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於總經理
-
2 # 優己
不能!劉禪這個人智商可能不是很高但是情商絕對槓槓的,蜀漢政權內部派系十分混亂,劉禪能夠把持朝政時間長達39年,這絕對也是種一種才能。從某種意義上看,劉封不如劉禪。
首先,劉封雖然比劉禪聰明一點,但是仍然不是很聰明的那種,不然他就不會死了。當時即便是用膝蓋去想也知道劉備偏心於劉禪,想要立劉禪為繼承人,劉封這個義子怎麼也不可能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被立為帝位繼承人,所以,劉封如果足夠聰明就應該請立劉禪為世子,這樣等於公開放棄爭奪帝位,劉備肯定是會半推半就答應的,這樣劉封的命就保住了。
其次,劉封的情商不夠高。劉封跟劉備的嫡系人員相對都不夠融洽,比如諸葛亮、關羽都主張劉備早殺劉封。這是跟劉封什麼仇什麼恨?就裡肯定也有劉封自己的原因。如果他能夠像曹丕一樣巴結好曹操的那些重臣,至少那些人不會落井下石。
最後,劉封的才能主要展現在軍事領域,劉封自己就是一員悍將。但是他的才能會跟諸葛亮衝突,假如劉封即位諸葛亮就沒法掌控軍政大權了,那樣會在朝廷內互相掣肘,反而有可能削弱。
-
3 # 漢強20
劉封是個沒有主見的人,難以服眾,若讓劉封當皇帝,蜀國很可能會(川派和外來派)內訌、分裂,更談不上再興蜀漢一統江山了。以三國當時的情形,我敢肯定,不論誰當蜀漢的皇帝,若要一統江山,必須先滅吳,再北伐,才能一統江山。與劉邦那時的情況完全不同,地處富庶之地的東吳,從側Kuga視耽耽,不會令他獨大,更何況魏國是承東漢未代的餘威而擁有大量的能人智士以及能征慣戰的大將千員和北方廣大連片土地。當蜀魏兩敗俱傷之時,就是東吳作漁翁之日。
-
4 # 一貳一橙
不可能,先不說劉封能不能做皇帝,就算劉備心胸大度到把江山拱手讓給一個外姓將領,劉封加上姜維也是守不住蜀漢的。
當時的蜀漢內部派系林立,盤根交錯,憑著劉封的勇猛,只會更加窮兵黷武,加速蜀漢的滅亡而已。
劉封之才在于軍事,而不在內政一個國家想要延續,發展,離不開兩方面:內政,軍事。可劉封僅僅注重于軍事,而不懂內政,劉備當初升他為副軍將軍,讓他鎮守上庸,管轄徵北大將軍申耽等人就是看中了他的軍事才能。
如果劉封做了皇帝的話,難道還每次都御駕親征嗎?看看劉備,才御駕親征了一次就害得蜀漢元氣大傷,孫權也老是御駕親征,結果每次都止步合淝城下,還得了個“孫十萬”的“美稱”。反倒曹丕,曹叡兩父子是真精明,御駕親征都是做做樣子而已。曹丕徵孫權,止步在徐州,曹叡徵諸葛亮,止步在長安,給前線戰士打打氣就可以了,不用事事都自己冒險。
自古以來,能做皇帝的不一定會打仗,可劉封偏偏就是一個打仗的主兒,這在混亂的局勢裡還能有所作為。可三國後期局勢已經明朗,國家之間打的是外交,是經濟,是政治,窮兵黷武只會加速蜀漢的滅亡。諸葛亮就算興兵北伐,朝廷內部依舊安排了內政人員,確保後方的安穩和物資的供給。就別說了一個喜歡冒險的姜維,一個血氣方剛的劉封了,把整個蜀漢都壓上賭桌的事,這兩位還真的就幹得出來。
劉封沒有容人之量,比不上劉禪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者,劉禪可以容忍諸葛亮把持內外政事,軍事長達十五年之久,而沒給諸葛亮使過絆子,這就難能可貴了。相比之下,劉封卻連孟達都容不下,就別提這個事事都要管的諸葛亮了。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的原因就是:“劉封剛猛,後世難以御之”。
要是讓劉封做了皇帝,憑他對自己軍事方面的自信,和心高氣傲的個性,就算不御駕親征,也會像諸葛亮一樣,給一大堆“錦囊妙計”,活活地把勝局給掰成敗局。像近代的一位領導人一樣,活活把數百萬軍隊掰垮了。
所以劉封不適合做皇帝,他適合做大將,要是他沒死的話,諸葛亮又何至於只有魏延,姜維,王平等人能用呢?不過這都是諸葛亮自己造的孽,有苦也只能自己吞了。
-
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熟悉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東漢末年,天下紛亂,大壞蛋曹操趁機起兵,在二十年的時間內連破徐州,司隸,後又打敗袁紹奪得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天下十三州曹魏打下了9州,東漢的六成州郡人口盡歸曹操,到了三國時期,曹魏已經有戶440萬人,帶甲精兵四十萬,天下老大之勢已經定了。
那麼所謂“劉封”執政的蜀漢呢?蜀漢鼎盛時期也不過只有益州,南中,以及北邊涼州的幾個郡。戶口不過90萬,軍隊10萬人,平均9個百姓供養一個士卒,國防壓力太大而且,十萬人簡直太少,根本不能與曹魏40萬大軍交鋒,從兵馬屬地而言,蜀漢無論誰執政,也沒有勝利的希望,如果你說可以以少勝多,那麼諸葛亮時期的蜀漢為何也沒能一統天下呢?蓋天下大勢也,非人類能改變。
-
6 # 傲視蒼穹39
“讓劉封當皇帝,姜維能否再興蜀漢,一統江山?”這個假設,只能是蜀漢的災難!先不說劉封的身份是養子,因為如果劉備沒有兒子的話,也會輪到劉封當皇帝。按諸葛亮和劉封兩人的性格、行事作風來看;不是諸葛亮殺了劉封,就是劉封殺了諸葛亮!不要說統一天下,蜀漢還能存在多少年都是未知數。試分析看看;
首先說劉封;劉備平定漢中後,劉備就封了他為“副軍將軍”。這個稱號已經非常的明確;劉備的意思就是;我是老大,我的養子劉封就是老二,地位尚在關羽之上。意圖很明確;漢中、上庸由劉封統管。益州、荊州由他自己統管。關羽是非常的不識趣,不知劉備的用意;攻打襄樊時,居然“命令”劉封增援。如果關羽知趣,只是“請求”劉封增援,劉封或許還有可能發兵。所以,說關羽“死於傲”也不為過!從這點看,劉封跟關羽的關係,即使不像《三國演義》的描述有矛盾,兩人平常也是毫無情分的。這也襯出關羽雖傲,劉封更傲!他的這個“傲”,更反映在對待孟達的問題上。孟達雖然人品不怎麼樣,可如果不是劉封的逼迫,也不至於反叛。畢竟他和法正一樣,是迎接劉備入川的三位發起人之一,還是和法正齊名的名士。這樣一個“開國大功臣”,連出行有鳴鑼開道吹鼓手的榮耀,都被劉封剝奪了。可見劉封的目中無人!
再說與諸葛亮的關係,但看諸葛亮極力攛掇劉備殺劉封;就能看出平常兩人的關係,也是非常不好的,至少是沒有任何情分,甚至是相互忌憚的。劉封對諸葛亮,肯定也是看不起的。作為“副統帥”時,劉封都看不起諸葛亮。成為皇帝后的劉封,就更加不會重用諸葛亮。而諸葛亮又是丞相,還是劉備的託孤重臣。諸葛亮的性格,連劉備的話他也不怎麼聽,何況劉封的話?而且,諸葛亮的行事作風,一直就是大權獨攬,任人唯親的。連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都被諸葛亮剝奪了軍權,排除出了軍政核心圈外。這種做法,劉封能容忍嗎?會甘心做個傀儡嗎?這一點上,兩人的矛盾就已經不可調和。鬥下去的後果就是;如果諸葛亮是真的忠臣,要麼就是諸葛亮聯合太后的權威,廢了劉封。如果諸葛亮的忠心隨環境而變,諸葛亮就會殺了劉封。要麼,就是劉封在權謀中獲得勝利,找由頭殺了諸葛亮。
以劉封的性格,殺了諸葛亮後,他會像劉備一樣凡事親征。這就會與魏延形成交集;劉封傲,魏延也不含糊。而且,魏延的軍事能力在劉封之上,可政治上卻又很白痴。兩個傲氣的人,政治上都很白痴的人碰到一起,這軍隊想打勝仗就有點懸了。趙雲政治上強,可劉封連關羽都不買賬,趙雲更不在劉封眼裡。而李嚴又是劉備託以“管內外軍事”的大臣,還有他益州派的實力在。這就形成了一國三公,成了三國中的“小三國”了。而諸葛亮既死,東吳自然是敵非友。一東一北兩邊夾攻,蜀漢還有生存的可能嗎?還輪不到姜維,蜀漢就一命嗚呼了!
-
7 # 上將噯福斯
這倆人沒一個能成大業的。
第一,劉封不是創業之主。諸葛亮對劉封的評價就是“剛猛”。
大凡創業之主,都是寬厚或者假裝寬厚,只有這樣才能得人死力。
開國的那這個皇帝,哪個不是能屈能伸、智計深沉?一味剛猛,必然壞事。
劉封的性格很不成熟,小肚雞腸,不能容人。欺壓同僚孟達,故意不救關羽,衝動好殺,剛愎自用。
這樣的性格當了皇帝,手下的大臣動輒得咎,蜀國必然人心浮動,早晚自己完蛋。又連年發動對魏國的戰爭,不敗才怪。
第二,姜維志大才疏。很多人都是這樣,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說到底,是志大才疏。
姜維九伐中原,沒有取得任何重大勝利。相反還耗盡了蜀國的財力。勞而無功。比起諸葛亮,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啊。
假如是劉封和姜維搭檔,蜀國很快就會亡國。
-
8 # 祥子談歷史
從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病逝五丈原開始,到264年(曹魏景元五年、或鹹熙元年、或東吳永安七年、或元興元年)姜維策反鍾會後被曹魏眾將亂刃分屍的三十年間,姜維繼承諸葛武侯遺志,數度北伐,經歷大小戰役十一場,其中大勝兩場、小勝三場、不克四場、大敗一場、中敗一場。
由此可見,姜維實乃將帥之才也。雖然他以弱勢國力加弱勢兵將,面對兵力補給佔據明顯優勢的曹魏,對戰曹魏主動守禦的城池關隘,卻能做到勝多敗少,無論是軍資消耗,還是人員傷亡,曹魏也明顯多於蜀漢。
同時,經過一場場的北伐戰役,姜維竟然將之前諸葛亮時期的北伐基點從秦嶺西縣和子午谷一線,推進到西縣以北的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線了,並且多次挫敗曹爽、王經等曹魏大將,從而將魏軍逼退到了秦嶺一線,不得寸進。後因功授封司馬、鎮西大將軍兼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等職,外加朝廷授予符節。
此外,進入蜀漢後期,蜀漢的優秀將領已所剩無幾,僅有廖化、王平、張翼、降將夏侯霸等不足一手之之人可用。就算在人才嚴重匱乏凋落的情況下,依然難以阻擋其北伐的夢想,而這個夢想則是劉備生前的最大遺願,也是諸葛武侯臨終之際的遺言。
如此戰績,可見其才能之高。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姜維如此為國殫精竭慮、拋灑熱血,卻因劉禪昏庸無道、荒淫糜爛,致使宦官黃皓弄權,朝廷上下賢人漸離,小人日聚。為此,姜維直言上諫,卻因此得罪小人黃皓,並致令後主心中甚是不悅,進而對姜維頗有微詞。
見此,秘書令郤正深恐後主見責姜維,遂向姜維提議“將軍若危,國家隨滅,不若外避沓中屯田,一者在外掌握兵權,人不能圖;二者可以避禍;三者可令魏人不敢漢中。”
姜維聽後,深以為然,遂往沓中屯田避禍。
司馬昭聞探報後,心驚不已,打算依照賈充之計派遣殺手欲行刺殺姜維。但是,荀顗斷言“今蜀主劉禪溺於酒色,信用黃皓,大臣皆有避禍之心。姜維在沓中屯田,正是避禍之計也。若令大將伐之,無有不勝,何必用刺客乎?”
於是,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兩路大軍,進擊漢中,欲滅蜀漢。但是,如此緊要關口,手握重兵的大將軍姜維卻身處數百里外的沓中(今甘肅省舟曲縣)駐守屯田。
倉促之下,當姜維率領大軍趕到劍閣要地擋住鍾會主力大軍之時,鄧艾卻出奇兵險過陰平小道,經江油直達蜀漢國都成都。
這時,正謀脫困之策的姜維,卻突然收到了後主投降的訊息,直如驚雷,令諸將抱怨萬分。就算面對幾成死局的情況下,姜維依然不曾放棄,計劃策反鍾會,再徐後圖。
正所謂,天不從人願。最終因為鍾會不聽其言,斬殺眾魏將,才導致計劃失敗,姜維也被亂刃分屍。
對此,許多人都曾設想,如果當初阿斗早夭,由劉封繼承帝業,也許姜維會中興蜀漢,一統天下。
其實不然。正的謂:創業難,守業更難。劉封雖然稍有武藝、氣力過人,也曾隨同劉備征戰四方多立戰功,但其性格剛猛,一無守成之主的胸襟,與同為守將的孟達矛盾頗深;二無高瞻遠矚的眼光,為一己之安危,放棄敗退麥城的關羽;三無識人用人之能(一方霸主必備之能),一生都沒有為劉備推薦過一位可之才;四無贏取眾將之心之能,無論是諸葛亮或叔父關羽,都不怎麼看好他。
古話說得好:兵雄雄一個,將雄雄一窩。以劉封種種表現,並非英明之主之才,或許還不如一個完全放權給諸葛亮的劉禪更加大度,又怎麼可能帶領姜維一統天下呢。
對此,大家怎麼看?
-
9 # 歷史雲頂
被剖腹挖膽的蜀漢大將,胸懷凌雲志,卻慘死於曹魏
很多朋友都對三國那段時期的歷史比較感興趣,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其中蜀漢的權勢相對於魏和吳來說,就顯得有些薄弱了,有很多的因素共同影響著局勢的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在於人才的篩選和抉擇,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蜀漢大將姜維。
從小信奉儒學的姜維,有幸受到諸葛亮的任用賞識,在諸葛亮死後,開始在政治舞臺上大放異彩。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後,諸葛亮在對劉禪的勸誡中,為他推薦了一系列具有真才實學的人,致力於幫助劉禪進一步更好穩固政權。在著名將領費禕死後,姜維開始掌握軍事大權,成為蜀漢時期軍事上的重要領導者。
姜維最初其實並不歸屬於蜀漢,只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受到了當時領導的排擠與懷疑,恰逢遇到諸葛亮這一有內涵的伯樂,為之後的生平提供了一些基本鋪墊。作為諸葛亮派系一手提拔上來的軍隊將領,姜維對於諸葛亮,自然也是感恩戴德,諸葛亮死後,姜維積極踐行著諸葛亮對於疆域拓展上的主張,多次對曹魏進行討伐,力圖早日幫助劉禪興復漢室。
在前後多次討伐曹魏中,雙方的實力不相上下,在姜維的帶領之下蜀漢獲得兩次大勝和三次小勝。對於當時的曹魏來說,非常痛恨姜維這號人物,姜維也算是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三天兩頭就跑去攻打曹魏,一時間分散了曹魏的精力,曹魏陷入到精疲力竭的狀態之中。
這裡我們要著重提到的,是姜維在洮西之戰中獲得的大勝,對於地方勢力的削弱作用是十分可觀的,根據當時的史料記載,曹魏在那場戰爭中光是死傷數就要以萬來計數。姜維在軍事上展現出來的天賦與智慧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
後來在由司馬昭發動的戰爭中,姜維一方明顯不佔什麼優勢,面對來自鍾會、鄧艾、諸葛緒這三路的聯合堵截。姜維使出渾身解數,先後在圍堵中有所突破。不過姜維最後還是沒有預料到,鄧艾竟然偷渡陰平,逼迫劉禪投降,至此姜維的討伐之路也基本面臨著走向了終結。
劉禪在投降後,就勸說姜維也投降,姜維豈能輕易放棄自己的抱負,假裝表示願意投降於鄧艾,並在私底下接受鍾會的邀請,希望藉助鍾會的力量去進行造反,推翻曹魏政權,再將鍾會滅口。不過最後訊息走漏,姜維還沒有實施自己的計劃,就被曹魏誅殺了,曹魏手短極其殘忍,甚至還將姜維剖腹挖膽,似乎要將對於姜維的憤恨都一齊發洩而出。
不得不說的是,姜維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獎勵的將領,但是似乎又有些生不逢時,所處的局勢並不是那麼有利於他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深信不疑的是,姜維這一生,也算是充滿意義了,對於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也是格外感念。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不好說,劉封這人雖英勇,但智謀不行,北伐要看國家情況。
當年關羽在荊州遇險時,曾向起求救,因有些小矛盾而不施救,導致關羽兵敗被殺。
姜維雖是將才,然時運不濟,失敗乃天命也,故成功機會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