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坐公交車時看到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一直髮出尖叫的聲音,讓車上的乘客都覺得十分鬧騰。孩子的家長也覺得不好意思,就輕輕捂住孩子的嘴巴。孩子反而更大聲了。最後,孩子母親動手打了孩子一巴掌,這才安靜下來。在公交車上孩子大吼大叫,真的非動手不可嗎?你又會怎麼做呢?
6
回覆列表
  • 1 # 二胎美媽親養記

    孩子在公眾場合下吵鬧會給父母很大的壓力,出於維護公共秩序的責任或者丟面子,很容易使用暴力讓孩子快速安靜下來。

    我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吵鬧打擾到其他人就是馬上讓我煩躁起來,就是這種心理。但看見這個提問後讓我思考是不是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1、轉移注意力

    幼童情緒掌控裡弱,當下批評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可以用提前準備好的玩具或者其他能吸引他注意力的物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能快速安靜下來,不再打擾其他人。

    2、帶離公共場合

    像問題中公交車上,孩子一直不停吵那麼就下車,讓孩子明白不能做到安靜的坐車的後果就是不能坐車。

    3、不當眾給孩子難堪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也沒有做到很好,當父母真的是需要終身學習進步。感謝提了這個問題。

  • 2 # 奕家愛美食

    公共場合大喊大叫,打小孩的做法是不贊同的。建議可以從以下下兩步走:

    1.溫柔的抱著小孩,共情,因為他大喊大叫肯定是因為受了委屈或者有什麼事情不如意,要不會無緣無故的大喊大叫。說出他可能大喊大叫的原因。讓他明白媽媽懂他,一般如果說在點子上,他很快就會減小聲,然後跟他一起解決他的困擾,稍微安靜下來,就跟他說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是不對的。

    2.如果他還是不聽,還在大喊大叫,那我就會把他抱下車,找一個角落地方跟他說:我理解你的不滿,也尊重你想透過大喊大叫來表達,但是我也同樣要尊重他人,我們不能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等你情緒穩定了,我們再上車。

    打小孩是不贊同的,如果在公共場合打小孩,會讓他很沒面子,傷害小孩的自尊心,長此下去,會讓小孩很沒有自信。

    我說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案例:上小學的時候,美術課是副課,美術老師都是主課老師代教的。有次上課的時候,老師要給每張畫打分,我同桌有兩張畫想打分,我就先遞個了老師同學的畫。再把我的畫給老師。那個老師聲音很洪亮,說的很響:誰讓你拿她的畫給我,不拿自己的,我就一個人改一張,今天你的就沒有分了。

    從此,我畫畫一直很爛,而且這件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過去了20多年。我想這件事沒有人記得,包括那位老師,這只是他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不值得佔記憶空間的事情。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其實每個小孩的自尊心都很脆弱,不要輕易的打擊他們。就算批評小孩,也要在沒有人的地方,不能當眾批評。很多時候,不經意的話語就會毀掉一個小孩的某些特質。老師和家長,都是師者,對小孩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我是愛育社@愛育社 ,與千萬父母共同成長,做智慧父母。養兒不焦慮!

  • 3 # 家有奶爸

    孩子在公交車上大吼大叫確實不應該,因為公交車是公共場所,要考慮其他乘客的感受。但是家長也不要盲目的採取暴力手段去制止,要及時去發現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在大吼大叫。

    1.3歲的孩子已經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家長可以問下寶寶是因為什麼才大吼大叫的,如果寶寶不舒服那就就近下車去醫院檢查一下,如果寶寶只是閒著無聊的大聲吼叫,這個時候家長要進行教育制止,我個人是不提倡暴力教育的,但是有時候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制止孩子的無理取鬧其實暴力是最直觀有效的辦法。

    2.如果孩子還是不聽話,持續的大吼大叫,家長可以選擇帶寶寶下車進行疏導教育。

    3.平時教育寶寶時都要用理性溫和的語氣去溝通,更像是朋友那樣去商量事情,如果寶寶在公交車上大吼大叫的話,媽媽可以告訴寶寶:我們在公共場所不可以大吼大叫的呦,會影響到叔叔阿姨的,叔叔阿姨會不高興的呀,我們等下下車了再一起喊吧!

    以上是3歲寶寶在公交車上大吼大叫的解答,來自一位粗糙的奶爸,希望採納。

  • 4 # 趙敏輝談保險

    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肯定是不對的,一般我們遇到這種情況其實很難解,畢竟是小孩子,自己明天是管不了,旁人也掛的話說不定又是一個矛盾起來。很多人說給孩子講道理好好說,可是發現沒有,有的孩子是越說越故意鬧,隨後家長一頓打解決問題,可是我認為這不是最終解決問題下次還會出現,進入一個惡性迴圈中。

    我自己也帶著孩子坐過公交車和地鐵,小孩子有時候坐在車裡看外面非常的興奮,說話聲音越來越大,有時候氣干擾到旁人,這個時候輕微給孩子提醒一下,其實孩子是懂事的,他也會做出噓的動作和表情,然後說:在車上不能大喊大叫。

    兩三歲但還是都懂這些事了,稍微大點的孩子當然沒有問題。那為什麼還會出現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的事情呢?

    家長平時沒有好好的教育,孩子不見得不懂這些道理,有時候他在外面鬧,就是故意引起家長注意的,有些家長經常說話不算話,欺騙孩子,以自己的家長身份彈壓下去,孩子心中非常的憋屈,因此故意要在人多的地方鬧事。

    還是不講道理不聽道理,那都是父母沒有一個衡量標準,僅僅是隨自己的心情來管教孩子,心情好了,孩子做什麼都是對的,若是心情不好,不論孩子表現多好也要打壓孩子,使孩子心中沒有你對錯之分。

    那你長大以後發現這些孩子沒有是非觀,做事急躁不講道理,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不過在社會上這樣的孩子最終還是吃虧的。

  • 5 # 甜心媽媽育兒記

    小孩子在公交車上大喊大叫,家長非動手不可嗎?

    小孩子為什麼要在公交車上大喊大叫?

    有時候,我們會在人多的公眾場合看到小孩子大聲哭鬧,甚至在地下打滾,家長的態度也不一樣,有些束手無策,有些暴跳如雷,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先了解孩子的需求,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一,孩子是不是餓了,是真餓還是假餓。有些孩子不是真正的餓了,而是想吃零食。一旦需求達不到,就採取脅迫大人的方式。

    二,孩子是不是不舒服,肚子疼不疼,是不是摔跤了。

    有些孩子對疼痛特別敏感,只要疼一點點,就大哭不止。我侄女就那樣,破一點點皮都會大哭著像所有人報告,說自己受傷了。

    三,孩子累了,還是瞌睡了。有些孩子瞌睡了,也會大哭,怎麼都不行,我們叫牛瞌睡,哭一會就睡著了。

    面對孩子的各種需求,要區別對待,那究竟要不要動手呢?

    我的答案是不要,為什麼要動手,為什麼要打孩子呢?我看過一個答案,你打孩子是因為你能打過孩子。為什麼好些人在孩子大了時都不會再打了,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大了,壯實了,有些還沒孩子高,自然就不動手了。

    那不打孩子,我們要採取什麼方法呢?

    1,好好說話,講道理。給孩子講道理講習慣的,孩子一般情況都是能聽的進去道理的。

    2,當孩子不聽話,就是哭,就是鬧,就是大吼大叫。把孩子拉到自己懷裡,抱住寶寶,給寶寶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很不開心,想要什麼,或者需要什麼。只是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不可以用哭鬧的方式。

    3,如果孩子怎麼樣都不行,就讓孩子哭會吧!等到他哭累了,乏了,再給寶寶講道理。要讓寶寶知道,不能做的事情,怎麼樣撒潑打滾都不能做,只要這樣堅持上一次,孩子就知道大人的底線了,再也不會大哭大鬧了。大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孩子在公共場合鬧,就滿足他的願望,這樣孩子就專挑公共場合鬧。

    你的孩子在公交車上大吼大叫,一定程度上講,就是可能孩子一哭鬧你就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才會這樣,要平時教育孩子,不要打孩子。打孩子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

  • 6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前兩天在地鐵上,正好遇到了類似的場景:

    一個3、4歲的小女孩和爸爸媽媽一起上了地鐵,很興奮的大聲說話,雖然並沒有大吼大叫,但在安靜的車廂裡還是顯得有點突兀。

    孩子媽媽很不好意思,就跟孩子說:

    “不能大聲說話哦!”

    可是孩子彷彿充耳不聞,繼續保持著同樣的音量,興奮地跟媽媽說話。

    於是媽媽有點著急了,聲音也有點嚴厲地跟孩子說:

    “小聲一點!不能吵!”

    然而效果還是不好,孩子沒安靜兩秒鐘,繼續用同樣的音量轉過頭去,大聲喊著:“爸爸!爸爸!”

    很顯然,這位媽媽教育孩子“不能吵”的這些話,完全沒起到作用。

    那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真的只能“動手”教訓一下了嗎?

    我再舉個成功的例子,也是我一次真實的經歷:

    兩年前,在外地旅行,坐地鐵的時候,一個外婆抱著2、3歲的小女孩上來了。

    小女孩也是興奮地大聲說話,在安靜的車廂裡顯得很突兀,但小女孩沉浸在自己興奮的心情中,完全沒意識到。

    這時候,外婆抱著小女孩,壓低聲音,悄悄地在女孩耳朵邊說:

    “我們要像這樣,很小聲地說話哦!”

    女孩回頭看著外婆,模仿著外婆的樣子,也很小聲地說:

    “是這樣說話嗎?”

    外婆就繼續小聲地說:

    “是的,你聽外婆是不是很小聲?”

    於是小女孩和外婆就玩起了“誰能小聲說話”的遊戲。

    為什麼那位媽媽的教育失敗了,而外婆的方法很容易就獲得了成功?

    因為,媽媽的做法是“言傳”,而外婆的做法是“身教”。

    媽媽因為很想讓孩子安靜下來,自己也有點著急了。讓孩子“小聲一點”的時候,並沒注意到:自己的聲音並不小。

    而外婆卻是直接壓低自己的聲音,悄悄地跟孩子說要“很小聲地說話哦!”,給孩子做了一個完美的“小聲說話”的示範。

    孩子們都很善於模仿,他們很懂得透過觀察來學習,透過觀察,孩子就可以學會某種行為。

    所以,孩子們很需要一個能起到示範作用的榜樣,而爸爸媽媽通常是孩子最好的觀察物件。

    有研究表明,當爸爸媽媽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自己說一套做一套,孩子就會去模仿爸媽的“做的那一套”,而不是去遵從爸媽“說的那一套”。

    也是因為如此,越是孩子大聲喊叫的時候,爸媽的聲音卻要更輕更軟,孩子的聲音最終會與你的音量相匹配的。

    如果只是用手捂住孩子的嘴,或是要求孩子“小聲一點”、“不要吵”,這樣的方式,只能讓孩子知道“不能做什麼”,卻仍然不知道“可以怎麼做”。

    這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教孩子一個更好的、孩子能接受的行為方式來替代,那孩子依然會我行我素。

    更好的做法是,像那位外婆一樣,不需要跟孩子說“不能怎麼做”,而是直接告訴孩子我們“應該這麼做”,並且自己先壓低了聲音,做出了真正的行為示範。

    更值得誇讚的是,外婆的示範還非常有趣,讓孩子把“小聲說話”當成了一個很好玩的遊戲,於是特別容易接受,不需要任何強制就主動參與了。

    如果一個小遊戲就能解決的問題,何苦要用大家都不喜歡的說教來破壞氣氛呢?

    “身教”重於“言傳”,而會跟孩子玩,讓孩子覺得你好玩,也更容易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讓孩子更重視你的意見。

  • 7 # 朗朗育兒課堂

    我們應該學會冷靜,面對突發狀況越要冷靜思考,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一些錯誤的決定可能會讓你後悔一生。

    首先,打孩子一巴掌的行為肯定是不對。三歲的孩子對事情有一些記憶力了,像在公交車上打孩子一巴掌,孩子對這件事肯定印象深刻,這對孩子的傷害是無法挽回的。那麼在公交車上打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

    一、孩子會變得懦弱

    如果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打罵孩子的話,那麼孩子見到父母就會立刻產生恐懼心理,繼而不敢接近父母。從而越來越自卑懦弱,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信心抬不起頭。

    二、孩子會感到孤獨

    家長當眾打罵孩子,會使孩子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感受不到親情和家庭的溫暖,使孩子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從而不願意和家長有過多的交流,也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顯的孤僻、難以接近。

    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採用科學和理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能一時衝昏頭腦。

    那麼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合撒潑哭鬧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一、明確原因

    首先,家長要知道孩子哭鬧的原因,為什麼哭鬧?然後結合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滿足孩子。耐心跟孩子說明你不同意的理由,指導孩子瞭解理解你的想法。

    二、玩具安撫法

    家長可以平時在身上帶點孩子喜歡的玩具,當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的時候,家長就可以用孩子喜歡的玩具進行安撫,讓孩子快速冷靜下來。

    三、場地轉移法

    當孩子在人多公交車上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選擇最近一站下車,帶孩子到人少的地方和孩子獨處,讓孩子發洩和冷靜,再和孩子講道理,指導孩子。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只要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教育指導,切忌對孩子進行打罵,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 8 # TT辣媽愛美麗

    小孩子在公交車上大吼大叫,家長不要採取動手打孩子才能使孩子保持安靜的方法。

    孩子越小精力越旺盛,3歲左右的小孩子更處在人來瘋的階段,遇到新的環境新的情況表達高興或憤怒的方式就是大喊大叫,孩子雖然痛快了卻會使周圍的人覺得煩燥或鬧騰,尤其是像公交車廂這樣密閉的環境裡,高分貝的 音量很容易形成噪音侵害,而孩子的看護者也會感到尷尬和不好意思,甚至被同車的乘客指責,造成媽媽的心理壓力。最後媽媽忍不住動手打了孩子才使孩子停止了喊叫,方法雖然看似有效卻在無形傷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一、當眾打孩子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孩子也是有尊嚴的,父母如果總是以體罰的方法教育孩子甚至當著陌生人的面毆打孩子,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因為被打而被小夥伴嘲笑,而使孩子產生自卑,甚至會自暴自棄。

    二、當眾打孩子使孩子缺乏自信心,

    被打是因為自己不乖、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間長了孩子會產生自我質疑的心理,認為自己總是不能被父母認可而嚴重影響自信心的建立,缺乏自信的孩子成年後也會畏手畏腳,害怕失敗而更依賴於家長,害怕去嘗試新鮮的事物,不敢表達自我,甚至嚴重的還會有社交障礙,不敢深入一段親密的關係等等;

    三、經常打孩子會影響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應當是這個世上最親密的關係,也是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關係,但是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打罵,孩子對家長的依賴感情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有些孩子會看到父母就緊張會害怕,不想和父母過於接近,有些孩子會在父母長期的施暴過程中對父母產生仇恨心量,成年後甚至拒絕與父母溝通、見面,嚴重影響親子間的感情

    那麼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如何做呢?

    首先,要排除孩子是不是有什麼身體上的病痛,孩子如果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也會哭鬧大叫,所以媽媽應當先檢查孩子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

    其次、如果孩子是因為興奮而喊大叫時,媽媽可以先將孩子帶下車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再告訴孩子車上還有其他人,大喊大叫會影響到同車的其他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那麼大家就都會不喜歡這樣的寶寶,寶寶也不是好孩子了。並和孩子約定在下一次乘車時要改正缺點,並且在孩子做的很好時及時的給予孩子獎勵和鼓勵。使孩子更有成就感而在再一次乘車時努力去做一個合格的寶寶。

    還有,媽媽可以在帶孩子乘車時帶一兩件孩子喜歡的玩具或繪本,在孩子興奮大叫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越小專注度越低,很容易被更新鮮有趣的東西吸引,那麼自然就顧不上喊叫啦。

    結語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有問題是很正常的,動手打孩子的行為卻是治標而不治本的,媽媽在日常生活也要培養孩子做不打擾別人的好寶寶,更要幫助孩子有效的控制情緒,而不是做情緒的奴隸。才會從根本上減少這種使媽媽尷尬的場面。

  • 9 # 平涼家長之家

    身為家長除了動手打孩子便教育無能,怎麼辦?小孩子在公交車上大吼大叫,家長非動手不可嗎?

    讀友邀答:坐公交車時看到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一直髮出尖叫的聲音,讓車上的乘客都覺得十分鬧騰。孩子的家長也覺得不好意思,就輕輕捂住孩子的嘴巴,孩子反而更大聲了。最後,孩子母親動手打了孩子一巴掌,這才安靜下來。在公交車上孩子大吼大叫,真的非動手不可嗎?你又會怎麼做呢?

    答:謝您邀請。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在公交車上孩子大吼大叫,真的非動手不可嗎?二是孩子在公交車上大吼大叫,怎麼辦?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非常肯定,也必然會是絕大多數家長們共同的選擇: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吼大叫固然不妥,可身為成年人動手打一個三歲的小孩子,不論原因和初衷是什麼,都是絕對的錯誤!教育和引正小孩子的方法千千萬萬,而動手打人跟病了把毒藥當良藥吃一樣,是絕對的下下之策,更是大人教育無能、素質低下的最直接表現。那麼,小孩子在公眾場合行為不得體到底應當怎麼做才能不傷害?才能有效制止?才能誡勉以後?

    1、第一重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在坐公交車時一直髮出尖叫?

    家長到底應當怎麼做才能有效制止小孩子在公眾場合的不得體行為並誡勉以後呢?第一重要就是“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在坐公交車時一直髮出尖叫?”

    剛放暑假的小李同學跟我說起大學校園生活,有個故事特別有意思:傳媒繫有個同學慣常拖拉和不務正業,其他同學都會高度重視並準時準點完成各種小拍攝作業任務,他總是笑傲江湖瀟灑來去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篇作業,每每都是到交作業的前一天才火燒火燎趕進度。期末作業是創意拍攝校園的美,離作業提交截止時間只剩下半天時候,這傢伙才狂奔去老師那裡借攝像機,老師都替他愁,“你現在借跟沒借有啥區別?就剩下半天時間了,現拍也來不及了啊,何況還有後期剪輯,得多少時間才夠!”

    該同學死皮賴臉、死磨硬泡把攝像機借來,然後在最後一滴煙嵐漸次沉落的黃昏時分,彎腰垂手使攝像頭保持離地三四公分的高度,然後撩開大長腿兒繞著校園圍牆跑了一圈兒。第二天,該同學按時交了作業,是唯一一個沒有經過剪輯的長鏡頭作業。最後的最後,這個作業竟然得了好幾項大獎!這個長鏡頭所拍攝到的校園,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奇特而美,這個長鏡頭有個名字叫《狗眼看世界》。是的,一屆又一屆傳媒系學子都做過這個作業,大學校園角角落落的任何一處景兒都被拍攝過,但是,從不曾有人矮下身子以離地三四公分的高度、以一隻小狗狗的眼睛去看校園——正如同,所有家長都認為自己很愛很愛孩子,但卻從不曾有哪個家長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能夠做到以孩子的高度去看看孩子眼睛裡所見的這個世界!

    那個在公交車上尖叫的三歲小孩兒,他的尖叫是想表達什麼?他的視角高度上看到了什麼?那個看到讓他害怕了嗎?讓他興奮了嗎?他小小的心靈正在經歷什麼?如果一個孩子的尖叫是一顆小小心靈拉響了的警笛,那麼,這聲警笛所傳遞的內容大人正在聽嗎?聽懂了嗎?聽懂了的話能不能準確及時提供這個三歲孩子迫切需要的幫助?那個幫助又是什麼?是來自大人的與三歲孩子同等高度的共同注視與陪伴?或者僅僅只是一個穩穩地牽手、一個暖暖地微笑、一個緊緊地擁抱?

    2、第二重要:想透徹!媽媽為什麼會迫不及待強行制止孩子尖叫?

    家長到底應當怎麼做才能有效制止小孩子在公眾場合的不得體行為並誡勉以後呢?第二重要就是“想透徹!媽媽為什麼會迫不及待強行制止孩子尖叫?”

    正如我們所見,題主這一段文字敘述過程中,提到那個三歲小孩子的只有兩個短短的句子:“孩子一直髮出尖叫的聲音”“孩子反而更大聲了”。明明小孩子才是事件主角,可讀者讀後的明顯感受是:這小孩子就是個背景板!反倒是車裡的乘客、小孩的媽媽這些大人的表情動作甚至心理感受都成了主體和主角——為什麼呢?這恰恰就是問題所在!

    題主敘述的角度與立場是大人式的,乘客旁觀的心理與感受是大人式的,媽媽捂嘴和打人的行為和動作也是大人式的……沒有人關注過這個三歲的孩子以及他的尖叫本身,包括公交上的乘客、敘述這件事的題主以及小孩子的媽媽在內,沒有人真正關注過這個三歲小孩子為什麼尖叫?沒有人關注過三歲視角高度的那個特定世界中發生了什麼?那個發生有沒有使他恐懼使他崩潰?更不會有人關注到這個三歲小孩子需不需要幫助?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是的,誰都知道,這世間每一件事的發生多是先有因而後有果,這世間每一孩子的每一種行為背後也必然會有一個原因,只要“那個因”被找到、被看見,“那個果”就會隨之被制止、被改變。一個三歲的小孩子在公交車上尖叫,他為什麼尖叫的“這個因”如果被找到、被看見,他正在尖叫的“這個果”自然而然就會被制止、被改變。然而,他為什麼尖叫這個因很重要嗎?所有大人都不在乎,包括他的媽媽!

    “乘客都覺得十分鬧騰”,“孩子的家長也覺得不好意思!”大人們在乎的是什麼?乘客在乎的是自己被這尖叫打擾到了、家長在乎的是這尖叫讓她丟了面子。所以,大人們以自己視角為高度的世界中所見、所思、所做便只能是“捂嘴巴”和“扇巴掌”。“捂嘴巴”和“扇巴掌”的方式表面上看是為了“使這個尖叫立即停止”,其內裡所蘊含的能量則是“使這個孩子立即消失”!

    尖叫是從嘴巴里發出來的,“捂”這個動作可以“使嘴巴消失”;“嘴巴消失”便等於尖叫消失。事實卻是,“捂”這個動作並沒能“使嘴巴消失”、“使尖叫消失”,相反,“孩子反而更大聲了”。於是,原本只是捂住嘴巴的這個針對行為,立即升級為更具震懾力的“打了孩子一巴掌”;於是乎,恨不能“使這個尖叫立即停止”,便與恨不得“使這個孩子立即消失”等同起來了。孩子被媽媽扇巴掌這個行為內裡蘊含的“使這個孩子立即消失”的狠厲能量嚇懵了、嚇壞了、尖叫聲戛然而止了,於是大人們就都圓滿了——公交車裡“安靜下來”,乘客們滿意於重新得回的“不被打擾”,媽媽滿意於重新得回的“不丟面子”。

    如果我們將這個小事件拍攝成小影片,拍攝過程遵照兩個要求,一是剝去畫面中所有色彩,只以黑白兩色進行拍攝;二是將每一幀鏡頭都拉得長了再長、放得慢了再慢——每一個家長或者不是家長的大人,在自己腦海裡一幀一幀慢慢播放這個小影片時候是什麼感覺?有沒有覺得是在看恐怖片?在一個封閉的公交車裡,一群冷血無情的大人為了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安靜”,用眼神和表情無聲無息“綁架”一個年輕女人,那個軟弱而無能的年輕女人為了“討好”這些陌生人,為了讓自己在這個封閉空間中呆得更加安全和安心、更加有立足之地和“面子”,於是義無反顧與這些陌生人成了一夥兒,並利用自己身為母親的特權名正言順充當劊子手,透過“捂嘴”和“打人”這兩個外顯行為動作對自己親生孩子實施了一場“精神虐殺”!

    3、第三重要:蹲下來!身為家長除了動手打孩子便教育無能,怎麼辦?

    家長到底應當怎麼做才能有效制止小孩子在公眾場合的不得體行為並誡勉以後呢?第三重要就是“蹲下來!身為家長除了動手打人便教育無能,怎麼辦?”

    小孩子在公交車上尖叫怎麼辦呢?家長可以不懂“蹲下來”,可以不懂“抱抱他”,但家長不能不懂,面對孩子任何不得體行為,透過“捂嘴巴”或“動手打人”強行制止這種行為是虐殺孩子精神的劊子手們乾的事情,這絕不是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一個真愛孩子的家長應當乾的事兒!

    身為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一個真愛孩子的家長,應當怎麼辦?答案真的特別簡單,也就六個字:蹲下來,抱抱他!

    第一:蹲下來。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家長逛街或逛商場時候把孩子擱在童車裡推著走。想想看,當家長們興致勃勃沉浸於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的美好時候,童車裡的孩子們看見的是什麼?是一成不變突突冒黑氣的汽車屁股、是一成不變匆匆忙忙移動的半截小腿、是一成不變光禿禿的半截樹杆或欄杆……我的孩子,是在我的懷裡和背上長大的。閒逛的時候,將他面朝外抱在懷裡,他眼睛的高度所看見的世界,與我眼睛所見的世界是一樣的;買菜兩手不便,就備一根長長的大圍巾,將那小小的身子五花大綁在我的背上,他小小的心臟與我的心臟緊緊相貼,他眼睛所見的世界與我眼睛所見的世界依舊是一樣的。等他學會走了、學會跑了,我最常做的動作就是蹲下來或坐地上。在任何一個他想要停留一會兒的地方,馬路牙子、莊稼地旁,他興沖沖趴著看小螞蟻搬家、看小瓢蟲追露水,小小的人兒本就小,再蹲著的話就更成了小小的一團兒,我乾脆也跟他一樣半跪半趴。我一抬眼睛所看見的世界與他一抬眼睛所看見的,依舊是一樣的。

    有家長曾經問我,不嫌髒啊?髒?什麼叫髒?身上蹭了土、沾了泥就叫髒嗎?準備幾身舊衣裳就能徹底解決,多簡單!多洗兩次水就能徹底解決,多簡單!當你常常蹲下來的時候,小孩子一天天長成大孩子過程中遇到的一切問題將都不會是問題,因為呀,不同視角高度的世界裡的事情,答案自然而然就在那個特定高度的世界裡——孩子自己便知道答案,你有何愁?“幾身舊衣裳+幾盆清水”這麼簡單的投資其收益與回報是十年翻萬倍啊,幹嘛不做呢?

    我也曾見,不少帶小孩子的家長,腳蹬又細又高的高跟鞋,身穿又窄又短的包臀裙……敢問,您這是帶孩子呢?還是走T臺呢?當你高高站直只顧著大人視角高度裡那個自己是什麼形象的時候,你就已經失去了與孩子享受同一個世界的機會!當你嘴裡說著愛孩子卻不願意為孩子彎下腰、蹲下身,便也預示著你放棄了與孩子親子親密永無隔閡的機會!

    親愛的家長們,在孩子很小很矮的時候,如果你願意多多地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高度看看孩子的世界,那麼,當孩子長大了長高了、你變老了變矮了的時候,孩子也便很願意多多地俯下身來以老人的視角高度看看老人的世界!

    第二:抱抱他。

    有一對夫妻鬧了矛盾,女人又哭又罵撕心裂肺,暴怒對罵的男人突然走過去,張開胳膊緊緊抱住女人——“咔”,就像是按了暫停鍵,那些瘋狂掙扎與暴怒回擊剎那消聲,瀕臨枯萎的女人像一隻失水的美人魚被放回到大海,身條兒與精氣神水靈靈鮮活過來了,細眉柔軟,眼眸生動,就連還掛在腮邊的淚珠兒也透著小姑娘的俏意繾綣。

    有一個孩子滿地打滾哭天抹淚鬧得不可開交,媽媽又怒又氣又踢又打、又哄又勸又逼又嚇,十八般招式全用遍了也還是不管用。孩子哭得太久嗓子啞了、唇色青了,整個人都開始抽搐了卻還是停不下來。媽媽實在沒轍了,破罐子破摔的撲騰跪下來一把將孩子扯到懷裡——“咔”,就像是按了暫停鍵,那些瘋狂鬧騰與彼此傷害剎那消聲,那孩子像繪本《抱抱》裡走了好久好久一直在找媽媽的小黑猩猩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媽媽的那個瞬間一樣,緊緊閉著的雙眼和幸福的神情溫柔著每一顆心!

    是的,擁抱是人世間表達愛最原始最美好的一種方式,而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長大以後對待世界的方式。正如同那隻小黑猩猩,雖然與媽媽走散了,雖然孤孤單單找媽媽找了好久好久,可是看到大象媽媽和小象親密依偎他依舊會興奮地大叫“抱抱”,看到變色龍母子、大象母子、長頸鹿母子、小河馬母子親密地在一起,他小小的心是那樣失落又渴望地一遍遍呢喃“抱抱”!看見森林中的每一對母子都享受著那樣溫暖親密地抱抱,小黑猩猩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他用身體最深處能夠迸發的全部力量喊出兩個字:“抱抱!”終於,大猩猩媽媽出現了,她把小黑猩猩緊緊緊地抱在懷裡!森林裡所有的動物們都為這一刻而感動、而幸福,他們開始了一場擁抱的狂歡,每一個熟悉的、陌生的動物們都緊緊緊地彼此擁抱,擁抱這種溫情的感覺,擁抱這種“抱抱”的美好!

    是的,父母親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最簡單也最精髓的方法就是:足夠的擁抱!

    孩子發脾氣哭鬧不講理時候,抱抱他,給他安全!孩子在公眾場合有不當行為需要制止時候,抱抱他,給他信任!孩子拖拖拉拉不做作業、磨磨蹭蹭不專學習時候,抱抱他,給他鼓勵!孩子遭遇挫折、遭遇背叛、遭遇欺負時候請緊緊地抱著他、默默地聽著他,給他力量!而他,會在這包含深情與力量的抱抱裡找到療愈的路,找到最好的自己——所以親愛的,不論是對孩子、對伴侶還是對自己,最艱難最痛苦最崩潰時候,能夠給予的最好支援與最美禮物,就只是一個“抱抱”!

  • 10 # 家有暖男胖嘟嘟

    小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大吼大叫,家長是否非動手不可?個人認為,家長應該冷靜,“以暴制暴,後患無窮”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蠻不講理”,家長又氣又惱,卻又無計可施。尤其是在公眾場合,面對眾人的眼光,窘迫不堪。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我猜想,生命到來之初,每位媽媽都是滿懷期待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希望自己做個好媽媽,溫柔而睿智的媽媽。也曾看著Ta可愛的臉龐內心滿滿的滿足感,感覺自己擁有了整個世界。但在育兒路上,難免坎坎坷坷,不知到底怎麼做才對。這種時候,我們應該分析判斷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表現。

    是否環境引起身體不適? 有些小朋友在人多的地方會表現出異於平常的舉動,比如哭鬧,大吼大叫等等。此時需要家長耐心詢問並觀察孩子有無異樣,儘快帶離所處場合。而不是呵斥甚至動手來制止孩子。求而不得型? 隨著經濟壓力增大及生育觀念的改變,很多家庭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賺,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有求必應的習慣。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必須滿足,否則就“一哭二鬧三打滾”,不達目的不罷休。面對這種小孩應該以講道理為主,如若不聽,可跟孩子“談條件”,告訴他,哭鬧是沒用的,必須要好好聽從才會考慮滿足要求。無理取鬧型。不得不說有些小孩子真的天生活波好動,血槽滿格。不管是在哪都是活力一百分,停不下來。比如我一個侄兒,也才幾歲,是在找不到玩的可以自己在那倒騰我的快遞箱子,搬過來抱過去。累的一身汗還不覺得。這種精力旺盛的孩子,可能需要引導他轉移注意力,讓他把精力用在正面的事情上。總而言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天性與特質。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規規矩矩的,我們作為家長,需要做的是瞭解孩子的特性從而“對症下藥”,不可盲目一刀切的打罵,打罵不是目地,目地是培養孩子好的脾氣秉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敘利亞政府軍不接受庫爾德武裝以地盤換保護,稱其為叛國者,不與其合作呢?