的是千年來統治者片面執行孔子思想的權術哲學。
孔子是最大的背鍋俠!
受教育權的壟斷和君馭臣,臣教民的政治教育體系是束縛人思想的根源!
民國後教育的平民化,已經極大的打破了思想的禁錮,社會對各種思想和個體行為,組織行為的實踐基本上都能以包容的思想對待。
-
3 # 彭翔原創短影片
從古至今的歷史現實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儒家思想,更多程度扮演著封建獨裁者的統治工具。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封建帝王為了鞏固封建統治,而推行的對百姓的思想奴化。
而儒家的思想,也極力推行尊卑之分、三六九等之分。
也正是兩千多年來,人們在儒家思想之下被奴化,不僅思想麻木,而且身心意志脆弱。
要說改朝換代的歷史過程中,也有很多意志堅強的人。其實這些意志堅強的人,要麼是封建權勢者對百姓的壓榨和奴役,要麼是被奴役的人已經忍無可忍、不再害怕死亡。
這種“意志堅強”並沒有思想上的實質改變,所以,當戰亂平息之後,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統治者來實行儒家思想的奴化和統治百姓罷了。
不可否認的是,儒家思想滲透在中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造就”了中國大地的尊卑之分、控制與被控制、控制與反控制等現象無處不在。
這些現象,壓制了無數人的思想,使無數人得不到思想的開拓發展。
這些現象,壓制了無數人的身心,使無數人意志脆弱。
這些現象,導致了無數人在焦慮、痛苦、迷茫、無助中度過。
“焦慮症伴隨、無助感、無用感、喪失信心和行動意志,是抑鬱症的表現之一”,這句話,應該可以貼切真實的說明儒家思想對華人民的身心、思想、意志的摧殘!
這樣的摧殘,還導致了中國的強大隻不過是依賴“地大物博”,而不是人民思想的強大、內心的強大、意志的強大。
這樣的摧殘,導致華人的思想落後、意志懦弱,被許多小國的人視為“東亞病夫”特徵!
-
4 # 九月風滿樓
思想上能束縛人的,多為專制手段。
孔子本人從政經歷很短,無法束縛。能束縛的也就不是孔子思想了。
只要沒有專制和強大的外部力量,人是活的,書是死的,又怎會被輕易束縛呢?
盡信書,不如無書。
不信書,不如多思。
-
5 # 走過路過邂逅過
孔子思想從古至今是否束縛了我們?
第一,人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孔子,說他好,有人反對,說他不好,也有人反對,說他也好也不好,同樣有人反對。當然,反對的同時,一定也有人呼應支援。這就是大人物。大人物是不能蓋棺論定的。一會豎起來,尊為聖人。一會打下去,砸爛其店鋪。所以,我以下諸言,僅是個人看法,諸位莫噴,同意者一笑,反對者一笑,學術爭鳴,一家之言。
第二,孔子思想已經深入華人骨髓,打爛骨頭連著筋。
一談孔子,我想起那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百家證明以來,儒道墨法,各自有一席地位。自漢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生前由普通人,死後地位不斷升級。為何?就是儒家思想,有利於治理天下,所以被統治者尊崇。儒家倡導一個“仁”字,你愛我,我愛你,統治者愛子民,子民愛統治者,和諧社會,大愛天下。這正是任何統治者所夢寐以求的。儒家思想自從大行其道,一下子就是兩千多年。
多年的儒家思想盛行,我們只要隨手一劃拉,無不是孔子思想的表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展現出來的忠君愛民、父慈子孝。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上下等級觀。積極出世的思想。道德仁義的廣泛傳播。功名利祿的國民成功觀。等等。
第三,新文化運動中,孔子思想跌落。
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興起,開始了對孔子的最嚴厲批判。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反對愚昧與專制,而儒家思想已經成為維護封建禮教的根本,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而當時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衝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打到孔家店,成為當時的思想潮流。
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
6 # 波羅密2
悟空這個問題有水平,先說一下“我們”包括的範圍,悟空可能是想說孔子思想從古至今是否束縛了當下所有活著的人。另外孔子思想從古傳到今,有些內涵由於後人的歪曲,早己不是原汁原味。很多人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去理解孔子,當然孔子的思想我們也不能說完美無缺。
儒家思想在幾千年的傳承中,早己滲入華人的靈魂,他的某些思想對我們肯定有很多束縛。
首先積極的束縛,孔子的君子思想深入人心,大多數人喜被稱君子,哪怕是偽君子,也在裝君子,因此在人前也是裝模作樣,道貌岸然。受這種君子思想的束縛,很多人不致於在大庭廣眾去做奸犯科。多少還要幾分臉面。如果一個人毫無敬畏,死不要臉,那對他也就沒什麼束縛了。
消極方面,孔子思想強調仁,對人性中惡的東西,沒有太好的辦法,他說吾日三省吾身,強調了自律,忽視了他律,因此給人帶來了消極的束縛,過分強調自律,對道德高尚之士可以,但對普通人,用處有侷限,因此才須制訂法律。
總之,孔子思想裡有很多珍寶,同時受時代的影響,也存在侷限,我們要揚棄。古為今用,讓孔子思想發揮正能量才是正途。
各位學者,高人儘量別信口開河,慎重宏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才是肩上的責任。
-
7 # 蓋世神算
讓他的思想安息吧!
中國興儒以來,嚴重壓抑束縛人民思想,使百業蕭條,人才凋零。人們不愛報國圖享受,勾心鬥角論情商。
儒學為治人取榮華之道,非發展開源節流以強國的濟世思想。儒生不思創造價值,只想著爭奪現有資源。在舊社會的剝削力量中,儒家扮演了教人們被剝削也要彬彬有禮甚至於迎合的角色。
自孔子禮制人倫,到董仲舒,宋朱熹,殘害到清,處處體現著人們在等級夾縫下擠兌成扭曲的修身品性行止,與麻木不仁痴呆形象。
儒不可能治國。若能治,漢朝何滅?晉後隋唐,宋元明清,幾番血雨腥風?清朝被洋人從海面攻入,是外國侵略代替之前的中原部族內戰罷了。工業革命提前到宋代唐時,一樣被辱!
儒學為折斷後的撫育文章,即使和風細雨,難掩先讓人做太監的前提條件。
-
8 # 清園居
謝小秘書邀!孔子思想就像一柄雙刃劍,既是兩千多年來塑造中國文化和漢民族深層心理結構的最活躍的主力軍和最重要的推手,又是從古至今束縛華人靈與肉、言與行的桎梏。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極其強調“禮教”與“德治”,給上至廟堂下到江湖的華人描繪了一幅天下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好社會和理想世界。這種“禮教”與“德治”是以整個社會各種階層的理想秩序狀態為基礎的。事實上誕生於周王朝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孔子思想,反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越來越演變為歷代統治階級維護權貴集團和既得利益集團的工具,而且在現實中,理想與現實常常是分離的。一味強調“三綱五常”、“愛有差等”的秩序本身就導致個體人性和整個社會的扭曲僵化,嚴重阻礙了個體自由和人性美好的釋放,嚴重束縛了整個社會進一步的現代化開放發展。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邏輯一直強調“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勸獨斷也。”換句話說,僅僅是透過“德治”教育說教和“禮教”教化規則最終都會走入一條唯一的死衚衕——思想獨裁、皇權專制。因為倫理道德的說教,人倫教化的以德治國在傲慢的權力面前永遠無法去規訓,更談不上對權力任性的懲罰,想以此把權力關進籠子裡無異於白日做夢。孔子思想本質上是與文明社會嚴重相悖的。關注人倫重視教化,家國不分,公權與私權不分,公權與私權的邊界永遠模糊不清,導致歷代家天下的統治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但是,文明社會注重的是法律對任何一個個體(包括但不限於皇權)行為的制約,法無禁止,則無不可,與個體的道德和禮教無關,重要的是個體行為尊重法律遵守規則就行,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得釋放個體的自由創新精神,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活力和創新。
而且孔子思想先天具有偽君子的基因,為人做事常常不是從人的本心和個體的自由選擇出發,而是服務於一套人倫教化的禮儀規則,形式主義氾濫成災,合乎自然的本心和人性常常處於壓抑狀態。這從孔子常常敲打子路、子貢、冉求等學生,一味地表揚顏回的對話和行為中已經彰顯無遺。這些都是對社會文明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因素。
-
9 # 風生水起道命理
孔子的思想為什麼能傳承幾千年?孔子的思想有沒有束縛到人?
孔子提倡:“世界大同,和為貴”。“無可無不可”,“求仁得仁”。
“世界大同,和為貴”。這句話那怕是放在一萬年以後,甚至一百萬年以後都適用。
“無可無不可”,那是不是牆頭草,是不是腳踏兩隻船,不是。無可無不可,是應變,是在合理的範圍隨機應變。如果合理當然要做,如果不合理就算打死也不能做。
“求仁得仁”,孔子講仁,對每個學生所講的都不一樣,這叫“因才施教”。“舉一反三”,“因才施教”是孔子的特色。
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一直傳承到現在。
仁者,恭,敬,忠。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禮主敬。禮者,敬而已矣。出自《孝經》。
“毋不敬”,《禮記》開篇第一句,開宗明義。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已以敬”出自《論語·憲問》。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出自《孟子·離婁下》。
現在“孔子學院”已經開到全世界去了,孔子的思想已經在全世界傳播,難道孔子的思想還會束縛全世界的人嗎。
閱讀量0
-
10 # 霹靂火76228767
孔子能成為聖人,是其德、行使然。至於其思想,也是有時代性的,需歷史性、辯證性地看待他的思想的作用。在當時,其思想有進步意義。從秦朝的暴政以及連年的戰火中解脫出來的人民,需要休養生息。這是他仁政的積極意義。
孔子的思想歷史上實際被分為兩個部分:
其思想的另一部分衍化為儒教的主要思想以後,其中部分思想起到了負面的作用。特別是封建社會利用了這部分思想進行改造,形成思想禁錮,這部分思想,是需要被歷史所淘汰的。
而分清儒家思想還是儒教思想,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若非懂古代哲學、古代哲學發展史、古代歷史,分清儒家與儒教其中思想的不同,實際很難。因為有時候,即便是同樣的話,僅僅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語境裡面,其表達的意思並不相同。
況且,孔子著作多為後世補充、修補,這需考古證實其原初的真實性。
輕言束縛者不正確,說他的思想現代可行者,這更不準確。這不能基於崇拜和個人愛好,而是需專業人士逐句考證,這才有切實的判斷。
孔子,作為一代聖人。我們從小聽到大的一位大賢,他的思想自有高明之處。但他的思想是否完全適合現在?作為一個現代人是否應該完全相信並傳承的思想和做法?而且他的思想是否從開始就已經有了一些錯誤呢?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是的!但更多的是促進和幫助!
這裡老向必須稍微解釋一下:一種思想如果對我們有用,那就是促進和幫助;如果沒用了甚至有害了,那就是束縛!但是,並不是什麼思想都能一直有用!曾經有用的,可能後來就沒用了。曾經有益的,後來可能就有害了。所以,對於孔子的思想,我們得辯證客觀地看待!
無法否認的是,過去兩千年裡孔子及其儒家思想都是處於領導地位的。如果覺得孔子的思想束縛>促進的話,過去兩千年中華的輝煌從何而來?再從細處看:孔子的仁政思想不該推崇嗎?孔子思想相關的書籍諸如《論語》、《春秋》等十三經讀起來不是大有裨益嗎?總的來說,孔子思想可取之處還是有很多的。
當然了,其中也不乏束縛之糟粕。有的可能當時就不對,不過大多數還是因為時代的侷限性或者是後人的曲解吧。比如孔子尊崇周禮,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當時他的弟子宰我就不贊成,並且和孔子有過爭論。現在看起來我們大多數人也不贊成,畢竟沒幾個可以在三年內不工作不做事。況且,還有各種各樣的規矩。
又比如孔子的忠君思想。其實他本人是這樣說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還是挺公平合理的。可是到了董仲舒就變成“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了。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導致我們很容易誤解孔子及其思想。
最後一點,就是很多人都會忽略的一點,就是時代的侷限性!生活在新的時代裡,就覺得過去的封建社會是多麼多麼的不好,是多麼多麼的害人。殊不知,將來我們也會變成過去的人。我們現在認可不認可的東西,以後都不好說了。孔子作為兩千年前的古人,他的思想在兩千年的封建時代一家獨大。必然會受限於時代的侷限性,必然會受限於舊時代的種種,好的或不好的。我們不必因此而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他的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適用的廢置,有益的拿起來用,僅此而已!
好了,這便是老向的回答。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還在理的話,還請多多關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